訥於言敏於行

訥於言敏於行

《論語·里仁》中,孔子曰:“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在我國在法治建設開始對於社會公平比較敏感的歷史時期,在諸多的社會群體的合法權利都需要社會保護情況之下,作為執政黨也好,作為一級國家機關也好,同樣需要“訥於言而敏於行”,需要多做實際的行動而不應當針對某些特殊的社會群體做出某種保護的規定,以免引起社會對法治的懷疑與不滿,使得“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確實落到實處,從而逐步樹立起與法治社會相適應的法治理念。

【注音】:nè yú yán,mǐn yú xíng
【釋義】:訥,此處指遲鈍的意思。指說話遲緩、謹慎,但辦事很敏捷
【用法】:謂語、定語、賓語;指人待人處事的表現。
【同義】:敏行訥言
【示例】:“廣少與趙郡李謇齊名,為邢、魏之亞,而訥於言敏於行。” (《北齊書·文苑傳·李廣》)
【典出】:春秋·魯·孔丘論語·里仁》:“君子欲訥於言敏於行。”
【辨析】:訥不讀作nà。

典出

春秋·魯·孔丘《論語·里仁》:“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

辨析

訥不讀作nà。“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什麼意思?
子曰:“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這裡的“訥”是忍而少言,“敏”是機敏、積極,意思是君子說話要謹慎而行動要敏捷。
讀《論語》學做人,感悟人生。讀《論語》學做人,感悟人生。
這句話告訴我們說話要慢慢說,要三思而後說,不要口不遮攔,信口開河;辦事情一定要積極敏捷、果敢決斷、雷厲風行,不要拖泥帶水。不然言多必失,禍從口出,卻不知所以然,豈不誤了大事;而做事優柔寡斷,機會必將貽誤殆盡。“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出自《論語·里仁》篇。意為夫子說:“君子的修養要盡力使自己做到話語謹慎,做事行動敏捷。”
原來對此條的解釋不能體現本詞條的精髓,真正的意思是:人們應該說話謹慎,因為禍從口出,說話不謹慎,傷害自己又傷害他人,招來麻煩甚至招致災禍。而做事情則應該幹練勤奮。總之是告誡人們要少說話多做事,是當今社會大多數人應遵循的準則
常言道:“言多必失”、“病從口入,禍從口出”,但慎言並不是不讓我們說話,而是告訴我們說話一定要謹慎。
子曰:“志有之,‘言以忠志,文以足言,不言誰知其志?言之無文行而不遠。’慎辭哉。”意思是說,古書上曾記載:言論是用來表達志節的,文法修辭是用來表達言論的。假如不發言論,誰又能知道他的志節呢?假如言論沒有文辭的修飾輔助,又怎么可能久遠流傳呢?可見言辭必須謹慎。
抗日戰爭時期在延安出生的毛澤東的兩個女兒取名李敏和李訥。其中“敏”與“訥”就是出於《論語·里仁》中的“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從給女兒起的名字中,可以體會出毛澤東是希望自己的女兒長大要做多乾實事、少說空話的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