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承令

1942年,上海淪陷,她隨父母遷到長沙市居住。 1972年7月回城,被安排到衡陽市多種經營局蔬菜科工作後,下決心解決衡陽市居民淡季吃菜難的問題。 從1973年起,先後在衡陽市郊區蹲點達九年之久。

女,湖南省茶陵縣人。1936年3月10日生於上海市。其父譚叔襄,建國前曾任國民黨湖南省財稅局副局長。其叔祖父譚延間是中國國民黨元老,曾任武漢國民政府主席。1942年,上海淪陷,她隨父母遷到長沙市居住。1946年入長沙市幼幼國小讀書。1950年,其父和祖母去台灣,因此而受到影響。1959年秋,考入湖南農學院園藝系蔬菜專業學習,靠助學金讀完大學。1963年12月大學畢業後被分配到衡陽市農業局蔬菜技術很廣站工作。當時,衡陽市的蔬菜品種單一,很少有蔬菜上市。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在畢業的第二年,和同行們一起,首次在衡陽市種植善茄成功,深受衡陽市菜農和市民好評。"文化革命"中,在郊區種菜。1969年,下放到常寧縣田尾公社東風大隊勞動、期間幫助農民科學種田,使糧食豐收,得到當地農民的讚揚。1972年7月回城,被安排到衡陽市多種經營局蔬菜科工作後,下決心解決衡陽市居民淡季吃菜難的問題。從1973年起,先後在衡陽市郊區蹲點達九年之久。先後從武漢、天津和上海引進了雞心包菜、牛心包菜和五月慢小白菜以及引進津研類黃瓜、秋豆角等到衡陽試種,解決了蔬菜淡季供應問題。還改種青幫型白菜成功,大面積推廣後,從根本上改善了衡陽市歷來從外地調進大白菜的狀況。1981年評為農藝師,1984年晉升為高級農藝師、1982年起,用三年的時間,走訪了衡陽市郊區八個鄉的三十四個村和一個農場,查明了衡陽市郊區二百八十多個蔬菜品種的來源、特徵、分布及栽培方法,選出了一百四十多個品種在全市農村推廣,寫出了十萬多字的《原衡陽市蔬菜品種資料的調查報告》,1985年獲湖南省科研成果三等獎。1987年,推廣無公害蔬菜生產技術取得成績,同年10月獲衡陽市科研成果三等獎。先後任第一、二屆衡陽市郊區政協副主席,第五屆衡陽市政協常委,第六屆衡陽市政協副主席,第六屆湖南省政協委員,第七屆全國人大代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