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懸案

諸葛懸案

司馬懿不同意,他說:“料前軍獨能當之者,將軍言是也。 諸葛亮數次挑戰,司馬懿均堅壁不出,欲待蜀軍糧盡,相機反攻。 後諸葛亮一來挑戰,司馬懿就要帶兵出擊,辛毗杖節立於軍門,司馬懿便不出兵。

簡介

大概是《三國演義》太普及了,家喻戶曉,大家都信以為真,把文學作品當真實歷史讀了,並口耳相傳,對於三國,人們以為就這么回事。自從易中天教授品三國之後,三國就更普及了,再加上某些對歷史不大了解的年輕人在網上發一些有關三國人物的文章,這些文章大多根據三國演義來寫,所以,三國人物似乎更加八卦了,很多讀者很難辨別其中的真偽。因為如果不是專業讀者的話,很少有人願意認真去讀真實的三國歷史書,比如陳壽的《三國志》,或者司馬光的《資治通鑑》關於三國的部分;至於讀後來的歷史學家寫的研究三國歷史的學術著作,那更是鳳毛麟角了。總之,由於《三國演義》的存在,人們對真實的三國歷史還是模糊不清的,甚至有點混亂。
羅貫中在《三國演義》中杜撰了一個諸葛亮氣死周瑜的故事,並說了一句很經典的話:既生瑜,何生亮。實際歷史上的周瑜比諸葛亮大十多歲,而且周瑜也不是一個氣量狹小的人,而是一個“雅量高致”的儒將,而且音樂修養特別高,當時在吳就流行這樣一句話:曲有誤,周郎顧。現在網上的作者學了羅貫中這一招,來了個“既生亮,何生懿——司馬懿活活氣死諸葛亮”離奇故事,而文章的根據基本是《三國演義》,顯然,他的可信度不高,當然如果娛樂一下還是不錯的,但是由這個“既生亮,何生懿”的故事,我們大概就可以知道“野史”是怎么產生的。
陸毅版諸葛亮

歷史依據

諸葛亮歿因

《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記載:十二年春,亮悉大眾由斜谷出,以流馬運,據武功五丈原,與司馬宣王對於渭南。亮每患糧不繼,使己志不申,是以分兵屯田,為久駐之基。耕者雜於渭濱居民之間,而百姓安堵,軍無私焉。相持百餘日。其年八月,亮疾病,卒于軍,時年五十四。及軍退,宣王案行其營壘處所,曰:“天下奇才也!”亮遺命葬漢中定軍山,因山為墳,冢足容棺,斂以時服,不須器物。
從陳壽的記載中,諸葛亮是病死的,再從後主劉禪的詔書也可以看出,諸葛亮是遭疾病而死。詔策曰:“惟君體資文武,明睿篤誠,受遺託孤,匡輔聯躬,繼絕興微,志存靖亂;爰整六師,無歲不征,神武赫然,威震八荒,將建殊功於季漢,參伊、周之巨勛。如何不弔,事臨垂克,遘疾隕喪。聯用傷悼,肝心若裂。夫崇德序功,紀行命謚,所以光昭將來,刊載不朽。令使使持節左中郎將杜瓊,贈君丞相武鄉侯印綬,謚君為忠武侯。魂而有靈,嘉茲寵榮。嗚呼哀哉!嗚呼哀哉!
諸葛亮也不是被司馬懿氣病的,主要是積勞成疾。諸葛亮自己說:“受命以來,夙夜憂嘆,恐託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又如《三國志》說諸葛亮:“及備殂沒,嗣子幼弱,事無巨細,亮皆專之。於是外連東吳,內平南越,立法施度,整理戎旅,工械技巧,物究其極,科教嚴明,賞罰必信,無惡不懲,無善不顯,至於吏不容奸,人懷自厲,道不拾遺,強不侵弱,風化肅然也。”陳壽在評諸葛亮時候說:“諸葛亮之為相國也,撫百姓,示儀軌,約官職,從權制,開誠心,布公道;盡忠益時者雖仇必賞,犯法怠慢者雖親必罰,服罪輸情者雖重必釋,游辭巧飾者雖輕必戮;善無微而不賞,惡無纖而不貶;庶事精煉,物理其本,循名責實,虛偽不齒;終於邦域之內,鹹畏而愛之,刑政雖峻而無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勸戒明也。可謂識治之良才,管、蕭之亞匹矣。”從上面的材料,我們可以看出諸葛亮的勞累,真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司馬諸葛關係

