覓兒寺鎮

覓兒寺鎮

覓兒寺鎮位於紅安縣南部偏西,南界黃陂、東與八里灣鎮相連、北接高橋河鎮。主要山峰有大金山、尚古山、洪界山等。陽福、長熊公路從境內通過,京九鐵路漢麻聯絡線從三個村跨越。全鎮總面積94平方公里,轄25個村民委員會,394個村民小組,有7574戶,40000餘人。

基本信息

概況

紅安縣轄鎮。位於縣境南部偏西,東與八里灣鎮相連,北接高橋河鎮,西及南與武漢市黃陂區接壤。面積89.64平方千米。常住人口32145人(2010年六普)。轄25個行政村。鎮政府駐熊家灣,北距縣城28千米。京九鐵路、武合鐵路、武麻高速公路、紅安連線線、熊長線過境。

沿革

1949年設金山鄉,1959年改覓兒公社,1987年建覓兒寺鎮。1996年,面積90平方千米,人口4萬人,轄周家樓、柏樹崗、徐家樓、李家畈、張灣、普安橋、尚古山、董灣、鄭家崗、新集、依河墩、王槐灣、鳳凰山、栗林崗、柏林灣、楊家田、栗梓園、中分灣、夏家寨、座坡店、涼亭、黃家崗、茶庵廟、張胡家、分水嶺25個行政村,鎮政府駐覓兒寺。

2004年,人口34371人,面積90平方千米,轄周家樓、柏樹崗、徐家樓、李家畈、張家灣、普安橋、尚古山、董家灣、鄭家崗、新集街、依河墩、王槐垸、鳳凰山、栗林崗、柏林灣、楊家田、栗梓園、中分灣、夏家寨、座坡、涼亭、黃家崗、茶庵廟、張胡家、分水嶺25個行政村,鎮政府駐熊家灣。

【2013年代碼及城鄉分類】421122106:~201 220周家樓村 ~202 220柏樹崗村 ~203 220徐家樓村 ~204 220李家畈村 ~205 220張灣村 ~206 220普安橋村 ~207 220尚古山村 ~208 220董家灣村 ~209 220鄭家崗村 ~210 220新集街村 ~211 220依河墩村 ~212 220王槐灣村 ~213 220鳳凰山村 ~214 220栗林崗村 ~215 220柏林灣村 ~216 220楊家田村 ~217 220栗梓園村 ~218 220中分灣村 ~219 220夏家寨村 ~220 220座坡村 ~221 220涼亭村 ~222 220黃家崗村 ~223 220茶安廟村 ~224 122張胡家村 ~225 220分水嶺村 ~401 121覓兒寺居委會

城鎮簡介

覓兒寺鎮 覓兒寺鎮

覓兒寺鎮,在紅安來說,雖然沒有七里坪鎮那樣顯赫的名聲,也沒有八里灣鎮那樣古老,然而它曾經因為有一座名曰“覓兒寺”的寺廟而名揚四方,尤其是有關修建“覓兒寺”的一些傳說,更吸引了不少的信男善女前往寺廟頂禮膜拜,使這個原來不大出名的集鎮名聲大振。

覓兒寺鎮原名永新集,是一個地處丘陵崗地的小鎮。原來在250米左右的狹長街道兩旁,有一些房屋矮小的雜貨鋪、飯館、酒店、客棧等各類鋪面。雖然不很繁華,但每逢趕集或年節到來之時,小鎮上除了進行各種商品和農產品交易外,唱戲的、說書的、賣藝的也到鎮上各顯神通,使小鎮突然熱鬧起來。就在這種熱鬧的氣氛之中,發生了一件影響到“永新集”由此“改名換姓”的事。

