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我們做最好的母親

《讓我們做最好的母親》由楊文、麓雪 著,於2009年4月1日由“灕江出版社”出版,“中國十大傑出母親”楊文的人生經驗,情感專欄“麓雪熱線”主持人麓雪的真情聲音,在這裡為您講述最好的媽媽這樣成長。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讓我們做最好的母親讓我們做最好的母親
是做一個“橡皮擦媽媽”,忙著擦掉孩子的缺點和麻煩,還是把“橡皮擦”交給孩子,讓他們在錯誤中修正自己?是做一個“聚光鏡”媽媽,整天監控孩子的生活狀態,電話簡訊上網聊天,還是給孩子更大的空間?是為孩子舉一把遮風擋雨的傘,還是教他鍛鍊出不怕打濕的肩?是不斷為孩子添衣加菜,還是讓他自己動手豐衣足食?
母親的品質影響著孩子的人格,母親的人生影響著孩子的未來。好媽媽是孩子的老師,也把孩子當導師;好媽媽幫助孩子成長,也跟孩子一起成長。平等、包容、理解、信任。執著但不固執,強大但不強勢,獨立但不獨裁,能幹但不居功自傲。愛,但不溺愛。
中國十大傑出母親”楊文的人生經驗,情感專欄“麓雪熱線”主持人麓雪的真情聲音,最好的媽媽這樣成長。

作者簡介

楊文,山東英才學院董事長,教授,教育學博士,碩士研究生導師。全國婦聯執委,中國十大傑出母親,全國三八紅旗手標兵,國家教學名師。是留學英國、開創中國“幼兒英語教學法”新流派的幼教專家,更是位幸福而成功的母親。兒子夏楊在劍橋讀博士被媒體爭相報導。楊文因成功的教育理念而備受關注,在多家媒體主持“楊文教子”“楊文教子100問”等欄目,出版《楊文教子》《和兒子一起成長》等書,被《中國婦女報》《齊魯晚報》等多家媒體連載,其中《和兒子一起成長》已被16次印刷,被評為2007年度教育類暢銷書。 麓雪 資深媒體人,供職于山東人民廣播電台。著有《苦茶》一書,策劃出版了《和兒子一起成長》《生為女人》等圖書。採訪、寫作、主持的情感專欄“麓雪熱線”受到眾多讀者和聽眾的熱切關注,曾多次策劃組織媒體聯動的大型公益社會活動,為多家企業的文化和產品策劃、宣傳。

目錄

推薦序 做母親的智慧
前言 做個心智成熟健康快樂的媽媽
第一章 給孩子一個真正的家
家庭是影響人的首要因素
健康的婚姻是孩子成長的樂土
當女人成為母親,花兒便成了樹
反省我們生命中的“毒性教條”
家庭中“愛的序位
別讓孩子做父母的“夾心餅”
告訴孩子“你是一個怎樣的人”
給予孩子情緒支持
單親媽媽更要會愛
第二章 做個情緒健康心智成熟的媽媽
母親是家裡的“綠化樹”
自我覺察是成長的第一步
管理好自己的情緒
母親不要太強勢
做沒有怨氣的母親
快樂是學習來的
第三章 耐心和愛心是送給孩子的好禮物
陪伴孩了,從小開始
讓孩子知道他對你多么重要
用傾聽來表達關注
理解需要足夠的耐心和包容
和孩子成為無所不談的朋友
不吝鼓勵和讚美
成長是需要等待的
第四章 母親的良好素質培養孩子的成熟人格
母親給孩子美好心靈
孩子能自律嗎?
孩子會溝通嗎?
孩子會公平地“吵架”嗎?
孩子冷靜理智嗎?
孩子敢於直面挫折和痛苦嗎?
孩子富有幽默感嗎?
孩子有健康安全的性教育嗎
第五章 真愛是一種自由關係
你的兒女其實不是你的兒女
媽媽,放下你的聚光鏡
多餘的擔心是最差的禮物
別用太多規矩限制孩子
別做“橡皮擦媽媽”
看吧,看吧,給孩子一雙慧眼
讓他成為他自己
和孩子一起成長
第六章 成為有足夠生活智慧的人
擁有智慧的生活態度
懂得幽默、快樂會玩的媽媽
管理好你的時間
管理好你的金錢
著裝的品味與生活的藝術
代後記 自我成長之路
附 母親節的呼籲:為素質教育而呼——一位“中國十大傑出母親”和山東省十位女記者寫給全省母親的信

