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渡村

明代初期,謝渡村上至龍湖五參官,下至蓬洞亭,溪權皆屬謝氏所有。在現樟厝洲境設一渡口,由謝氏村民擺渡,叫謝家渡,後稱為謝渡。原來謝渡村有10多個小姓氏的禮樂鄉,由於種種原因而逃散消失,故謝渡村又取代了禮樂鄉沿襲至今。創村始祖 元朝末期(約公元1353年),謝渡村先祖佛號公,原籍福建莆田鳥衣巷。因遭兵禍,為求生存,身背家祖三代神牌,並帶妻子,翻山越嶺,歷盡艱辛,流荒至此,命名禮樂鄉。(現仍有禮樂古廟牆上石碑:“鑿溝序“為證)。

基本信息

創村始祖

元朝末期(約公元1353年),

謝渡村

先祖佛號公,原籍福建莆田鳥衣巷。因遭兵禍,為求生存,身背家祖三代神牌,並帶妻子,翻山越嶺,歷盡艱辛,流荒至此,命名禮樂鄉。(現仍有禮樂古廟牆上石碑:“鑿溝序“為證)。

歷史周邊村落的消亡

明朝期間約公元1368年以後,村東面有姓蔣的雙家渡村,東北面又有姓陳的下陳村,在堀仔池西面有姓林和姓黃的南家頭村,西面還有姓劉的下劉村和劉巷宮村,以及姓方的郭厝村,至清朝未年,由於封建社會的多種原因,逃亡離散,人去地荒,現只存下殘牆斷壁,依稀可見。

地理位置

謝渡村位於江東鎮南端,東與西前溪村,西與樟厝洲村,西北與渡頭村,仙洲村,北面與紅砂村接壤,南面緊靠韓江,並設有一個通往護堤公路和東鳳鎮的渡口。土地屬韓江下游,沖積平原,土地肥沃,溝渠縱橫,灌溉方便。道路如網,盛產水稻,小麥,地瓜,甘蔗,黃蔴,香蕉,豆類等作物。

謝渡村總面積 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173畝,村容375畝。2005年底人口總戶數1007戶,共4616人,其中男2356人,女2260人,1980——2005年,外遷戶75戶,310人。

解放前的謝渡村政治,經濟情況

舊中國,封建統治階級腐敗無能,國民黨的反動獨裁,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使人民處於水深火熱,災難重重的痛苦環境中,“敲仔”無地位,搶兵掠人,勒索錢財,封建宗族造成鄉界房界械鬥,民眾死傷,生產落後無計畫,蟲害嚴重,水利失修,旱澇成災,饑荒所逼,逃往雲霄,土匪出沒,盜賊四起,國民黨匪兵,日本侵略軍,入鄉殺人,搶劫,奸淫擄掠。真是哀鴻遍野,苦不堪言。

解放後的工農副業情況

謝渡村的農業,解放前以麻竹(竹筍),桃李,生柑,甘蔗,黃紅麻,花生,香蕉,甘薯以及菜類為主,農民的經濟收入以自耕農的小家庭經濟來維持生活。解放後,特別是開放改革以後,經濟上得到徹底轉變,經濟發生了根本的變化。至2005年,人均收4200元。村民的生活情況是:新建民宅500幢。占地面積13000平方米,建水泥路7條,總共4000米,廠房8間,占地1萬平方米,購電視機1300台,電話600台,行動電話800部,購置汽車60輛,機動運輸船10艘共800噸,工業從業人員1500人,年人均收入6000元,小商店50間,(擺攤不計),從業人員100人,年營業額約12000元。

工副業的生產情況是,1966年以後,建婦女抽紗廠,磚席廠,1978年,創辦了機繡場,、服裝廠,織袋廠,都是集體辦廠的。1990年以後,全村有服裝廠場20多家,機繡廠場10多家,花邊廠場10家,入廠場工人約1500人。

其他副業如養母豬肉豬,2000年以後只有40多戶養飼肉豬,養魚業,村有池塘220畝,溝泀40畝,畝產300斤,1978年以後,魚塘開標到人,飼養三鳥(雞鵝鴨)主要是自養自吃,也賺點經濟收入,多的可到市場去販賣。

