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知發展學派

認知發展學派幼兒教育理論(cognifive-devel-opmental perspectives ) 以瑞士心理學家皮亞傑和蘇聯心理學家維果茨基的認知發展理論為基礎。認知發展學派的幼兒教育理論的基本觀點可以歸納為以下幾點:

①幼兒是主動的學習者。認知發展學派把幼兒看做是積極主動的學習者,他們積極主動地探索周圍環境,與周圍環境中的人與事物相互作用,形成自己對周圍環境中的人與事物的認識與理解。即便是很小的嬰兒,也是在不斷能動地弄懂周圍世界。幼兒不是消極被動的學習者,等著別人來告訴他們“知識經驗”。他們是積極主動的環境探索者,在與環境的相互作用中,自己去發現、形成與結構自己的知識經驗。

②活動是經驗的來源。幼兒的學習,發生在與周圍環境的積極主動的相互作用過程中,這種積極主動的相互作用的過程就是活動。幼兒的活動有各種各樣的表現形式,有操作物體的活動,有與同伴承認的交際交往活動。幼兒在各種各樣的活動中,形成了對物體的認識,區分自己與他人,了解自己的能力,了解與掌握與人交際交往的規則和技能。幼兒在活動中學習,活動是他們經驗的來源。因此,教師的基本任務是創設豐富的活動環境,支持、鼓勵和引導幼兒自己去探索環境,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允許幼兒根據自己的興趣、自己喜愛的活動方式和速度,來和環境相互作用,讓幼兒動手動腦主動學習。

③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幼兒的創造性。皮亞傑曾經明確指出,教育的首要目的不是灌輸知識,而是培養具有創造能力、想像能力和批判能力的人。只會重複前人所做的事情,消極被動地接受一切的人,不是教育所要培養的人。因此,教師在教育過程中,要尊重幼兒學習的主動性與創造性,鼓勵他們自己去探索、去發現、去想像與創造,培養他們的創造性。

④教育的內容要適合幼兒的認知發展特點。幼兒的認知發展是有階段性的,每一階段具有自己的年齡特點,這種特點是考慮和設計幼稚園課程內容的依據。教師在教育過程中,要觀察和了解幼兒已有的經驗與認知方式,根據幼兒的學習特點,來採取適當的指導方式。不要把自己的觀點與看法,硬性地強加或灌輸給幼兒。如果過早地教給兒童一些他們以後能夠自己去發現的東西,就會使他們不能有所創造,而且也不能使他們對這些東西形成真正的理解。如果超越兒童的發展階段,硬性地灌輸給兒童在現階段還不能理解的知識,那么結果只能是導致兒童不理解其意義的、鸚鵡學舌般的“口頭的學習”。

⑤重視幼兒與同伴、成人的社會性交往。皮亞傑非常重視幼兒與同伴之間的社會性相互作用在幼兒認知發展過程中的作用,認知發展的動因在於新經驗與已有的經驗之間所產生的“認知衝突”,這種認知衝突表現為一種“問題情境”。當這種問題情境產生以後,學習者就會主動地設法去探索問題、弄清楚問題的性質和解決問題的方法,從而消除這種認知衝突。皮亞傑認為,當幼兒在與同伴交往時,由於每個幼兒的先前經驗不同,因此對於同一件事情,每個幼兒產生的認識與看法不同。由於幼兒與同伴之間的關係是平等的,因此,夥伴的這種與自己不同的觀點與看法,很容易被幼兒注意到,並引起幼兒的思考。例如,一個幼兒認為自己的筐大,裝的積木多。另一個幼兒認為自己的筐雖然小一點,但因為所裝的積木塊較小些,所以裝的積木也多。兩個幼兒的看法雖然不同,但都有一定的道理。兩個幼兒的看法之間就產生了“認知衝突”。這種認知衝突的產生,一方面,可以使幼兒的認知活動積極化,會促使幼兒主動地去思考和解決問題;另一方面,也促使幼兒主動地去理解別人的看法與觀點,幫助幼兒擺脫只會從自己的角度去看問題,而不會從別人的角度去看問題的“自我中心”的思維方法。

維果茨基則非常重視幼兒與成人之間的社會性相互作用。他認為,成人可以在這種相互作用中,主動地引導和幫助幼兒的認知活動,促進幼兒的認知發展。他把幼兒的發展分為兩個水平:現有發展水平與未來可能達到的發展水平。現有發展水平,是幼兒不需要成人的幫助自己就能獨立做的事情;未來可能達到的發展水平,是幼兒在成人的幫助下,經過幼兒的努力才能做到的事情。兩發展水平之間構成了“最近的發展區”。成人的任務與作用在於積極主動地創設“問題情境”, 引導幼兒主動學習與探索,幫助幼兒從現有發展水平向新的可能達到的發展水平前進。因此,在教育上不僅要重視幼兒同伴之間的相互作用,更要重視成人與幼兒之間的相互作用與交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