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開講

內容介紹

過去有一副對聯,上聯是“東魯春風吾與點”;下聯是“南華秋水我知魚”。“南華秋水”,說的是莊子和惠子在濠樑上辯論的故事。“東魯春風”說的是孔子和學生討論理想的事。孔子有一次問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等人各自的志向。曾皙一邊聽著同窗慷慨激昂的陳辭,一邊悠閒自在地鼓著瑟。顯然,他並不贊成那些富國強兵的煌煌大論。老師問他:“你的理想是什麼呢?”曾皙從容不迫地回答道:“我希望在暮春季節,穿著寬鬆輕柔的春裝,同著一些朋友,在沂水中沐浴,在祭壇邊趁涼,唱著歌,悠悠然走回家去。”孔子聽了以後,感嘆道:“好啊,我也贊成這樣的理想啊!”曾皙所要唱的歌,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詩經》里的“詩”。那個時候,大多數讀書人都能賦詩述志,出口成章,咳唾成珠的。?
二千五百多年前,中國歷史上正處於西周——春秋時期,在以黃河流域為主的中原地帶(包括了大約今天的陝西、河南、河北、山西、山東等地區),出現了一股歷經幾百年而不衰的崇尚詩歌的熱潮。?
如果真有童話里所說的時空飛行器,讓我們回到那個古老的、抹上了種種神秘色彩的時代,我們將看到我們的先人,無論男女老少、賢愚貴賤,或在風和日麗之中、平原曠野之上,群歌互答、忽斷忽續;或在學校牆內、師生之間,琴瑟相和、朗吟盈耳;或在朝會之際、酬酢之時,鐘鼓齊鳴、涵詠不絕……這是怎樣的詩的盛況啊!人們都稱譽中國是詩的國度,這個國度,早在二千多年前,就擁有了一個花團錦簇的燦爛的春天!?
那時的人們,或是用詩來表達互相愛慕的情意;或是如曾皙那樣,用詩來抒發快樂的心情;或是用詩來諷刺暴君的醜行;或是像外交使節那樣,用詩來表明各自的立場。思想深邃的哲人們,還從詩中領悟到“厚人倫、美敎化、移風俗”的道理,並用它來諄諄敎導後人。?
《詩經》不但主題豐富多樣,其藝術手法也異彩紛呈,如賦、比、興、對偶、重迭、誇張、比喻……表現的風格或雄壯、或柔美、或蒼涼、或輕婉……奼紫嫣紅,觸處皆春!韓愈在《進學解》中推譽《詩經》:“詩正而葩。”這個“葩”字,精彩地道出了《詩經》千姿百態之美。?
《詩經》的美,是不朽的,因為她的美已經匯入了中國流淌數千年的文學長河,她澤被後代文學的功績,就像她被人們詠誦的次數一樣,是難以計算的。?
明人方孝孺《談詩》詩寫道:“舉世皆宗李杜詩,不知李杜更宗誰?能探風雅無窮意,始是乾坤絕妙辭。”朱東潤先生也說:“吾國文學導源於《詩》三百五篇,不知《詩》三百五篇者,不足與言吾國文學之流變。”
可見《詩經》在中國文學上舉足輕重的地位。
“英華彌縟,萬代永耽”。這是劉勰在《文心雕龍?明詩》篇中的話,意思說優秀的詩歌如花似錦,受到千秋萬代人的喜愛。我們用這八個字來概括《詩經》的特色,不是很恰當嗎?
<p>
過去有一副對聯,上聯是“東魯春風吾與點”;下聯是“南華秋水我知魚”。“南華秋水”,說的是莊子和惠子在濠樑上辯論的故事。“東魯春風”說的是孔子和學生討論理想的事。孔子有一次問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等人各自的志向。曾皙一邊聽著同窗慷慨激昂的陳辭,一邊悠閒自在地鼓著瑟。顯然,他並不贊成那些富國強兵的煌煌大論。老師問他:“你的理想是什麼呢?”曾皙從容不迫地回答道:“我希望在暮春季節,穿著寬鬆輕柔的春裝,同著一些朋友,在沂水中沐浴,在祭壇邊趁涼,唱著歌,悠悠然走回家去。”孔子聽了以後,感嘆道:“好啊,我也贊成這樣的理想啊!”
