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人角

詩人角

“詩人角”位於泰晤士河畔古老的威斯敏斯特教堂 (Westminster Abbey)中,這裡安息著英國諸多偉大的靈魂,如英國詩歌之父喬叟、19世紀的偉大詩人丁尼生等。

簡介

詩人角詩人角

倫敦“詩人角”位於 泰晤士河畔古老的威斯敏斯特教堂中,它是英國文豪們長眠之所。詩人角是威斯敏斯特教堂墓地的一部分。詩人角(Poets’Corner),顧名思義就是詩人們聚集的角落。是的,迄今為止,這個角落裡已經安息了一百二十名英國歷史上最有影響的藝術精英們的亡靈。

詩人角靠近教堂的中殿,這是一個獨立的空間。它呈正方形,三面圍牆,另一面直接與中殿相通,形式上類似於中式殿堂旁邊的耳廳。當教堂舉行宗教儀式時,整個正殿燭光熠熠,連耳廳里都坐滿了虔誠的教徒。

歷史由來

詩人角詩人角

詩人角誕生於十六世紀,完全是一件機緣巧合的事情。根據詹姆斯·威肯遜的《詩人角》一書介紹,詩人喬叟是第一位“落戶”在詩人角的文學界人士,但喬叟的最早墓葬地是在西敏寺的聖.本納迪小教堂的入口處。
格寧林在《文學倫敦》中介紹,喬叟之所以能夠被安葬在名寺內,是因為他曾經服務皇室多年,加上他的夫人菲烈芭是女王的女侍官;而喬叟的姐姐凱薩琳是英格蘭親王蘭開斯特公爵約翰的情婦,因此,喬叟在一四○○年逝世時,有幸被墓葬在寺中。
在喬叟死後的一百年間,他的《坎特伯雷故事集》受到社會的廣泛關注,其時,一位沒有太大名氣的詩人尼古拉斯·布賴姆自行出資購買了一塊灰色大理石墓碑,經教長同意後,將喬叟的墓地遷入南耳堂重新安葬。隨後,詩人斯本塞在十六世紀末,被安葬在喬叟的旁邊。經過五百年的磨蝕,喬叟墓碑上的字跡已難以辨認,但詩人的作品仍為後人所稱道。
大凡被恩準在詩人角中安葬或立碑的文學家和藝術家,均須教長同意方可在此“落戶”。權威學者認為,將南耳堂定名為詩人角,是因為從十五世紀至十八世紀,英國文壇大都以詩歌和戲劇作品為主,因此將之取名為詩人角。

建築特點

詩人角建立在威斯敏斯特教堂的南耳堂,總面積約為三十平方米,靠近兩扇大窗的區塊約十平方米,是詩人角的起源地,另一區塊約為二十平方米,兩區塊間由一石牆相隔。

站在詩人角的任何一個位置,你可以看到牆上布滿了大小不一的墓碑和依牆而立的石棺。為了充分利用空間,就連在人們的腳下,都排列了一塊又一塊的墓碑,它們與地面齊平,人們在這裡行走時,會格外小心,以免玷污了他們的英名。

文學名人

詩人角的名人詩人角的名人

從中殿踏進詩人角,你的眼光很容易被轉角上的一具大石棺所吸引,該石棺就鑲嵌在中殿和耳廳牆壁所交匯的牆角,石棺的外部雕有極其簡單的圖案。這具石棺里躺著的是 西敏市大教堂建成以後埋葬的第一位先人,他就是奠定英國文學的第一人傑費瑞· 喬叟(Geoffrey Chaucer 1343-1400)--《坎特伯雷故事集》的作者、“英國詩歌之父”。喬叟實際上是以王室官員而非作家的身份獲得被埋葬在威斯敏斯特的殊榮,並且他生前也是住在教堂中的。1599年斯賓塞被埋葬在喬叟身邊,開創了著名文學家埋葬在喬叟周圍的傳統,並為那些沒有埋葬在這裡的詩人設立紀念碑,最終形成了這處最受遊客青睞的憑弔之地。

莎士比亞(William Shakespeare 1564-1616)就是其中的一位,這位詩人、劇作家、演員在世界近代文化史上的影響之大,至今無法估量。他死後,雖然他的軀體被葬在了他的家鄉,但是他的靈魂卻留在了詩人角。他的紀念碑在這裡是最豪華的一座。紀念碑由牆頭前的立體浮雕組成,它展現了這樣一個畫面:一位雍容機智的年輕人,站在書案旁,他的右胳膊肘正好壓在幾卷書上,右手握拳托著下巴,一卷尚未完成的稿紙從書案上飄落。而在書案的腿柱子旁,站著幾位栩栩如生的小石雕全身人像,他們正是莎士比亞劇本里的重要人物。這些人物至今天還在世界的舞台上百演不衰。

在莎士比亞雕像的左邊牆上,貼著一塊不大的紀念墓碑,這是留給簡·奧斯汀的(Jane Austen 1775-1817),她的《傲慢與偏見》,《埃瑪》以及《理智與情感》讓中國人從此認識了這位感情細膩的天才女作家。

而在莎士比亞雕像的右邊牆上,另一塊方形紀念墓碑上,自上而下地排列著勃朗特三姊妹的名字:夏洛蒂·勃郎特(Charlotte Bronte 1816-1854),艾米莉·勃朗特(Emily Bronte 1818-1848)和安娜·勃朗特(Anne Bronte 1820-1849)。這三位傳奇女性的故事以及她們的作品曾在無數中國青年中爭相傳閱。尤其是《簡愛》竟讓無數的中國青年人重新認識了愛情。

“詩人角”為《納尼亞傳奇》作者立碑“詩人角”為《納尼亞傳奇》作者立碑

在這個神聖的詩人角里,有一個最不能遺漏的名字,就是查爾斯·狄更斯(Charles Dickens 1812-1870)。他的墓碑是大理石地磚的一部分,同其它的墓碑一起組成了我腳下的地面。狄更斯的名字早已滲透到中國人的靈魂深處。在中國,狄更斯和他的《霧都孤兒》,《雙城記》,或《遠大前程》幾乎無人不曉。

後來英國詩人詹森、布朗寧、 丁尼生、拜倫(Lord Byron 1788-1824),和約翰·彌爾頓(John Milton 1608-1674),小說家 哈代等也葬於此地,以示對喬叟的仰慕和追隨。詩人角里還特地為好萊塢演員勞倫斯·奧立佛(Laurence Oliver 1907-1989)辟出了一個席位。

2013年11月22日,倫敦市中心的威斯敏斯特大教堂“詩人角”迎來了一位“新住客”——英國著名作家、《納尼亞傳奇》作者C·S·劉易斯。逝世50周年之際,劉易斯得以與喬叟、莎士比亞等英國文豪一樣,在這個藝術精靈之地有了一塊紀念碑。

歷史意義

截至2013年,有超過一百位文學家以及極少數的藝術家在此立碑或安葬。據了解,大部分的詩人、作家在死後的數十年、上百年甚至上千年後,方被後人向教長推薦,才有幸在此樹碑立傳。

無論用何種方式紀念這些文學界的精英們,對文學愛好者而言,詩人角的建立是一份彌足珍貴的文學遺產,在這個小小的世界裡,人們可以追尋到英國文學一千多年的發展史。

更值得一提的是,每逢到了某位作家或詩人的忌辰,他們的國際書迷會、詩迷會,便會組織會員們到此進行拜祭。

詩人角是英國文學的一個縮影,每位參觀者在此逗留的時間雖然不長,但都在有意無意中感受到文學的影響力。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