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朝

總司令:劉備 總司令:劉備 按一、此軍多次救劉備於危難之時,是蜀漢的主力部隊。

譚朝(?-230)字文義,長沙郡人。三國時期蜀漢將領。
【人物簡介】 官職: 劉備時:官職爵位不詳
諸葛亮時:官位:永安都督、征西將軍
爵位:亭侯
【簡明歷史傳記】 
【所歷較大戰役】 當陽之戰:
當陽之戰劉備軍團主要機構成員:
總司令:劉備
政委兼總參謀長:諸葛亮
劉備衛隊(白兵)司令:譚朝、趙雲
大將:張飛、關羽等
後方鎮守補給軍總司令:劉琦
劉備率眾南逃,曹軍緊追,譚朝作為劉備的近衛隊長,負責保護劉備以及劉備家屬的安全,譚朝分配趙雲保護劉備家屬的安全,由譚朝的親自保護劉備的安全,一路上在張飛、趙雲的幫助下,順利掩護劉備南逃,為劉備的安全做出的巨大的貢獻,可以說劉備的日後,蓋譚朝當陽之功也。
奪益之戰:
前提:
劉備軍團行動:
第一步:劉備以回救荊州為由,要求劉璋派給其川兵一萬,劉璋只派四千殘弱之兵,劉備藉此激怒部眾,誘殺劉璋部將楊懷、高沛,占據涪縣城。
第二步:建安十八年,劉璋派部將劉璝、泠苞、張任、鄧賢、吳懿等率兵攻打劉備,全被劉備擊敗,潰退至綿竹(今四川德陽北),吳懿率部投降。劉璋派護軍李嚴、費觀往錦竹督戰,皆投降劉備。
第三步:劉璝、張任與劉璋之子劉循退守雒城(今四川廣漢),劉備進圍雒城,川將張任領兵出城在雁橋迎戰,兵敗被殺。劉備圍攻雒城一年未克,軍師龐統被流矢射死。劉備讓法正寫信勸劉璋投降,劉璋不允。
第四步:建安十九年,諸葛亮留關羽守荊州,與張飛、趙雲率軍溯江入蜀,增援劉備。攻克巴東(今四川奉節東)至江州(今重慶),俘虜了巴郡太守嚴顏。然後兵分兩路:趙雲在左,連下江陽(今四川瀘州)、犍為(今四川彭山東);張飛在右,攻占巴西(今四川閬中)、德陽(今四川遂寧東南)。
第五步:諸葛亮等與劉備匯合時,劉備已經攻克雒城,幾路大軍共同包圍成都(益州治所,今四川成都)。劉備派督郵李恢招降張魯部將馬超,令引西涼精兵進抵成都北郊,城中吏民皆震恐。劉備又派從事郎中簡雍勸劉璋投降。至此劉璋投降。
其中,諸葛亮等人與劉備會合時,劉備已經攻克雒城,劉備攻打雒城時,劉備身旁並無人們所熟知的蜀漢大將,唯一跟在劉備後面的就是負責保護劉備安全的譚朝,由於劉備久久未能攻克雒城,劉備此時的士氣應該是低落到極點。據《三國志》記載,張任最終為劉備軍團擒獲並斬殺。
當時劉備軍團主要機構成員:
總司令:劉備
政委兼總參謀長:龐統
劉備衛隊(白毦兵)司令:譚朝 劉璋方面投降軍官(主要):吳懿、李嚴(李平)、費觀
由此可見,當時劉備軍團有能力擒獲的人員:
一、劉備 劉備當時的年齡已經54歲了,不大可能本人能生擒張任了,且劉備也不大可能親身冒險。
二、譚朝譚朝的年齡不詳,但估計也不會太大,且譚朝率領的白毦兵團的戰鬥力是大家公認的,所以我認為譚朝生擒張任的可能性比較大。
故 攻克雒城的主要戰功歸於 譚朝
順便在此提一下張任本人:
<<三國志>>先主傳:張任,蜀郡人,家世寒門,少有膽勇,有志節,仕州為從事.劉璋遣張任,劉璝率精兵拒先主與涪,為先主所破,退與章子循守雒城.任勒兵出於雁橋,戰復敗.擒任.先主聞任之忠勇,令軍降之,任厲聲曰:''老臣終不復事二主矣.'' 乃殺之,先主嘆息焉.
