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主沉浮-中共一大代表沉浮錄

誰主沉浮-中共一大代表沉浮錄

一、年齡最大的代表 王盡美(1898-1925)農工先鋒鼓動鬥爭一、出身貧家的師範生 1921年6月,王盡美與鄧恩銘同時接到共產黨上海發起組的開會通知。

圖書簡介

作者: 孟醒 著
出 版 社: 人民出版社
  • 出版時間: 2009-1-1
  • 字數:
  • 版次: 1
  • 頁數: 237
  • 印刷時間:
  • 開本: 16開
  • 印次: 1
  • 紙張:
  • I S B N : 9787010075235
  • 包裝: 平裝
定 價:¥38.00

編輯推薦

獻給五四運動九十周年,?建國六十周年。
本書以中共一大十三位代表――張國燾、毛澤東、董必武、陳潭秋等人的人生浮沉為豎軸,以他們不同的思想變化為橫軸,剪輯史料,據實點評,勾畫出風雲變幻火時代中他們每個人的重要節點,展現出社會主義思潮下他們所實際走過的不同道路,凸現共產主義理想主宰人生沉浮的的主旨。

內容簡介

對於二十世紀,中西方的研究者都認同這是一個“偉大的世紀”。這個“偉大的世紀”結束的時候,西方許多有識之士均將新中國的成長當做這個世界“最偉大的奇蹟”。儘管他們對於一個共產黨統治的國家心情複雜,但出於研究者的學術公正,新中國作為不可忽略的現象仍被列入重大事件之中,而創造這一“最偉打算的奇蹟”的正是中國共產黨。那么,在這個黨締造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誕生六十周年之際,回溯到黨的歷史的源頭,客觀地分析她的思想來源,冷靜地梳理她的組織脈絡,對認識上個世紀“最偉大的奇蹟”不無助益。
本書以中共一大十三位代表的人生浮沉為豎軸,以他們不同的思想變化為橫軸,剪輯史料,據實點評,勾畫出風雲變幻火時代中他們每個人的重要節點,展現出社會主義思潮下他們所實際走過的不同道路,凸現共產主義理想主宰人生沉浮的的主旨。

作者簡介:

孟醒,本名孟繁科,一九六四年出生,安徽人。一九八五年七月,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哲學系,開始高校教學工作,期間,曾參與編撰《西方著名哲學家小傳》等書。滿十個年頭之後,再次跨出大學的校門,於一九九六年底,選擇了一份自己喜歡的職業一報社編輯。工作之餘,憑興趣寫作了一些文史方面的長短文。如今的主要研究方向為黨史人物、文化人物,曾特約編輯了《溫情毛澤東》,與人合著有《中國蘑菇雲》。

目錄

一大謎團(代序)
第一章 王盡美(1898-1925)農工先鋒 鼓動鬥爭
一、出身貧家的師範生
二、奔走鄉間
三、工運先鋒
四、勞累早逝
第二章 李漢俊(1890-1927)半途退黨 傾向革命
一、社會主義思潮的宣傳家
二、上海黨小組的創建人之
三、與陳獨秀、張國燾政見不同而脫黨
四、死於白色恐怖
第三章 鄧恩銘(1901-1931)不懼挫折 獻身理想
一、貴州水族少年求學山東
二、罷工運動的領導者
三、越獄的組織者
四、身份暴露遭槍殺
第四章 何叔衡(1876-1935)信念石堅 視死如歸
一、年齡最大的代表
二、江西蘇區法律制度的創建者
三、突圍轉移途中遇難
第五章 陳潭秋(1896-1943)奔走革命 被害新疆
一、武漢共產主義小組的創建者
二、為革命四處奔波
三、寧死不當逃兵
第六章 陳公博(1892-1946)私慾薰心 隨欲而變
一、官宦之後
二、五四運動的旁觀者
三、迫於生計入閣國民黨
四、汪偽大員
五、被槍決的漢奸
第七章 周佛海(1897-1948)紅黑丕變 左右逢源
一、留學東瀛
二、偶然加入上海共產主義小組
三、轉向國民黨
四、投入汪精衛的懷抱
五、拒絕中共的挽救
六、病急亂投醫
七、病死獄中
第八章 李達(1890-1966)脫黨入黨 “文革”慘死
一、最早的理論家
二、意見不合而脫黨
三、重新入黨
四、與毛澤東爭論
五、慘死於文革
第九章 董必武(1885-1975)黨內元老 光明磊落
一、同盟會員
二、武漢黨小組的創始人
三、情報工作的領導者
四、新中國法制建設的元老
五、不忘“群言堂”
第十章 毛澤東(1893-1976)奮鬥終身 勳績永存
一、一大的普通代表
二、多次遇險
三、中國共產黨第一位置的領袖
四、林彪事件的影響
五、病中決策
六、眼部手術
七、逝世震驚世界
八、毛澤東永恆的遺產
第十一章 張國燾(1897-1979)前半輝煌 後半潦倒
一、五四運動的學生領袖
二、一大時出盡風頭
三、隱瞞曾被捕
四、長征途中的分裂
五、設計逃離延安
六、流落異國 凍餒而死
第十二章 包惠僧(1894-1979)資格受疑 命途曲折
一、代表資格遭懷疑
二、白色恐怖中脫黨
三、觀望中回歸
四、晚年留下黨史資料
第十三章 劉仁靜(1902-1987)挫折於托派 喪命於橫禍
一、最後去世的一大代表
二、北京黨小組的創始人
三、托洛茨基的信徒
四、反省自己
五、“文革”磨難
六、罹難車禍
附錄 馬林(1883-1942)與尼科爾斯基(1898-1943)
國際使者樹勛異國

