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老子悟養生

讀老子悟養生

二十三生老病死,坦然處之[] 二十五大智若愚,涵而養之[] 三十二養生之道,以小見大[]

讀老子悟養生


“養生”一詞,最早見於《莊子·內篇》。“養”,即保養、調養、補養、護養;“生”,即生命、生存、生長。“養生”意義有二,一是如何延長生命時限,二是如何提高生命質量。
老子是道家學派的創始人,莊子是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明代焦弱侯《筆乘》有言:“老之有莊,猶孔之有孟。”意即莊子的許多思想都是師出於老子的。所以,儘管莊子最先提出“養生”一詞,但關於養生之論,我們還是應追溯到老子。
老子遺世之著作,僅有《老子》一書,也叫《道德經》。該書言僅五千,但字字珠璣,句句玄妙,博大精深,涵蓋天地,歷來被人們稱為“哲理詩”。
《老子》是道家的主要經典著作,也是研究老子哲學思想的直接材料。時至今日,它風行歐美,流行世界,已被譯成30多種外國語言,擁有近500個外文版本,是世界外文發行量僅次於《聖經》的文化經典。老子也被美國《紐約時報》列為世界十大古代作家之首。
《老子》並不是一部養生書,但綜觀全書,其中閃耀著諸多老子鮮明而獨特的養生智慧:
·順應自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認為,自然界處於不斷發展變化之中,人體必須與自然規律相適應才能生長。否則,逆自然規律而動,必染疾折壽。
·寬容無爭“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老子認為,人若像水一樣雖然滋潤萬物而與萬物不爭,心胸寬闊,公而忘私,保持節操,便能健康長壽。
·恬淡寡慾“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老子主張恬淡寡慾,清淨為上。他告誡人們要淡泊名利,寡慾清心,經常保持心平氣和、致虛守靜的心理狀態,這樣才能延年益壽。
老子說:“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他認為,養生必先修德,只有提高道德修養,才能淨化心靈,從而使身體強健。所以,他的諸多養生思想都與修身養性聯繫在一起,在此也不一一列舉,具體都包含在本書中。
本書以漢代河上公註解為基礎,大量參照了後代註解,編寫時先從《老子》原文中提煉與養生有關的或隱含養生之道的言論,然後從老子的角度進行闡釋,再配以古今養生言論進行佐證,最後附加一個養生典範進行實證。文章脈絡清晰,層次分明,易讀易懂,極具養生參考價值。
老子簡介
老子,我國古代偉大的哲學家、思想家、道學家派的創始人,世界公認的中國古代第一位文化名人。
老子雖然在中國歷史上具有很大的影響,但遺憾的是,關於他的生卒、平生事跡等,俱難詳考。以下僅以司馬遷的《史記》、王夫之的《讀通鑑論》等古代典籍,以及近現代一些學者的深入考證為基礎,對其生平略作概述。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陽,謚曰聃,春秋時期楚國苦縣(今河南鹿邑縣)人,生活於公元前571年至前471年之間。
晉人葛洪按史書醫典之記載描述:老子皮膚細嫩,黃里透白,眉毛很美,額頭寬闊,耳朵很長,眼睛很大,只是牙齒稀疏。他四方大口,嘴唇很厚;額頭上有十五道皺紋,額角兩端似有日月的形狀;鼻子很端正;耳朵上有三個耳孔。他一步可跨一丈,雙手上有十道貴人的紋路。用現代標準來衡量,當時的老子是一個標準的身材魁梧的美男子。
老子所處的時代是春秋晚期,比孔子(前551~前479年)年長約20歲。他精於天文,熟於兵法,通於武功,悉於史典,悟於養生之道,讀書之多在春秋之世,當首屈一指。孔子便曾數次問道於老子。
老子早年起便在東周王朝為官,以西伯之職主管國家存藏的竹簡(相當於國家圖書館)。公元前534年,周王朝發生政變,老子避禍於魯國巷黨,時年17歲的孔子巧遇老子,藉機向老子學習周禮。《禮記·曾子問》便記載有孔子追隨老子在巷黨辦理葬禮而偶遇日食的事件。
