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友夫

譚友夫

譚友夫原名譚幼福,1917年生於河南省新縣卡房鄉古店村譚家窪。7歲就放牛、撿柴,替兄長乾一些家務活。1929年,紅11軍31師在柴山保一帶開闢革命根據地,建立蘇維埃政府時,投奔中國工農紅軍參加革命(弟兄6人參加紅軍,其中4人在戰鬥中犧牲)。1931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2年8月由團轉入中國共產黨。

基本信息

人物生平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

譚友夫參加紅軍後,被分配到鄂豫皖蘇區紅軍游擊第五大隊擔任公務員,後任紅四軍第十師政治宣傳員、青年團常委、軍青年委員,二十九團政治處主任、青年科長,二十八團青年團總支書記。1932年8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參加了鄂豫皖蘇區第一、二、三、四次反“圍剿”鬥爭。1932年9月,隨部西征川陝,參加了創建川陝根據地的鬥爭和反四川軍閥田頌堯、劉湘發起的“三路圍攻”和“六路圍攻”。1935年6月參加長征。

抗日戰爭時期

“七七”蘆溝橋事變後,譚友夫編入一二九師,隨後入延安抗日軍政大學學習,擔任五大隊政治幹事、政治指導員。1938年7月任太行軍區抗大一分校指導員,太行決死隊第三縱隊教導員、政治部總支書記、團政治委員。1943年,譚友夫入延安中央黨校學習。後到山西新軍工作。在山西他積極開展抗日統一戰線工作,獨立發展中國共產黨抗日武裝,組建了“壺關獨立營”。不久,又組建了晉東南保全第九團。參加了“百團大戰”。

解放戰爭時期

1945年8月,中央決定統一太岳、太行、冀魯豫、冀南解放區的領導,組成中共中央晉冀魯豫局和晉冀魯豫軍區,譚友夫任太行軍區第二十三旅六十七團政治委員。10月參加了平漢戰役。1946年5月,調任太岳軍區二十四旅政治部主任。翌年3月,他率部配合晉冀魯豫野戰軍發起豫北攻勢和白晉線戰役。1948年4月,譚友夫挺進中原西部,5月,發起宛西戰役,先後攻克鎮平、內鄉、淅川、鄧縣等中原重鎮,5月下旬,譚友夫任中原野戰軍四縱十一旅政治委員,11月,參加了淮海戰役。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

任中國人民解放軍安康軍分區司令員,率部進駐安康地區剿匪,先後榮獲二等功、三等功及戰鬥英雄等勳章共11枚。1952年入軍事學院高級速成班學習。1955年畢業後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第60軍副軍長,第12軍副軍長,南京軍區司令部副參謀長,南京軍區後勤部長,安徽省軍區副司令員。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

人物榮譽

榮獲二級八一勳章,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二級解放勳章。1976年2月24日因病逝世,終年59歲。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