誘導排卵

誘導排卵

輔助生殖技術的重要內容之一是調節卵巢的排卵功能。從排卵的角度考慮卵巢功能的調節,臨床上包括了一系列的治療方法。誘發排卵(Induced Ovulation)指在有排卵障礙的病人中下採用藥物或手術的方法誘發卵巢的排卵功能,一般以誘導單卵泡或少數卵泡的發育為目的。超排卵(Superovulation)又稱控制的卵巢刺激(Controled Ovarian Stimulation)指以藥物的手段在可控制的範圍內誘發多卵泡的發育和成熟,其套用的對象本身多有正常的排卵功能。在本章範圍內,以促排卵技術統稱誘發排卵和超排卵,意為促進卵巢的排卵功能。

簡介

由於下丘腦-垂體-卵巢軸的相互調節作用失調而造成無排卵者,可用以下藥物誘發排卵,介紹如下:
(1)雌激素誘發排卵:其原理是短期內給予大劑量雌激一素,可促使垂體的促黃體生成素分泌增多而誘發排卵。於月經周期的第8~10天口服已烯雌酚,每次5毫克,每6小時服一次,共20毫克,或快雌醇2毫克,於24小時內分次服完。
(2)孕激素誘導排卵:快雌酮(婦康片)10毫克或安宮黃體酮10毫克,每日一次於月經周期第21天開始,連服5天。
(3)雌孕激素聯合誘導排卵:月經周期的第5~25天,每日口服快雌醇0.03~0.05毫克和甲孕酮5~10毫克,連用3~6個周期後停藥,停藥後可引起卵巢反跳性排卵,有效率達20%。
(4)雌孕激素序貫誘導排卵:適用於一般排卵稀發的婦女。一般於停藥後2~7天即發生子宮內膜撤退性出血,此為一個療程,於出血的第5天起進行第二療程治療,一般連用3個療程以上,月經周期多可自然恢復,發生排卵。
(5)克羅米芬誘導排卵:克羅米芬是首選促排卵藥物。適應症為體內有一定雌激素水平的功能性閉經、無排卵型功能失調性子宮出血、黃體功能不全和多囊卵巢綜合徵所引起的不孕症,療效較好,也能協助恢復正常月經周期,但妊娠率較排卵率低(有人報導排卵率和妊娠率分別為71.8%和引%)。方法是:克羅米芬50毫克,每日一次,在月經周期第5~9天服用。對閉經病人需要先套用黃體酮肌注引起撤退性出血,在出血的第5天開始服藥(方法同人工月經周期療法)以排除子宮性閉經,待建立正常月經周期後再服克羅米芬,可增加療效。
對垂體功能極差、體內促卵泡激素不足、雌激素水平低落者,則不能單獨使用克羅米芬,可加用人類絕經期促性腺激素(HMG),促使卵泡發育和成熟。方法是:先給克羅米芬100毫克,每日一次,連眼5天,繼之給HMGI支/日,肌注,連續5天,而後再注射HCG10000單位共1~2次。如本周期無排卵,則在下個月經周期增加HCG用量。使用克羅米芬-HMG-HCG治療時,臨床上應注意檢查宮頸粘液結晶或拉絲狀態,以及陰道塗片,如有條件還應測定血尿雌激素和孕激素水平以了解卵泡發育情況和黃體的功能,避免發生過度刺激症狀。
對功能性閉經患者,如下丘腦對克羅米芬失去反應,則加用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治療,能使克羅米芬重新發揮作用。方法:克羅米芬50~100毫克,每日一次,連服5天;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100微克,每日2次肌注,於周期第14、15兩天套用。
服用克羅米芬治療在一般情況下,開始用量為50毫克,每日一次,連服5天,於月經周期第5~9天服用,3個月為一療程。如無效,第二個療程可增量至每日100毫克,於月經周期第8~12天服用,仍無效者,才能定為克羅米芬治療失敗。對於失敗的病例,不應盲目地再加大劑量和延長治療,而應做激素測定,多方尋找原因。克羅米芬治療失敗的原因有下丘腦-垂體功能低下、卵巢功能衰竭、卵巢發育不良以及反覆卵巢囊腫形成。
(6)絨毛膜促性腺激素誘導排卵:輕度腦垂體和卵巢功能不足的病人,可單獨套用絨毛膜促性腺激素誘發排卵。於月經周期第10天開始,每日肌注絨毛膜促性腺激素1000~3000單位,共5次。然後連續3次同房,治療當中,每2天做一次B超檢查,注意卵巢大小,如發現卵巢過度增大,出現多囊性改變,應立即停藥。
(7)促性腺激素與去氫皮質酮合併套用誘發排卵:於月經的第2天起,每日口服去氫皮質酮5毫克,連續10天;月經第5日起加服克羅米芬,每日150毫克,連服5天,以後每日肌注HMG75~150單位。連續測定尿中雌激素,當尿中雌激素明顯升高后停約;24小時後再肌注HCG500~1000單位。
(8)促黃體生成素釋放激素(LH-RH)誘發排卵:適用於下丘腦功能失常,但垂體一卵巢功能正常的無排卵者。但單獨使用LH-RH促排卵效果並不理想,而多與克羅米芬或HCG、HMG合用。
(9)中藥:補腎療法有一定的促排卵效果。
女性不孕的誘導排卵法:
據報導,通過對誘導排卵的臨床觀察,有時可見到在短時間內一個卵巢內可有2個卵泡幾乎同時成熟,或兩側卵巢同時有卵泡發育成熟。臨床統計表明,人工誘導排卵受孕的婦女,其雙胎或多胎妊娠率為4%~8%,HMG-HGG(絕經期促性腺激素絨毛膜促性腺激素)聯合治療為20%~30%,多數為二卵性雙胎,國外也有過6胎的報導。這種現象可能與藥物刺激引起的超常排卵有關。
由於下丘腦—垂體—卵巢軸的相互調節作用失調而造成無排卵者,可用以下藥物誘導排卵:
1、氯米芬誘導排卵
氯米芬是首選促排卵藥物。適應證為體內有一定雌激素水平的功能性閉經、無排卵型功能失調性子宮出血、黃體功能不全和多囊卵巢綜合徵所引起的不孕症,療效較好,也能協助恢復正常月經周期,但妊娠率較排卵率低。方法是:氯米芬50毫克,每日1次,在月經周期第5~9天服用。
2、絨毛膜促性腺激素誘導排卵
輕度垂體和卵巢功能不足的患者,可單獨套用絨毛膜促性腺激素誘發排卵。於月經周期第10天開始,每日肌注絨毛膜促性腺激素1000~3000單位,每日5次,之後連續3次同房。治療當中,每2天應做一次B超檢查,注意觀察卵巢大小,如發現卵巢過度增大,出現多囊性改變,應立即停藥。
3、促黃體生成素釋放激素誘發排卵
適用於下丘腦功能失常、而垂體—卵巢功能正常的無排卵者,但單獨使用促黃體生成素釋放激素促排卵效果並不理想,而多與氯米芬或HGG、HMG合用。
4、溴隱停
能抑制垂體分泌催乳素,適用於伴有高催乳素血症者,從小劑量開始,每日2次,若無反應1周后改為2.5mg,每日2次,一般連用3~4周時垂體催乳素降到正常。

