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嚴上人

證嚴上人,台灣台中縣清水鎮人,慈濟基金會創辦人。

證嚴上人—個偉大的佛教高僧,釋證嚴(1937年5月11日-),俗名王錦雲,法名證嚴,法號慧璋,出家前自號靜思,慈濟功德會的會眾多尊稱其為上人,又因駐錫在花蓮,早期被稱為花蓮師父。台灣台中縣清水鎮人,慈濟基金會創辦人,皈依印順長老為師,秉持師命“為佛教,為眾生”,1966年於花蓮縣創立慈濟功德會,此即慈濟基金會之前身。
證嚴上人簡介:
證嚴是誰?
她為什麼會是台灣最美麗的女人?
如果你還不知道證嚴是誰,台灣人一定會非常傷心!
她就是創造了窮人幫助窮人的第一人——證嚴上人
台灣慈濟功德會的創辦人。台灣的《天下》雜誌曾經舉行一次評選:評選誰是400年來對台灣最具影響力的人物?結果,評選的前50名影響力人物中,證嚴位居第二,她的名聲和影響力在台灣超過了孫中山、蔣介石、蔣經國,而且是前十名中唯一的女性。
上人簡歷
證嚴法師生於台灣日治時期末期,自幼過繼叔父為長女,就稱呼叔嬸為父母,也隨著遷居豐原。其父經營劇院,往來豐原、清水、潭子等台中縣市之間,家境小康;證嚴法師則從旁協助,也分擔家務。證嚴法師事奉父母至孝,當地人喚為“孝女”。
後因經歷二次大戰美軍空襲轟炸,見證戰爭的殘酷。1960年,證嚴法師的父親因腦溢血過世。法師哀痛逾恆,開始思索人生道理;後至豐原寺,妙廣法師贈其“解結科儀”。法師為父做佛事前往慈雲寺拜《梁皇寶懺》,體會到經文中因緣果之業力以及人生無常之道理,此後時時往來寺院,萌生出家之意,“扛天下人的菜籃”。
在接觸佛法後,引發法師探討宗教之興趣,也曾閱讀《新約聖經》、《舊約聖經》,並且也同時專研《四書》。法師從四書中體會到中國傳統之倫理道德是維繫社會安定必須遵循之法則,如果人人安分守己,社會必會安定和樂。同時期,有位信徒前來詢問是否可將家中破舊之《法華經》當廢紙售出。法師聽到法華經經名,心生歡喜,便花了數百元錢請回家。此一經書至今仍置於靜思精舍
而後法師經當地慈雲寺出家師父引薦,前往台北縣汐止靜修院,準備出家,三天后被母親尋回。慈雲寺出家眾奉行百丈禪師家風,一反當時台灣佛教“拜經懺”的風氣;對後來證嚴法師出家理念的堅持,很有影響。證嚴法師後來又隨著慈雲寺修道法師再度離家,由台中前往高雄,再轉台東縣鹿野鄉。
證嚴法師與修道法師在花蓮、台東幾經波折,十分勞苦,先後移居鹿野王母廟、知本清覺寺、玉里玉泉寺、花蓮東淨寺、台東佛教蓮社。寄住在佛教蓮社時,至信徒家中做客,在其府中見日文版《法華經大講座》,才發現法華三部中的《無量義經》及《觀普賢經》。閱讀無量義經時,看見“靜寂清澄,志玄虛漠,守之不動,億百千劫。無量法門,悉現在前,得大智慧,通達諸法。”十六字,對無量義經產生濃厚興趣。
後經許聰敏引薦,證嚴法師前往花蓮秀林鄉佳民村普明寺弘法,兩人就暫住許家。1962年,修道法師返回豐原,證嚴法師獨自留下;法師自行落髮,現沙彌尼相,許聰敏為之取法名“修參”。
證嚴上人?這個名字,在中國大陸很多人是比較陌生的,然而在一衣帶水的台灣乃至全世界卻是鼎鼎大名的人物,她曾多次獲得諾貝爾和平獎提名,獲得“社會服務獎”、“麥格塞社會領袖獎”、“國際和平獎”、“醫療奉獻獎”等等,被台灣民眾選為“最美麗的人”,有人稱她為“東方特蕾莎”,有人則把她看作是救苦救難的觀世音。
1966年,證嚴29歲時,正式創辦了慈濟功德會。從最初竹筒里節省下的五角錢到今天幕集的上百億資產;從最初只有30多個信眾到現在有400萬會員,會員人數比台灣最大的兩黨——國民黨、民進黨人數還多;從救助第一位孤苦無依的老太太到賑濟台灣幾萬戶貧病無依的大眾,甚至援手大陸,遠涉南非、阿富汗、朝鮮、科索沃等世界各地;從小小的台灣花蓮起步到全球60多個國家都設有分支機構!
