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一切有部之禪定論研究

說一切有部之禪定論研究

第三節 第三節 第三節

圖書信息

作 者:惟善 著 叢 書 名:

哲學文庫 出 版 社: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ISBN:9787300137445 出版時間:2011-05-01 版 次:1 頁 數:407 裝 幀:平裝 開 本:16開 所屬分類:圖書 > 宗教 > 佛教

內容簡介

禪定論是整個佛教理論體系的重要支柱之一,而印度說一切有部的禪定論則對大乘佛教的發展,特別是對我國佛教禪學理論的發展具有重大而深遠的影響。本書以梵文原典《俱舍論》第八定品為基礎,參考其梵漢注釋以及漢、法、英等各種譯本,並輔以巴利文經典,對四禪、四無色、等持、等至,以及四無量、八解脫、八勝處十遍處等理論作了系統的分析和論述,並對一些重要的術語從翻譯和歷史演化等角度作了考證和辨析。

目 錄

傳印題字
序一 / 黃心川
序二 / 方立天
序三 /法光
縮略語
譯語選擇與符號運用
內容摘要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古印度前佛教時期的禪... 1
第二節 主流禪修與佛教禪修... 3
(一)主流禪修對佛教禪修的影響... 3
(二)佛教禪修對主流禪修的影響... 6
第三節 佛教禪修及其目的... 6
第四節 有部及其相關部派... 7
(一)說一切有部... 7
(二)經量部師和譬喻師... 8
(三)分別論者... 9
第五節 關於選題、研究現狀及方法... 10
(一)選題目的與意義... 10
(二) 有部與有部禪定論的研究現狀... 12
(三)研究範圍及方法... 15
第二章禪及其相關術語辨析. 19
第一節 生和定的概念分析. 19
(一)生的定義與外延. 19
(二)定的定義與外延. 20
(三)生與定的不同. 21
第二節 禪的本義與發展. 21
(一)禪的本義. 21
(二)有部與經部對禪之探討. 22
(三)四禪的建立與發展. 22
第三節 三摩地的概念分析. 23
(一)三摩地的定義. 24
(二)與三摩地相關聯的詞. 25
(三)三摩地和等至的區別. 29
(四)三摩地作為大地法. 29
(五)正三摩地與邪三摩地. 30
(六)三摩地與散亂的辨析. 31
第四節 小 結. 38
第三章 三界——對器世界和有情世界的辨析. 44
第一節 界的定義. 44
第二節 略釋三界. 45
(一)欲界六道. 45
(二)色界與無色界. 46
第三節 三界分別. 46
(二)二十二根在三界的增上功能. 47
(三)三界有情的心理要素. 51
(四)三界的緣起. 52
(五)四識住七識住. 53
第四節 三界壽命的局限性. 56
第五節 有情及其世界的毀滅. 57
(一)欲界的毀滅. 57
(二)色界的毀壞. 57
(三)第四禪與四無色之無常. 58
第六節 人間為最好的禪修處. 58
第七節 小 結. 60
第四章 無色界是否有色(物質)之辯. 65
第一節色與無色的定義. 65
第二節有色與無色之別. 67
第三節分別論者與應理論者之辯論. 69
一、分別論者之教證. 69
二、分別論者之理證. 70
三、應理論者之教證. 70
四、應理論者之理證. 71
五、對引用經典的評定. 71
六、對兩派所引經典之討論. 72
第四節 “無色”問題之解決. 73
第五節小 結. 74
第五章無想定與滅盡定之辨析. 77
第一節 無想定. 77
(一) 早期佛經中的無想定. 77
(二) 阿毘達磨中的無想定. 79
第二節 滅盡定. 84
(一) 滅盡定的定義. 84
(二) 有關滅盡定的經典. 84
(三) 滅盡定的修習者. 85
(四) 滅盡定的獲得. 86
(五) 滅盡定的所依. 87
(六) 意成身與滅盡定. 87