調節卵巢的排卵功能

輔助生殖技術的重要內容之一是調節卵巢的排卵功能。從排卵的角度考慮卵巢功能的調節,臨床上包括了一系列的治療方法。誘發排卵(InducedOvulation)指在有排卵障礙的病人中下採用藥物或手術的方法誘發卵巢的排卵功能,一般以誘導單卵泡或少數卵泡的發育為目的。超排卵(Superovulation)又稱控制的卵巢刺激(ControledOvarianStimulation)指以藥物的手段在可控制的範圍內誘發多卵泡的發育和成熟,其套用的對象本身多有正常的排卵功能。在本章範圍內,以促排卵技術統稱誘發排卵和超排卵,意為促進卵巢的排卵功能。
最早期的體外受精與胚胎移植技術在自然周期取卵進行,每一周期可供套用的卵子通常只有一個,經過一系列複雜的程式後,顯然最後進行胚胎移植的機會和移植的胚胎數目都受到嚴重的限制,因而成功率很低。超排卵技術引入輔助生殖技術後,極大地改變了這種局面,它對於提高體外受精與胚胎移植技術的成功率和現代輔助生殖技術的建立和發展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從而為一系列的輔助生殖技術奠定基礎,成為輔助生殖技術中的常規和基礎技術之一。

誘發排卵超排卵藥物

卵巢激素類藥物
誘發排卵中使用的卵巢類激素主要包括雌激素和孕激素。雌激素是由18個碳原子組成的甾體激素。改變天然雌激素的化學結構如置換不同長度的側鏈可產生作用更強的人工合成的雌激素。體內的雌激素有三種,即雌二醇(Estradiol,E2)、雌酮(Estrone,E1)和雌三醇(Estriol,E3)。在體內前兩者可互相轉換,而後者是前兩者的不可逆的代謝產物。它們的活性強度約為100:10:1。
雌激素有廣泛的生物學作用,它的靶器官涉及機體多個系統的許多器官或功能,包括生殖系統、心血管系統、神經系統、泌尿系統、骨骼、皮膚、代謝等。對於生殖系統而言,雌激素起主導性的作用。
雌激素通過正、負反饋機制影響下丘腦的功能,通過負反饋影響垂體的功能。雌激素而在下丘腦-垂體-卵巢軸的活動中起關鍵的作用。此外,雌激素可調節卵母細胞胞漿的成熟,促進顆粒細胞的增殖與分化,誘導卵泡細胞的促性腺激素受體的產生,使卵泡對促性腺激素產生適當的反應。可見,雌激素對於卵泡的生長、發育和排卵是非常重要的。在誘發排卵中使用雌激素,正是利用雌激素的這些特徵。例如在一些功能性的下丘腦性不排卵病人中可以使用低劑量雌激素與孕激素的序貫周期療法,模擬月經生理周期,使下丘腦-垂體-卵巢軸得到暫時的抑制,然後停藥,利用抑制解除後的回跳反應,使下丘腦-垂體-卵巢軸的周期性活動恢復,從而誘發排卵。在卵泡晚期加用少量的雌激素,可以促進顆粒細胞的增殖與分化,提高卵泡細胞的促性腺激素受體的水平,強化排卵前雌激素的正反饋作用,有利於正常排卵的發生,特別是在使用有弱抗雌激素作用的枸櫞酸克羅米酚進行促排卵的時候,對排卵功能有所幫助。此外,這也可以對抗枸櫞酸克羅米酚對宮頸黏液的影響。

促排卵中使用雌激素

在促排卵中使用雌激素,建議使用天然的雌激素製劑,如戊酸雌二醇或17-b雌二醇。
孕激素是由19個碳原子組成的甾體激素。在促排卵中使用孕激素,有加強對下丘腦-垂體-卵巢軸的負反饋抑制和補充或加強黃體的功能的作用。多用於黃體的支持。在任何有可能妊娠的周期如需要使用黃體酮,均建議使用天然的黃體酮。
多巴胺受體激動劑
溴隱亭
溴隱亭(Bromocryptine,BR)是一種半合成的類多肽鹼麥角生物鹼衍生物,是非特異的多巴胺促效劑,可以興奮垂體泌乳素細胞膜上多巴胺D2受體,也可間接興奮下丘腦的DA受體而增加PIF的釋放,從而有效地抑制泌乳素的分泌。對功能性或腫瘤所引起的PRL水平升高,溴隱亭均能抑制。因此,溴隱亭對於由於高泌乳素引起的不排卵有良好的療效。
溴隱亭的藥理作用包括:1.抑制垂體泌乳素細胞分泌PRL;2.激動中樞神經系統的新紋狀體中的多巴胺受體,降低多巴胺在體內的轉化;3.抑制生長激素的釋放。
口服的溴隱亭使用劑量為2.5-12.5mg/日,一般從小劑量開始,逐漸加量,每天三次。服藥過程中應定期複查血PRL水平,並據此調整藥物劑量。該藥能全部經陰道吸收,並可避免首過的肝臟的作用,陰道給藥也同樣有效,還可減少不良反應。
溴隱亭常見的不良反應為胃腸道不適和噁心,可出現於30%的患者,劑量大時可出現胃納減少與胃痛,用藥時間長者有的出現便秘,為9.23%。劑量較大時有的患者可出現眩暈、體位性低血壓、頭痛等,個別高劑量的使用者可能出現幻覺、精神運動性興奮、心率紊亂或小腿痙攣甚至血管收縮、高血壓、腦血管意外或心肌梗死等。
文獻報導,對於高泌乳素血症,月經恢復率平均可達95%,恢復排卵率平均73%。對於垂體微腺瘤(腫瘤直徑<10mm),溴隱亭治療1周后血清PRL可下降50%以上,其妊娠率明顯高於手術組。對於垂體巨腺瘤(腺瘤的體積>10mm),可根據情況使用藥物或手術治療,有主張對於垂體PRL微腺瘤或大腺瘤而無視野缺損的病人以溴隱亭作為首選的藥物治療方法,即使手術後也可根據情況再用溴隱亭。
新型的溴隱亭長效注射劑(ParlodelLAR)可克服口服造成的胃腸道不良反應。ParlodelLAR注射第一天即可使血PRL迅速下降,並可使PRL的水平低於治療前達28天,達到迅速及長時間抑制PRL水平的效果。ParlodelLAR適用於有明顯胃腸道反應的患者及較大腺瘤的患者。用法為每28天注射一次50-100mg,起始劑量為50mg,首劑給藥後兩周重複使用一次。其副作用相同於口服溴隱亭,但較口服用藥輕。副作用隨著注射次數的增加逐漸減少,因此長效溴隱亭用於治療泌乳素大腺瘤是一種安全有效的基本治療方法。可長期控制腫瘤的生長並使瘤體縮小,副作用較少,用藥方便。
現有資料認為溴隱亭在妊娠期的使用未發現有致畸作用,但一般建議一旦妊娠確立後應停止使用。但值得強調的是對妊娠婦女在撤藥期應嚴密監控,如在妊娠中發現垂體腫瘤生長的證據,必要時可重新使用溴隱亭。
諾果寧(Norprolac)