可見張任為劉璋部不可多得的大將,而譚朝能擒獲張任,可見譚朝此人的勇猛。
夷陵(猇亭)之戰:
夷陵(猇亭)之戰劉備軍團主要機構成員:
總司令:劉備
政委兼總參謀長:劉備
劉備衛隊(白毦兵)司令:譚朝 
先鋒:吳班、馮習等
北方防衛大將:黃權
前方大將:張南、陳式、吳班、張南等
外交使臣:馬良
戰爭過程(簡):前期劉備一路東進,攻無不克,後用兵錯誤,導致火燒連營,大敗,馮習、馬良等陣亡,黃權投降曹魏。
敗逃後:大家都知道劉備的衛隊(白毦軍團)是很厲害的,所以在劉備敗逃後,譚朝所率領白毦軍團保護劉備撤退,白毦軍團系譚朝所督,故能以一當百,擊退追兵,掩護劉備的撤退的過程中,譚朝及其白毦軍團立下了汗馬功勞。
故 夷陵(猇亭)之戰劉備得以苟活,皆譚朝之功也。
【兩個舉措】 
一、為永安都督,守衛蜀漢東部重鎮。
此舉:
按一、譚朝督領永安期間,蜀漢與魏、吳在此均無戰役,這樣相對於營造了比較和平的環境,既能有利於發展蜀漢東部經濟、文化,也能加強蜀錦的外匯,以及魏、吳的技術引入蜀漢。
按二、緩解了蜀漢的經濟壓力、軍事壓力,為諸葛亮北伐營造了比較好的環境,可以說諸葛亮得以北伐很大一方面歸功於蜀漢東部邊境的相對安寧。
當時意義:使得剛經歷夷陵之敗的蜀漢得以東部地方養息安民。客觀的增強了蜀漢後期的實力。
歷史意義:保存了蜀漢的總體實力,延緩了蜀漢的滅亡,即使到最後鄧艾伐蜀的時候,蜀漢東部也沒有大的戰事。
二、督練白毦軍
按一、此軍多次救劉備於危難之時,是蜀漢的主力部隊。
按二、此軍守衛蜀漢東部大門,是魏、吳不敢犯蜀漢東部邊境的一個重要原因
當時意義:此軍是先帝帳下的精銳,蜀國的上等部隊,是蜀漢軍隊的重要組成部分。
歷史意義:此軍延緩了蜀漢的滅亡,即譚朝亡30餘年後,白毦軍精英所剩無幾時,蜀漢遂亡。
【跟隨劉備時間】 (約196年~230年)總計約36年
【譚朝年齡】 按史書載譚朝亡於230年,生年不詳,故按三國時人大約平均年齡計算,譚朝亡時年齡約(50~55歲)故譚朝大約為175年~180年生人。
【譚朝特徵】 一、身高
要了解譚朝的身高首先要了解三國時代的普遍身高。而了解三國時代人們的普遍身高特徵則需要去看《三國志》,在《三國志》記載中,身高最高的是魏車騎將軍何熙,為“八尺五寸”,根據史學家的研究,三國時期的一尺約等於現在的七寸,而現在一尺約等於33.33厘米,則何熙的身高為1.98米,算是個高個子了。在孫關龍老師《怎樣看待古代人的身高》一文中,統計的《三國志》的21例身高數中,絕大部分在“七尺五寸”以上,則約在1.73米以上。這些人而且大多是有名的武將,所以他們的身高比一般人要高大。況且,他們大多是名門將相、達官顯貴之後,生活水平、營養水平是要比一般人好的多的。根據現代人類學家長期的調查研究一致認為:營養好的階層的子女比一般階層的子女,要高出2~5厘米。&#91;注①&#93;所以根據這樣的推理,取個折中的話,三國時期人們的平均身高應該在1.69米左右。且在孫關龍老師的《怎樣看待古代人的身高》中西周至西漢時期的一些身高數中記載,在17例屍體中,男子11例,最高的是山西渾源西漢墓出土的成年男子,骨架長1.84米;最矮的是內蒙昭烏達盟西漢墓中出土的成年男子,身高不及1.57米,平均身高為1.67米。女性有6例,高的有長沙戰國時期某6號墓中出土的成年女子,身長1.64米,矮的有新疆民車縣尼雅遺址中發掘的東漢女屍,身長為1.49米。由此可見,西漢時期當時男人的平均身高也應該在1.67米左右,而經過了200多年後的三國時期,平均身高在1.69米也算是比較合理的了。
