豆二條螢葉甲

豆二條螢葉甲,體較小,橢圓形至長卵形,黃褐色。觸角基部兩節色淺,其餘節黑褐色,有時褐色。足黃褐色,脛節基部外側有深褐色斑。額瘤隆起。觸角5節較粗短,第1節很長,第2節短小。前胸背板長寬近相等。末齡幼蟲,乳白色,頭部、臀板黑褐色。裸蛹乳白色,腹部末端具向前彎曲的刺鉤。

基本信息

形態特徵

豆二條螢葉甲成蟲圖2豆二條螢葉甲成蟲圖2
豆二條螢葉甲,成蟲體長2.7mm至3.5mm,寬1.3mm至1.9mm。體較小,橢圓形至長卵形,黃褐色。觸角基部兩節色淺,其餘節黑褐色,有時褐色。足黃褐色,脛節基部外側有深褐色斑,並被黃灰色細毛。鞘翅黃褐色,前翅中央各具1條稍彎的黑縱條紋,但長短個體間有變化。頭額區有粗大刻點。額瘤隆起。觸角5節較粗短,第1節很長,第2節短小。前胸背板長寬近相等,兩側邊向基部收縮,中部兩側有倒“八”字形凹。小盾片三角形,幾乎無刻點。鞘翅兩側近於平行,翅面稍隆凸,刻點細。卵球形,長0.4mm,初為黃白色,後變褐色。末齡幼蟲體長4mm至5mm,乳白色,頭部、臀板黑褐色,胸足3對,褐色。裸蛹乳白色,長3mm至4mm,腹部末端具向前彎曲的刺鉤。

生活習性

東北華北安徽河南一帶年生3至4代,多以成蟲在雜草及土縫中越冬。浙江越冬成蟲於4月上、中旬開始活動,4月下旬至5月下旬為害春大豆,6月為害夏大豆,7月中下旬又為害大豆花及秋大豆幼苗。河南於5月中旬為害幼苗,7月上中旬為害豆花。東北4月下旬至5月上旬始見成蟲,5月中下旬為害剛出土豆苗或甜菜苗;黑龍江為害豆葉,6月進入為害盛期。成蟲活潑善跳,有假死性,白天藏在土縫中,早、晚為害,成蟲把卵產在豆株四周土表,每雌產卵300粒,卵期6至7天,幼蟲孵化後就近在土中為害根瘤,末齡幼蟲在土中化蛹,蛹期約7天,成蟲羽化後取食一段時間,於9至10月入土越冬。

危害特點

豆二條螢葉甲危害作物部位:葉片生長點、嫩莖、花、嫩莢、根瘤。以成蟲危害大豆子葉、生長點、嫩莖,把葉食成淺溝狀圓形小洞,危害真葉成圓形孔洞,嚴重時幼苗被毀,有時還危害花、莢、雌蕊等,致結莢數減少。幼蟲在土中危害根瘤,致根瘤成空殼或腐爛,造成植株矮化,影響產量和品質。

發生規律

連作地、田間幾四周雜草多;地勢低洼、排水不良、土壤潮濕;氮肥使用過多或過遲;栽培過密,株行間通風透光差;施用的農家肥未充分腐熟;上年秋冬溫暖、乾旱、少雨雪,翌年高溫、高濕、多雨,有利於蟲害的發生與發展。

防治方法

方法一

農業防治
1、播種或移栽前,或收穫後,清除田間及四周雜草,集中燒毀或漚肥;深翻地滅茬、曬土,促使病殘體分解,減少蟲源和蟲卵寄生地。
2、和非本科作物輪作,水旱輪作最好。
3、選用抗蟲品種,選用無病、包衣的種子。
4、育苗移栽,播種後用藥土覆蓋,移栽前噴施一次除蟲滅菌的混合藥。
5、選用排灌方便的田塊,開好排水溝,達到雨停無積水;大雨過後及時清理溝系,防止濕氣滯留,降低田間濕度,這是防蟲的重要措施。
6、地下害蟲嚴重的田塊,在播種前撒施或溝施殺蟲的藥土。
7、提倡施用酵素菌漚制的或充分腐熟的農家肥,不用未充分腐熟的肥料;採取“測土配方”技術,科學施肥,增施磷鉀肥;重施基肥有機肥,加強管理,培育壯苗,有利於減輕蟲害。
化學防治:5%銳勁特乳油2000至2500倍液;2.5%敵殺死乳油2000至3000倍液;90%晶體敵百蟲1000至1500倍液;50%辛硫磷乳油1000至1500倍液;50%馬拉硫磷乳油1000至1500倍液;80%敵敵畏乳油1000至1500倍液;2.5%魚藤酮乳油1000倍液;2.5%功夫乳油1000倍液;48%樂斯本乳油1000至1500倍液。

方法二

1、秋收後及時清除豆田雜草和枯枝落葉,集中燒毀或深埋,如能結合秋翻效果更好。
2、成蟲發生後,每667平方米噴撒甲敵粉或乙敵粉1.5kg或噴灑5%來福靈乳油2000倍液、20%滅掃利乳油2000倍液,667平方米噴對好的藥液55L。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