每有災難發生,慈濟人總是以超過政府的速度最先趕到協助救援。無論印尼的海嘯、中國的SARS,包括骨髓配對,其中都有著慈濟的救助;不管是做環保、幹細胞移植,慈濟都做到了其他組織無法做到的境地。
人們隨時隨處都可以看到慈濟義工,他們中有老闆、巨富、高級行政人員、明星、家庭婦女、學生,不同國籍、種族、宗教信仰的人,紛紛投身於慈濟事業中。在台灣,五個人中就有一個人多多少少參加過慈濟教育、文化、醫療、慈善的事業或活動。
證嚴這樣一個清瘦、平實,瘦弱的女性,從五毛錢起家,為何能夠創建起一個掌握了上百億資產的長壽組織、擁有千秋萬世、濟世救人的宏大事業?這偉大奇蹟的奧秘究竟在哪裡?
【佛門因緣】
上人天性純孝慈柔,十五歲時,母親罹患急性胃穿孔,需要開刀。在那個年代,開刀風險很大,心急的她為母親祝禱、虔念「觀世音菩薩」名號,並發願「願從此茹素、減少自己十二年的壽命,為母親增壽祈福」。許是孝行動天,母親的病不必開刀,服藥而痊癒,她也因此開始茹素還願。
1960年6月,正值壯年的父親突然因病去世,從發病到往生僅僅不到二十四小時,這帶給上人莫大的衝擊;究竟生從哪裡來,死往何處去?也開啟她探索生命的契機,常到慈雲寺向修道法師探究佛法。
就在那段時間裡,上人體悟到不是提得起菜籃有權利支配金錢的女人就叫幸福,「女人不單單只是為一個家庭付出,女人應該也可以和男人一樣,承擔起社會責任;把參與社會的悲懷推廣到整個人類,將每個人『愛家』的心,推廣到愛社會、愛眾生,這樣才是真正的幸福吧!」幾度離家棄俗不成,輾轉浪跡仍找不到棲身靜修之所,最後在花蓮縣秀林鄉下的小廟──普明寺安住下來,日子清苦,修學佛法的決心,絲毫不減。
1962年秋,二十五歲,沒有剃度師父,自行落髮,靜靜踏上僧侶修行的生涯。1963年2月,台北市臨濟寺開壇傳戒,臨入戒場前,上人于慧日講堂禮上印下順導師為師,導師叮囑:「你我因緣殊勝,既然出家了,你要時時刻刻為佛教、為眾生!」並取了法名「證嚴」,字「慧璋」。行了簡單的皈依禮,即儘速趕到臨濟寺,順利地受了三壇大戒。
回到花蓮後,上人住進普明寺後只有四坪大的小木屋,開始禮拜《法華經》,研究法華教義。因為不受供養,生活很艱苦。1963年10月,移單至花蓮慈善寺講《地藏經》,前後約八個月時間,法緣興盛,目前靜思精舍多位資深的僧眾弟子即是當年的結緣眾。後來,上人帶著這幾位弟子回到普明寺借住,在殿後結伴修行。
上人自立修行清規,自力更生,直到今天,靜思精舍所有的開銷,仍是常住二眾弟子做蠟燭、豆粉和出版品來維持的,從沒動用到慈濟基金會一分一毫的善款。1966年,上印下順導師應台北文化大學禮聘講課,離開嘉義妙雲蘭若,希望上人能帶弟子們到嘉義主持蘭若。但是上人已在花蓮數年,平常跟隨他修行的兩位老人家及三十位信徒,都捨不得他離開,聯名上書導師挽留。上人陷入兩難的取捨中,但隨著因緣的牽引,終於還是留在花蓮,並展開慈濟會務。
證嚴上人與慈濟功德會】
證嚴創辦慈濟功德會的初衷源於一件事情。1966年,她到診所探望弟子生病的父親,當她從病房走出來時看到地上有一攤血跡,但是人卻不見了,聽旁邊人說,是一個山地婦人小產,由四個年輕的山胞輪流抬著,流了八個鐘頭的血,走了八個小時的山路,才到這裡。到了這裡,已經昏迷了,醫生說要八千元醫療費,才能為她動手術,可是山地人錢不夠,醫院又不願免費,所以他們只好將病人又抬走了。
不可遏抑的悲痛在證嚴的心裡排山倒海地撞擊著,一個女人要生產,因為沒有八千塊錢被趕出了醫院,兩條命生死未卜。從此,證嚴萌生了一個強烈的心愿:一定要成立一個可以濟貧救苦的團體!