曾皙所要唱的歌,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詩經》里的“詩”。那個時候,大多數讀書人都能賦詩述志,出口成章,咳唾成珠的。?<br />
二千五百多年前,中國歷史上正處於西周——春秋時期,在以黃河流域為主的中原地帶(包括了大約今天的陝西、河南、河北、山西、山東等地區),出現了一股歷經幾百年而不衰的崇尚詩歌的熱潮。?<br />
如果真有童話里所說的時空飛行器,讓我們回到那個古老的、抹上了種種神秘色彩的時代,我們將看到我們的先人,無論男女老少、賢愚貴賤,或在風和日麗之中、平原曠野之上,群歌互答、忽斷忽續;或在學校牆內、師生之間,琴瑟相和、朗吟盈耳;或在朝會之際、酬酢之時,鐘鼓齊鳴、涵詠不絕……這是怎樣的詩的盛況啊!人們都稱譽中國是詩的國度,這個國度,早在二千多年前,就擁有了一個花團錦簇的燦爛的春天!?<br />
那時的人們,或是用詩來表達互相愛慕的情意;或是如曾皙那樣,用詩來抒發快樂的心情;或是用詩來諷刺暴君的醜行;或是像外交使節那樣,用詩來表明各自的立場。思想深邃的哲人們,還從詩中領悟到“厚人倫、美敎化、移風俗”的道理,並用它來諄諄敎導後人。?<br />
《詩經》不但主題豐富多樣,其藝術手法也異彩紛呈,如賦、比、興、對偶、重迭、誇張、比喻……表現的風格或雄壯、或柔美、或蒼涼、或輕婉……奼紫嫣紅,觸處皆春!韓愈在《進學解》中推譽《詩經》:“詩正而葩。”這個“葩”字,精彩地道出了《詩經》千姿百態之美。?<br />
《詩經》的美,是不朽的,因為她的美已經匯入了中國流淌數千年的文學長河,她澤被後代文學的功績,就像她被人們詠誦的次數一樣,是難以計算的。?<br />
明人方孝孺《談詩》詩寫道:“舉世皆宗李杜詩,不知李杜更宗誰?能探風雅無窮意,始是乾坤絕妙辭。”朱東潤先生也說:“吾國文學導源於《詩》三百五篇,不知《詩》三百五篇者,不足與言吾國文學之流變。”<br />
可見《詩經》在中國文學上舉足輕重的地位。<br />
“英華彌縟,萬代永耽”。這是劉勰在《文心雕龍?明詩》篇中的話,意思說優秀的詩歌如花似錦,受到千秋萬代人的喜愛。我們用這八個字來概括《詩經》的特色,不是很恰當嗎?<br />
<br /></p>

作者介紹

陳節,女,福建師大文學院古代文學專業教授,唐宋文學方向碩士導師,主講隋唐五代文學、宋遼金文學,中國古代詩歌研究等課程。著作有:《中國人情小說通史》、《蘇軾傳》、《詩經註譯》、《詩經漫談》、《全閩詩話》等,主持全國古委會及福建省教委《榴花夢研究》、《全閩詩話整理點校》、《唐代小說研究》等多項課題。並發表《論宋詩的揚棄悲哀》、《社會心理與價值取向——唐代詠李楊詩探析》等數十篇論文。2000年福建省“三育人”先進個人。2006年福建省高校系統優秀共產黨員。

作品目錄

前言
第一章 《詩經》的作者、時代及地域
第一節 詩的產生
第二節 龐大的作者隊伍
第三節 漫長的時間與廣袤的空間
第二章 《詩》的結集
第一節 “王官采詩”說
第二節 “孔子刪詩”說
第三節 “太師編詩”說
第三章 《詩》的“六義”
第一節 《風》、《雅》、《頌》
第二節 “變風”、“變雅”、“四始”
第三節 賦、比、興
第四章 洋洋大觀的《詩經》
第一節 周族史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