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知表征

認知表征是認知科學的核心問題·從古希臘到現代的認知哲學家和認知科 學家都對這個問題進行過探討,提出了認知表征的內省主義,經驗主義, 自然主義,行為主義,功能主義,聯結主義等理論,這些理論一般是基於 某些隱喻提出假設,然後建立模型而完成的,體現了認知研究的方法論意義·。心理過程的概念化是認知表征問題,也即知識表征問題.這個問題激發了哲 學家和科學家探討知識如何被獲得,被儲存,被轉化和被使用.這就是認知表征 的實質——觀念,事件和事物在心中是如何被 儲存和被概念化的.本文在梳理認 知表征歷史思想的基礎上, 探討認知 研究中的假設,概念隱喻以及意識隱喻與建 模的關係.

產生與發展

心理過程的概念化是認知表征問題,也即知識表征問題.這個問題激發了哲 學家和科學家探討知識如何被獲得,被儲存,被轉化和被使用.這就是認知表征 的實質——觀念,事件和事物在心中是如何被 儲存和被概念化的.本文在梳理認 知表征歷史思想的基礎上, 探討認知 研究中的假設,概念隱喻以及意識隱喻與建 模的關係.

一,認知表征思想的發展 對於知識形成和表征問題,古希臘的亞里士多德相信知識存在於心中,而柏拉圖主張知識的場所是大腦.後來的經驗主義主張知識來自經驗,自然主義則堅 持知識基於大腦的固有特性(生物特性) .無疑,經驗可以導出知識,但在我們 學習比如"勾股定律"之前,這種知識存在於我們的神經系統嗎 自然主義認為 存在著某種前存在範疇,它們規定了感覺經驗.從常識來看,經驗 引起信息,但 經驗必須有一個可接納的大腦,它思考經驗並從中產生意義. 文藝復興時期的哲學家一般認為,知識存在於大腦.17 世紀有人甚至給出 了大腦中心智的結構和工作機製圖,認為知識不僅通過生理感官獲得,也源於某 種超人的力量.18 世紀的貝克萊,休莫和米勒父子認為內在表征具有三種類型: 一是直接感覺事件;

二是儲存在記憶中的感知對象;

詳情

三是感知對象的轉化.關於 內在表征能力,休莫指出:形成心理圖像及連線不適宜形狀和表征所耗費的想像 力,不比構思最自然和最熟悉的物體更麻煩.這個關於內在表征和轉化的觀點假 定:內在表征是根據確定規則形成的,而且這種形成和轉化花費時間和精力.這 兩個假設是現代心理學的基本假設. 到 19 世紀,心理學開始與哲學分離,形成一個基於經驗而不是思辨的學科. 19 世紀下半葉,知識表征理論出現了兩個分支:一個是德國心理學家馮特和美 國心理學家迪徹訥(Edward Titchener)倡導的心理表征的結構理論;另一個是 奧地利心理學家布雷塔諾(Franz Brentano)倡導的過程或行動理論.布雷塔諾 認為內在表征作為靜態實體在心理學中沒有什麼意義,他把對比較,判斷和感覺 的認知行動的研究看作是心理學特有的主題.與先前哲學思辨的心理學不同,兩 種理論都依賴實驗.在同一時期,美國的詹姆斯(Willian James)批判性地分析 了正在德國發展的心理學,並在美國建立了第一個心理學實驗室,創建了一個有 充分根據的心智模型,把我們對外部客體的經驗看作是心理學的主題.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