假如我們和證嚴一樣聽到個“一攤血”的故事,頂多發幾聲嘆息,感嘆、批判世道的不公!但是很少有人像證嚴那樣開始號召大家每天從菜籃子裡節省5角錢來救人!我們會認為這是杯水車薪,能有什麼用呢?我們只願去發發感嘆,而不願親自動手做一點什麼。
假如我們一開始就想做驚天動地的大事,要拯救全社會、全世界,但卻不願做扎紮實實的小事。我們認為自己做不到,我們認為自己沒有力量,久而久之,就會造就許許多多袖手旁觀的批判者,而不是腳踏實地的行動者。
孟加拉當年餓孚遍野之際,尤努斯不是以一個知識分子的姿態大加批判,而是投入到紮實的改變和實踐中。尤努斯開始把29塊錢借給幾個貧窮的婦女,開始拜訪一個又一個貧窮的婦女,從一步一步、一點一滴的小小改變開始,卻成就了後來的偉大奇蹟。
做破壞性的工作容易驚天動地的,做建設性的工作開始都微不足道。現實人們通常的反應模式就是抱怨、指責、批判、破壞,而不是建設性的行動、實幹。我們的頭腦當中總是期待自己的行為帶來驚天動地的改變,而且是希望即刻帶來驚天動地的改變,如果不能立刻奏效就不願意付諸行動了。
我們的文化常常鼓勵人們做大事,並沒有鼓勵人們做小事。結果常常是大事做不了,小事又不願做。尤努斯、甘地、證嚴,他們所做的改變世界的大事,實際上都是由許多小事積累而成。只有既胸懷偉大目標,又腳踏實地、扎紮實實的埋首小事中,才是奇蹟創造者應有的素質。
一個孩子在大海邊看到很多小魚和貝殼被沖在沙灘上,它們都奄奄一息。
這個小孩子把一條條小魚和一隻只貝殼放到大海裡面,這時旁人嘲笑他說:“這么多的魚蝦、貝殼,你根本就撿不過來,有什麼意義呢?”這個孩子說:“是啊,是沒有什麼意義。”“但是”,他揚揚自己手中的小魚說:“對這一隻小魚來說大有意義!”他又撿起一隻貝殼說:“對這一隻貝殼來說大有意義!”
如果我們的能力只能拯救一個人,我們就拯救一個人,如果我們的能力拯救不了一個人,只能拯救一個人的午餐,我們就拯救一個人的午餐。如果我們的教育放棄一心拯救天下的教育,而改變成一種腳踏實地的讓每個孩子都從最小的地方來承擔對於自己生命的責任和對於世界的責任,可能我們每個人都願意做實實在在小事。
即使我們沒有比爾蓋茨、李嘉誠那樣捐出幾百個億的實力,我們同樣也可以影響這個世界。一個笑驗,一聲謝謝,都有意義。讓我們從小事上承擔自己對生命的責任,對他人的責任,對世界的責任,讓每個人快快樂樂地做小事。
我們需要的不再是批判的文化。我們需要積極的建設,積極的去做,能做多少就做多少,能做多好就做多好。奇蹟的精神,是務實的精神。證嚴、甘地、尤努斯他們的奇蹟都來源於默默的去做,默默的去行動。
從小處著手,努力地承擔自己的責任,從批判到行動,我想這是證嚴和她的慈濟給我們的重要啟迪。
靜思法脈‧慈濟宗門】
2006年12月27日,法師於花蓮言及樹立佛教“慈濟宗”,期許每一位慈濟人都要有“傳承靜思法脈,弘揚慈濟宗門”的使命感。並定於2009年5月10日佛誕節正式向社會宣布。
法師言,靜思法脈以法華精神為旨要,而以法華經中之無量義經為精髓。無量義經德行品之“靜寂清澄,志玄虛漠,守之不動,億百千劫”為“靜思法脈”;“無量法門,悉現在前,得大智慧,通達諸法”為“慈濟宗門”。慈濟宗門修行方法是在人群之中,以智慧應眾生的需要,又不因外境的紛擾起無明,心靈常保清境無染。
靜思法脈“為佛教”,是智慧;慈濟宗門“為眾生”,是大愛。藉由人事之間增智修慧,“不經一事,不長一智”,如此才能福慧雙修。
