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民俗觀念與行為中的象徵物的含義

從金卵的裂口中蹦出一支帶有綠色羽翼的金箭,這就是箭的來源,也是新郎的寶石。 按藏族的習俗,每年正月初三是換下舊的風幡,再插上新風幡的日子。 在西藏一些農村,過新年時有在院牆上畫牆畫的習俗。

西藏民俗觀念與行為中的象徵物的含義

1、瑪尼堆與風馬旗

在西藏,我們往往可以在較高的山坡、山頂、懸崖旁邊、十字路口、湖邊以及被認為是神聖之地的地方等處看見用石塊、經幡、木箭(高10米以上)、風馬旗堆積及裝飾的瑪尼堆,藏族習慣在路過瑪尼堆時必放一個石子或石塊作為一次祈禱,石子如是白色的最好。許多瑪尼堆都是又高又大的,這一般是較為古老的或為信徒較為信仰的地方。瑪尼堆中的“瑪尼”的意思來自梵語,意為“如意寶”,即人們丟石子祈禱,希望萬事稱心如意。據考證,瑪尼堆中放置石子的行為來源於藏族古老的白石崇拜,該種宗教意識把山上的白色石頭視為神靈的化身,據記載,古代藏人常在家中供奉白石。另外,據藏族學者才讓太等人的說法,瑪尼堆,古代叫拉擇(la—btsas),據說來自象雄語,意為路標。不過藏人對拉擇有兩種解釋,一種認為藏族古代先民在荒蕪人煙、廣袤千里的山地、草原上放牧、流動,為了不至於迷路以及可以分清楚地界,就在重要的山口、山頂建立路標,過往之人有義務放置石塊對之進行加固。另一種說法是藏族先民出征打仗時為了不至於迷路而在經過的重要或突出顯眼的地方放置路標。因為藏族有在拉擇上插標槍、羽箭的習俗。另外,據藏族古代史書《西藏史籍五部》所說,天神拉傑工贊以東薩曲曲曼為妻,生下7個王子,即高處的拉擇神,低處的楚擇神(舟神),地方的里神,城郭的守護神及外神、內神、鬥神等。拉擇也被作為神的名字使用。藏族學者恰白·次旦平措將之稱為“山口神”。按照西藏習俗,每個人路過拉擇處,不論身份高下都要下馬離鞍,整理衣帽以示恭敬,並將五彩風幡或哈達、經文、紙馬和羊毛等掛在風幡及桿繩上,然後焚燒香柏枝、糌粑以及酥油,脫帽祈禱:“於途平安、所願皆償,為我餞行、為我洗塵……”禱畢,在場的所有人都用右手抓一把糌粑,面向拉擇,高呼三聲“嗦”,並喊“吉嗦,神靈必勝!”喊完,將糌粑撒向空中,然後後退離去。瑪尼堆或拉擇的供奉物除了石子外還有刻著六字真言、佛像的石塊,以及氂牛頭、羊頭等。此外還有風馬旗。

風馬旗藏語叫“龍達”(lung—rta),據西方學者勞費爾與瓦德爾考證,其來自於漢語的龍馬,認為藏語rlung或klung是對漢語“龍”的音譯轉寫。藏族學者卡爾梅·桑木旦還認為klung一rta可以翻譯成“河之馬”。rlnug—rta可以翻譯為“風馬”。譯為“河”本主要是來自漢地的龍馬負河圖於黃河而出的典故。其龍來自漢語。據中國學者謝繼勝研究.漢族地區有“馬八尺以上為龍,七尺以上為龍馬。六尺以上為馬”(《周禮·夏官瘦人》)的說法,但藏地的風馬旗主要來自漢地的紙馬、甲馬習俗。紙馬、甲馬是繪有馬的送魂幡。在宋代就已經流行西藏的風馬旗最初所起的作用也是送魄幡。但也有許多本民族的文化成分。在苯教觀念中,人死後其靈魂由陰間的白馬送行至天界。所以在葬儀上一般都要獻祭所謂的“寶馬”,還要給寶馬配上開路的飛跑馬(快跑玉鞍)、殿後的香馬以及牛、羊等隨從。敦煌文獻中還有關於寶馬與人的關係的儀軌故事。比如 P.T.1136中的故事:

在塞達烏古地方,父名金馬塞瑪昌,母名玉馬玉瑪倉,二馬交配,二馬持抱,生下一歲的馬駒,取名伯布喬容。馬駒跟在其母身後走時,被瑪米德尊布用皮繩活套套住,全力牽到白陶土壘起的土圍子裡,用黑嚼子罩上。這親密合意的牲口和瑪米德尊布兩個小人、窮人,情誼深厚,一個死了另一個要為之修墓。後來瑪米德尊布死了,親密合意的牲口非常傷心,親自為其安葬,建帳篷形墓穴。(死者)說:沒有寶馬(do—ma),沒有親密馬,合我心意的牲口(pyugs-smos)你要有勇氣過山口,能坦然過渡口。

由此可見古代藏人對於馬匹懷有強烈的宗教感情,稱之為親密合意的牲口,希望在死後寶馬能夠順利將主人送到天界。

風馬旗圖案中的中心多為一匹奔跑的馬,馬身上馱有寶瓶或吉祥鞍座、八卦圓輪等。風馬旗的四角還繪有宇宙四獸,常見的是右上角的金翅大鵬鳥、左上角的青龍、右下角的白獅子(氂牛)、左下角的紅虎。象徵宇宙的結構。這四種動物是漢地青龍、朱雀、白虎、玄武的變化。許多風馬旗的圖案還有五行、八卦、西藏的吉祥符號等。藏族在瑪尼堆上使用風馬旗,其功能已經從單純的送魂變成祈福、還願、請求神靈保佑等意義。