書摘

第一章 王盡美(1898-1925)農工先鋒 鼓動鬥爭
一、出身貧家的師範生
王盡美的名字是他在參加了中共一大後自己改稱的。他的原名是王瑞俊,字灼齋。亦名燼美,曾用過燼梅等筆名。盡美之名,寄予了他創造一個盡善盡美社會的理想。他在一大後,給家鄉兄弟王慶增的信中寫的一首詩,可以解釋他為什麼取這個名字。詩是這樣寫的:“貧富階級見疆場,盡美盡善唯解放,濰水泥沙流人海,喬有麓下看滄桑。”詩里的濰水是家鄉的一條河,喬有是村旁的一座山。這首充滿豪情的詩篇,表達了王盡美立足家鄉,通過階級鬥爭改變社會的堅強意志和必勝信念。
他是1898年6月14日出生於現在的諸城市枳溝鎮大北杏村(當時屬莒縣縣境)的。三天后,這個佃農的兒子有了一個乳名“倉囤”。名字是王盡美的大伯王在善起的,很樸素也很直接,就是希望經常忍飢挨餓的一家人,能有滿倉滿囤的糧食。有人說,一個人的名字只是一個符號,並不代表什麼。但想一想,王盡美名字的變化卻充滿了寓意。
王盡美出生前半年,祖父王興業帶著全家剛由後張仙村遷住大北杏村。小“倉囤”還沒滿周歲,他的父親王在升就病逝了。為地主幹苦力的王家,生活更加艱難。好在王盡美年少懂事,聰明伶俐,因之被本村地主選定為其年紀相仿的孩子陪讀。就這樣機緣湊巧,王盡美有了讀書識字的機會。這來之不易的機會刺激了王盡美的求知慾,富戶人家孩子們的風言冷雨更激發了他的上進心。陪讀的苦孩子,學習成績遠遠超過了正式讀書的地主少爺,一時間竟成為被村人爭相傳說的佳話。
1918年祖父王興業病故,王家又失去了一根支柱。汪湖鎮莫家崖頭村本族“清朝舉人”王石朋一方面出於同族同宗相互扶持的義務,一方面出於舊知識分子愛才惜才的美德,鼎力推薦王盡美去濟南應考。最後,王盡美以優異的成績考入了山東省立第一師範。
在山東省立第一師範,王盡美又受到了王樂平的影響。王樂平是中華革命黨黨員,五四運動中山東的活躍人物。他曾作為山東省議會的代表前往上海,籲請上海各界支援山東人民從日本手中收回山東主權,收回青島。他創辦的齊魯書社,大力宣傳五四新文化,重點推介《新青年》、《每周評論》、《資本論入門》、《唯物辯證法》、《俄國革命史》等書刊,為馬克思主義在山東的傳播起了推動作用。
  王盡美人校的時候,以“賽先生”(科學)與“德先生”(民主)為旗幟的新文化運動正值高潮。1919年五四運動一爆發,王盡美就毅然投身於學生運動並成為學校的學生領袖,並與另一位學生領袖鄧恩銘相知相識。可就在革命學潮轟轟烈烈的時候,王盡美被學校以“不務正業和破壞校規”為由開除了。訊息傳到大北杏村,村人議論紛紛。有人惋惜,好端端的不讀書鬧什麼學潮?有人謾罵,正盼著他能光耀門楣,想不到倒辱沒了王家門風。
二、奔走鄉間
  1919年冬,王盡美不得不回到大北杏村。在外遇到挫折的王盡美,在家鄉遭到的則是處處冷眼冷語,尤其是村裡的那些闊少不斷尋機報復、作弄挖苦。好不容易熬過一個痛苦的冬天,過了一個淒悽惶惶的春節,他決定回到其祖籍地高澤鎮後張仙村。後張仙村的本族窮爺們敞開溫暖的懷抱接納了他,在親人們身邊,王盡美治癒了心靈的創傷。白天,他和他們一起下地勞動,晚上,他給窮爺們講鬧學潮的故事……。他先後把擺小攤的王慶增,賣豆腐的王升周,做木匠的王興智、王連安、王福佑,鋦鍋鋦盆的王興昶,開油坊的王志天,開藥鋪的王老八等人團結在他身邊。他家原在村里前河崖的老屋成了王盡美宣傳五四新文化新思想的活動中心。他以自己的親身經歷和在學校接觸到的大量事實揭露軍閥賣國,痛斥地主為富不仁,激發起大家的反抗精神。輪到後張仙鎮趕集的日子,王盡美就用在學生集會上發表演說的方式,宣傳反帝反封建的道理。為了取得更好的效果,王盡美還自編通俗易懂的唱詞。如《救國五更》、《國恥記》、《高蹺段》、《打花棍》等。王盡美還用《長江歌》的曲調創作了《保護我山東》的唱詞:
看看看,滔天大禍飛來身邊。日本強盜似狼貪,硬立民政官,此恥不能甘。山東又要似朝鮮,攫我祖國,攘我主權,破我好河山。
