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歷耶魯

《親歷耶魯》是2009年鳳凰出版傳媒集團、鳳凰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孫康宜。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親歷耶魯 親歷耶魯
《親歷耶魯》大都有關我在耶魯大學教學和生活的心靈故事。我在耶魯教書已有27年之久。回憶1982年剛抵達校園的第一天,我的耶魯同事傅漢思教授就送我一本詩人賀蘭德的新著《詩律的理念》(耶魯大學出版社,1981年版)。那《親歷耶魯》很有啟發性,它教導讀者如何把內心的思想和情感用“詩”的方式表示出來,而最富於詩意的情境就是一種“自我描述”。後來我認識了賀蘭德(他是耶魯英文系的教授),彼此成為經常討論詩歌的朋友,而且還同住在一個名叫“木橋”(Woodbridge)的鄉村里。他給我的影響很大,使我深刻體會到,寧靜與省思乃是個人生命中的最佳補藥。
對我來說,生活中每一刻的思考都是一種享受。盧梭在他的《懺悔錄》中曾說:“真正的幸福是不能描寫的,它只能體會,體會得越深就越難加以描寫。”但我卻喜歡沉陷在描寫的樂趣中,喜歡試圖捕捉那偶然超越了現實局限性的詩的境界。耶魯的校園很美,正好讓我能享有思考的空間。我最喜歡獨自坐在校園裡的石台階上,一面通過四周的寧靜來打開我的心靈空間,一面思想那種獨處的豐富感。我的許多作品都是在這樣的“上下文”中寫出來的。
然而,《親歷耶魯》所有的篇章都是在我的“潛學齋”里寫成的。這個書齋原是多年前父親為我命名的,不論我住到何處,不論房子大小,我的書房都叫“潛學齋”。如今雙親均已過世,讓我更加珍惜父親為我所寫的“潛學齋”遺墨。尤其是,父親在“潛學齋”三字下的附言“康宜敦品勵學”令我終生難忘。我必須繼續努力修養自己、不斷學習、不斷積累人生的閱歷,才不致辜負我父母的期望。
《親歷耶魯》能順利出版,首先要感謝鳳凰出版傳媒集團的申作宏先生,是他的熱心和執著才使其及早實現。我也要感謝台灣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的發行人廖志峰先生,經他授權使用了我前些年出版的《耶魯潛學集》中的不少篇章。同時,我的好友蘇煒和康正果兩位先生也給了我多方面的幫助。

作者簡介

孫康宜,1944年生於北京,曾任普林斯頓大學葛思德東方圖書館館長,現任耶魯大學東亞語文系教授。與哈佛大學的宇文所安(StephenOwen)共同主編劍橋中國文學史。中文著作有《我看美國精神》、《走出白色恐怖》、《文學經典的挑戰》、《遊學集》、《文學的聲音》、《耶魯性別與文化》、《古典與現代的女性闡釋》、《耶魯潛學集》等

圖書目錄

序言
一、耶魯印象:人·事·思
耶魯詩人賀蘭德
墨西哥詩人帕斯與耶魯的一段因緣
尋找隱喻——普羅恩和他的器物文化觀
人權的維護者——戴維斯和他的西方奴隸史
納博科夫專家——亞歷山大洛夫和他的新發現
俄國形式主義專家——艾里克和他的詩學研究
混血華裔的尋根文化——評介耶魯女校友劉愛美
有緣千里來相會——記英若誠來訪耶魯
語訛默固好——簡論施蟄存評唐詩
美文與荔枝
從周策縱談周邦彥說起
記白先勇來耶魯放映《最後的貴族》
夢與神遊——重讀《紅樓夢》後四十回
“道”在何處?
耶魯大學女副校牧的故事
《花花公子》的常春藤盟校風波
永恆的座椅——是選校長還是選總統?
春到耶魯萬事新,選出校長人稱奇
經營的頭腦——耶魯校長雷文和他的治學與治校
北大和耶魯的人文教育——寫在北大110周年前夕
二、校園漫談:憶·錄·論
在美國聽明朝時代曲——記紐約明軒《金瓶梅》唱曲大會張充和與紐約海外崑曲社
沈從文的禮物
談隱地的“游”
女詩人的視窗
詩人希尼的“挖掘”美學
施蟄存對付災難的人生態度
聽覺之奇妙——作者斯帖理的執著
詞的嚮往——話說詞家唐圭璋
一位美國漢學家的中西建築史觀
“夢露郵票”的文化意義
新的選擇——我看今日美國女權主義
“政治正確性”的不正確言論
日本文學懷古
重感情者的負擔
愛情里的“苦”與“貪”
情感的遺蹟
渴望
廢墟
“愛”的畢業典禮
極短篇七則
隨想錄多則
三、書齋感悟:書·影·評
轟動歐美文壇的《性形象》——介紹一部轟動歐美文壇的近著佩格利亞的墮落
批評家的使命
永遠的“桂枝香”——重看白先勇的《遊園驚夢》
我看江青自傳
柯慈小說中的老女人和老男人
關於老婦/少夫的“杜拉斯”現象
今日喜劇時代的愛情觀
海德格爾的情人漢娜·阿倫特
今夏,你看過“冬天”沒?
《霸王別姬》里的情痴
當代美國文化與《純真年代》
一個女導演的傑作:《鋼琴課》
何謂男性“自我認同”的危機?
“末戀”的風行意義
靈魂伴侶——從美國電影《廊橋遺夢》說起
貝多芬的“永遠的愛人”
殺人祭的啟示——看電影Apoclypto有感
“奇蹟”——小豬和蜘蛛
戰爭的代價——談電影《來自硫磺島的信件》
與蘆葦談《圖雅的婚事》
情報人員的命運:——談電影《特務風雲》中美國的CIA四、附錄·訪談
孫康宜:唯一能夠讓我走出陰影的方法就是讀書
從耶魯看美國精神——孫康宜教授訪談錄
跨越中西文學的邊界——孫康宜教授訪談錄
……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