「慈濟功德會」的發源
1966年,一灘血事件為起因,上人萌生成立慈善組織,為貧苦世人服務之志。因緣巧合,花蓮海星中學三位修女來向上人傳教,他們談彼此的教主、教旨、教義。修女臨離去前說:「今天終於了解佛陀的慈悲是普及蠢動含靈一切的生命,確實很偉大。不過,雖然天主的博愛只是為全人類,但是我們在社會上建教堂、蓋醫院、辦養老院,那么佛教對社會可有什麼具體貢獻?」上人心情頓時沉重起來,佛教徒經常為善不欲人知,但大都各做各的,只以隱名氏的名義默默行善。可惜這分豐厚的愛心,零散缺乏組織;上人於是決定將這股力量組織起來,先從救人做起。
1966年5月14日(農曆3月24日),「佛教克難慈濟功德會」正式成立。
【一針一線縫出慈濟的雛型】
慈濟的慈善濟貧工作,由六位同修每人每天增產一雙嬰兒鞋開始。上人又利用屋後的竹子,鋸成三十個存錢筒,發給在家信徒一人一個,要她們每天存進五毛錢。
信徒們覺得奇怪:為什麼不乾脆每個月繳十五元呢?上人說:「希望你們每天提起菜籃即投入五毛錢,臨出門前就有一顆救人的心,節省五毛錢,即是培養節儉的心與愛人、救人的心。」
於是這三十個人,每天提起菜籃到菜市場,逢人便歡喜地宣揚,「我們每天要存五毛錢!我們有一個救濟會,我們要救人!」「五毛錢也可以救人」的訊息不脛而走,參與的人越來越多,千手千眼救助苦難的功能很快就發揮了;功德會成立的第二個月,即幫助一位大陸來台、孤苦無依的老太太,每天有人送飯給她,為她清理環境,直到她往生後安葬為止。一樁艱辛、偉大的濟世工程就此開展。
此時,有許多信眾要求皈依,上人為了讓功德會招募更多有心的會員,提出兩項基本條件:一、要皈依的人必須做「慈濟功德會」的會員;二、皈依的會員,要實際負起「慈濟功德會」的社會救濟工作。慈濟功德會創辦初期,上人與弟子們侷促在二十坪不到的普明寺里,一方面從事加工品製造以維持生計,另一方面還要處理功德會會務,場地實在不敷使用。後來在上人俗家母親協助下,於1969年遷入靜思精舍現址,依舊堅持自力更生的原則。清淨莊嚴、樸實無華的「靜思精舍」,是慈濟永遠的後循,也是全球慈濟人心靈的故鄉。
【一眼觀時千眼觀 一手動時千手動】
慈濟的理想是以「慈、悲、喜、舍」之心,起救苦救難之行,予樂拔苦;慈濟的精神是「誠、正、信、實」,並希望以事理圓融之智慧,力邀天下善士,同耕一方福田;勤植萬蕊心蓮,同造愛的社會。
「我相信佛陀說的人性本善。眾生都一樣,佛有多大的愛心、慈悲心,眾生就有多大的愛心與慈悲心;佛有多大的智慧型功能,眾生就有多大的智慧型功能,只要予以啟發,就是一種最善良的心境,最真實的快樂。一般人總以為有錢就是幸福,因為窮人難免貧病孤苦。殊不知富有的人更需要讓他了解布施比接受更有福。身病不可怕,最怕的是心病,人身如一棵芭蕉樹,一層一層的剝,到頭來都是空的,只有真實恆持的慈悲喜舍,才能獲致世間最美的境界。」上人又說:「佛教是理,慈濟是事,藉事顯理,以事啟發,回歸於理。」
因此,慈濟的志業由慈善、醫療、教育、人文志業,擴及到海外賑災、骨髓捐贈、小區志工、環保,成為「一步八腳印」。慈濟人以智慧相結合,以愛心相扶持,聞聲救苦,實時解難,發揮「一眼觀時千眼觀,一手動時千手動」的功能,使慈濟所及,家家得安康,處處有溫暖。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