由此,譚朝的身高也大致可以算出來了,首先譚朝的家境如何,史書上沒有詳細介紹,估計在那個動亂的時候,既然史書沒有說譚朝的家世如何,那么大概譚朝的家世也沒有什麼比較特別的,應該屬於普通階層。而最重要的是則是譚朝做的職位是劉備的保全隊長,既然能做到一國首腦的保全隊長的話,譚朝的身高絕對沒有矮的道理,況且譚朝當時負責訓練蜀漢上等部隊——白毦兵。而且譚朝的名位常亞於趙雲,在歷史上趙雲身高八尺,八尺相當於現在的1.86米左右,而譚朝作為蜀漢上等部隊指揮官,並且能和身高1.86米齊名。則說明譚朝不會差到哪裡去的。且史書中記載三國人物的身高中,比較矮的武將則是少之又少,只要吳國大將朱然“身長不盈七尺”;他的孫子張蒼成年時“長六尺余”。其它的比較矮小的武將貌似就沒有什麼記載了。那么作為蜀漢的高級將官,譚朝的身高則可以一目了然了。首先他的身高應該不低於1.69米,但是也不會太高,像何熙那么高的可能性也不會太大。所以,把譚朝的身高定位在1.75米以上則是比較客觀的。因此,在這裡我初步看法譚朝的身高應該在1.75米以上。
當然,我這裡的初步認為的譚朝的身高還不夠能使大家認同,因為還有一些比如地理、遺傳方面的原因沒有考慮到,但是由於資料有限,這些方面也已不好考證了。
二、體重
既然在上文已經初步認為譚朝的身高應該在1.75米以上的話,那么譚朝的體重也是能大概的估測出來了。
首先,譚朝作為將軍,還屬於那種國家元首的保鏢將軍,則不可能是肥胖的人。畢竟在那個動亂的時代,國家元首的安全不可能那么有保證的,那么只能依靠保鏢的厲害。而當時曹操的保鏢是許褚,他是個很強壯的人。那么對於長期奔跑逐命的劉備來說,他的保鏢應該是更強壯、更厲害。所以譚朝想當然就是那種渾身上下都是肌肉的超級猛男了。那么按照身體勻稱的角度來看的話,體重77公斤才算超重,達到94公斤才算肥胖的話,譚朝的體重也就應該在75公斤左右。
三、性格
史書記載當時人楊戲評價趙雲和譚朝到的時候說:“征南厚重,征西忠克,統時選士,猛將之烈。”裴注的作者裴松之評價譚朝“以忠勇稱。”由此可見,譚朝到應該屬於那種忠厚老實,勇猛有加,但是卻不擅於耍心術的那種人。後人裴松之和時人楊戲都提到了譚朝的忠,所以譚朝到應該是很忠誠的。這樣的話,譚朝的性格應該屬於那種老實憨厚而不缺乏謀略的將領。
注釋:
①節選自《化石》1984年第4期,有改動。
以上引自陳創著《譚朝形貌特徵推論》一文

譚朝之死

公元230年,譚朝逝於永安,死因不明,按史書不記載死因者,多為正常死亡,故此譚朝為正常死亡或病亡。 【譚朝及其所統率兵馬歷史評價】 征南厚重,征西忠克,統時選士,猛將之烈。──贊趙子龍、譚文義(楊戲評價)《三國志卷四五 蜀書十五 鄧張宗楊傳》
譚朝所督,是先帝帳下的精銳,蜀國的上等部隊。──《諸葛亮集》(諸葛亮評價)
以忠勇稱。──(裴松之評價)
譚朝將軍,生平並無幾大戰之功,然其保護劉備,維護漢統,不計官餉。劉備死後,一心守衛漢東邊門戶(永安)為漢東部安寧立下汗馬功勞也。──(《話三國英雄之譚朝第一》作者陳創評價)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