我們再來看看司馬懿和諸葛亮的關係。諸葛亮生於181年,去於234年,五十四歲;司馬懿生於179年,死於251年,七十二歲。諸葛亮比司馬懿小兩歲。《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只有兩次提到司馬懿:十二年春,亮悉大眾由斜谷出,以流馬運,據武功五丈原,與司馬宣王對於渭南。……相持百餘日。……及軍退,宣王案行其營壘處所,曰:“天下奇才也!”
諸葛亮和司馬懿第一次間接交鋒在孟達叛曹魏的時候。當時司馬懿駐屯在宛,《晉書·宣帝紀》載:“太和元年六月,天子詔帝屯於宛,加督荊、豫二州諸軍事。”孟達“連吳固蜀,潛圖中國。蜀相諸葛亮惡其反覆,又慮其為患。達與魏興太守申儀有隙,亮欲促其事,乃遣郭模詐降,過儀,因漏泄其謀。”司馬懿知道了諸葛亮的計畫,於是快速進軍,八天就到了上庸城下。而當時孟達給諸葛亮寫信說:“宛去洛八百里,去吾一千二百里,聞吾舉事,當表上天子,比相反覆,一月間也,則吾城已固,諸軍足辦。則吾所在深險,司馬公必不自來;諸將來,吾無患矣。”等到司馬懿從天而降,“達又告亮曰:“吾舉事,八日而兵至城下,何其神速也!” 這次間接較量,諸葛亮大概認識到司馬懿的這個人不簡單。
蜀漢建興九年(231年),即魏太和五年二月,蜀漢丞相諸葛亮率軍進攻魏,包圍祁山(今甘肅東南部山地)賈嗣、魏平部,並以木牛流馬運輸糧草。《三國志》載:“九年,亮復出祁山,以木牛運,糧盡退軍,與魏將張邰交戰,射殺邰”。魏明帝對司馬懿說:“西方有事,非君莫可付者”(《晉書·宣帝紀》),派他西駐長安,都督左將軍張郃、雍州刺史郭淮防禦蜀軍。司馬懿留部將費曜、戴陵率4000人守邽(今甘肅天水),自率主力西救祁山。張郃勸司馬懿分兵駐紮雍、郿兩地,以作大軍後鎮。司馬懿不同意,他說:“料前軍獨能當之者,將軍言是也。若不能當,而分為前後,此楚之三軍所以為黥布禽也。”於是挺進喻麋。
諸葛亮聞魏大軍將至,亦分兵一部繼攻祁山,自率主力迎擊司馬懿。郭淮及費曜等部襲擊蜀軍,被諸葛亮擊破。便親率蜀軍乘勢搶先收割熟麥,獲得軍糧。

