誠子書

”信曰:“陛下不過能將十萬。 ”信曰:“陛下不能將兵,而善將將,此乃信之所以為陛下禽也。 ”後問為誰,上曰:“魏徵每廷辱我。

《誡子書》

原文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翻譯

德才兼備人的品行,是依靠內心安靜精力集中來修養身心的,是依靠儉樸的作風來培養品德的。不看輕世俗的名利,就不能明確自己的志向,不是身心寧靜就不能實現遠大的理想。學習必須專心致志,增長才幹必須刻苦學習。不努力學習就不能增長才智,不明確志向就不能在學習上獲得成就。追求過度享樂和怠惰散漫就不能振奮精神,輕浮暴躁就不能陶冶性情。年華隨著光陰流逝,意志隨著歲月消磨,最後就像枯枝敗葉那樣,成為對社會沒有任何用處的人,(到那時,)守在自家的狹小天地里,悲傷嘆息,還有什麼用呢

告誡

一個人的志向要在清心寡欲的狀態下才能表現出來,而一個人的節操都是在貪圖物質享受中喪失殆盡的。

張衡傳

原文

永和初,出為河間相。時國王驕奢,不遵典憲;又多豪右,共為不軌。衡下車,治威嚴,整法度,陰知奸黨名姓,一時收禽,上下肅然,稱為政理。視事三年,上書乞骸骨,征拜尚書。年六十二,永和四年卒。

譯文

(順帝)永和初年,張衡被調出京城,去當河間王劉政的相國。當時河間王驕橫奢侈,不遵守法令制度;(河間地區)又有很多豪門大戶,和劉政一道胡作非為,張衡一到任就樹立威信,整頓法制,暗中探知一些奸黨分子的姓名,一下子全都抓起來,官民上下都很敬畏,讚頌河間地區政治清明。張衡治理河間政務三年後,就向朝廷上書,請求辭職告老還鄉,朝廷卻把他調回京城,任命為尚書。(張衡)活到六十二歲,永和四年與世長辭。

戰國策

原文

齊王使使者問趙威後。書未發,威後問使者曰:“歲亦無恙耶?民亦無恙耶?王亦無恙耶?”使者不說,曰:“臣奉使使威後,今不問王,而先問歲與民,豈先賤而後尊貴者乎?”威後曰:“不然。苟無歲,何以有民?苟無民,何以有君?故有舍本而問末者耶?”乃進而問之曰:“齊有處士曰鍾離子,無恙耶?是其為人也,有糧者亦食,無糧者亦食;有衣者亦衣,無衣者亦衣。是助王養其民也,何以至今不業也?

譯文

齊襄王派遣使者問候趙威后,還沒有打開書信,趙威后問使者:“今年收成還可以吧?百姓安樂嗎?你們大王無恙吧?”使者有點不高興,說:“臣奉大王之命向太后問好,您不先問我們大王狀況卻打聽年成、百姓的狀況,這有點先卑後尊吧?”趙威后回答說:“話不能這樣說。如果沒有年成,百姓憑什麼繁衍生息?如果沒有百姓,大王又怎能南面稱尊?豈有舍本問末的道理?”她接著又問:“齊有隱士鍾離子,還好吧?他主張有糧食的人讓他們有飯吃,沒糧食的人也讓他們有飯吃;有衣服的給他們衣服,沒有衣服的也給他們衣服,這是在幫助君王養活百姓,齊王為何至今未有重用他?