相傳,有一天一個名叫徐必清的外鄉人,帶著他的兒子到永新集趕集,一派熱鬧景象深深吸引了他們父子倆,一時買東西;一時看戲,興致很高。特別是徐必清的在看戲時被戲的情節所抓住,竟然連身邊的兒子離開自己去看其他熱鬧也未被發覺。當他發現兒子走失後便到處尋找,結果不見蹤影。於是他走進集鎮上的一個小廟,求助神的保佑,發誓如能找到兒子,定在集上修一寺廟。後來,兒子在人們的幫助下終於找到了。他自認為是“神”的威力,便決心修廟還願,並取名曰“覓兒寺”。

另一傳說云:徐是當地居民,他兄弟四人,老二無子,盼兒心切,遂將分得的田產變賣修一寺廟,以祈佛賜子,故取名為“覓兒寺”。永新集也改為此名。

與另一傳說相似說法, 摘覓兒《徐氏宗譜》載:《覓兒寺的來歷》

余有執友徐君守忠諱臻者,身列明經乃好善君子也。中年艱嗣,余常過訪,因飲余以酒。酒至數巡,始叩余曰:“余德諒薄,有妻數人育女無子,宗祠乏人,予以不勝殷憂。弟不知兒亦可覓乎否?”余應之曰:“可!”彼又曰:“必何如而後可?”余應之曰:“惟德斯可感神,其積善也,隆其受福也,必廣惟神,實能眷德其修凝也,固則其發祥也。必長獨不聞叔梁艱嗣而尼山一禱,遂生孔聖之皇皇乎,惟修行輕俟之可耳。”徐君一聆余言遂作(輯)而曰:“神可有靈,吾其於西山之東建廟二重,上塑西方佛像,前塑東嶽帝像,名其寺曰“覓兒”,割近廟之屯田三斗,民田二石二斗,付住持僧耕種,收租,永遠供俸香燈之費。更於寺之南河建橋一座,以便行旅之往來。迨成功之日,子其為我記之。”余時連聲以應,遂痛飲一夜,不辭而去。未逾三年,余散步西林之表,望見瓦縫參差,鳥革翬飛者,徐君之廟宇告成也。耳聞人稱利濟褰裳無庸者,徐君之橋樑事竣也。余因攜仆往觀焉,趨乎廟以內,但見神光朗耀,列像森嚴。週遊乎廟以外,又見古木重園,鶴巢枝上,其所謂禪宮勝地也。其祀神之,禮已雲謹矣。矧手橋建衢而濟人之功亦復不淺哉。夫徐君勇之於從善如此,雖雲艱嗣,而將來之麟趾呈祥,螽斯衍慶,固可察而知,即他年之紫袍金帶,象簡烏紗,亦未必非一人之積善,有以基之也。於時忽觸徐君前日觴余之言,因綜其事之始末以為記。

該鎮以農業生產為主,自1998年以來,鎮農業在穩定生產的基礎上,發展並形成以油菜、花生為特色的油料產業;以養豬養魚為重點的養殖業;以崗地資源開發為特色的林特產業這三大特色經濟。有建築公司、線材廠、製鞋、製革、食品加工等多家鎮辦、村辦、聯辦、個體辦企業。並通過招商引資開發出中藥材基地,優質水果基地。

覓兒寺鎮山清水秀、民風純樸、文化積澱厚實。革命戰爭年代走出人民軍隊高級將領張天雲、徐青山等。在當代更是享有紅安文化之鄉盛名。從六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初,覓兒寺鎮民眾文化活動開展得熱火 朝天。

行政區劃

覓兒寺鎮 覓兒寺鎮

鎮政府駐熊家灣。轄25個村委會:周家樓、柏樹崗、徐家樓、李家畈、張家灣、普安橋、尚古山、董家灣、鄭家崗、新集街、依河墩、王槐垸、鳳凰山、栗林崗、柏林灣、楊家田、栗梓園、中分灣、夏家寨、座坡、涼亭、黃家崗、茶庵廟、張胡家、分水嶺。

