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家洞

許家洞

郴州市區北行三十餘里便是許家洞鎮,蜿蜒穿越崇山峻岭與城市水泥叢林之後的郴江忽然舒展起來,江面漸漸寬闊。郴州有句俗話“船到郴州止”,便是至此為止,往南再不通航。許家洞鎮是千年古渡頭,郴江自此北下耒水、西上東江,是名符其實的黃金水道。許家洞一帶原有溫泉,只因採礦斷了水脈就再也沒有了。“七一一”停止採礦後,許家洞天堂村又出了溫泉,此地已成了城裡人休閒度假的好場所。

千年古渡被淡漠之後,許家洞留給世人印象最深莫過於神秘的“七一一”礦與天堂溫泉。當然了,採礦之後外來人口驟增,此地人不單單姓“許”。老一輩人說許家洞一帶原有溫泉,只因採礦斷了水脈就再也沒有了。“七一一”停止採礦後,許家洞天堂村又出了溫泉,此地已成了城裡人休閒度假的好場所,每逢節假日都滿員呢。
嶺南一帶的丹霞地貌也是至許家洞為止,由許家洞沿江溯流而上是飛天山國家地質公園,沿江北下經永興就是著名的便江風景帶。明代旅行家徐霞客曾經對嶺南一帶的丹霞地貌評論道:"色若握丹、燦若明霞"。而作為丹霞地貌始發站,許家洞又有什麼呢?許家洞人遙指“喻家寨”。
自許家洞鎮沿江步行七八里,遙見奇峰突兀,枕江對立,鎮守著郴江門戶,沿岸這一座便是“喻家寨”所在了。喻家寨峭壁如削,只有一條小路上山,小路兩旁有修竹茂林颯颯招風,聽風語,人行其間勞累頓解。拾階行兩三百步,可見摩岩石刻,上書:“天飛山”、“白蓮池”、“同仁書院”。至頂,方見紅砂岩砌成的寨門。入得寨門便是“喻家寨”了,喻家寨山頂平坦如鏡,竟有田土可供耕作,山頂有一池塘,這就是岩刻所言的“白蓮池”了。史料記載,白蓮池池水四時不溢不涸,池生白蓮,故稱“白蓮池”。山寨繞池而建,不過民居都已現代化了,再也嗅不出曾有“同仁書院”的味道。而石地上留著數不清的圓洞,述說著此地曾有一段讓人難以琢磨的故事,那是舊時房屋立柱的地方。出寨往北,經松林,豁然開朗。再無一葉障目,原來是一道光禿禿的石樑,再往前儘是草山。石樑下是懸岩,若不走下去看,誰也不知道這是一座天然的石橋。石橋高寬約各50米,並有公路從下穿過。這樣大的石橋,在全國也屬罕見,難怪前人鐫書曰:“天生巨眼,大地津梁”。
喻家寨的村民都姓喻嗎?十有八九。再往前溯及寨人祖先,則推至同仁書院的創辦者:喻國人。喻國人又號春山居士,是明崇禎十五年的舉人。此人於清初隱居30餘年,在故里許家洞創辦同仁書院,並講學、著述其中。康熙年間寄寓京師,受業者無數。著書共35種,其中6種被收入《四庫全書》。若論及影響,應該與明未清初黃宗羲等名士齊名,不過著作多已佚散,未能傳世。喻國人還是環境保護主義的倡議者。當時,郴州已是全國鉛、錫的主產地,採礦對當地的生態環境破壞十分嚴重,鄉紳士人憂心如焚。然議論者大都持“掘斷地脈,破壞風水”之類的迷信說法。而喻國人持論顯然與眾不同,具有科學環保的特點,這在明未清初思想界中是難能可貴的。
喻家寨上溯明以前,就不姓“喻”了。明代的《萬曆郴州》記載,此處原稱“仙台山”,相傳是蘇仙修道的地方。山上有祭祀蘇仙的道觀,元未毀於戰火,道士羅明性又修復重建。此後佛興道衰,又改名為“白蓮寺”。至於白蓮寺又怎么變成“喻家寨”姓“喻”了,史書就記載不清楚了。
明代的仙台山還仙佛氣十足,有詩為證。元觀詩:"龍鼎銷舟洞,仙床閉石林。池光霞外落,山色雨中深。夜氣交蓮蝶,春聲變樹禽。坐邀赤松子,一論白雲心"。胡漢詩:"誰將巨斧劈山巔?一脈靈泉接上天。蓮萼自開還自謝,仙人乘鶴幾時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