詠懷古蹟五首·其五

這首詩,由於詩人以自身肝膽情志弔古,所以能滌腸盪心,浩氣熾情動人肺腑,成為詠古名篇。詩中除了“遺像”是詠古蹟外,其餘均是議論,不僅議論高妙,而且寫得極有情韻。三分霸業,在後人看來已是赫赫功績了,而對諸葛亮來說,輕若一羽:“蕭曹”尚不足道,那區區“三分”就更不值得掛齒。詩句寫得這樣曲折跌宕,處處都是抬高了諸葛亮。這首詩通篇議論但不空泛,句句含情,層層蓄勢,到詩的尾聯達到高潮:“志決身殲軍務勞。”——全詩就結束於這裡的最強音上。

基本信息

作品名稱:詠懷古蹟五首·其五
創作年代:唐代
作者:杜甫
作品體裁:七言律詩

作品原文

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遺像肅清高。 
三分割據紆籌策,萬古雲霄一羽毛。 
伯仲之間見伊呂,指揮若定失蕭曹。 
運移漢祚終難復,志決身殲軍務勞。

作品賞析

這是《詠懷古蹟五首》中的最末一篇。武侯,即諸葛亮。當時詩人瞻仰了武侯祠,衷心敬慕,發而為詩。作品以激情昂揚的筆觸,對諸葛亮的雄才大略進行了熱烈的頌揚,對其壯志未遂嘆惋不已。
“諸葛大名垂宇宙”,上下四方為宇,古往今來為宙,“垂於宙”,將時間空間共說,給讀者以“名滿寰宇,萬世不朽”的具體形象之感。首句如異峰突起,筆力雄放。次句“宗臣遺像肅清高”,進入祠堂,詩人瞻望諸葛遺像,不由肅然起敬,遙想一代宗臣,高風亮節,更添敬慕之情。“宗臣”二字,總領全詩。
接下去進一步具體寫諸葛亮的才能、功績。從藝術構思講,它緊承首聯的進廟、瞻像,詩人看了各種文物後,自然地對其豐功偉績作出高度的評價:“三分割據紆籌策,萬古雲霄一羽毛。”紆,屈的意思。紆策而成三國鼎立之勢,好比鸞鳳高翔,獨步青雲,奇功偉業,歷代敬仰。然而詩人用詞精微,一個“紆”字,突出諸葛亮委屈地處在偏僻的地方,經世懷抱只能算“百施其一”而已,三分功業,也只不過是“雄鳳一羽”罷了。“萬古雲霄”句形象有力,議論達情,情托於形,是議論中高於其他詩人之處。
詩人聯想起諸葛亮超人的才智和膽略,如同見到了他那羽扇綸巾、一掃千軍萬馬的瀟灑風度。感情所至,詩人不由呼出“伯仲之間見伊呂,指揮若定失蕭曹”的贊語。伊尹是商代開國君主湯的大臣,呂尚輔佐周文王、武王滅商有功,蕭何和曹參,都是漢高祖劉邦的謀臣,漢初的名相,詩人盛讚諸葛亮的人品與伊尹、呂尚不相上下,而胸有成竹,從容鎮定的指揮才能卻使蕭何、曹參為之黯然失色。這一方面是表現了對武侯的極度崇尚之情,同時也表現了作者不以事業成敗持評的高人之見。劉克莊說:“臥龍沒已千載,而有志世道者,皆以三代之佐許之。此詩儕之伊呂伯仲間,而以蕭曹為不足道,此論皆自子美發之。”黃生說:這一評論,“區區以成敗持評者,皆可廢矣。”讀者可見詩人這一論斷的深遠影響。
最後,“運移漢祚終難復,志決身殲軍務勞。”詩人抱恨漢朝“氣數”已終,長嘆儘管有武侯這樣稀世傑出的人物,下決心恢復漢朝大業,但竟未成功,反而因軍務繁忙,積勞成疾而死於征途。這既是對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高尚品節的讚歌,也是對英雄未遂平生志的深切嘆惋。
這首詩,由於詩人以自身肝膽情志弔古,所以能滌腸盪心,浩氣熾情動人肺腑,成為詠古名篇。詩中除了“遺像”是詠古蹟外,其餘均是議論,不僅議論高妙,而且寫得極有情韻。三分霸業,在後人看來已是赫赫功績了,而對諸葛亮來說,輕若一羽:“蕭曹”尚不足道,那區區“三分”就更不值得掛齒。詩句寫得這樣曲折跌宕,處處都是抬高了諸葛亮。這首詩通篇議論但不空泛,句句含情,層層蓄勢,到詩的尾聯達到高潮:“志決身殲軍務勞。”——全詩就結束於這裡的最強音上。

作者簡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襄陽(今湖北襄樊),出生於鞏縣(今屬河南)。早年南遊吳越,北游齊趙,因科場失利,未能考中進士。後入長安,過了十年困頓的生活,終於當上看管兵器的小官。安史之亂爆發,為叛軍所俘,脫險後赴靈武見唐肅宗,被任命為左拾遺,又被貶為華州司功參軍。後來棄官西行,客居秦州,又到四川定居成都草堂。嚴武任成都府尹時,授杜甫檢校工部員外郎的官職。一年後嚴武去世,杜甫移居夔州。後來出三峽,漂泊在湖北、湖南一帶,死於舟中。杜甫歷經盛衰離亂,飽受艱難困苦,寫出了許多反映現實、憂國憂民的詩篇,詩作被稱為“詩史”;他集詩歌藝術之大成,是繼往開來的偉大現實主義詩人。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