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之都

設計之都

設計之都是指加入聯合國全球創意城市網路的城市(分別有“文學之都”、“電影之都”、“音樂之都”、“設計之都”、“媒體藝術之都”、“民間藝術之都”和“烹飪美食之都”七種稱號,其中,“設計之都”的競爭最為激烈,目前已經有21個城市加入了該網路)。已經被命名的“設計之都”城市中,柏林、布宜諾斯艾利斯、蒙特婁為第一批,名古屋和神戶為第二批,深圳為第三批,上海為第四批。

​設計之都

設計之都設計之都

概述

其中,“設計之都”的競爭最為激烈。在已經加入和正在申請加入該網路的城市中,有1/3是指向這一稱號的。

目前已經命名的8個“設計之都”是:柏林、布宜諾斯艾利斯、蒙特婁、名古屋、神戶、深圳、上海和北京

已經被命名的“設計之都”城市中,柏林、布宜諾斯艾利斯、蒙特婁為第一批,名古屋和神戶為第二批,深圳為第三批,上海為第四批。

其它已經加入該網路的城市包括“民間藝術之都”——埃及的亞斯文、美國的聖達菲和日本金澤,“美食之都”——哥倫比亞的波帕揚和中國的成都,“文學之都”——英國的愛丁堡、澳大利亞的墨爾本和美國的愛荷華市,“音樂之都”——義大利的博洛尼亞和西班牙的塞維亞等,“電影之都”——英國的布拉德福。我國深圳,上海分別於2008年11月和2010年2月被授予“設計之都稱號”,成都也於2010年2月被授予“美食之都稱號”。

申請指南:

既定的設計行業;

由設計和建築環境支撐的文化景觀,包括建築、城市規劃、公共場所、旅遊。紀念碑、交通標誌和信息系統等;

設計學校和設計研究中心;

創意和設計的運作群體在當地或國內的可持續活動;

舉辦展覽會,特別是設計展會和活動的經驗;

設計者和城市規劃者利用當地的城市/自然資料方面的機會;

設計推動的創意產業,如建築室內裝飾、軟裝設計、紡織品時裝設計、珠寶裝飾品設計、互動設計、城市設計和生態環保設計等。

簡介

深圳

深圳是中國口岸最多和惟一擁有海陸空口岸的城市,是中國與世界交往的主要門戶之一,有著強勁的經濟支撐與現代化的城市基礎設施。深圳的城市綜合競爭力位列內地城市第一。到2010年,深圳將建設成為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基地和區域性金融中心、信息中心、商貿中心、運輸中心及旅遊勝地,將成為現代化的國際性城市。

柴俊峰“設計之都-深圳”整體標誌柴俊峰“設計之都-深圳”整體標誌

深圳(Shēnzhèn)與香港山水相連。在短短的27年裡,深圳從一個小漁村發展成為初具規模的現代化城市,人均GDP位居中國第一,創造了世界城市化、工業化和現代化的奇蹟。

深圳於2011年8月舉辦了第26屆世界大學生運動會,並取得圓滿成功。深圳市位於祖國的南疆,廣東省南部,毗鄰香港。陸域位置是東經113°46'~114°37',北緯22°27'~22°52'。東臨大亞灣與惠州市相連,西至珠江口伶仃洋與中山市、珠海市相望,南至深圳河與香港毗鄰,北與東莞市、惠州市接壤。全市總面積2020平方公里。深圳經濟特區是深圳市的一部分,位於東經113°52'~114°21',北緯22°27'~22°39'。深圳經濟特區東起大鵬灣背仔角,西至珠江­口的安樂村,南臨深圳河,北靠梧桐山、羊台山山脈,面積為327.5平方公里,東西長49公里,南北寬平均7公里,呈狹長形。

深圳市所轄範圍呈狹長形:東西長,南北窄。其東西向直線距離,自東寶河口至蛇口半島南端為 155.2 km,至大鵬半島最南端為157.2km;其南北向最窄處自北部邊界至沙魚涌海岸的直線距離僅6km。深圳市行政轄區內的土地總面積 1952.84平方千米;2004年全市建成區面積達550多平方公里,位居全國前列。其中,深圳經濟特區(以下或簡稱特區)土地面積327.5平方千米,是除海南省外最大的經濟特區。

深圳地勢東南高,西北低,多為低丘陵地,間以平緩的台地,西部沿海一帶是濱海平原。主要河流深圳河全長35公里。

深圳以平原和台地地形為主,約占總面積的78%。北面和東北面多為山地和丘陵,重巒迭翠,有豐富的森林資源。東部和西部沿海地帶有豐富的海產資源。另有少量台地分布於各區。

深圳市全境屬珠江三角洲,地勢東南高西北低。有三個地貌特徵:南部半島海灣地貌帶位於“大亞灣——大鵬半島——大鵬灣”以及伶汀洋的東部,半島和海灣的海拔絕對高度相差很大,大鵬半島七娘山主峰海拔高達867.4米,大鵬灣水深18—24米,構成槽形海灣、陡峭海岸的地貌特徵;中部為海岸山脈地貌帶,蓮花山系延伸到境內筆架山、梧桐山,呈東北至西南走向,向西南一直到香港的大霧山(海拔959米),逼近海岸,主峰梧桐山(海拔943.7米)是深圳市最高點;北部為丘陵谷地地帶貌,由茅洲河、大破河、觀瀾河、龍舟河等10條河流切割,形成低丘降谷地、階地及台地。