多多益善

原文

信知漢王畏惡其能,常稱病不朝從。信由此日夜怨望,居常鞅鞅,羞與絳、灌等列。信嘗過樊將軍噲,噲跪拜送迎,言稱臣,曰:“大王乃肯臨臣!”信出門,笑曰:“生乃與噲等為伍!”上常從容與信言諸將能不,各有差。上問曰:“如我能將幾何?”信曰:“陛下不過能將十萬。”上曰:“於君何如?”曰:“臣多多而益善耳。”上笑曰:“多多益善,何為為我禽?”信曰:“陛下不能將兵,而善將將,此乃信之所以為陛下禽也。且陛下所謂天授,非人力也。”

譯文

韓信知道漢王畏忌自己的才能,常常託病不參加朝見和侍行。從此,韓信日夜怨恨,在家悶悶不樂,和絳侯、灌嬰處於同等地位感到羞恥。韓信曾經拜訪樊噲將軍,樊噲跪拜送迎,自稱臣子。說:“大王怎么竟肯光臨。”韓信出門笑著說:“我這輩子竟然和樊噲這般人為伍了。”皇上經常從容地和韓信議論將軍們的高下,認為各有長短。皇上問韓信:“像我的才能能統率多少兵馬?”韓信說:“陛下不過能統率十萬。”皇上說:“你怎么樣?”回答說:“我是越多越好。”皇上笑著說:“您越多越好,為什麼還被我俘虜了?”韓信說:“陛下不能帶兵,卻善於駕馭將領,這就是我被陛下俘虜的原因。況且陛下是上天賜予的,不是人力能做到的。”

魏徵直諫

原文

長樂公主將出降,上以公主皇后所生,特愛之,敕有司資送倍於永嘉長公主。魏徵諫曰;“昔漢明帝欲封皇子,曰:‘我子豈得與先帝子比!’皆令半楚、淮陽。今資送公主,倍於長主,得無異於明帝之意乎!”上然其言,入告皇后。後嘆曰:“妾亟聞陛下稱重魏徵,不知其故,今觀其引禮義以抑人主之情,乃知真社稷之臣也!妾與陛下結髮為夫婦,曲承恩禮,每言必先候顏色,不敢輕犯威嚴;況以人臣之疏遠,乃能抗言如是,陛下不可不從也。”因請遣中使齎錢四百緡、絹四百匹以賜征,且語之曰:“聞公正直,乃今見之,故以相賞。公宜常秉此心,勿轉移也。”上嘗罷朝,怒曰:“會須殺此田舍翁。”後問為誰,上曰:“魏徵每廷辱我。”後退,具朝服立於庭,上驚問其故。後曰:“妾聞主明臣直;今魏徵直,由陛下之明故也,妾敢不賀!”上乃悅。

譯文

長樂公主將要出嫁長孫仲,太宗以公主是皇后親生,特別疼愛,敕令有關部門所給陪送比皇姑永嘉長公主多一倍。魏徵勸諫說:“過去漢明帝想要分封皇子采邑,說:‘我的兒子怎么能和先帝的兒子相比呢?’均令分給楚王、淮陽王封地的一半。如今公主的陪送,比長公主多一倍,豈不是與漢明帝的意思相差太遠嗎?”太宗覺得有理,進宮中告知皇后,皇后感慨系之:“我總是聽得陛下稱讚魏徵,不知是什麼緣故,如今見其引征禮義來抑制君王的私情,這真是輔佑陛下的棟樑大臣呀!我與陛下是多年的結髮夫妻,多蒙恩寵禮遇,每次講話還都要察言觀色,不敢輕易冒犯您的威嚴。何況大臣與陛下較為疏遠,還能如此直言強諫,陛下不能不聽從其意見。”於是皇后請求太宗派宦官去魏徵家中,賞賜給四百緡錢,四百匹絹。並且對他說:“聽說您十分正直,今日得以親見,所以賞賜這些。希望您經常秉持此忠心,不要有所遷移。”有一次太宗曾罷朝回到宮中,怒氣沖沖地說:“以後找機會一定殺了這個鄉巴佬。”皇后問是誰惹怒陛下,太宗說:“魏徵常在朝堂上羞辱我。”皇后退下,穿上朝服站在庭院內,太宗驚奇地問這是何故。皇后說:“我聽說君主開明則臣下正直,如今魏徵正直敢言,是因為陛下的開明,我怎能不祝賀呢!”太宗才轉怒為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