又稱Quinagolide或CV205-502,由SANDOS製造,其藥物成分是鹽酸8氫苄喹啉。諾果寧是一種消鏇新型非麥角類長效多巴胺激動劑。與溴隱亭相比,其副作用少,可能是因為諾果寧是選擇性D2受體激動劑,而溴隱亭興奮多巴胺D2及D1受體和腎上腺素能及血清素受體系統。而且諾果寧對PRL的抑制作用則比溴隱亭強35倍以上,半衰期長達17小時。此外,諾果寧容易通過血腦屏障。因此,對不能耐受溴隱亭的患者,可以改用諾果寧,而且其作用維持時間長,每日只需給藥一次。每日75mg劑量時,大多數高泌乳素血症的病人血中泌乳素的水平可下降。維持量一般為75mg~150mg。因此對於大腺瘤、對溴隱亭耐藥或不能耐受的高泌乳素血症治療更有效。
非固醇類雌激素類似物的治療
枸櫞酸克羅米酚
枸櫞酸克羅米酚(ClomipheneCitrate,CC)是與己烯雌酚相類似的非甾體激素,國內又名氯米芬及舒經酚,國外名為Clomid,可口服,是誘導排卵的首選藥物。
化學和生物學特性
克羅米酚化學結構上與已烯雌酚近似,兼有雌激素和抗雌激素的作用。口服後經腸道吸收進入血液循環,半衰期5日。和胞漿受體結合力低於雌二醇,但在靶細胞核內作用持久,在脂肪組織中並不過多貯存,所以肥胖或消瘦病人對藥物的反應無異。其結構有順式和逆式之分。目前商用製劑為順式與逆式的混合型,兩者比例為1∶1,有弱雌激素作用,但以抗雌激素作用為主。
作用機制
克羅米酚能與內源性雌激素競爭結合雌激素受體,可能是通過竟爭性結合下丘腦細胞內的雌激素受體,抑制補充雌激素受體而使靶細胞對雌激素不敏感。從而解除了雌激素對下丘腦的負反饋作用,下丘腦反應性釋放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GnRH),進而使垂體釋放FSH、LH。FSH促使卵泡發育成熟,同時雌二醇水平上升引起正反饋作用,促成中樞釋放大量GnRH,垂體釋放LH和FSH峰,誘發排卵。其發揮作用有賴於下丘腦一垂體一卵巢軸正負反饋機制的完整性,一般在黃體酮試驗陽性的病人誘發排卵有效。
治療對象
包括多囊性卵巢綜合徵、繼發性的低或正常促性腺激素閉經如下丘腦性閉經、用避孕藥後閉經等病人;溢乳閉經用溴隱亭無效時,可加用氯米芬;無排卵性功血、特別是青春期無排卵性功血和黃體功能不足的病人。
用藥方法
第一次療程從小劑量開始,於月經周期第5日起,50mg/日,連續5日。若1-2個周期無效,可加至每日100mg,共5日。文獻報導在適當的監護下,每日最大劑量可達200mg。如為閉經,應先用黃體酮產生撤藥性陰道流血,隨後於出血的第5日起開始用藥。為了提高排卵率和妊娠率,可和其他藥物聯合套用。
(1)克羅米酚+hCG:適用於單用克羅米酚後卵泡發育良好,但不能自發排卵者。一般於停用克羅米酚後第4日起,以超監測卵泡發育並觀察宮頸粘液,待卵泡成熟時使用hCG5000IU,肌肉注射1次。單用克羅米酚無效的病例,加用hCG後促排卵效果提高。
(2)克羅米酚+雌激素:適用於單用克羅米酚後宮頸粘液少而稠者,可在卵泡中、晚期酌情加服適量的天然雌二醇(如1~4mg/日的戊酸雌二醇)數日。
(3)克羅米酚+皮質激素:對高雄激素患者可於月經周期第5-14日間,每日用地塞米松0.5mg;或自月經周期第5日起先用潑尼松5mg/日,共5日,然後才用克羅米酚。也有合併用藥者,在月經周期第2日開始用地塞米松0.5mg/日,周期第5日起用克羅米酚。
(4)克羅米酚+溴隱亭:適用於高泌乳素血症引起的無排卵病例,經溴隱亭治療後仍不能排卵患者。一些正常泌乳素不排卵的女性,用克羅米酚無效,亦可改用聯合治療。
(5)克羅米酚+HMG(或FSH)-hCG:在超排卵中聯合套用克羅米酚可以降低昂貴的HMG(或FSH)用量,或在誘發排卵中聯用HMG(或FSH)可改善CC的療效。如使用克羅米酚50mg/日,共5日,然後每日肌內注射HMG(或FSH)75IU,待卵泡成熟時再用hCG誘發排卵。
副作用
一般較輕,常見有血管舒縮性潮紅(11%)、卵巢壇大(14%)、腹部不適(7.4%)及少見的視物模糊、噁心、嘔吐、頭痛、疲乏等,停藥後數天至數周可消失,並不產生永久損害。若所用劑量過大或在個別敏感的病人可出現卵巢過度刺激、卵巢增大甚至形成囊腫。但常用的50~150mg/日的劑量,很少會發生卵巢過度刺激。
資料顯示使用CC後的妊娠先天異常的累積率並不超過一般人群。
有認為克羅米酚本身或過度增加劑量、延長使用時間會降低子宮內膜對胚胎的接受性或增加自然流產率。
他莫昔芬
其促排卵效果與克羅米酚相近。主要用於月經稀發的無排卵患者和對克羅米酚無反應的患者。自月經周期第5日起予10mg,每日2次,共5日,為一療程。副作用有經量減少、粉刺、體重增加、頭暈、潮熱、頭痛等,卵巢過度刺激症少見。排卵率60%-80%,妊娠率10%-56%。
促性腺激素
促性腺激素(Gonadotropin,Gn)包括卵泡刺激素(FollicleStimulatingHormone,FSH)、黃體生成素(Luteinizing,LH)和人絨毛膜促性腺激素(hCG)。FSH和LH由垂體產生,絕經期女性血中水平很高,尿液中含大量的FSH和LH。近四十年來,先後有從絕經婦女尿中提練出來的促性腺激素包括人絕經後促性激素(HumanMenopausalGonadotropin,HMG)、人卵泡刺激素(FollicleStimulatingHormone,FSH)和純化的人卵泡刺激素以及重組人卵泡刺激素在臨床廣泛套用。瑞士雪蘭諾公司的產品的商品名分別為為Pergonal、Metrodin、Metrodin-HP和Gonal-F。Pergonal每支含FSH、LH各75IU,Metrodin含FSH75IU,幾乎不含LH,但仍含有少量尿液中的雜質蛋白質,Metrodin-HP為進一步提純的FSH。上述產品均為從絕經期婦女的尿液中提取後經醇化的激素。Gonal-F是以重組基因工程技術產生的重組FSH,它既不含LH,也不含尿液中雜質蛋白質。絨毛膜促性腺激素(HumanChorionicGonadotropin,hCG)是從孕婦尿中提取的由胎盤產生的促性腺激素。
化學結構
垂體促性腺激素(FSH、LH)、絨毛膜促性腺激素(hCG)都屬糖蛋白激素,由2個非共價結合的含糖的亞單位即a和b亞單位組成。它們的a的亞單位均含有一個相同的多肽骨架或輔基蛋白,a亞單位的胺基酸序列相同而b亞單位的胺基酸序列各異,b亞單位決定激素的生物學活性。糖基與激素的生物學活性密切有關。LH的b亞單位和hCG的b亞單位高度同源,有80%的相似。
生物學作用