深圳擁有完備的公益文化設施,文藝活動精彩紛呈,整個城市書香飄溢,充滿愛心。

文化藝術事業

深圳文化事業日益繁榮。有10個文藝家協會,19個專業藝術團體。擁有3000多人的文藝工作者隊伍。塑造了“大劇院藝術節”、“國際水墨畫雙年展”、“國際雙年鋼琴比賽”、“中外藝術精品演出季”等文化節慶品牌。

2006年,全市文化系統共獲省級以上獎項349項,其中國際級獎26項,國家級獎152項。全年文化系統內藝術表演團體演出218場,藝術表演場所藝術演出247場。

博物館

深圳的博物館不僅展示了深圳市經濟特區發展的歷史,同時還有本地的風土人情介紹,可以更深刻地認識這個歷史短但發展快的年輕的城市。其中最具特色的有深圳市博物館、皇崗博物館、大鵬古城博物館、龍崗客家民俗博物館、東縱司令部舊址紀念館、天后博物館、璽寶樓青瓷博物館和中英街歷史博物館。除1座政府辦博物館外,私立、集體、公私合作等不同模式的博物館16個。

圖書館之城

2003年深圳啟動“圖書館之城”創建活動,如今已經初見雛形。截至2006年末,全市公共圖書館577座,公共圖書館總藏量1079.47萬冊(件),總流通1245.60萬人次。根據有關規劃,至2010年,全市各級圖書館達到600餘座,公共圖書館圖書總藏量達到1800萬冊(含電子文獻),常住人口人均藏書達到2冊,全市書香更加濃郁。

鋼琴之城

深圳在一系列國際鋼琴大賽中取得成就。李雲迪獲蕭邦國際鋼琴大賽第一名,打破了該項著名賽事13年來第一名空缺的歷史。陳薩、張昊辰等國際一流鋼琴人才,在國際大賽上嶄露頭角。以深圳藝術學校為代表,深圳鋼琴教育水平在全國居於前列,一代鋼琴師但昭義教授培養出世界一流的鋼琴苗子,影響遠及海外。鋼琴藝術在深圳中國小生中普及率較高,深圳鋼琴擁有量在全國城市中突出,每百戶擁有量8.2台。一批鋼琴大師把深圳作為事業發展的重要基地。

設計之都

深圳設計行業的發展為香港設計業所帶動,逐漸形成一些比較優勢。深圳擁有為數眾多、影響全國乃至世界的設計精英,黃治奇、陳紹華、韓家英、張達利等設計師在國內設計界久負盛名。中國申奧標誌就是由深圳人設計的,一批受到國內外設計界好評的作品和作者大都源於深圳。

動漫基地

深圳是國家動漫產業基地之一,是全國最早為海外加工動畫的城市。上世紀80年代中期,內地第一個港資動漫公司翡翠動畫落戶,鼎盛時期曾匯聚了全國近70%的動畫創作人才,為國內外加工製作了大量的卡通片。

深圳動漫行業以低成本、國際性的加工能力,成為全球動漫遊戲產業重要的生產製作基地之一,具有雄厚的漫畫、二三維動畫和遊戲軟體的加工能力。

文化藝術設施

深圳已建成與在建的市級主要文化設施24個,總占地面積約40.99萬平方米,總建築面積約70.12萬平方米,總投資約47.95億元。文化館、圖書館、電影放映等民眾文化網路遍布全市。公共圖書館577座。博物館、紀念館19座。電影放映單位114家,年票房收入3000多萬元,年觀眾150餘萬人次。

深圳音樂廳、深圳市博物館、深圳大劇院、何香凝美術館、關山月美術館、華·美術館等。

廣場文化

1986年7年,紅荔路青少年活動中心廣場上,用磚頭、水泥砌成一個簡易露天舞台,舉行形式新穎的晚會:觀眾不用買票進場,表演者卻要花五毛錢才能登台表演。這種自娛、自演的民眾性活動,就是“大家樂”。十幾年間,大家樂舞台共舉辦各類文藝演出2萬多場,主題活動6200多場。

深圳形成小區、街道、行政區三級文化廣場網路,大小廣場將近200個,幾乎天天舉行文化活動。

文化產業

文化產業在深圳正在成為充滿生機與活力的“第四大支柱產業”。深圳已經形成了新聞出版業、廣告業、文化產品製造業、文化娛樂業、體育業、文化旅遊業、廣播影視業等一批骨幹文化產業,其中印刷、媒體、文化旅遊等產業,在全國處於領先地位。

文化市場:深圳有歌舞娛樂場所480家,遊藝娛樂場所134家。文化市場經營單位近5000家,從業人員逾10萬人,總產值約200億元人民幣。深圳演出公司樹立了品牌形象。