書摘

第一章 給孩子一個真正的家
家庭是影響人的首要因素
賓士的火車上,三個跟著媽媽長途旅行的國小一年級男孩兒,因為旅途的寂寞湊到了一起。在那個臥鋪車廂里,在場的成年人目睹了三個來自不同家庭的孩子不同的性情和表現。
“我們來比賽吧,看誰先贏。”來自南京的小男孩首先出了題目:“106+106+206+206+306+306=?”來自河北和東北的男孩兒抓耳撓腮使勁兒想。“1236。”南京男孩兒脫口而出,很自信地看著兩個小夥伴。他學珠心算,算題是他的拿手好戲。
“那個……那個鉛筆裡面的那個芯兒叫什麼?”河北男孩兒顯得怯懦些,著急地磕巴著也出了題目。“鉛。”南京男孩兒快速回答。“不對,是碳。”河北男孩也很得意。他喜歡鑽研,懂的也不少。
輪到東北男孩兒出題了,他抓耳撓腮皺著眉頭想,在兩個小朋友“快點,快點”的催促下,終於說話了:“那……那一副撲克牌有幾個老K?”南京男孩和河北男孩愣了,你看我,我看你。“哎呀,四張呀,倆笨崽兒。”東北男孩指著兩個小朋友哈哈大笑,接著又問:“知道一把麻將和了掙多少錢不?”南京男孩兒和河北男孩兒面面相覷,東北男孩兒得意地搖頭晃腦說:“笨呀,看下多大賭注了。”
在場的大人看著孩子們的表現,彼此心領神會地笑了。
接著,孩子們又玩起了猜拳遊戲。幾個回合下來,小孩子的爭強好勝使他們之間產生了矛盾,爭吵起來。東北男孩兒指著河北男孩兒說:“你小崽子他媽的,淨瞎掰,賴皮。”河北男孩兒很軟弱地哭了。南京男孩兒很大氣地揮揮手:“友誼第一,比賽第二。”然後把自己的飲料給了河北男孩兒:“別哭了,喝點吧,口乾嗓子疼。”
三個男孩兒的媽媽從各自的臥鋪車廂來到孩子中間,勸著自己的孩子,於是有了下面的一幕:
南京男孩兒的媽媽溫和地問:“怎么了?玩得不高興了?有贏有輸很正常嘛。”
東北男孩兒的媽媽指著兒子粗聲吼著:“你小崽子,走哪鬧哪,跟你爹一樣,總那德行,看我回家怎么整你。”
河北男孩兒的媽媽脾氣很急,很嚴厲地對兒子說:“怎么又哭了?不是告訴你男子漢遇到問題不許哭嗎?”一看就是個掌控型的媽媽,對兒子管教過度,怪不得河北男孩兒顯得怯懦呢!
這是作者親眼目睹的事,自然想到親職教育和人的性情之間的關係。
俗話說:三歲看小,七歲看老。孩童時代所受的教育影響著人的一生,兒童對世界的最初認識源於父母,親職教育的影響對人刻骨銘心。
在一個辦公室里,有兩個同齡的女孩。一個心智成熟善良正直,尊重自我也尊重他人,工作認真,人際關係良好;而另一個敏感多疑,工作隨心所欲,要么貶損別人,要么討好別人,情緒起伏波動大,甚至幾欲自殺。其實後者是個很聰明的女孩,也很想在工作上展現自己,但她的心理經常處於不平衡的狀態,時常莫名其妙情緒大爆發,走到哪裡都樹立一個“敵人”,人際關係總是處理不好,最終傷人傷己。
這兩個女孩有著截然不同的家庭背景。前者父母恩愛,家庭溫馨和睦,從小受到父母的疼愛,並且有良好的家規。而另一個從小生活在衝突和矛盾重重的家庭中,父母失和,姊妹之間爭鬥,甚至媽媽還經常拿她出氣,動不動就毆打責罵,過後又無原則地補償她。所以,她從小生活在恐懼不安和猜測中,最終形成了乖戾的性格,並且導致工作中的不順。
一個人成年後的很多行為,都可以在他幼年時期的家庭環境中找到答案。家庭對孩子個性的塑造和能力的形成,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孩子的性格和命運與家庭的教育方式緊緊聯繫在一起,這是已經被心理學界證實了的結論。
人的成長和教育自家庭開始。家庭是孩子學習與他人相處的地方,學習什麼是親密的情感,什麼是自我的感受以及如何表達;父母則示範什麼是可以接受的,什麼是必須禁止的……正如《聯合國憲章》宣布的理想精神——家庭應該有利於充分而和諧地發展孩子的個性,特別是在和平、尊嚴、寬容、自由、平等和團結的精神下,撫養他們,讓孩子在幸福、親愛和諒解的氣氛中成長。
但是,遺憾的是,親職教育又是最容易出錯的地方。教育分別由親職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三大支柱支撐,後兩者已經有了較為現代化的環境、科學的指導和法律規範,只有親職教育還處於自髮狀態。
首先,我們的父母大多沒受過專門的訓練,我們從小接受的親職教育更多的是在生活中流傳的觀念:居高臨下地對待孩子,以“家長”自居,“你是我生的,你得聽我的”,“棒打出孝子”,“不打不成才”……無論是我們小時候,還是長大戀愛成家,無論是在學校還是在社會,除非我們有自覺學習的意識,很少有人會對我們說怎么做父母。沒有經過專門為父為母訓練的我們,在教育孩子上難免會出錯。