與FSH的生理作用相似,在卵泡發生過程中對卵泡的募集和生長有增強的作用,刺激卵泡的生長和成熟,FSH促進顆粒細胞內的芳香化酶的活性,使雄激素轉化為雌激素,增加雌激素的水平和促進子宮內膜的增殖,可用於誘發排卵或超排卵。FSH、LH協同作用,刺激卵泡內各種細胞的增殖和分化,刺激卵泡生長發育。LH主要刺激卵泡膜細胞產生雄激素,後者作為芳香化酶的底物。因此,LH協同FSH發揮在激素生成中的作用,並促進卵泡和卵母細胞的最後成熟、觸發排卵、促進黃體的形成和維持黃體的功能。hCG不但結構上與LH相似,生物學功能上也與LH接近,它可模仿LH峰刺激排卵,形成黃體後亦能促進黃體功能。
FSH、LH的半衰期則分別為3小時和1小時,而hCG半衰期5-6小時,作用時間23小時。肌注hCG10000IU可產生相當於自然排卵周期LH峰值的20倍,並持續數日,有助於黃體發育。
促性腺激素起一種替代性治療作用
適用於缺乏促性腺激素,而靶器官——性腺反應正常的病人,目前臨床亦用於其他類型的患者。由於藥費昂貴且有一定副作用,故應嚴格選擇病人。主要用於下述三類病例。
(1)下丘腦-垂體功能衰竭時的替代性治療:患者血清FSH、LH、E2均低於正常,而PRL值正常,稱低促性腺激素性閉經。包括Sheehan綜合徵,垂體瘤手術後和(或)放射治療垂體部位後、空蝶鞍綜合徵。
(2)下丘腦-垂體功能不全時的刺激性治療:血清FSH、LH、E2值正常,但不排卵,常為I度閉經。
(3)為體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或其它配子移植術(GIFT)作準備。血清促性腺激素正常,性腺軸調節和反饋功能正常。使用促性腺激素的目的是在卵泡的募集階段提高外周血中的促性腺激素的水平使之超過更多的募集前階段的卵泡進入募集的所需的閾值,從而達到多各卵泡募集的目的,同時在卵泡的發育過程中促使更多的卵泡能克服卵泡的選擇機制而繼續發育成為成熟卵泡,從而達到超排卵的目的,以利於回收更多的卵子,提高輔助生殖技術的成功率。
禁忌征
有些閉經或不排卵者不宜用促性腺激素治療,如:卵巢早衰、高泌乳素血症、伴有卵巢腫瘤者。至於卵巢對促性腺激素抵抗綜合徵,有些學者認為可先用雌激素或GnRH激動劑抑制內源性促性腺激素,而後再用較大劑量的Gn治療,偶而有成功排卵或受孕的病例。
用藥前必須全面了解病史,作詳細的體格檢查(包括婦科檢查)和必要的內分泌測定(包括常規檢查血清H、LH、PRL、E2,等特別是PRL甚為重要,因為高PRL者常伴有低FSH、LH,用Gn治療,不僅效果差而且增加病者痛苦和費用。
使用方法
Gn的使用較為複雜。根據不同的治療目的以及患者的不同情況,治療的方案有較大的變化,以下將有詳述。
副作用
極少可出現注射部位的局部反應、發熱、關節痛等。由於Gn特異性的對卵巢的刺激作用,在部分對Gn敏感的患者特別是在使用不恰當的高劑量的情況下,可發生嚴重的卵巢過度刺激綜合徵,重度者可危及各器官、系統的功能,以下詳述。文獻報導使用促性腺激素後的妊娠其多胎妊娠的發生率可達15~53%。使用hCG,可有局部的疼痛、頭痛、困綣、精神壓抑、激惹、爆燥等,極少見過敏反應。使用hCG是引起卵巢過度刺激綜合徵的重要因素。
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
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GonadotropicReleasingHormone,GnRH)來自下丘腦正中隆突神經元,呈脈衝式分泌,可通過甘氨酸基與垂體促性腺激素細胞表面的GnRH受體相結合,通過腺苷酸環化酶(第二信使)和鈣離子作用,促使垂體前葉的促性腺激素細胞釋放FSH和LH。
1971年Schally最早分離出了10肽的GnRH,並測定了它的胺基酸順序。此後迅速實現了GnRH的人工合成。小劑量脈衝式GnRH可使垂體產生適量FSH和LH,稱為正向調節(UpRegulation),臨床上可用來治療下丘腦性無排卵;GnRH亦用於治療多囊性卵巢綜合徵、Kallman綜合徵、精神性厭食症等。而大劑量的或用連續GnRH給藥可使FSH、LH下降,此為降調節(DownRegulation)作用。產生降調節作用的原因是由於脫敏(Desensitization)作用使受體不能和GnRH相結合,及尚未結合的受體數減少,垂體不能對GnRH發生反應,FSH、LH分泌均減少,卵泡的發育受到抑制,出現低促性腺激素、性腺功能低下性閉經(HypogoadotropicHypogonadismAmenorrhea),又稱為藥物性去勢(MedicalCastration)或藥物性卵巢切除(MedicalOophorectomy),臨床上用來治療性激素依賴性疾病,如子宮內膜異位症、子宮肌瘤、性早熟等。
治療對象
主要用於下丘腦性無排卵或閉經。這類病例的特點是:(1)閉經或無排卵1年以上;(2)孕激素試驗陰性;(3)第二性徵如常或略差;(4)PRL值正常,FSH、LH值低或正常低限水平;(5)對克羅米酚試驗(100-150mg/日,共5日)無反應;(6)垂體興奮試驗陽性。
劑量和用法
目前常用的方法有兩種,單次非脈衝式和脈衝式。前者使用於卵泡能自然成熟或用HMG後卵泡成熟的病例,用GnRH50-100mg肌注或靜脈注射,誘發LH峰和排卵。脈衝式現多用微泵(AutomaticPortablePump或ComputerizedInfusionPump)模仿生理狀態下的下丘腦的GnRH脈衝式釋放,靜脈注射或皮下注射GnRH,每次脈衝的劑量是3.4-20mg,脈衝間隔60-120min,用藥後周期性排卵率達85%-100%,妊娠率33%-80%。
治療監護
主要觀察微泵功能和治療反應。(1)由於導管埋注時間長,應嚴格局部消毒,預防感染;(2)控制微泵功能,調節好脈衝間隔和用藥劑量;(3)按時測定FSH、LH、E2值,以了解病人對治療的反應並調整用藥劑量;(4)超聲檢查卵泡發育狀況,當B超發現主導卵泡平均直徑≥18mm時,可用hCG誘發排卵並指導性交時間或進行丈夫人工授精。(5)測量基礎體溫和孕酮值,以了解排卵情況和黃體功能。
副作用
少數病例出現OHSS,但與HMG-hCG方案相比明顯減少。30%用藥後發生黃體功能不足,可發生局部注射處的靜脈炎,甚至出現全身的敗血症,必須警惕。