印刷產業:深圳是全國重要印刷產業基地,總體工藝設計水平、生產規模和實力、印刷設備和技術、企業管理以及產品質量等指標,在全國同行中處領先地位。全市共有印刷企業1580餘家,從業人員12萬餘人,註冊資金總額70多億元。深圳雅昌彩色印刷有限公司曾獲得有世界印刷業“奧斯卡”之稱的“BennyAward”金獎。

文化活動

主要文化活動有中國(深圳)國際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深圳讀書月、市民文化大講堂、深圳外來青工文化節、深圳社科文化普及周。

此外,“中國(深圳)國際鋼琴協奏曲大賽”、“深圳沙灘音樂節”、“鵬城金秋”藝術節、“深圳國際旅遊文化節”、“青春之星電視大賽”等數十個文化節慶活動在深圳也有廣泛影響,深受市民喜愛。

對外文化交流

隨著國際化城市的建設進程,深圳對外和對港澳台文化交流與合作呈現出更加活躍和蓬勃發展的態勢,無論是從交流的數量與質量方面,都比前幾年有明顯的增加和提高。深圳常設性的國際文化交流活動有“國際文化交流博覽會”、“深圳大劇院藝術節”、“深圳國際民間藝術節”、“深圳國際水墨畫雙年展”、“歡樂谷國際魔術節”、“亞洲兒童藝術節”等。

上海

上海設計之都標識上海設計之都標識

2

010年2月10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幹事依琳娜·博科娃向上海市市長韓正發函,正式批准上海加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創意城市網路”,頒發給上海“設計之都”稱號。

上海要建設“四個中心”,實現“四個率先”,必須加快創新步伐。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各國的經濟發展更多地取決於通過創造、創新和創意進行的“知識生產”。創新和創意,已經成為上海綜合競爭力的重要資源,成為決定上海未來發展的重要因素。

從2004年起,上海在全國率先提出並推動創意產業發展。市委、市政府明確要求加快形成以服務經濟為主的產業結構,並把文化和創意產業作為重要的發展內容。

年來,上海創意產業在市委、市政府的領導下,發展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創意產業增加值從2004的493億元增至2009年的1148億元,占全市 GDP 比重從5.8%提高到7.7%以上;2009年上海創意產業總產出3900億,增加值增長17.6%,從業人員95萬,其中研發設計創意增加值增長 23.6%,建築設計增長18.9%。本市創意產業形成了研發設計、建築設計、文化傳媒、諮詢策劃和時尚消費等五大創意產業門類;形成了總建築面積 達250萬平方米左右的82家創意產業集聚區,入駐企業超過5000家,吸引了來自世界3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從業人員8萬人,累計吸引了近百億元社會資本 參與建設。

從大飛機機頭的設計,到遍及世界各港口城市振華港機貨櫃橋吊、到已經生產了13萬輛的榮威自主品牌汽車,從TD-SCDMA3G國際標準的自主創新,到展訊4G晶片的創新,從創造了世界造橋史上的多項第一的“橋樑大師”林元培,到由中國國家工藝美術大師張心一、張京羊、李博生、陳凱等領銜的上海“老鳳祥 ”名師設計中心,創新和創意已經越來越成為上海這座城市發展的重要動力源泉。

神戶

設計之都設計之都

2008年10月16日,神戶和名古屋一同獲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命名的“設計之都”稱號。 1973年,神戶提出了時尚之都的構想。為此,神戶市開展了一系列的努力,如在神戶港周圍建造“時裝城”;在六甲地區建設服裝批發市場和服裝美術館;通過舉辦各種活動宣傳神戶時裝,培養服裝設計師和製作工匠等。可以說,神戶市正在向時尚之都邁進。進入2006年,神戶對於打造時尚之都又有了更具體的舉動。一方面,成功舉辦了第8屆神戶時裝周;另一方面,神戶還提出了“聚會城市”構想。

神戶時裝周是日本規模最大的時裝發布會之一。2006年秋冬發布會於2月25日和3月5日分別在神戶服裝市場和太平洋橫濱等兩個會場舉行,主題是“時裝連線兩個港口城市”。神戶時裝周在日本國內外的影響越來越大,第8屆神戶時裝發布會的門票早早銷售一空,吸引了來自世界各地的專業人士6000人,光顧橫濱會場的專業人士也超過400人。據介紹,舉辦方還計畫今後在上海設定分會場。

為了振興當地服裝產業,神戶時裝協會在2006年還推出了“PartyCity(聚會城市)”概念,希望能夠營造頻繁舉行聚會的環境,融合當地服裝、鞋帽、珍珠飾品、副食品等帶有神戶特色的產品促進服裝產業的發展。提出聚會城市概念後,時裝協會將呼籲零售店和製造商舉行各種形式的聚會,通過產業界的共同努力改變人們的著裝意識,促進時尚之都的建設。聚會城市項目的具體做法是,聚會的舉辦方向時裝協會提出申請,得到批准後時裝協會為聚會提供各種服務,比如印製宣傳冊、在媒體上刊登廣告、介紹知名時裝模特參加聚會、提供來自贊助商的禮品,以及利用時裝協會的各種關係為舉辦方提供停車、保全、會場等方面的服務等。對當地人來說,最喜愛用浪漫來形容神戶。正因如此,日本人渴望的生活軌跡一般是———在東京起步、在大坂賺錢、然後最終到神戶定居。