後來,老子被周朝召回復職。周成王執政時,曾派老子出使西極大秦、竺乾等國,他到處講學,頌揚周德。此時,好學的孔子仰慕老子的學問,再次不遠千里,親自到周都問禮於老子。回國後,他對弟子稱讚老子說:“吾今日見老子,其猶龍耶!”
公元前516年,周王朝內亂,王子朝兵敗後,“奉周之典籍以奔楚”,老子也因此而“被免而歸居”(《莊子·天道》)。
公元前501年,孔子欲通過老子的推薦,將自己編撰的典籍敬呈周都收藏,便專程前往拜訪老子。讓孔子感到意外的是,他的仁義學說遭到了老子的批評。公元前493年,孔子又拜會了老子。老子教導孔子說,周遊列國推行的六經不過是先王陳舊的足跡,不足恃。只有道,才是永恆的。四處碰壁的孔子此時為老子“微妙玄通”的大道思想所折服,故有“朝問道,夕死可矣”之嘆。
出使秦國的短暫經歷給老子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當時秦國開地千里,稱霸西戎,比之晉、齊、楚諸大國,社會安定,長期無戰爭,愛人治國,勸勵農耕;往來民眾,豪爽熱情,甚易相處。而且,秦地古風猶存,聖跡頗多。故久居東周的老子,在看到周王朝日漸衰弱頹敗後,便決定西出於秦。
老子西行途中,經函谷關時,久慕其大名的守關令尹喜問學於老子,並請老子傳書於他。老子遂將所作上下篇五千言傳予關令尹喜,這就是今天所說的《老子》,也稱《道德經》這部書。尹喜敬仰老子的學識,便“去吏而從之”,成了老子學說的第一代傳人。
老子入秦後,“隱居以求其志”,開始了隱姓埋名的隱士生活,其足跡遍布渭水、洮水、湟水和居延澤一帶。今陝西周至縣城東南20公里的秦嶺山麓高崗上有老子“說經台”,在槐里更有老子衣冠冢。今甘肅天水市的《秦州新志》也有老子過羲皇故里的記載。據史載及民間傳說,老子騎青牛出函谷關溯渭水西行,經秦隴交界的散關,翻越隴山,進入“夷狄”地區的天水、武山、渭源,在渭源尋訪首陽山古隱士伯夷、叔齊墓,渭水之源的鳥鼠同穴山,越關山,沿濫水,以至於臨洮,再到達河西走廊的流沙——居延澤一帶,然後返回臨洮。
老子在臨洮結交了不少志同道合的朋友,可料老子在臨洮生活的時間較長。他在臨洮應朋友之請講經論道,教人鍊氣養生、採藥治病,給青少年傳授造“五木”、“走方”、“下碼”、“圍茅坑”等智力遊戲。他到馬家窯尋訪彩陶文化、海甸峽游尋禹跡,去洮河觀賞流珠的奇特風情,至今還流傳在老子坪贈杖等民間傳說故事中。臨洮成了老子第二故里。
據《莊子》、《臨洮府志》、《狄道州志》和明代楊繼盛《自述年譜》記載和互證,老子逝於臨洮東山風台。現在,臨洮東(又稱嶽麓山)老子逝地鳳台的崖壁上,“鳳台”兩個楷書大字古樸遒勁,遺蹟尚存。
至今,臨洮民間仍流傳著老子逝世前揮筆點太極,逝世時鳳台來鳳迎接老子西去,以及老子在鳳台“羽化飛升”等優美動聽的神話傳說。
目錄
一道法自然,無為養生[]
二先人後己,怡然自得[]
三因為不爭,所以無失[]
四虛而不屈,動而愈出[]
五味之無味,平衡飲食[]
六功成名就,退而安身[]
七神形兼養,動靜相宜[]
八專氣致柔,放鬆身心[]
九享樂無度,其壽也短[]
十寵辱不驚,珍愛己身[]
十一心平氣和,徐徐而生[]
十二致虛守靜,歸於生命[]
十三胸襟寬廣,沒身不殆[]
十四安分守己,平安是福[]
十五堅守朴素,減少私慾[]
十六淡然處世,不隨流俗[]
十七謙虛謹慎,自知者明[]
十八清靜持重,切忌浮躁[]
十九追名逐利,適可而止[]
二十力守節操,身去名留[]
二十一生之柔弱,死之堅強[]
二十二順其自然,不可固執[]
二十三生老病死,坦然處之[]
二十四養生首要,貴在實行[]
二十五大智若愚,涵而養之[]
二十六知足常樂,切忌貪婪[]
二十七善待眾人,愛心養生[]
二十八善攝生者,安然無恙[]
二十九節制房事,保精益氣[]
三十修德愈厚,享壽愈長[]
三十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三十二養生之道,以小見大[]
三十三重視疾患,防患未然[]
三十四天將救之,以慈衛之[]
三十五直面病痛,享受生活[]
三十六心懷感恩,頤養天年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