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類似物
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GnRH)是由下丘腦促垂體區肽能神經元分泌的十肽激素,由神經突觸末端釋放後通過垂體門脈系統,刺激垂體前葉細胞分泌FSH和LH。1971年,Schally等成功從豬的下丘腦中分離出GnRH,再經6年研究才闡明其一級結構的胺基酸順序[3]
下丘腦以一系列小脈衝的形式每60-120分鐘釋放一次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通過門脈系統進入垂體後與垂體的促性腺激素細胞表面的GnRH受體結合,促進細胞分泌LH和FSH。生理狀態下,垂體相應的腺體細胞內常有多餘的和重新合成的受體,因而保證了有足夠的受體對下次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脈衝作出反應。
GnRH的十肽中某些部位如1、2、3位的胺基酸與其生物學活性有關,某些部位又與其穩定性有關,如第5~6,6~7和9~10位胺基酸鏈穩定性差,極易受肽鏈內切酶作用而裂解,因而在體內血漿半衰期僅為2~4min。通過將不同位置的胺基酸進行置換或去除,可得到一些化學結構與GnRH相似的化合物,稱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類似物(gonadotropinreleasinghormoneanalog),它們與自然的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相比,或者生物學功能有所改變,或者其穩定性不同而在體內維持更長的作用時間。依據它們對垂體的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受體的作用性質而分為它包括GnRH激動劑(GnRHagonist)及GnRH拮抗劑(GnRHantagonist)。
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激動劑
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激動劑(GonadotropinReleasingHormoneAnalogue,GnRH-a)在天然GnRH十肽基礎上的第6、10位以不同的胺基酸、醯胺取代原來胺基酸的結構,這種改變可使其在體內不易被肽鏈內切酶裂解,因而穩定性大大增強,半衰期延長,且與GnRH受體的親和力也大為增強,從而使GnRH激動劑的生物學效應增加50~200倍。目前已合成的GnRH激動劑有多種。由於GnRH激動劑口服時可被腸肽酶滅活,故需經皮下注射或噴鼻給藥。為避免每日使用的麻煩,一些GnRH激動劑被製備成能緩慢釋放的針劑,每支含一定量的GnRH激動劑(如goserelin3.6mg,triprorelin3.75mg,leuprolide3.75mg),GnRH激動劑彌散在可被生物降解的聚合多聚體中,藥物可在28天內持續釋放。
 使用GnRH-a後,由於這是一種激動劑並且作用更為強,與垂體細胞的受體結合後同樣會促使其分泌FSH和LH,引起用藥初期的一個短促的血漿促性腺激素高峰即激發作用(FlareUpEffect)。而此後,又由於GnRH-a對GnRH受體有更高的親和力,與GnRH受體的結合更為持久,當GnRH-a持續存在時,大部分的受體被占據並內移至細胞內,使垂體細胞表面的GnRH受體明顯地丟失並得不到補充而缺乏GnRH受體,不能對內源性或外源性的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進一步發生反應。此外,持續而非脈衝式興奮垂體可能增加了垂體的無反應性。其結果就是垂體的LH和FSH分泌顯著減少,在用藥5至7天后開始下降,14天之內降低到基礎值以下,呈藥物去垂體狀態,繼發的效果是卵巢內的卵泡停止生長和發育,體內雌激素經過給藥初期的上升後,隨著GnRH激動劑持續使用則處於低於卵泡早期甚至達絕經期的水平。這種現象被稱為垂體的降調節。但這種藥物去垂體狀態可隨停藥而恢復。
由於GnRH-a的這種藥理學特徵,目前的超排卵周期中普遍使用結合使用GnRH-a,其主要的目的是抑制自然發生的LH峰,詳見後述。
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拮抗劑
發展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拮抗劑的初始目的是產生一種沒有雌孕激素的副作用的避孕藥。與GnRH激動劑不同,對GnRH的1、2或3位胺基酸的修飾形成的拮抗物與GnRH受體結合後卻不產生信號的轉導,從而阻斷GnRH對垂體的作用。早期合成的GnRH拮抗劑由於會引起組織胺的分泌而帶來明顯的不良反應,從而限制了它的使用。新一代的GnRH拮抗劑較好地解決了這一問題,文獻報導的較多套用於輔助生殖臨床的有Centrorelix和Ganirelix兩種商品。Centrorelix的有效血藥濃度可維持8小時,半衰期為36小時,而Ganirelix的有效血藥濃度可維持4小時,半衰期為13小時。
GnRH拮抗劑的作用特點是:(1)與垂體GnRH受體競爭性結合;(2)即時產生抑制效應,降低Gn和性激素水平,無開始使用時對垂體的激發現象;(3)它的抑制效果呈劑量依賴型;(4)保留垂體反應性。
生長激素(GH)
近年來認為卵泡生長不僅受垂體促性腺激素及卵巢類固醇影響,而促進生長肽類(growth-promotingpeptides)如胰島素、生長激素及類胰島素生長因子(insulin-likegrowthfactor.IGF)在調節正常卵泡發育均有很重要作用。研究顯示卵巢記憶體在一個生長激素釋放激素¤生長激素¤類胰島素生長因子-I(GHRH¤GH¤IGF-I)的軸,其活動與顆粒細胞的分化過程有關。