城市簡介:

日本國際貿易港口城市、兵庫縣首府神戶,位於日本四大島中最大的一個島——本州島的西南部,西枕六甲山,面向大坂灣,它的存在已有千年歷史,而城市和海港建設的規模和速度跨入世界之冠,則是近二三十年的事。神戶是日本最美麗、最有異國風情的港口城市之一。神戶地處綠茵蔥鬱的六甲山國立公園和碧波蕩漾的瀨戶內海之間,背山面海,自然環境優越,氣候溫暖,四季分明。1981年世界第一座人工島——港島人工島和後來的六甲人工島的竣工,加以21世紀複合城市的創建、世界最長斜拉吊橋——明石海峽大橋的開通,都展現了未來都市神戶的風貌。

名古屋

設計之都設計之都

2008年10月16日,名古屋獲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命名的“設計之都”稱號。名古屋 (Nagoya) 是愛知縣首府,是日本第四大城市,位於本州中部,外臨伊勢灣,是日本東西交通的重要地帶,因介於東京和古都京都之間,亦稱“中京”。該市是中部日本的政治、經濟、文化和交通中心,人口260萬。

名古屋始建於16世紀,後廢置。1610年,德川家族第一位將軍在此建立巨大城堡。後發展成為東海地區最大城市,明治時代初人口已達13萬。1889年設市。1886至1900年東海道幹線(東京-名古屋-神戶)、關西幹線(名古屋-大坂)和中央幹線相繼通車,1907年又開港通商,促進了現代工業的興起。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建起重工業。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成為日本飛機工業中心。1945年因空襲該市遭到破壞。二戰後重建,沿海地區建起許多大工廠,工業化、城市化進程加快。該市街道寬闊 ,以“百米大街”(寬100米,長3000米)最為著名),是全國城市規劃的典型。市中心為商業區。西南部和北部為工業區。住宅區則分布於地勢較高的東山、丘陵及其周圍台地地區。西部的莊內川東岸與東北部守山區為新住宅地。舊城內為行政機關所在地。

名古屋是一個歷史風味濃厚的古都。日本有名的三大英雄豪傑人物-織田信長、豐臣秀吉、德川家康皆是出生在名古屋。名古屋古城、德川美術館等皆是古時所建。名古屋每年有五個重要的祭典,分別是每年二月的“國府宮裸體祭”,七月二十日 的“名古屋港祭典”,八月上旬的“名古屋城夏日祭”以及十月中旬的“鄉土英豪遊行”。

名古屋商業繁榮興旺,是全國三大商業批發中心之一,有許多大商業企業,如該市的愛知豐田汽車銷售公司和松板屋百貨公司等,是全國馳名的大商業企業。市內綠蔭夾道,鮮花吐芬。名古屋港灣隱蔽,不受風浪影響。市內有許多鐵路幹線和公路幹線通過,旅遊業較為發達。它是綜合性的大工業城市,紡織業和造船業非常發達。傳統家庭手工業興旺,所產景泰藍和瀨戶陶瓷馳名全國。名古屋還有眾多的娛樂中心、購物中心、博物館、會議中心。

名古屋人文及歷史文化深厚,卻自然地與摩登的高樓大廈相契合,整齊的街道中到處可以看到設計完善的林陰大道、乾淨的市區、充滿朝氣的人群,皆透露出欣欣向榮的氣氛,又有「白色之街」的美名。1989年曾舉辦盛大的世界博覽會,使市區的建設和規劃又更加的完整。

城市簡介:

名古屋市,是日本中部愛知縣西部的城市,也是愛知縣縣廳所在地。屬於政令指定都市一級。名古屋過去是尾張德川的城下町。因為它是中部地區的商、工業,交通的中心地,而且位於東京和京都的中間,所以又被稱作中京,並設有中京工業核心地帶。

名古屋是是僅次於東京、大坂和橫濱的第四大城市。它於本州中西部,瀕臨伊勢灣。由於該市介於首都東京和古都京都之間,故有“中京”之稱。日本主要工業中心和港口城市,愛知縣首府。日本東西交通的重要地帶。城市總面積約326平方公里,人口260萬,距東京366公里,搭乘新幹線快車,只需兩小時。面積為376平方公里,人口210萬。 既是日本的工業大城,也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古都。

名古屋城市規劃設計極好,市內綠蔭夾道,鮮花吐芬,整齊清潔。名古屋港灣隱蔽,不受風浪影響。名古屋因為古蹟而獲得了美譽。名古屋因為其發達的工商業而舉世聞名。紡織業和造船業也非常發達。陶瓷業是其傳統工業,漆器和景泰藍手工藝發達。它也是日本三大批發商之一,愛知豐田汽車銷售公司與松坂屋百貨公司是全國聞名的大商業企業。名古屋是一個充滿了活力的城市,它有眾多的娛樂中心、購物中心、博物館、會議中心。車站附近有不下十座的高樓,各大樓地下有商業街,彼此聯繫,構成很理想的購物場所。