謝渡村解放前後的文教及衛生保健情況

謝渡村解放前後的文化教育事業十分落後,學生入學年齡較大,多數在14歲以後才入學讀書,沒有一個女學生。1872年前才有一所名叫“玉書軒”的私塾,學生8人,由一名先生任教。後又辦一所叫“友松軒”的私塾。學生也是8人。1872年以後,村里才正式創辦了二所學校:一是:“振生學校”,一是:“育才學校。”兩所學校學生不足100人,沒一個女子入學。時至1946年上半年由三房賢達人士科維提出把三個學校合併起來。校名為“報本學校”,校址設在村大宗祠。至1949年 解放學生也才有100多人。

解放後,教育事業迅速發展。1950—1960年,全村小學生已增加到200多人,到1966年已達到400多人。校舍分為正校和分校。1967—1985年,隨著學生人數的激增,校舍已不適應,由大隊撥款建了一所有教室12間,宿舍9間,操場一個,占地面積3402平方米的校舍,學生數達到500多人。同時還辦有幼兒班。1986年—2005年,全村大中專學生近100人,其中不少是名校畢業生及高校學歷人材。(詳見長統報表)

福利事業及精神文化建設

1.有線廣播始於1963年至1970年全村普及小喇叭,共安裝400多個,實現二戶一個小喇叭。

2.收,錄,視,影的豐盛文藝時代—“四機”化的湧現。1984購進一台電影放映權,(小型 )1984—1985配上了寬銀幕鏡頭,使村民每月都能看上幾次大型電影。1990年以後,私人投影機又代替了電影機。

3.宣傳隊,文化室和鑼鼓隊。

1963年以後,村共青團組織和大隊宣傳組,成立了文藝宣傳隊,排練節目演出,或編印資料進行廣播宣傳,1962年創辦文化室,設有圖書館,書和幻燈是從縣文化館借來的。村有一個鑼鼓隊每年正月十六和二十遊行全村,熱鬧非常。

4.醫療衛生事業

1954年,大隊辦起了保健室

1969—1978年實行合作醫療制度

1982年以後全村分設三所保健室

從1958年起村辦設助產醫院,配接生員3名

華僑捐資建設家鄉

謝渡村的僑胞大部分是1943年日本侵華及荒年所逼,含淚離家,漂洋外出,雖一生在外艱辛,仍莫忘生身鄉梓,稍有些許收入,總不忘為家鄉做點貢獻。1980年,村修建水廠,僑胞甲豐,浩川,啟平,文彬,拱石等32人,捐13000多元,又如2000年,村修建學校,旅美僑胞甲豐先生帶頭捐資3萬元,更有僑胞朝芝先生年近80,帶頭興辦老人長壽所以至多項公益事業,皆慷慨解囊,民眾感念在心,交口稱道。

古蹟文物

謝渡村里建有禮樂古廟,清順庵和天后宮,皆建於元代,位於村東側。還有在村西側的劉巷宮地方建了一座天主教堂。(解放初有會員12人,現有13戶55人)。

廟,宮,庵三落神類古蹟文物建在一起,三門並排,正對南方,三落內部相通,構建設計別俱一格。2005年三落全面重修,工藝精巧,宏偉壯觀。解放前有一和尚常駐並管理,現古廟西側買一民房作管理室。

1. 禮樂古廟,內供三山國王及夫人,護法爺,趙爺,神農大帝,花公媽。

2.清順庵內供有:十手佛,十八羅漢佛,以及大聖佛祖,玄天上帝等。

3.天后宮內供有:天皇聖女,主母娘,龍美聖皇,慈母娘娘等。

土地爺宮(福德老爺),首建於元代,位於村老厝區西北側,坐東向西,二落三桁,占地幾平方米。真可謂廟不在寬,有聖則靈。歷來村民極為信仰,世襲朝拜。1968年曾因破四故被毀,1987年重修,現終日香火不斷。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