顆粒細胞本身產生IGFs,也有IGFs的受體(IGFR)和結合蛋白(IGFBP)的基因表達,構成完整的旁¤自分泌系統;實驗顯示外源性GH明顯增加卵巢的IGF-I,FSH增加IGFs受體水平,而IGF-I協同FSH明顯加強GC的細胞分化及E2的產生,IGF-I增加FSH誘導的細胞內、外糖旦白的合成,使FSH誘導顆粒細胞的LH受體結合容量增加,並提高孕酮(P)的產量。資料提示FSH對卵子生成功能的調節與IGF系統有關,GC對FSH的反應需要GHRH¤GH¤IGF-I軸的表達;因此現在認為:
1)IGF有加強促性腺激素在促進卵泡發育中的關鍵作用;
2)整合GC和TC在卵泡發育中的協同作用;
3)在主導卵泡的選擇中發揮作用。
綜上所述,由FSH調節的卵子發生功能與GC的IGF系統直接相關。臨床上也有資料顯示聯用Gn和GH可減少誘發排卵所需Gn的總量,使超排卵反應不足病人的反應性增強,而有些GH水平低下的病人對外源性Gn治療不敏感,。臨床研究顯示,使用GH或GH釋放激素可提高外周血中的IGF-I的水平,協同Gn增加LH的受體水平和刺激卵巢芳香化酶的活性,從而加強外源性Gn的作用,改善卵巢對超排卵的反應性,或者與hCG協同作用,增加黃體細胞的黃體酮的產生,改善胚胎的植入過程,從而增加妊娠率。
GH用於誘發排卵時的有效劑量及其使用時間仍在探討之中,自12im/周期至144im/周期的不同劑量均見於文獻報導。一般採用4-24IU/日,隔天一次肌注,共6次,亦有採用每日一次,共12次,其療效均無顯著差異,多在卵泡期使用。
GH在超排卵中套用的機理多認為是通過提高體內的IGF-I的水平,間接影響卵巢的功能,而GH使用後,體內的IGF-I的水平經數天至一周的時間達到高峰水平。而強化卵巢反應性關鍵在於改善發生在黃體極晚期或卵泡早期的卵泡的募集,以增加卵泡的數目。據此,我們認為在超排卵中使用GH可能在月經前後的數天使用更為合理,經驗上在部分反應不良的患者也獲得一定的療效,資料的可靠性有待總結。
然而,截至目前為止IGF系統在介導FSH或GH對卵巢功能調節過程中的確切地位仍有待更深入的研究,在超排卵中合用GH的確切療效、合用的方式、劑量等仍然是頗有爭議的問題。

糖皮質激素

糖皮質激素作用較廣,婦科主要用於替代治療、或用於高雄激素血症等。
(1)高雄激素血症(Hyperandrogenism):治療時先作地塞米松試驗,即地塞米松2-4mg/日,共3-4日,用藥後若血清睪酮值恢復正常,可用潑尼松5-7.5mg/日,此劑量很少產生嚴重的副作用,亦可改善粉刺和使月經正常,但對減少毛髮生長僅有25%的效果。
(2)高雄激素性不孕症:當用克羅米酚等誘發排卵無效時,可加用糖皮質激素地塞米松0.5mg,每日1次周期使用。
(3)替代性治療:用於阿狄森病或21羥化酶缺乏症,糖皮質激素的替代治療法是本症的基本療法,常用氫化可的松10-30mg/日、可的松12.5-37.5mg/日或9a醋酸氟氫可的松,劑量應根據尿17酮固醇、孕醇、血17-羥孕酮和DHEA-S值調整。

手術治療

目前促排卵的藥物及使用藥物的手段較多,促排卵治療的效果較為肯定,極少的病例因為促排卵而需要手術治療。通常僅在某些特定的情況下才考慮手術的手段,例如藥物治療失敗的難治性多囊卵巢綜合徵或基於經濟的原因難於承受反覆的超排卵藥物的費用。
一卵巢楔形切除術
卵巢楔形切除術始於20世紀初,在當時促排卵藥物手段非常有限的年代,曾是治療無排卵的重要手段。早年的文獻資料總結卵巢楔形切除術後85%月經變規則,妊娠率高達63%,16%多毛消退。
二腹腔鏡下手術
腹腔鏡下的手術可採用鏡下電灼多點穿刺術或雷射打孔術。前者使用單極電凝發生器調至恰當的功率,電凝針垂直於卵巢表面,每個點電灼約5秒,穿透皮質層3至5mm,形成的孔的直徑2至4mm,讓濾泡內的液體流出。孔間距離約1cm,依卵巢的大小電凝4至20個孔。手術時注意不要電灼卵巢門附近並距離卵巢系膜1cm以上,以免損傷系膜血管,術後影響卵巢血流。此外,應採取防止粘連措施以防術後粘連發生。雷射打孔術則採用鏡下雷射按上述要求作孔。文獻資料顯示術後的妊娠率達40%至70%。病例的選擇是手術的效果的重要影響因素。
高雄激素是多囊卵巢的主要病理生理表現之一,其卵巢內眾多的閉鎖卵泡內含高水平的雄激素並進一步抑制其它的卵泡的發育,進入血液循環後在外周組織轉化為雌酮,改變了各種雌激素的比例,失調的雌激素比例可影響下丘腦、垂體的LH和FSH的分泌,形成多囊卵巢特有的激素改變。手術治療多囊卵巢綜合徵的機理被認為是手術引流和減少了局部的雄激素,解除起對卵泡發育的抑制,或增加了局部的血流量,有利於卵泡的發育和成熟。研究也觀察到手術後血中雄激素如睪酮以及LH/FSH比值的下降。
目前普遍認為手術治療多囊卵巢綜合徵的短期效果是滿意的,但期長期療效難盡人意。此外還存在手術難於反覆進行、術後粘連、手術創傷甚至導致卵巢早衰等問題。因此必須嚴格手術指征。
促排卵的治療方案
在充分掌握了各種促排卵藥物相關知識的基礎上,應根據治療的目的為病人制定詳盡的促排卵方案。促排卵方案通常包括以下一項或多項內容:1)促進卵泡的募集、生長發育和成熟;2)誘發卵細胞的最後成熟和觸發排卵;3)調整卵泡期的LH水平和抑制早發的LH峰;4)黃體期的支持。它們相輔相成,構成有機的整體。只有在充分掌握了不同病人的特點的基礎上,輔以恰當的上述各種措施,才能獲得理想的超排卵效果。
促進卵泡的募集、生長發育和成熟
前已述及,自然周期單個卵泡發育和成熟的基礎包括卵泡的募集、選擇和主導化。超排卵的基本原理是通過使用外源性的促性腺激素,增加在同一周期的卵泡的募集,克服肌體內在的選擇單個卵泡的機制以及主導卵泡對次級卵泡生長發育的抑制作用,從而使多個卵泡同時生長發育並達到或接近成熟。
根據前述的卵泡募集和選擇的機理,不同的卵泡有不同的對FSH刺激起反應的閾值,卵泡的被募集和被選擇從而具備繼續發育、避免閉鎖的能力,取決於卵泡對促性腺激素敏感的閾值和當時的FSH水平。因此,在卵泡的募集階段提高FSH的水平使之超出更多的卵泡的敏感閾值,可使更多的卵泡獲得募集如下圖。
相應地,在更多的卵泡募集的基礎上,繼續提高FSH的水平,將使更多的卵泡可以克服卵泡的選擇機制,避免閉鎖的命運。這樣,就有更多的卵泡可以繼續發育,走向成熟,從而達到超排卵的目的(如下圖)。