在這個城市的各個角落裡,又可以隨處感受到日本傳統的濃厚人文氣息。莊嚴古老的名古屋城堡,出生在此的日本三大英雄豪傑——織田信長、豐臣秀吉、德川家康的傳奇故事為其蒙上一層古老而又神秘的面紗。

蒙特婁

設計之都設計之都

2006年5月17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蒙特婁“設計之都”稱號。

蒙特婁有兩萬多名設計師,聚集了魁北克省65.3%的設計師。設計業每年為蒙特婁帶來超過7.5億美元的經濟收益。設計業每年為整個魁北克省帶來的經濟收益約11.8億美元,是全省文化產業中最大的一部分。市政府將設計作為戰略核心,推出包括“商業設計蒙特婁”在內的一系列市政計畫。自2001年政府已投入710萬美元在使設計融入商業和使魁北克設計延伸到國際國內其他領域,並成立了三個與設計相關的省級行政機構和一個聯邦政府級機構。

自2003年起,該市資產在2500萬美元以下的中小企業能將收益的30%用於設計,而資產在5000萬以上的大企業,用於設計的比例則是15%。蒙特婁有20所學院、4所大學,其中與設計相關的系或專業有6個。蒙特婁大學還有3個與設計相關的研究席位,蒙特婁魁北克大學也有2個相關席位。

蒙特婁有11項與藝術相關的重要活動,其中包括沙龍、國際電影藝術節和各種展覽,如蒙特婁藝術博物館的藝術展、蒙特婁國際國內藝術展、蒙特婁時裝周、設計月和商業設計蒙特婁等。另外還有9個組織機構,包括藝術與技術協會(SAT)和蒙特婁遺產局等。蒙特婁有6大設計研究機構,11個專業協會,包括國際平面設計協會聯合會(ICOGRADA)、蒙特婁魁北克大學藝術中心、加拿大建築中心(CCA)、蒙特婁藝術博物館和蒙特婁設計研究所(IDM)等。

城市簡介:

蒙特婁(Montreal),座落於渥太華河和聖勞倫斯河交匯處,是加拿大第二大城市,人口約343萬。過去曾在很長時期內為加拿大的第一大城市,1967年舉辦過規模宏大的世界博覽會,還承辦過1976 年的奧林匹克運動會。

作為魁北克省最大的城市,蒙特婁的法語居民占多數,體現出獨特的法蘭西共和國文化底蘊,被認為是北美的浪漫之都。她也是加拿大歷史最悠久的城市之一,約在350年前由法蘭西共和國人建立,爾後歐洲其他各國移民紛紛湧入。因此,在所有的北美大城市中,當屬蒙特婁的歐洲風情最濃郁。蒙特婁的市旗圖案是由四朵小花組成的,分別代表最早建設蒙市的英格蘭,法蘭西,蘇格蘭和愛爾蘭移民。

縱覽蒙市全景,大大小小、風格各異的的教堂構成引人注目的文化奇觀,其數量之多(約450座),甚至超過了古城羅馬。在蒙特婁,每跨一兩個街區便可看到一個教堂。到蒙特婁觀光而不去參觀那些著名的大教堂將是非常遺憾的,因為當置身於這些教堂內外時,你可集欣賞建築、文化藝術、歷史及宗教於一刻。傍山而立的聖約瑟夫大教堂氣勢磅礴,使人聯想到南京的中山陵。而位於蒙特婁老城的聖母大教堂則以金碧輝煌而聞名,她美麗而凝重的裝飾及壁畫具有震盪肺腑、融化靈魂的氣勢與力量。

蒙特婁市在90年代初與上海市結成姐妹城,其植物園中獨具蘇杭園林景色的中國園,就是上海市幫助建造的。蒙特婁並不因古老而缺乏現代化色彩,由於多年以來打下的基礎,其工業產值現仍居全國第二位,工業地位不容忽視。金融以及工商業也很發達。購物也是參觀蒙特婁時必不可少的項目之一。聖凱薩琳街、聖勞倫斯街、聖丹尼街等都是獨具特色,風格各異的商業區。要想體會蒙特婁的現代風格,可以搭乘捷運,許多主要捷運站的建築風格和藝術裝飾都具有獨特的魅力。此外,可遊覽奧林匹克城、萬國博覽會舊址、蒙特婁舊城、聖母院教堂,還可到蒙特婁大賭場一睹為快。

BuenosAires

和柏林一樣,阿根廷的布宜諾斯艾利斯也成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的“設計之都”,只不過它在2005年8月24日就已經得到了這項榮譽。

設計之都設計之都

通過公私協作,布宜諾斯艾利斯的設計行業成了當地經濟推動的主要元素,這也影響到了整個國家甚至國際市場。

這座城市不僅發掘了它多樣的經濟成長潛力,其設計學科也成了整個拉美經濟的帶動力量。作為一個有著多元文化、歷史以及種族的城市,布宜諾斯艾利斯需要發展具有多樣性的創意產業,以帶動整個南美大陸的設計工業。布宜諾斯艾利斯時尚、建築、工業、城市設計的生成,綜合了許多最新科技和專業知識,這是一座依靠設計發揮靈性的城市。

城市簡介:

布宜諾斯艾利斯(Buenos Aires)

阿根廷首都和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享有“南美洲巴黎”的盛名。在西班牙語中意為“好空氣”。它東臨拉普拉塔河,西靠“世界糧倉”潘帕斯大草原,風景秀美,氣候宜人。海拔25米,地處南回歸線以南,氣候溫暖,終年無雪。年平均氣溫16.6攝氏度左右。四季溫差不大。年平均降水量為950毫米。布宜諾斯艾利斯面積約200平方公里,人口近300萬,若包括郊區,面積達4326平方公里,人口則有1383萬人(2001年) ,約占全國人口的1/3以上,是南半球僅次於聖保羅的第二大城市。居民98%為歐洲移民的後裔。

城市坐落於潘帕斯平原上,拉普拉塔河與里亞丘埃洛河交匯處。地勢平坦,平均海拔25米。氣候溫和濕潤;年平均氣溫16.6℃,最熱月(1月)平均氣溫23.6℃,最冷月(6月)平均氣溫10.8℃;年平均降水量970毫米,且季節分配均勻。城市綠化好,綠化面積約占市區面積的15%,景色宜人。

布宜諾斯艾利斯是一座擁有400多年歷史的古老城市。

1536年始建,後被印第安人所毀。1580年重建。1776年成為拉普拉塔總督轄區首府。 隨著港口的開埠,發展成為潘帕地區大量牛皮、羊毛、 小麥等產品和西歐進口物資的集散地。1880年成為阿根廷聯邦首都。1887年設布宜諾斯艾利斯聯邦區。1910年發展成為鐵路中心樞紐。50年代隨著工業的發展,城市工業布局和人口向郊區迅速發展。1970年聯邦區人口達297.2萬。衛星城鎮的人口由1947年的 167 萬猛增到1970年的538萬,使大布宜諾斯艾利斯的人口達到835萬,占全國人口的36%,加入世界特大城市行列。

布市享有“南美巴黎”的美譽。市內以街心公園、廣場和紀念碑眾多而著名。議會大廈前的議會廣場,有紀念1813年制憲大會和1816年議會的“兩議會紀念碑”,碑頂上手持花束的銅塑像是共和國的象徵。其它各種青銅雕像和白石雕像難以勝計。城市建築多受歐洲文化影響,至今還保留有幾個世紀前的西班牙和義大利風格的古代建築。

布宜諾斯艾利斯有5個主要繁華區。1區以五月廣場為中心,是政治和商業區。五月大街起於五月廣場,止於西端的議會大廈廣場。坐落在五月工場的總統府,建築呈粉紅色,莊重美觀,通稱“玫瑰宮”,是阿根廷建築師普利迪阿諾·普埃倫東1856年的傑作。玫瑰宮前方是莊重的大教堂,修建於1723年,內有民族英雄聖馬丁的墓。五月廣場的中心屹立著一座金字塔型的紀念碑,塔頂上有自由女神塑像。這是為紀念1810年布宜諾斯艾利斯人民爭取獨立和自田的五月革命而修建的。玫瑰宮對面的原市參議會是一座西班牙式的白色建築,現為五月革命歷史博物館。五月大街的另一端是全國議會大廈,牆面的浮雕十分動人。與五月大街平行的有號稱世界最長的里瓦達維亞大街。這一區內還有聳立著許多現代人的高樓大廈。世界著名的科隆劇院也位於這一地區,它被稱為世界三大劇院之一,建於1908年。劇院建築富麗堂皇,具有法國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築風格。這裡只演出歌劇和芭蕾舞劇。它不僅是一座有3600個座位的歌舞劇院,同時還是一所藝術學院,設有音樂、芭蕾舞、交響樂等藝術小組。劇院由市政府直接領導,設布總統和市長的包廂。稱為聖特爾莫區的2區是布宜諾斯艾利斯的發源地和最早的港口。它反映了建城以來各個時期發展的特徵,被定為歷史文化保護區。區內的紀念碑、教堂、雕塑、廣場,甚至是一些餐館和民舍都充滿著神奇色彩,吸引著無數的旅遊參觀者。寧靜的3區離拉普拉塔河很近。這裡建有許多博物館,還有被稱為布宜諾斯艾利斯殖民時期建築之精華的羅馬大教堂。4區位於城南海濱,是義大利移民的集居地。這裡保留著不少傳統習慣。風光秀麗的5區又稱為帕萊莫區。這裡花草繁茂,湖水如鏡,街道寬闊。尤其是玫瑰公園,在春天來時各種玫瑰競相開放,色彩斑斕。區內的街心公園,建有許多著名的雕塑以及民族英雄紀念碑和解放共和國紀念碑。區內還有動物園、植物園。植物園占地7.8萬平方米,擁有世界上最主要的植物。

柏林

設計之都設計之都

2006年1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對德國柏林的認定,讓柏林成為歐洲第一座加入“聯合國全球創意城市聯盟”的城市。柏林自此可以將“設計城市”的桂冠驕傲地戴在自己頭上。

“柏林以它的實力證明了自己在設計領域的成就。”聯合國教科文企業文化產業處處長米拉格羅·德·高拉爾在評價這次任命時說,“站在不同背景和歷史的十字路口,柏林的設計傳統和當代創意影響到了整個國家和國際相關領域的運作。”