(七)如何入滅盡定. 89
(八) 滅盡定的性質與異熟. 89
(九) 滅盡定的位置. 90
(十) 滅盡定的期限. 90
(十一) 滅盡定的力量. 91
(十二) 如何出滅盡定. 92
(十三) 有關觸的生起. 93
(十四) 死亡與滅盡定的不同. 94
(十五) 為何叫滅受想定. 94
第三節 無想定與滅盡定之異同. 96
第六章 有關無想定與滅盡定的辯論. 101
第一節 無心之辯. 101
(一)“俱”字的兩層含義. 101
(二)從心與心所的關係上論證. 102
(四)從識是否不離身來論證. 103
(五)心之生起. 103
(六)兩種作為實體的定. 104
第二節 滅盡定是佛教修行的目標嗎?. 106
(一)涅槃之義. 106
(二)滅盡定與涅槃之相似. 106
(三)滅盡定與身證. 107
(四)滅盡定的正確概念. 108
第三節 小結. 109
第七章 四禪所具備的基本要素. 111
第一節 不染污禪所具備的要素. 111
(一)禪支的建立. 111
(二)近分定與四無色無禪支. 114
(三)分別釋禪支. 115
第二節 染污禪所具備的要素. 123
第三節 動禪與不動禪. 124
第四節 禪作為生存界之受差別. 125
小 結. 126
第八章 等至的不同種類. 132
第一節 略釋三種等至. 132
(一)味等至. 132
(二)淨等至. 133
(三)無漏等至. 133
第二節 三類等至的獲得. 134
第三節 三類等至相生論. 135
(一)從無漏等至無間生淨無漏等至. 135
(二)從淨等至無間生起淨無漏等至. 136
(三)從染污等至無間生起淨等至. 136
第四節 四種淨等至. 137
第五節 修超等至. 138
第六節 等至依身、所緣與斷煩惱. 140
第七節 無漏等至及諸淨近分定所斷煩惱. 141
第八節 八近分定與中間定. 141
第九節 小結. 141
第九章 九等至與解脫的關係. 144
第一節 九等至的範圍界定. 144
第二節 四禪與四樂通行的關係. 145
第三節 佛依樂速通行而證悟. 147
第四節 佛陀及其弟子依第四禪入涅槃. 148
第五節 四禪與四無色定的不同特點. 150
第六節 生天界與解脫之趨向. 151
第七節 小結. 152
第十章 論種種三摩地. 154
第一節 有無尋伺三摩地. 154
第二節 空、無願、無相三摩地. 156
(一)三三摩地的建立. 156
(二)三三摩地與三解脫門. 157
(三)三三摩地的差別相. 158
第三節 三重三摩地. 159
(一)三重三摩地的建立. 159
(二)三重三摩地是有漏. 160
(三)三重三摩地之生起. 160
第四節 四修三摩地. 161
第五節 小 結. 162
第十一章 論金剛喻定的特色. 167
第一節 金剛喻定與無間道. 167
第二節 金剛喻定與智. 168
第三節 金剛喻定與依地. 169
第四節 金剛喻定與斷煩惱. 171
第五節 金剛喻定的力量. 173
第六節 小 結. 174
第十二章 依定所起功德:四無量的修學體系. 176
第一節 什麼是四無量. 176
第二節 為何稱之為“無量”. 177
第三節 四無量之性質. 177
第四節 四無量之行相. 178
第五節 四無量之所緣. 179
第六節 四無量之所依——界與地. 180
第七節 修四無量觀能對治煩惱. 181
第八節 四無量的修習. 182
(一)慈無量的修習. 182
(二)悲與喜的修習. 183
(三)舍無量的修習. 183
第九節 修四無量觀的行者. 184
第十節 修四無量觀的功力. 185
第十一節 修四無量觀的果報. 186
第十三章 論依定所起功德:八解脫、八勝處、十遍處. 190
第一節 八解脫. 190
(一)八解脫之名目. 190
(二)解脫的定義. 193
(三)具足住之本意. 194
(四)八解脫的建立. 194
(五)八解脫之所緣境. 196
(六)八解脫的不同特色. 197
(七)修八解脫的理由. 198