因此,使用外源性的促性腺激素是超排卵的主要手段。然而,在制定超排卵方案、使用促性腺激素的過程中應該注意並掌握下述兩個要點:其一是劑量,包括啟動的劑量和維持的劑量及其調整;其二是時間,包括啟動的時間和對劑量調整的時間以及觸發排卵或中斷治療的時間。
顯然,越高的促性腺激素劑量,患者血中FSH水平越高,將募集更多的卵泡,並有更多的卵泡克服卵泡的選擇機制而繼續發育成為成熟的卵泡。而啟動使用促性腺激素的時間主要影響卵泡募集的數量,在卵泡募集的時間窗(一般在月經的第1至5天)內,越早使用促性腺激素,越多的卵泡被募集。
在常規的超排卵治療中,多在月經周期的第5天啟動超排卵。啟動和維持的劑量多使用FSH150im/天,一般用於女方對促超排卵的反應程度不明確的首個治療周期或具有恰當的反應性的再次治療周期,在多數情況下可獲得滿意的治療效果。我們在年齡30歲以下、無基礎FSH水平升高和可疑過度反應(如PCOS)的患者首次超排卵時均採用常規的超排卵方案。一般在常規的超排卵方案治療過程中,如患者對使用中的劑量有恰當的反應,則不必要對使用的劑量進行調整。
對於卵巢的儲備不足、對超排卵反應不良的患者,可進一步增加促性腺激素的啟動劑量和維持劑量。在個別有明確的反應不良證據的患者,於嚴密的監測下我們使用啟動和維持劑量達FSH600150im/天。在自然的卵泡生長周期,卵泡在卵泡早期較高的FSH水平支持下啟動生長到一定程度後,因為此時卵泡已具備更為豐富的FSH受體,仍然能在卵泡晚期較低的FSH水平下繼續生長直至成熟。據此,在一些反應不良患者的超排卵周期,為了減少患者在支付藥物上的負擔,可以以較高的啟動劑量募集更多的卵泡並促使其生長至一定程度後,適當降低維持的劑量。
此外,對超排卵反應不良的患者,也可利用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激動劑用藥初期的一個短促的血漿促性腺激素高峰即激發作用(FlareUpEffect),在用藥方案的設計時,把激發作用導致的促性腺激素高峰有意識地放在卵泡的募集階段,以增加卵泡的募集,改善超排卵的反映不良。這通常是在月經周期的第二天同時開始使用促性腺激素和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激動劑(詳見後述)。
相反,對於可疑過度反應或既往有過度反應歷史的患者,要特別注意啟動和維持劑量的調整。過度反應的患者存在較低的卵泡選擇的閾值,即在較低的FSH水平下,卵泡即可克服卵泡的選擇機制而成長為成熟的卵泡,部分患者可能還有較低的募集閾值。因此,即使在一個常規的超排卵劑量下,這些患者有大量的卵泡募集和被選擇並繼續生長發育,最後形成過度反應。
PCOS患者中很多都是過度反應的患者。令超排卵變得更為複雜和困難的是在這些PCOS患者的卵巢中保留有大量停止生長的但沒有閉鎖的、可在促性腺激素刺激下重新生長的小卵泡。可能由於長期處於不利於卵泡生長的環境如過高的雄激素水平、失調的旁/自分泌等,啟動卵泡的生長和發育需要較高水平的促性腺激素,而一旦生長啟動後,大量的卵泡同時生長發育,很容易形成過度反應,導致卵巢過度刺激綜合徵的發生。因此,對於該種病人,必須針對性地制定超排卵方案。遞增或遞減方案是可供選擇的方法之一。
遞增方案是從最低劑量開始,逐漸增加劑量,直至選擇出對促性腺激素最敏感的少數幾個卵泡,再以維持劑量使之生長發育直至成熟。啟動劑量從FSH37.5至75im/天始,首次隔10至14天、以後每7至10天步增劑量FSH37.5至75im/天,直至超聲或激素監測顯示卵泡開始生長時,此時的劑量為閾值劑量,再以此劑量作為維持量至卵泡成熟。該方法對病人和醫生均要求有足夠的耐心。
遞減方案是以較高的劑量啟動一批卵泡的生長,然後通過減量降低促性腺激素的水平,只讓最敏感的卵泡繼續生長和發育,其它較不敏感的卵泡通過選擇機制而閉鎖。啟動劑量可從150至225im/天始,當超聲監測顯示卵泡開始生長達直徑10至12mm時開始減量。這樣的治療方案更接近於自然周期的激素變化過程。
無論採用何種超排卵方案,都要求在超排卵的過程中嚴密監測,為治療方案的調整提供參考。
誘發卵母細胞的最後成熟和觸發排卵
隨著卵泡的生長發育和成熟,卵泡內的卵母細胞也發生一系列的變化,但卵母細胞的最後成熟特別是核的成熟和卵子最後從卵泡的排出即排卵的過程需要LH峰的激發。促排卵中通常使用hCG模擬LH峰達到這一目的。正確掌握注射hCG的時機是獲得高質量的卵子的關鍵。過早使用hCG,卵泡的形態和功能未完全成熟,卵泡的顆粒細胞上的LH受體不夠豐富,不能對hCG作出恰當的反應,卵子不能在恰當的時間排出,或回收的卵丘複合體不夠鬆散且緊附於卵泡壁,卵子回收率低;也可能影響卵母細胞的最後成熟,回收的卵子中不成熟卵比例增高,隨後的受精率、卵裂率受影響。過遲使用hCG,卵子可能已度過了最適當的受精時機,特別卵泡分泌的雌激素達到一定水平後,如果沒有恰當的抑制LH峰的措施或者個別病人的垂體在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激動劑或抑制劑的抑制下依然可發生“逃逸”現象,從而出現內源性的LH峰時,卵子的質量將受到嚴重的干擾,以後的受精和種植也會受到影響,甚至會引至染色體方面的變化。
一般情況下,決定hCG使用的時機主要參考卵泡直徑的大小和外周血中的雌激素的水平以及卵泡的數目。如以誘發排卵為目的,當主導卵泡直徑達18mm後,可使用hCG,但當有多個主導卵泡達直徑16mm或以上時,為避免多卵泡同時排卵而導致多胎妊娠,該周期應當終止治療,並囑患者避孕。如以超排卵和卵子回收為目的,當主導卵泡中有一個直徑達18mm或兩個達17mm或三個達16mm時,可於當天停用促性腺激素,於外源性促性腺激素最後一次給藥後的36小時注射hCG5000-10000im;如外周血中的E2水平達1110pmol/ml/每個主導卵泡時也可使用hCG;如發育達成熟階段的卵泡數目較多,為避免增高的E2水平誘發內源性的LH峰,可適當提前注射hCG的時間。此外,也要參考患者的具體情況,對過去資料顯示卵泡期短的或排卵時卵泡直徑小的病人,可適當提前注射hCG的時間,反之亦然。
調整卵泡期的LH水平和抑制早發的LH峰