得知這個認定之後,柏林市長哈羅德·沃爾夫非常高興:“這給我們的城市帶來了重要的國際聲譽,也讓所有居住在這裡的創意工人、老師們感到光榮。近年來我們看到了創意科技長足發展,成為不可低估的經濟要素。”

柏林在許多不同的設計領域都呈現出了它的重要性。整座城市大約有11700人在時尚、產品及家具設計、建築、攝影以及視覺藝術等領域工作,大約6700家設計公司創造了15億歐元的年產值。環境、空間和卓越的基礎設施為創意產業和創新產品的發展提供了基礎。設計師、服裝設計師、攝影師和建築師找到了他們的藝術自由、辦公空間和居住成本、網路、以及在設計方面的公共興趣。

這座城市有那么多不同的文化事件,每天都有超過1500件在發生,“設計5月”“柏林攝影節”“時尚漫步”“柏林AGI大會”“內部動機設計研討會”等都是該城市每年都會舉行的主要創意活動,包浩斯博物館、維特拉設計博物館也讓人們仰慕,這些極具競爭力的條件吸引了各個領域的創意人群和公司。此外,幾乎沒有任何一個其他主要歐洲城市為學生提供那么多設計方面的學習選擇,約有5000名學生在學習相關專業。

城市簡介:

柏林(Berlin)德國首都,德國的最大城市。位於中歐平原施普雷河注入哈弗爾河口處。柏林是德國第一大城市,有750年歷史,2000年成為德國的新首都。柏林的建築多姿多彩,蔚為壯觀。人們徜徉街頭,隨處可見到一座座古老的大教堂、各式各樣的博物館和巍然挺立的連雲高樓。既有巴洛克風格的燦爛絢麗的弗里德里希廣場,也有新古典主義風格的申克爾劇院,既有富麗堂皇的宮殿,也有蜚聲世界的現代建築流派作品。這些美不勝收而又經歷了歷史滄桑的各具特色的建築,使人強烈感受著柏林的古典與現代、浪漫與嚴謹的氛圍。柏林是座文化名城,全年幾乎都有文化節,常常瞬眼間,街道就變成了舞台,行人變成了觀眾。

柏林是世界重要的文化學術交流場所之一,有柏林愛樂樂團、柏林電影節、還有音樂劇目“巴黎聖母"和眾多國際著名的展覽和博物館。

柏林 - 概況 (德語:Berlin),德國首都, 也是德國最大的城市,現有居民約340萬。柏林位於德國東北部,四面被布蘭登堡州環繞。施普雷河和哈韋爾河流經該市。柏林扼東西歐交通要衝,北部距離波羅的海、南部距離捷克均不到200公里。柏林位於歐洲的心臟,是東西方的交匯點。城市面積883平方公里,其中公園、森林、湖泊和河流約占城市總面積的四分之一,整個城市在森林和草地的環抱之中,宛若一個綠色大島。 人口約339萬。

從十九世紀普魯士王朝開始,柏林一直是"日耳曼帝國"的首都。柏林早在13世紀時已成為貿易集鎮,17世紀發展成為地方性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它是德國首都和最大城市。戰後,東、西柏林分道揚鑣、各自發展。1990年兩德統一,柏林結束了一個城市、兩種制度的局面,重新成為德國的首都。柏林扼東西歐交通要道,往北距離波羅的海、往南距離捷克均不到200千米。

柏林經濟、文化事業均非常發達。鳥瞰柏林,其周圍被森林、湖泊、河流環抱,城市仿佛沉浸在一片綠色海洋中。施普雷河從南面緩緩流過市區。亞歷山大廣場電視塔,四周環以現代化的旅館、商店、會議廳、教師會館等大型建築,氣魄雄偉、造型美觀。庫爾費斯騰達姆商業街長3千米,商店、服飾店、畫廊鱗次林比。著名的菩提樹街,是歐洲最著名的林蔭大道。 柏林圍牆

此外,用乳白色花崗岩築成的布蘭登堡門、有800年歷史的聖母教堂、市政廳、博物館島上的古老建築群、"水晶宮"共和國官、洪堡大學等亦十分著名。古老的夏洛特堡宮周圍分布著埃及博物館、古董博物館、史前早期博物館和套用美術館等重要文化建築,其內收藏著許多珍貴文物和藝術品。古老的威廉皇帝紀念教堂直側建有八角形的新教堂。1957年落成的銀色、屋頂呈蚌殼狀的會議大廳是現代建築的代表作之一。

柏林還是世界重要的文化學術交流場所之一,建有現代化的國際會議中心。兩年一度的柏林國際電影節也吸引著世界級影星和電影愛好者的關注。

柏林作為德國主要的工業城市,主要工業部門有電子、機器製造、化工、印刷、紡織和食品加工等。

柏林還是國際交通樞紐。1838年柏林-波斯坦鐵路通車,揭開了歐洲鐵路時代的序幕,1881年,世界上第一輛有軌電車在柏林投入使用。柏林捷運始建於1897年,戰前全長達75公里,設有92個車站,為歐洲最完善的捷運系統之一。柏林有3個主要機場,3座國際性火車站,公路長5170公里,公共運輸網2387公里。