聽聽聽,山東父老同胞憤怒聲。送我代表赴北京,質問大總統!反對賣國廿一條,保護我山東。堂堂中華,炎黃裔胄,主權最神聖。
王盡美彈著三弦,由王在南的盲人妻子趙氏演唱。這首歌很快傳遍莒縣大地。
平時,王盡美抓緊走親訪友等機會進行鼓動宣傳。在他的影響下,窯頭村的王仁之、贊子崖的王乃瑞(字鳴霜,後來成為楊虎城的秘書)等人相繼加入宣傳隊伍。王盡美和這些骨幹一起走遍了莒縣南部和西北部的鄉村,播撒下農民運動的種子,並為黨組織的建立,打下了堅實的思想和組織基礎。
王盡美回鄉後,與王樂平仍保持通信聯繫。五四運動前,王樂平在北京曾與新文化運動的領軍人物陳獨秀相識,彼此間有了通信聯繫。1920年,陳獨秀在上海組織共產主義小組時,曾致函王樂平,邀約他在山東建立共產主義小組,可他雖推崇新文化,卻不願加入共產黨,更不願牽頭組織共產主義小組。此時,王盡美經過五四運動的鍛鍊,經過被學校開除的磨難,已成為山東新文化運動的青年領袖。王樂平決定把建黨的工作轉交給他這位遠親、同鄉又是同宗同門的王盡美。
王盡美再一次走出家鄉,來到了一個更廣闊的世界――北京。北京五四運動的發源地,轉播馬克思主義的北方重鎮。在那裡,馬克思主義對王盡美有著天然的吸引力,他很快成為北京馬克思學說研究會的通訊會員。北京共產主義小組的創始人之一羅章龍曾回憶道:“起初(五四時期)我負責做北京大學學生會的工作,山東的學生會經常有人來北京聯繫。我們北京大學學生會也經常派人去上海和南方,因為濟南是滬京往來的必經之地,因此常中途在濟停留。我就是在這樣一種情況下,同山東學生會的代表王盡美同志認識的。那時候,我們北京學生會的辦公處設在校本部,王盡美同志為聯繫學生會的工作曾多次到西齋來找我。1920年3月,以北京大學為主,由國立八個校院聯合組織的馬克思學說研究會成立以後,王盡美同志又來到了北京。我……向他介紹了北京馬克思學說研究會的情況。在北京念書的學生加入馬克思學說研究會的是北京的會員,在北京以外各省市念書的學生或工人被吸收入會的叫做通訊會員……王盡美同志對這些都很感興趣,他登記作為通訊會員加入了北京的馬克思學說研究會。那時我任馬克思學說研究會的書記,他回去之後經常和我通信聯繫,交換刊物……”
從北京回到濟南後,大約是在1920年9月,王盡美在濟南教育會,公開掛出了“山東馬克思學說研究會”的牌子。鄧恩銘和王翔千以及王翔千的弟弟王象午都是這個研究會的積極分子。他們幾個人就是山東最早的共產黨員。幾乎在陳獨秀給王樂平去函商議建黨的同時,李大釗從北京派出陳為人(他當時是北京《勞動者》的編輯),聯繫上王盡美、鄧恩銘、王翔千等開始商議山東的建黨工作。
  1921年春,在“南陳北李”的幫助下,濟南共產主義小組秘密誕生,在一大召開前,其成員已達8人。除王盡美、鄧恩銘、王翔千、王象午外,還有王復元、王用章、賈乃甫等人。
  1921年6月,王盡美與鄧恩銘同時接到共產黨上海發起組的開會通知。在他們確定赴會後,上海組的李達給他們匯寄了旅費。他倆正準備動身的時候,北京共產主義小組的代表張國燾路經濟南特意作短暫停留。那時的張國燾非常活躍,經常來往於京滬線上,溝通南北黨組織的聯繫,頗受各地黨組織的重視。張國燾來了,王盡美便約集了幾位黨內同志,租了一條遊船在大明湖上作暢遊之談。一幫年輕人興奮不已,談了整整一天,最主要的是就建黨問題交換意見。
  王盡美與鄧恩銘乘火車抵達上海後,一起住在博文女校二層樓房樓上靠西的三間房子中的後面一間。他們的鄰居就是長沙組的代表毛澤東。毛澤東當時睡在兩條長凳搭起的木板上;王盡美等其他代表,都是鋪一張蓆子,睡在地板上。王盡美和鄧恩銘一樣,抱著學習的態度,不是認真閱讀大會發起組準備的資料和代表們帶來的各種書刊,就是拜訪各地的代表,向他們求教。他的虛心好學,以及他代表濟南組所作的情況匯報,都給與會代表們留下了深刻印象。
 ……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