史書記載

《晉書·宣帝紀》記載:亮聞大軍且至,乃自帥眾將芟上邽之麥。諸將皆懼,帝曰:“吾倍道疲勞,此曉兵者之所貪也。亮不敢據渭水,此易與耳。”進次漢陽,與亮相遇,帝列陣以待之。使將牛金輕騎餌之,兵才接而亮退,追至祁山。亮屯鹵城(今甘肅天水南),據南北二山,斷水為重圍。帝攻拔其圍,亮宵遁。追擊,破之,俘斬萬計。
《資治通鑑·卷第七十二》記載:郭淮、費曜等徼亮,亮破之,因大芟刈其麥,與懿遇於上邽之東。懿斂軍依險,兵不得交,亮引還。懿等尋亮後至於鹵城。張郃曰:“彼遠來逆我,請戰不得,謂我利不在戰,欲以長計制之也。且祁山知大軍已在近,人情自固,可止屯於此,分為奇兵,示出其後,不宜進前而不敢逼,坐失民望也。今亮孤軍食少,亦行去矣。”懿不從,故尋亮。既至,又登山掘營,不肯戰。賈詡、魏平數請戰,因曰:“公畏蜀如虎,奈天下笑何!”懿病之。諸將鹹請戰。夏,五月,辛已,懿乃使張郃攻無當監何平於南圍,自案中道向亮。亮使魏延、高翔、吳班逆戰,魏兵大敗,漢人獲甲著三千,懿還保營。六月,亮以糧盡退軍,司馬懿遣張郃追之。郃進至木門(今甘肅天水西南),與亮戰,蜀人乘高布伏,弓弩亂髮,飛矢中郃右膝而卒。
可以看出,前者說司馬懿大勝,後者則說司馬懿也敗過。而《三國志》中諸葛亮、張郃、郭淮等人的傳記中,對此戰都一帶而過。現在的軍事工具書也多以後者記載為準。兩書對戰爭的總體趨勢描述相同,都是司馬懿保住隴西糧食,解了祁山之圍,最終兩軍在相持中,蜀軍糧草耗盡退兵。
蜀軍退軍後,軍師杜襲、督軍薛悌都估計諸葛亮明年麥熟時還會入侵,建議趁冬天調運糧草,解決隴右糧少問題。司馬懿認為:“亮再出祁山,一攻陳倉,挫衄而反。縱其後出,不復攻城,當求野戰,必在隴東,不在西也。亮每以糧少為恨,歸必積穀,以吾料之,非三稔不能動矣”(《晉書·宣帝紀》)。
青龍二年(234年)二月,蜀丞相諸葛亮率軍10萬出斜谷攻魏,四月,諸葛亮至郿縣(今陝西眉縣北),進駐渭水之南。魏大將軍司馬懿率軍渡渭水,背水築壘阻擊。諸將想在渭北與諸葛亮隔水相持,司馬懿說:“百姓積聚皆在渭南,此必爭之地也”(《晉書·宣帝紀》)。遂渡渭背水紮營。司馬懿分析形勢後,對諸將說:“亮若勇者,當出武功依山而東,若西上五丈原(今陝西眉縣西南),則諸軍無事矣”(《晉書·宣帝紀》)。
諸葛亮果然上五丈原。魏諸將皆喜,唯獨雍州刺史郭淮深以為憂,他說:“亮必爭北原,宜先據之”(《資治通鑑·卷第七十二》),諸將多不以為然。郭淮說:“若亮跨渭登原,連兵北山,隔絕隴道,搖盪民、夷,此非國之利也”(《三國志·魏書·郭淮傳》)。司馬懿這才意識到北原的重要性,命郭淮等率兵移屯北原。塹壘尚未成,蜀軍果至,攻而未克,兩軍遂成對峙狀態。
諸葛亮東進的道路受阻於司馬懿,從渭水前進,又有郭淮阻擋,乃移軍攻取散關,隴城等地,然後回師進攻司馬懿。
八月,司馬懿遵照明帝“堅壁拒守,以逸待勞”的指示,與諸葛亮相持百餘日。諸葛亮數次挑戰,司馬懿均堅壁不出,欲待蜀軍糧盡,相機反攻。諸葛亮便派人給司馬懿送來“巾幗婦人之飾”(《晉書·宣帝紀》)羞辱之,欲激司馬懿出戰,司馬懿仍不出戰。為平息部屬不滿情緒,故意裝怒,上表請戰。明帝不許,並派骨鯁之臣辛毗杖節來做司馬懿的軍師,以節制他的行動。後諸葛亮一來挑戰,司馬懿就要帶兵出擊,辛毗杖節立於軍門,司馬懿便不出兵。
辛毗到時,蜀將姜維就對諸葛亮說:“辛毗杖節而至,賊不復出矣。”諸葛亮則說:“彼本無戰心,所以固請者,以示武於其眾耳。將在軍,君命有所不受,苟能制吾,豈千里而請戰邪”(《晉書·宣帝紀》)!諸葛亮遂分兵屯田,做長久屯駐之準備。
司馬懿的弟弟司馬孚來信問前線軍情,司馬懿回信說:“亮志大而不見機,多謀而少決,好兵而無權,雖提卒十萬,已墮吾畫中,破之必矣”(《晉書·宣帝紀》)。
不久,諸葛亮於病故於五丈原軍中。蜀將秘不發喪,整軍後退。當地百姓見蜀軍撤走,向司馬懿報告,司馬懿出兵追擊。蜀將楊儀返旗鳴鼓,做出回擊的樣子,司馬懿以為中計,急忙收軍退回。第二天,司馬懿到諸葛亮營壘巡視,“觀其遺事,獲其圖書、糧谷甚眾”(《晉書·宣帝紀》)。司馬懿據此斷定諸葛亮已死,並贊諸葛亮“天下奇才也”(《晉書·宣帝紀》)。

懸案結論

辛毗認為諸葛亮死否尚不可知,司馬懿說:“軍家所重,軍書密計、兵馬糧谷,今皆棄之,豈有人捐其五藏而可以生乎?宜急追之”(《晉書·宣帝紀》)。於是,率兵急追。關中地多蒺藜,司馬懿派三千士兵腳穿軟材料做成的平底木屐,在大軍前行走,蒺藜都刺在木屐上,然後大軍馬步並進。
從司馬懿與諸葛亮交鋒的整個過程中,由於當時蜀漢與魏國實力相當,所以處於相持狀態,諸葛亮和司馬懿兩個人都不能進,相反諸葛亮多次主動求戰,而司馬懿都沒有應戰,可以看出司馬懿對於諸葛亮,在內心深處還是很畏懼的,認為諸葛亮是天下奇怪才,當有人把諺語“死諸葛走生仲達”說給司馬懿聽的時候,司馬懿調侃的地說:我能料生,不能料死。《晉書·宣帝紀》記載了司馬懿的這件事情:追到赤岸,乃知亮死。審問,時百姓為之諺曰:“死諸葛走生仲達。”帝聞而曰:“吾便料生,不便料死故也。”先是,亮使至,帝問曰:“諸葛公起居何如,食可幾米?”對曰:“三四升。”次問政事,曰:“二十罰已上皆自省覽。”帝既而告人曰:“諸葛孔明其能久乎!”竟如其言。司馬懿之所以“笑”和自我安慰,一方面是因為諸葛亮去世自己終於沒有敵手而高興,另一方面,也說明司馬懿對諸葛亮的那種潛意識的畏懼。
我們不難得出結論,所謂“既生亮,何生懿”之類純屬搞笑,沒有歷史依據;相反,我們似乎可以隱隱看出,司馬懿是相當敬佩諸葛亮的,甚至對諸葛亮心存一絲害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