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鑫培公園

譚鑫培公園

譚鑫培公園位於武漢市江夏區紙坊城北,占地總面積1470畝,共分三期建成,計畫總投資2億元。第一期工程占。大門右側為半月形低矮式門樓,上面鏤刻著由著名書法家歐陽中石題寫的譚鑫培公園。廣場[空間場所]西面建有五處十面浮雕景牆,內中雕刻著中國京劇和譚派藝術的相關圖例和文字索引,另建有一條京劇文化長廊。譚鑫培曾師事程長庚、余三勝,並向張二奎、盧勝奎、王九齡問藝,博採眾長化為己有,終成一家,與汪桂芬、孫菊仙被譽為新三鼎甲,並成為京劇史上第一個老生流派譚派創始人。

基本信息

簡介

譚鑫培公園譚鑫培公園
位於武漢市江夏區紙坊城區以北,世紀大街與文化北路交匯處,東鄰大花山,西望八分山,南接主城區,北連湯遜湖。是武漢市江夏區委、區人民政府為紀念中國京劇大師、譚派京劇藝術創始人譚鑫培,而興建的一座融生態和人文於一體的主題文化公園。公園於2008年5月正式動工興建,2009年5月22日正式開園。其浮雕景牆共有五組十幅戲劇浮雕,分別為譚門七代藝人扮演的不同角色,人物造型採用寫實手法,莫不栩栩如生。每一幅浮雕都是一個戲劇故事,令人回味無窮。

公園規劃占地面積3000餘畝,其中水面占三分之二。公園一期工程占地120畝,投資5000餘萬元。二期工程占地1000多畝,規劃投資1億多元,建設譚鑫培紀念館、譚鑫培亭古戲樓及濕地景觀。三期工程占地2000畝,規劃投資1.5億元,建設譚鑫培大劇院、五星級譚鑫培大酒店湯遜湖濕地景觀。

創下五個第一

譚鑫培公園建設有幾個第一:譚鑫培銅像前方雕刻的“一代宗師”四字為原全國政協主席李瑞環親筆所題;譚鑫培的生平及藝術成就由中國著名京劇史論專家劉曾復撰寫:“譚鑫培公園”五個大字由著名書法家歐陽中石題寫;譚鑫培銅像由上海著名雕塑家嚴友人創作完成;十面京劇雕塑玻璃牆首次做成半透光的凍石與金屬的融合體,表現肌理及新科技光源構成七色漸變永放光芒,既有現代化手段,又有厚重的歷史感。

公園追求簡約、自然,以自然因素和人文內涵為公園主體,古典特色與現代元素相互滲透,達到自然與人文交融互含的狀態,體現了天、地、人三者合一,和諧相處的理念。

建設

譚鑫培公園譚鑫培公園
第一期工程,園區大門面向西南方的文化路,以一貼磚式圓形廣場為中心向四面輻射。大門右側為半月形低矮式門樓,上面鏤刻著由著名書法家歐陽中石題寫的“譚鑫培公園”。
園內廣場北面有譚鑫培全身坐式銅像。廣場西面建有五處十面浮雕景牆,內中雕刻著中國京劇和譚派藝術的相關圖例和文字索引,另建有一條京劇文化長廊。園區里一條婉轉流淌的河道上架有七座人行步橋,每座橋均以譚鑫培京劇代表劇目命名。步橋兩邊的護欄上,用連環畫的形式鐫刻著劇中內容與人物圖案。
第二期工程,包括譚鑫培祖居(博物館)、明清仿古街等項目。
第三期工程,包括譚鑫培大劇院等項目。

人物簡介

譚鑫培譚鑫培
譚鑫培(1847.4.23~1917.5.10),演員,工老生,曾演武生。本名金福,字望重。因堂號英秀,人又以英秀稱之。武漢市江夏區(原武昌縣)大東門外譚左灣九夫村人。其父譚志道,工老旦兼老生。譚鑫培為其獨子,清道光二十七年三月初九出生。10歲隨父到北京,11歲入小金奎科班習武丑,後改武生及文武老生。1863年出科。23歲搭三慶班,以演《神州擂》、《三岔口》、《白水灘》及"八大拿"等武生戲為主。曾傍程長庚演《青石山》馬童,得"大老闆"賞識,委以武行頭。在《同光十三絕》畫中,譚鑫培是唯一的武生演員。以老生享名劇壇則是光緒十年以後的事了。程長庚曾預言:"吾死後,鑫培必成大氣候。"譚鑫培曾師事程長庚、余三勝,並向張二奎、盧勝奎、王九齡問藝,博採眾長化為己有,終成一家,與汪桂芬、孫菊仙被譽為"新三鼎甲",並成為京劇史上第一個老生流派--譚派創始人。光緒十六年五月二十五日,與孫秀華、陳德霖、羅壽山四人被選入昇平署進宮承差,宮內藝名譚金培。1917年5月10日上午8時病逝於京城宣內大街大外郎營1號寓所,享年71歲。葬於戒台寺栗園莊墓地,界樁上刻"英秀堂"。今譚門已是七代梨園世家。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