其次,父母與孩子間有天然的情感聯繫,特別是母子一體,母親對孩子自然會產生期待,把自己沒實現的,沒做成的,都轉而寄期望於孩子來完成。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理,容易使親職教育不切實際。
其三,由於社會普遍關注的焦點是學校教育,很多父母忽略了自己的教育職責,把責任更多地推向了學校。
親職教育不是學校教育的翻版,不是簡單的“家教”和督促孩子完成作業,而是要和學校教育、社會教育相銜接相配合,共同達到教育的最終目的——為孩子由一個自然人向社會人過渡做準備,為孩子獲取謀生的本領、順利就業做準備,為孩子的終身幸福做準備。
這應該是一種“全人教育”,是健全人格的塑造。教育的目的是培養一個具有良好身體、良好心理和良好社會適應能力的人。教育的過程,應該是愉快地促進孩子的精神成長,潛移默化地把孩子帶入人類的優秀精神文化中,使其成為具有創造精神和獨立思維能力的全面發展的人。
有些父母會感慨:“現在的孩子教育真是難。”其實,讓孩子生活在一個幸福快樂的環境裡,許多管教問題可能會迎刃而解。
心理學專家曾經做過一個調查,認為以下幾種家庭類型往往會使孩子行為不良,性格缺失。
批評式的家庭這樣的家庭里,成員之間互相挑剔責備,每個人脾氣都挺差。孩子長大以後,無論在學校還是在單位里,總會以敵對的、不協同的態度來對待周圍的人和事。
恐懼焦慮型家庭主要是父母情緒焦慮緊張,使得孩子也生活在其陰影之下。作為子女,無論是幼年還是成年,因為與父母之間天然的血緣親情,其對父母的情緒感知都很敏感,自然也很容易受父母情緒的影響。
厭惡式家庭父母勉強在一起是“為了孩子”,這樣的家庭中,成員彼此間沒有交流和愛意,也沒有互相需要。當一個人感到他不被需要時,就很難培養出成熟的個性。
扼殺快樂型家庭這樣的家庭總是瀰漫著消極低落的情緒,家庭成員之間很少有快樂情緒的支持。比如爸爸說:“周日咱們全家一起去釣魚吧?”媽媽回應:“你就知道去釣魚,有什麼意思?真無聊!”孩子說:“爸爸,快來和我下象棋。”爸爸回應:“一邊去,沒見我在看足球嗎?”家庭成員之間很難融入共同的快樂中。
不良的家庭氛圍是引發我們情緒性疾病的最關鍵因素。許多人不僅在父母身邊時就染上了情緒疾病,結婚生子之後,仍然被情緒性疾病困擾。如果父母做不到營造平和溫馨的家庭氛圍,家人之間鬥嘴爭吵,彼此發牢騷埋怨,孩子就會很難自覺地約束、克制自己的壞情緒。所以,行為不良的孩子,往往是生活在不良家庭氛圍中的不快樂的孩子。
每個人都需要一個安全的地方,好在其中成長。這個地方要能隨著個人不同發展階段的不同需要,做彈性的規範調整。幼兒的生長環境和青春期孩子的生長環境應該是不同的,母親應該能夠了解孩子成長的這種需求,隨時為孩子提供更為有利的成長環境。
身為父母的我們也曾經是孩子,許多不妥當的做法,往往來自於家庭系統的世代相傳。傷人的父母,也曾經是受傷的孩子。雖然我們已經無法根據現在的感覺,去修正自己的童年,但是,我們可以有意識、有能力在學習中覺醒,並有意識地去改變那些曾經傷害我們的教育規則和方式,讓我們的孩子不再在傷人的環境中長大!
對一個人來說,擁有一個背景良好的家庭,是一種幸運。這樣的背景不是指權勢與金錢,而是溫暖且富有愛的成長環境。在父母婚姻美滿幸福的家庭里,孩子會跟著父親學習擔當,跟著母親耳濡目染溫柔,在和諧寧靜的環境裡成熟自己的心智……當這樣的孩子長大成人,他的人生會有一個寬闊的天地。
讓我們把這樣的家給孩子吧——
家庭不僅提供生存所需,也提供成長空間;它是個人社會化的主要單位,同時也是社會持久生存的關鍵;它能提供社會化訓練以及性別角色的認同;它能滿足家庭成員的心理需求,包括幫助和依賴之間的平衡;它是建立自尊的地方。它讓每一個成員,包括父母,都有成長和發展的機會。
如果我們能讓我們的孩子擁有這樣的家庭,那身處其中的我們該是多么的幸福和幸運。
健康的婚姻是孩子成長的樂土
……
if(document.getElementById('dv_ForFind')==null){document.write("書摘與插圖");}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