在生理狀態下,LH在卵巢的激素生成和卵子的發生過程中發揮重要的生物學作用。LH可促進卵泡膜細胞的增殖和分化,促進卵泡膜細胞產生雄激素,刺激顆粒細胞芳香化酶活性,協同增加雌激素的產生;LH在卵泡晚期促進產生微量的黃體酮從而促進雌激素的正反饋;此外,LH也促進卵泡的生長,促進卵子的成熟,LH峰觸發卵母細胞的減數分裂恢復和卵泡細胞的黃素化,使原來較緊密的卵丘複合體的顆粒細胞變得較為分散,並促使卵細胞壁改變導致卵泡破裂和排卵發生。因此,生理水平的LH對卵巢的功能顯然是重要的。
在超排卵周期中,LH的異常分泌主要有卵泡期過高的LH水平或發生早發的LH峰。卵泡期過高的LH水平在典型的PCOS患者中是常見的表現。早發的LH峰指在超排卵周期中,在主導卵泡成熟前即出現不同幅度的LH峰。一般認為出現這種早發的LH峰是由於多個卵泡發育,雌激素水平比自然周期迅速升高,從而更早達到足以產生正反饋而誘發垂體促性腺激素高峰的水平。如無一定的干預措施(如垂體的降調節),在超排卵周期中多達5%至20%的病人可出現早發的LH峰,這種內源性早發LH峰相對自然周期的LH峰而言,峰值較低、延續、隱匿(attenuate)。
曾有許多臨床和研究資料證實,無論是卵泡期過高的LH水平或早發的LH峰,均可對卵子的質量造成有害的影響,從而影響卵子的受精,乃至此後受精卵的分裂、植入前胚胎的發育、胚胎的植入、早期胚胎的生長發育,從而導致輔助生殖臨床中的低取卵率、低受精率、低卵裂率、低植入率和低妊娠率以及高的流產率。
自然卵泡周期中,卵丘—放射冠細胞—卵子軸通過細胞間的相互作用(例如卵子成熟抑制因子OMI或cAMP向卵細胞的輸送)使卵子維持停滯於減數分裂的核網期。排卵期的LH峰通過顆粒細胞的LH受體發揮作用,使卵泡過早發生黃素化(PrematureFollicularLuteinization),這將使上述卵丘—放射冠細胞—卵子軸的細胞間相互作用解偶聯,卵子重新啟動停滯的減數分裂。卵泡期過高的LH水平或早發的LH峰可能正是通過這一機制,在卵泡還未完全成熟時的某個非特定的時刻(常在注射hCG之前)使卵子在不合適的時機自動恢復減數分裂,而到取卵時這些卵子已經度過了它們的最合適受精的時間。這種卵子難以受精,即使受精後,胚胎也不易種植而引起妊娠早期流產。也有資料提示如果卵子暴露於高水平LH的時間比自然的LH峰提前12小時以上,將嚴重影響受精卵的卵裂。另外一種可能的機理是,卵泡期過高的LH水平或早發的LH峰導致卵泡細胞激素生成的改變,從而改變了卵泡的內環境如卵泡液內含過高的黃體酮,這也將影響卵子的質量。
此外,這種早發的LH峰由於在卵泡還未成熟是出現,或由於其峰值不足,卵泡中各種參與排卵的機制不能對這種LH峰作出恰當的反應,從而導致卵泡的黃素化不排卵。如果早發的LH峰的幅度足夠,亦可以導致在卵泡抽吸回收卵子前發生排卵,使卵子回收率低、受精率下降、妊娠率下降。
因此,卵泡期過高的LH水平或早發的LH峰可明顯影響超排卵的質量特別是在輔助生殖技術中卵子的質量,常常導致治療的中斷即取消周期(cacellingcycles)。
因此,調整卵泡期的LH水平和抑制早發的LH峰成為保證超排卵質量的重要手段之一,特別對減少早發LH峰的出現、降低取消周期的發生率有顯著的作用。文獻報導在採用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激動劑進行垂體降調節後,取消周期率發生率可降至5%以下。
調整卵泡期的LH水平或抑制早發的LH峰主要有以下一些措施:
超排卵前的處理
許多的研究已經證明,卵子暴露於高水平的LH環境下,不但影響卵子的質量,也因此影響卵子的受精乃至受精後的卵裂、胚胎的發育甚至導致流產率的升高。升高的雄激素水平可以導致卵泡的閉鎖,抑制卵泡的生長,干擾內膜的發育,從而導致超排卵和胚胎的植入失敗。
PCOS病人特別是頑固性PCOS的病人存在複雜的內分泌異常。高血清LH和雄激素水平是PCOS的特徵性表現。這些異常是導致在這些病人的超排卵治療失敗的原因。在超排卵前進行一定的處理是必要的。對這些病人在超排卵前可使用1~2周期的醋酸環丙孕酮(CPA)或其複合製劑如Diane-35(含CPA2mg,乙炔雌二醇EE35ng),可明顯降低血LH及T水平。必要時同時加用雄激素受體拮抗體安體舒通(Spironolactone)40~80mg/天。這對於改善PCOS患者的卵巢對促排卵的反應性和減少流產率有一定幫助。也有的作者在超排卵前採用一般的避孕藥1至2個月,也可取得一定的效果。
PCOS患者還存在複雜的代謝異常,肥胖和胰島素抵抗及繼發性高胰島素血症是一些PCOS病人的表現之一。對肥胖的患者在超排卵前採取一定的措施減低體重,以降低血胰島素水平和IGF-1水平,從而減少卵巢源性的雄激素產生及外周轉化來的雄激素,對於改善超排卵的效果也有一定的幫助。
超排卵前的這種治療,可以因為部分糾正了患者的內分泌異常,如減少了雄激素的產生,降低了外周血中的雄激素水平或改變了外周血中各種雌激素的比例,從而糾正了它們對垂體的異常反饋,使後續周期的LH分泌或雄激素產生減少,從而有利於改善超排卵的質量。
使用FSH進行超排卵;
如前所述,認識到卵泡期的高LH水平對卵子質量有不良影響後,使用更高純度的FSH進行促排卵成為降低卵泡期LH水平的常規手段。伴隨這一過程的是促性腺激素產品多次的更新換代。以瑞士雪蘭諾公司的產品為例,1962年hMG製品Pergonal(每支含FSH75im及LH75im)、1983年尿源性促卵泡素(u-FSH,商品名:Metrodin)、1993年高純度尿源性促卵泡素(u-FSHHP,商品名:Metrodin-HP)先後套用於臨床,次年即1994年經基因重組技術生產的促卵泡素α(r-Hfsh,商品名:果納芬a、Gonal-F)也首次套用於臨床。對超高水平LH的不良影響的認識以及新產品信息的傳播,使套用高純度的FSH的概念深入人心。而同一時期,許多臨床觀察包括一些設計嚴密的臨床研究和發表文獻的薈萃分析(Meta分析)的結果提示了新產品在治療中的優勢。其主要的好處包括低LH甚至無LH活性和低含量甚至不含尿蛋白。下表(根據產品提供資料)顯示了不同產品的一些特性的比較。此外,Gonal-F除了不含LH和尿雜質蛋白外,它的降解FSH含量更低,也不受不穩定的原料來源的影響,有更好的病人耐受性和更穩定的批間差異,這對於治療的個體化特別重要。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