觱篥

"客馳下

讀音

bì lì

解釋

觱篥,又稱觱栗[the Tartar pipe] 。漢朝古代的一種管樂器,形似喇叭,以蘆葦作嘴,以竹做管。吹出的聲音悲悽,羌人所吹,用以驚中國馬。
客馳下,吹觱篥數聲。——明· 魏禧《大鐵椎傳》

出處

古簧管樂器名。以竹為管,管口插有蘆制哨子,有九孔。又稱“笳管”、“頭管”。本出西域龜茲 ,後傳入內地,為 隋 唐 燕樂及 唐 宋 教坊樂的重要樂器。
唐· 劉商 《胡笳十八拍》第七拍:“ 龜茲觱篥愁中聽, 碎葉琵琶夜深怨。”
《資治通鑑·唐憲宗元和元年》:“ 師道 時知密州事,好畫及觱篥。” 胡三省註:“ 胡人吹葭管,謂之觱篥。
《樂府雜録》:觱篥,葭管也,卷蘆為頭,截竹為管,出於胡地。製法角音,九孔漏聲,五音。 唐編入鹵簿,為笳管;用之雅樂,以為雅管;六竅之制,則為鳳管。鏇宮轉器,以應律者也。
杜佑曰:觱篥,一名悲篥,出於胡中,其聲悲。 東夷有以卷桃皮為之者。亦出南蠻。
又《樂府雜録》曰:觱篥,本龜茲樂。”
清· 俞蛟夢廠雜著·鄉曲枝辭下·蘆笙》:“初疑邊笳鳴, 晉陽鐵騎來縱橫;又疑吹觱篥, 龜茲舊樂多悽惻。”參閱《文獻通考·樂十一》。

詩詞

觱篥
作者 張祜 
朝代 唐代 
一管妙清商,纖紅玉指長。
雪藤新換束,霞錦鏇抽囊。
並揭聲猶遠,深含曲未央。
坐中知密顧,微笑是周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