(八)何許人能生起八解脫. 198
(九)何為“身作證”. 199
第二節 八勝處. 200
(一)八勝處名目. 200
(二)眾賢對“勝處”的解釋. 203
(三)前三解脫與八勝處的關係. 204
第三節 十遍處. 204
(一)遍處之名目. 204
(二)何為遍處. 205
(三)眾賢對“遍處”的解釋. 205
第四節 解脫、勝處、遍處的所依和獲得. 205
第五節 解脫、勝處、遍處之辯別. 206
第十四章 結論. 212
一、聖者成就等至的數目. 212
二、不同部派的基本觀點. 213
三、爭論中所涉及的問題. 214
參考文獻
附錄:漢梵/巴重要術語名稱對照
後記-------------------------------------------------------------------------
圖 表 目 錄
圖像 1-1 瑜伽坐姿方印. 2
圖表 2-1 三界有情處所分布表. 20
圖表 2-2 四禪四無色定的分類表. 21
圖表 2-3 心念相續與十大地法的關係. 30
圖表 2-4 二十心法與十五個實體. 33
圖表 2-5 三摩地與散心關係圖. 34
圖表 2-6 狂亂與散亂的不同翻譯表. 36
圖表 3-1 三界與五蘊. 48
圖表 3-2 三界與十二處、十八界. 48
圖表 3-3 二十二根各自的功能. 49
圖表 3-4 三界與二十二根. 50
圖表 3-5 二十二根與得沙門果. 51
圖表 3-6 二十二根與斷非斷. 52
圖表 3-7 欲界與四十六心所法. 53
圖表 3-8 三界與四十六心所法. 53
圖表 3-9 三界與十二因緣. 54
圖表 3-10 識所住與五蘊關係. 55
圖表 3-11 識住與三界九地之關係. 56
圖表 3-12 三界有情壽命. 57
圖表 4-1 有部色法分布. 66
圖表 5-1 對三觸的不同記載. 93
圖表 5-2 對三觸的不同解釋. 94
圖表 7-1 四禪十八支. 112
圖表 7-2 四禪十一支. 112
圖表 7-3 四近分定與四無色十八支. 115
圖表 7-4 身受與心受的特徵與區別. 117
圖表 7-5 身輕安與心輕安的特徵與區別. 117
圖表 7-6 四染污禪十一與九支之區別. 123
圖表 7-7 禪之定與生及三受分別. 125
圖表 8-1 淨等至的得與舍. 133
圖表 8-2 淨、無漏與染污等至之得. 133
圖表 8-3 從無漏等至生起淨與無漏等至的數量. 134
圖表 8-4 從淨等至生起淨與無漏等至的數量. 134
圖表 8-5 從染污等無間生起淨等至的數量. 135
圖表 8-6 四淨等至與四淨無色. 136
圖表 8-7 《梵本》與《真諦本》的超等至修習次第. 137
圖表 8-8 《玄奘本》的超等至修習次第. 137
圖表 8-9 依地等至生起的數量. 138
圖表 8-10 八等至與三三摩地. 140
圖表 9-1八根本定與八近分定. 144
圖表 9-2 四禪與四通行. 146
圖表 9-3 佛陀入涅槃示意圖. 149
圖表 9-4 四禪與四無色定的特徵. 150
圖表 9-5 九定與其相應的出生地. 151
圖表 10-1 上座部與有部對中間定的理解. 155
圖表 10-2 中間定位置安排. 155
圖表 10-3 無相、空、無願與有漏無漏. 157
圖表 10-4 三三摩地之差別. 159
圖表 11-2 四諦十六行相. 169
圖表 11-3 九定與384個金剛喻定. 171
圖表 11-4 欲界所獲得的金剛喻定. 171
圖表 11-5 三界見修所斷之煩惱. 172
圖表 12-1 三界與四無量的分配表. 180
圖表 12-2 四無量的修習次第表. 184
圖表 13-1 八解脫與二十一類法的相應關係. 197
圖表 13-2 八勝處. 203
圖表 13-3 解脫、勝處、遍處的相攝關係. 207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