農業發展

2005年全鎮經濟總收入16480萬元,農民人均收入2112元。農業的基礎地位得到了鞏固。全面落實了黨在農村的各項支農、惠農政策,切實加大了農業技術推廣力度,科學合理地引導廣大民眾大力調整產業結構。按照“穩糧擴油,發展多經”的思路,較好地實現了調整增收目標。花生主導產業地位得到進一步提升,播種面積擴大,產量大幅提高。優質農產品品種和高效種植模式開始大力推廣,“鄂晚粳3號”種植面積達2000餘畝,且喜獲豐收。油菜種植面積達2.5萬畝,實現了“雙低”油菜一律化。養殖業生產繼續發展,全鎮規模養殖大戶如雨後春筍般不斷湧現,分水嶺村優質仔豬生產基地已經形成。林特生產達到前所未有的新水平,銀甜梨基地進一步發展壯大,已成為全縣叫得響的品牌。人民生活得到較大改善,農民人平純收在2006年達到2122元。

城鎮建設

基礎設施建設日趨完善。覓兒寺鎮共新修水泥硬化路面60餘公里。全長12.7公里的內環公路已全線貫通,極大緩解了廣大民眾買難、賣難、行路難的問題。自來水建設已完成勘測設計,方案選定,並多方籌措資金。小型水庫整險加固,泵站、渠道得到有效管理。有線電視開始進村入戶,教育網點有序撤併,農村醫療衛生條件極大改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深入人心,農民民眾的參合率達到83%,較好地克服了無錢治病、因病返貧問題。

覓兒寺鎮 覓兒寺鎮

基層組織建設得到了加強。認真開展了第二批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全面啟動了第三批先進性教育,較好地實現了黨員受教育、民眾得實惠、幹部轉作風這一目標。紮實推進了“三聯兩帶”和“五個基本”建設,順利完成了第六屆村委會換屆選舉工作。

社會事業

全面發展。狠抓了財源建設,國地兩稅超額完成,占全年計畫的105.3%;突出抓好了計畫生育工作,廣大民眾的生育觀念逐步轉變,生育秩序得到有效理順,獎勵扶助制度全面落實,優質服務漸漸深入人心;切實加強了政法和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結合新的信訪條例出台的契機,進一步加大了創安工作和社會矛盾排查調處力度,打擊了黑惡勢力,維護了社會穩定。全鎮的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位居全縣第一名;深入開展了文明單位創建活動,全鎮精神文明建設氛圍越來越濃;宣傳思想政治工作常抓不懈,凝聚了人心、鼓舞了士氣,受到了縣委的表彰;繼續推進了“兩孤”、“四有”愛心救助工程,孤兒、孤老的生活得到有效保障;堅持和完善了村主職幹部養老保險制度,在鎮財力較緊張的情況下,解決了4名幹部的養老保險問題,極大激發了村幹部的工作熱情,這項舉措在全縣是獨一無二的;順利推進了事業單位的轉制工作,實現了“以錢養人”轉為“以錢養事”的改革目標;基金社(站)兌付工作全面完成,切實維護了廣大股民的合法權益;黨風廉政建設紮實開展;民兵預備役和徵兵工作有序進行;扶貧開發整村推進;農村財務“雙代管”全面鋪開;婦聯積極開展了單親母親救助活動;工會認真解決了出現的一些難點和熱點問題,共青團充當了改革和發展的排頭兵。

招商引資

為了積極回響縣委、縣政府提出的“打將軍牌、走招商路、建後花園、樹新形象”的工作思路,進一步促進全鎮經濟社會的長足發展,覓兒寺鎮在招商引資工作中上認識、強措施、重實效,充分發揮自身的交通區位優勢和山水資源優勢,迅速在全鎮掀起了招商引資工作的新高潮。通過不斷努力,在2004年,覓兒寺鎮成功引進了由武漢老闆投資1200萬元的尚古山石料廠,投資380萬元的漢成電器有限公司,投資100萬元的張胡家村磚廠;