1994年4月5日,柏林與北京結為友好城市。

雜誌

亞太空間設計尖峰雜誌,一本在手辨方向知潮流,亞太區權威、高端、原創的空間設計平台,中國高等設計院校的專業指定讀物,專業群體以及高品位讀者的心儀刊物,知名品牌首選的媒體視窗。《設計之都》(雙月刊)雜誌,由中國圖書進出口公司原裝進口,面向港澳台及中國大陸的高端設計群體,定位於原創的空間設計專業讀物,將打造成目前亞太區最為權威的空間設計類雜誌之一。《設計之都》用前瞻的眼光、卓越的精神、高超的角度,對設計做一個全新的闡釋,用非一般的設計解讀語言,詮釋非一般的設計師作品,打造一個特別的設計視角。

顧問

何鏡堂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建築設計大師、華南理工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院長

陳世民 中國建築設計大師、中國勘察設計協會民營分會副會長

王受之 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帕薩迪納藝術中心設計學院、洛杉磯藝術中心學院研究生院教授

來增祥 中國同濟大學建築系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建築學會室內設計分會副會長

靳埭強 香港理工大學榮譽設計學博士、教授

編委

編委會主任 張綺曼

編委會副主任 蔡強

蔡強 深圳大學藝術設計學院黨委書記、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美術家協會環境設計藝術委員會副主任

陳易 上海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建築系教授、博士生導師

陳德堅香港室內設計協會會長

陳六汀 北京服裝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

陳順安 湖北美術學院環境設計系主任、教授、碩士生導師

陳耀光 中國建築學會室內設計分會副會長、浙江省建築裝飾行業協會設計委員會會長

董雅 天津大學建築學院環境設計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

丁圓 中央美術學院建築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

郭去塵 山東工藝美術學院建築與景觀設計學院副院長、教授、碩士生導師

郝大鵬 四川美術學院副院長、教授、碩士生導師

何小青 上海大學美術學院建築系教授、碩士生導師

黃建成 中央美術學院城市設計學院副院長、教授、碩士生導師

李炳訓 天津美術學院設計學院院長、教授、碩士生導師

李寧 江蘇省建築裝飾設計研究院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李沙 北方工業大學藝術設計系主任、教授、碩士生導師

梁梅 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所美學室副研究員

梁景華 香港室內設計師協會榮譽顧問、著名設計師

梁志天 香港著名設計師

林學明 廣州集美組董事長、設計創意總監、教授、碩士生導師

劉波 中央美術學院設計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

馬克辛 魯迅美術學院環境設計系主任、教授、碩士生導師

孟建國 中國建築設計研究院項目總監、北京筑邦建築裝飾工程有限公司執行董事

孟建民中國建築設計大師、深圳勘察設計行業協會會長

潘鴻彬 香港室內設計協會副會長

齊愛國 中國裝飾集團總公司副總工程師

邵健 中國美術學院建築學院副院長、景觀設計系主任、碩士生導師

沈康 廣州美術學院建築與環境設計學院院長、教授、碩士生導師

宋立民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務處、教授、清華大學城市景觀設計研究院主任

蘇丹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副院長、教授、碩士生導師

孫明 魯迅美術學院副院長、大連校區管委會主任、教授、碩士生導師

孫振華 深圳市城市設計促進中心藝術總監、深圳雕塑院院長、博士生導師

譚精忠 台灣著名設計師

王瓊 金螳螂設計研究院、蘇州大學建築學院院長、碩士生導師

王鐵 中央美術學院建築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

王鐵軍 東北師範大學美術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

王兆明 中國建築學會室內設計分會副理事長,黑龍江省建築職業技術學院教授

姚政仲 台灣室內設計協會會長

吳昊 西安美術學院建築環境藝術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

俞孔堅 北京大學建築與景觀設計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

趙健 廣州美術學院副院長、教授、碩士生導師

張綺曼 中國美術家協會環境設計藝術委員會主任、中央美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鄭曙暘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環境藝術設計系教授、博士生導師

(按姓氏拼音排名)

特別支持

中國美術家協會環境設計藝術委員會

支持單位

中國建築學會室內設計分會(CIID)、中國建築裝飾協會、中國室內裝飾協會、中國照明協會、中國飯店協會、

中國家具協會、國際工業設計協會、香港室內設計協會、台灣室內設計協會、香港工業設計師協會、深圳市室內設計師協會、深圳市家具行業協會、深圳市平面設計協會、深圳雕塑院

(排名不分先後)

支持院校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美術學院、北京大學、中南大學、北京服裝學院、山東工藝美術學院、四川美術學院、湖北美術學院、東北師範大學、北方工業大學、西安美術學院、天津美術學院、天津大學建築學院、魯迅美術學院、魯迅美術學院大連校區、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上海大學美術學院、廣州美術學院、深圳大學藝術設計學院、蘇州大學金螳螂建築與城市環境學院、汕頭大學長江藝術與設計學院、瀋陽建築大學(排名不分先後)

設計之都設計之都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