誦讀

誦讀

詞目:誦讀 拼音:sòng dú 基本解釋 1. [read aloud]∶讀出聲音來 誦讀詩文 2. [chant]∶念。清代古文家曾國藩談到自己的誦讀體會時說:“非高聲朗讀則不能展其雄偉之概,非密詠恬吟則不能探其深遠之韻。文言文字少而意思深,單音而韻味長,需要通過放聲誦讀,才會記得牢靠,有利於進一步理解。這是一首絕筆詩,表達了詩人對南宋統治者屈辱求和、偏安江南的悲憤,也表達了詩人對收復中原、統一國家的信念。《三國志·吳志·闞澤傳》:“﹝ 澤 ﹞常為人傭書,以供紙筆,所寫既畢,誦讀亦遍。

基本信息

基本解釋

1. [read aloud]∶讀出聲音來。

誦讀詩文。

2. [chant]∶念。

基本概念

談到古文誦讀,南宋朱熹的看法是,“要讀得字響亮,不可誤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牽強暗記,只要多誦數遍,自然上口,久遠不忘”。清代古文家曾國藩談到自己的誦讀體會時說:“非高聲朗讀則不能展其雄偉之概,非密詠恬吟則不能探其深遠之韻。”可見,誦讀不僅要聲音洪亮,疾徐有致,還要眼到口道耳道心道,全身心地投入,從誦讀中體會節奏感,品味作品的情趣和神韻。

文言文字少而意思深,單音而韻味長,需要通過放聲誦讀,才會記得牢靠,有利於進一步理解。我們以陸游的《示兒》詩為例,做一點指導。首先,了解詩的背景,體會詩人的感情。這是一首絕筆詩,表達了詩人對南宋統治者屈辱求和、偏安江南的悲憤,也表達了詩人對收復中原、統一國家的信念。詩的感情基調沉痛悲憤而又堅定樂觀,誦讀時要語調凝重,語速緩慢。然後,分清節奏和重音,做好記號。

引證解釋

指念;熟讀;背誦。

《三國志·吳志·闞澤傳》:“﹝ 澤 ﹞常為人傭書,以供紙筆,所寫既畢,誦讀亦遍。”

唐 韋應物 《學仙》詩之二:“仙人變化為白鹿,二弟玩之兄誦讀。”

清 孫枝蔚 《無酒》詩之一:“稚兒勤誦讀,音節更琅琅。”

夏丏尊 葉聖陶 《文心》十四:“他們朝夕誦讀,讀到後來,文字也自然通順了,文義也自然了解了。”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