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構企業

解構企業

《解構企業》是由Jennifer Abbott、Mark Achbar執導的歷史紀錄片,Michael Moore 、George W. Bush、Ken Starr參加演出。《解構企業》講述了現在一些具規模的國際集團怎樣不平等地利用地球資源、剝削第三世界的勞工、破壞當地的天然資源,並以金錢為首的宗旨下忘顧消費者的生命、以權利把惡行遮掩。

基本信息

解構企業

內容簡介

這部145分鐘的紀錄片耗時6年完成,其中40名受訪者,包括左翼傾向的心理學者與美國頭號異議份子,分析了現在一些具規模的國際集團怎樣不平等地利用地球資源、剝削第三世界的勞工、破壞當地的天然資源,並以金錢為首的宗旨下忘顧消費者的生命、以權利把惡行遮掩。

影評

解構企業解構企業

本片是製片兼導演馬克·阿克巴及剪輯珍妮弗·阿巴特,根據Joel Bakan的著作《企業解構:追求利潤和權力的病理學》拍攝完成。

回顧企業團體過去150年以來的發展過程史,不管是在法律定位上或學術理論里,將企業團體視為法人的觀點已逐步取得其強勢的正當性,如同自然人一般可行使法律所賦予的權利,且受到憲法的保障。導演運用譏諷的敘述手法,在影片一開始,便開宗明義地透過心理學家Robert Hare,試圖以世界衛生組織及DSM IV(心理疾病診斷統計手冊)的診斷標準,來判斷這些財團法人或大企業極可能是罹患了精神疾病,症狀有不關心其它生物的感受、人際關係不持久、漠視他人安危、為自我利益而持續詐欺、無焦慮及罪惡感、反社會人格等等。然而,在這個全球化所向披靡的時代,具有這些人格特質的跨國企業競相掠奪,撤底的衝擊了整個環境、兒童、媒體,乃至基因,同時也帶來了巨大的災難與風險。

這部145分鐘的影片耗時6年完成,其中40名受訪者,包括左翼傾向的心理學者與美國頭號異議份子Noam Chomsky、《NO LOGO》與《Fences and Windows》的作者Naomi Klein、歷史學者Howard Zinn,以及熱中政治批評的紀錄片導演Michael Moore;現任或曾經任職於能源業、醫藥業、製造業、廣告界等的CEO與高階主管、企業管理大師Peter Drucker、諾貝爾經濟學得主Milton Friedman、商業間諜Mark Barry等等。導演特意將攝影機隱藏在鏡子背後,讓受訪者得以安然自在地貌似直接面對著觀眾暢所欲言。於是我們能夠看到,當皇家荷蘭/殼牌(Royal Dutch/Shell)前董事Sir Mark Moody-Stuart與他的妻子招待著前來抗議的Earth First異議份子,並且就人權與環保議題交換意見時,另一邊廂, the Movement for the Survival of the Ogoni People的作者Ken Saro Wiwa(注)與8名同伴遭奈及利亞軍方處以絞刑 ──沒有罪惡感。仰或,日用品經銷商Carlton Brown在911事件發生之際,仍盤算著黃金的市價起落 ──沒有罪惡感。媒體與廣告則是另外一種企業藉以影響人們的心理欲求投射到消費行為的手段之一,譬如廣告商針對兒童製作更多的廣告以更有效率的促進產品銷售,或是像激起對品牌的拜物過程等等。

片中也分析了許多狗屁倒灶見不得光的案例:著名的跨國企業Monsanto.將rBGH注入乳牛體內,促進新陳代謝以使得牛乳更豐,然而這種合成的賀爾蒙因含有致癌物質而在歐洲及加拿大地區是禁止使用的,美國福斯新聞網的兩位記者Jane Akre和Steve Wilson試圖透過媒體揭發此事,卻被來自Monsanto與福斯新聞網高層內部施壓,光是報導就被要求修改了達83次之多。另外,橘劑(agent orange)對人體及整個地球所帶來的危害,Monsanto是矢口否認他們知情。藍色巨人IBM在二次世界大戰時將所生產的打孔卡系統(punch-card system)供應給德國納粹,讓600多萬猶太人更有效率的被屠殺;卡片詳盡的記錄了處置的狀況及各種處決的方法,更不用說,那個時代的計算機系統必須由IBM的內部工程師親自安裝。企業那隻看不到的手更逐漸伸入東南亞、拉丁美洲或非洲各第三世界國家,血汗工廠林立,嚴重違反國際人權、勞工權益及破壞當地生態這些都是事實,像是將耕作物植入自殺基因,使得再生產變得不可能,必須持續向企業購買種子。Bechtel 公司甚至影響了玻利維亞政府,將水資源私營化,在這兒儲存雨水是被禁止的,徹底推翻了公共財的概念……這場資源爭奪戰已經延燒到生物體內,乃至人類基因。

當然還是有少數社會責任與良心發現的企業家,Interface Carpet的CEO Ray C. Anderson坦承企業的掠奪本質,已經為地球帶來的一觸即發的危機,他花了14億將公司改組以便符合永續經營的概念。全球化的無限擴張也引來了反製作用,最具象徵意義的首推1999年11月30日在西雅圖的抗議事件,起因是世貿組織法庭打算推翻保護瀕臨絕種動物環保法,這在全世界掀起了接踵而來的抗爭行動,形式各異但目標一致。

企業團體無所不在的環繞在我們的周圍,它已經不再只是那個具有法源地位的個體,而是一隻被豢養的怪物。

備註

殼牌、BP等跨國石油公司在其它開發中國家曾有過破壞環境甚至侵犯人權的不良記錄。殼牌自60年代起在非洲奈及利亞的Ogoni省大量開採石油,造成當地生態環境嚴重破壞和傳統小區崩潰。當地少數部族在族長Ken Saro Wiwa的帶領下反對殼牌繼續開採。1995年11月10日,Ken Saro Wiwa、另一名領導John Kpuinen以及其它6人被當地政客殺害。當然,若Ken Saro Wiwa不是令西方矚目的奈及利亞作家,這宗醜聞不會輕易被揭發。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