2005年,覓兒寺鎮促成江蘇江都建築工程公司注資800萬元,幫助鎮建安公司將資質由三級升為二級,極大提高了建安公司的信譽和質量,建安公司不斷拓展外埠市場,截至目前,已在各地中標近7000萬元;隨著內引外聯力度的不斷加大,以及一系列優惠政策的吸引,我們還相繼引進了投資80萬元的粵漢養殖場,投資100萬元的三叉路精米加工廠,投資280萬元的紅安縣生活資料公司尚古山煙花爆竹倉儲。覓兒寺鎮再加力度,再上措施,相繼引進了由武漢老闆投資300萬元的紅安縣華信建材有限公司,由福建老闆投資500萬元興建的隆盛石料廠,另外,香港瑞雲國際酒業管理有限公司也準備在尚古山村興建雲鶴生態休閒山莊進行旅遊開發,首期投資2000萬元。

文化教育

覓兒寺鎮 覓兒寺鎮

覓兒寺鎮文化活動的繁榮培養了大量的文化人才。如覓兒寺鎮農民作家徐緒略,創作了上百篇文學作品,出版了長篇紅安機智人物故事《秀才外傳》。青年作家徐緒敏,2005年創作的大型革命歷史楚劇《風雨情緣》,被推薦為省精品劇目,並準備在“八藝節”上展演。還有袁小建、徐新民、周長元等一大批文化人才,已紛紛走向各地工作崗位。 覓兒寺鎮民間文藝活動也開展得有聲有色。鎮內有鼓書藝人7人,皮影班2個,幾乎村村都有牌子鑼鼓。該鎮著名北路流派鼓書代表藝人葉自清,年輕時師從胡明朗。在以後的從藝生涯中,將鼓書表演不斷進行改革。在表演上將唱、做、念、打融為一體,重表現節奏。講字正腔圓,重觀眾聽覺,講鼓書的韻律。他的演技不僅在紅安境內有影響,並在黃岡、麻城、新洲、黃陂四市極具名氣,其弟子遍布鄂東北。

鎮內周家樓村的民間藝術表演形式《高蹺》聞名於全縣。它分“文高蹺”和“高蹺亭子”兩種表演形式。“文高蹺”(俗稱“八仙高蹺”)是由六名男女踩著六尺高的高蹺、裝扮成神話故事中的“八仙”,進行表演。“高蹺亭子”是由一名男子踩著3尺高的高蹺,身上縛重60斤的鐵架,一小孩在架的頂端翻跟斗。兩旁各有一個坐架,一對雙胞胎男性幼兒分別縛在坐架上,在鑼鼓、鞭炮聲中,踩蹺者繞場遊走,上面小孩不停地翻跟斗,表演十分驚險。在紅安縣第三屆民間藝術節上,“高蹺亭子”獲表演一等獎,並在中央、省電視台專題新聞節目中播出。

覓兒寺鎮農民熱情好客。每逢貴客或宴請親朋好友,便擺開八仙桌,用當地藍花大品碗盛滿美味佳肴,而且每道菜必須是雙份,以體現主人之盛情。當地村民還崇尚佛教,講求善惡因果。2003年,當地民眾與在外經營的老闆等人自願發起集資捐募活動,在覓兒寺建起一座480平方米的廟宇。2006年4月2日,省佛教協會在覓兒寺舉行了隆重的“主殿落成,大佛開光”儀式,前來瞻仰的民眾達3萬餘人,其規模之盛大是空前的。

覓兒寺鎮中國小名錄

周家樓村國小 柏樹崗村國小 徐家樓村國小 李家畈村國小
張灣村國小 普安橋村國小 尚古山村國小 董家灣村國小
鄭家崗村國小 新集街村國小 依河墩村國小 王槐灣村國小
風凰山村國小 粟林崗村國小 柏林灣村國小 楊家田村國小
粟梓園村國小 中分灣村國小 夏家寨村國小 座坡村國小
涼亭村國小 黃家崗村國小 茶安廟村國小 張胡家村國小
分水嶺村國小 覓兒寺鎮初級中學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