2、彩箭與紡錘

關於彩箭與紡錘分別的象徵含義的起源,現在基本可以確定與民間婚姻習俗及信仰有關,佛教對人類的世俗事務不感興趣,因此有關婚姻的一些宗教觀念與儀式都是苯教的。不過,在苯教中這兩種東西又被賦予許多內涵。苯教對彩箭與紡錘的象徵意義較為看重,尤其是彩箭,為之專門創立了箭神這樣的神靈。對於這兩種東西還有專門的神話進行解釋。據藏族學者卡爾梅·桑木旦的研究,在苯教的有關婚姻儀式的幾本經典中,彩箭與紡錘在婚姻儀式中特別重要,在儀式中既要講述彩箭與紡錘的由來的神話,還要舉行供奉這二者的儀式。據說箭神來自世界的創立者赤傑出曲巴在創始之際用光輪敲擊宇宙的光卵而發出光芒,上射的光形成散射神,下射的光形成箭神(mda—gsas)。在有關彩箭、紡錘以及穆繩、吉祥結的產生神話中,它們間有神奇的因果關係:“在天上的一條峽谷里,有一位名叫恰剛樣扎的法師和一位叫什貝東桑瑪的母親。他們結合在一起,生下三個神奇的卵。從金卵的裂口中蹦出一支帶有綠色羽翼的金箭,這就是箭的來源,也是新郎的寶石。從青綠色的卵的裂口中蹦出一支帶有金色羽翼的青綠色箭,這是新娘金光閃閃的箭。從半圓形的白卵裂口中蹦出一支紡錘。從天空的光和霧海中出現了苯教的白色物質,風把它拉了出來,紡織成線,它被纏繞在一棵樹上,這根線被命名為穆繩和吉祥結……”在這個有關婚姻起源的神話中,接著又講述一位女神下嫁人間時,人間男子向天神送上一支自綾箭作為證明自己有能力娶神女的信物,女神出嫁時則在帶上父親送的箭和母親送的一個漂亮的紡錘,自此箭與紡錘就是男、女的象徵物:

“新郎的拉色爾,新娘的拉玉……新郎那支鑲嵌寶石的生命箭,新娘那支帶有玉葉的金紡錘……男子的生命依賴於箭,女子的生命依賴於紡錘……我們把他們託付給眾神,讓箭與紡錘永不分離。讓我們把穆繩和吉祥結托付給眾神,讓它們永不被剪斷。”

在西藏一些地區如林芝地區,每年春天時男子都有上山插箭的習俗,該箭一般長10~20米,箭尾用三塊木板製成,上面再繫上白幡或風馬旗(龍達),它主要象徵好運及吉祥,風馬旗上的顏色要與插箭者的生辰星象相符。插箭儀式十分熱鬧喜慶,一般箭是獻給地域神的,儀式中還有必要向地域神獻柏樹枝及舉行盛大的宴會。

3、門飾、堡頂幡與牆畫

在西藏農村,我們可以在農民的家裡發現許多有意思的民俗東西,比如老百姓對門的裝飾以及新年時在院牆外塗畫奇特的符號,等等。

西藏農戶家的門作為房間的人口,具有許多講究,在藏區每家每戶都要根據家庭的經濟條件在大門的門垛內供奉一尊神像,此即鬥神。一般門上一定要有門釘,有些家庭要在門框上方放一隻羊頭。羊頭上纏五色羊毛,放羊頭時一定要請巫師或咒師念咒後放置,這叫“封天門地門”。其用意一是請神靈保佑家庭吉祥,再就是以有魔力的羊頭鎮門,使妖魔無法進門。

農村中幾乎所有家庭的大門上部都要安置氂牛角和鵝卵石,這是供鬥神的標誌,一般每年秋收開鐮的第一把穗子都要供在鬥神前。供鬥神的習俗來自苯教,在古代主要是供鹿角與野氂牛角,在供物的角上環要纏上沒有任何標記的旗子或乾淨的白色羊毛,藏語叫這種供物為“塔貴”。後農村很難找到鹿角或野氂牛角,便改用一般的氂牛角。鵝卵石有時也用刻有六字真言或三世佛的石板來替換。

在一些有錢人的家庭,人戶門的兩面門扇上要畫上圖案,這類圖案以奔跑的氂牛、馬、飛翔的鳥、蹲立或歡叫的狗為主。主要有三個含義:一是娛樂鬥神、二是驅除妖魔、三是裝飾門面。一般人家會在門上畫上簡單的日月圖案、雍仲圖案。另外,藏族習俗中喜歡在門環上還常常掛上氂牛尾或以氂牛毛編織的扁平或圓的繩子(有白色及彩色兩種),尾端繫著氂牛尾。還有的人家要掛用氂牛繩系的小木棍與木環,這種木棍與木環原本是牽牛的用具,但其造型非常像古代埃及人使用的生命環——∝、♀,推測在門上掛上木棍與木環應該分別代表男性與女性,象徵著主人家期盼家庭人丁興旺、財運事通。總之,各類門飾目的性很強,多象徵吉利、驅魔、祁福等。另外,藏人農家門環上還有掛著用紅、藍、白、黃、綠五色絲綢或布帶編的長條形如意結,這也是求福運的象徵。

在西藏,凡是人所構築的建築上都要在屋頂四角插上風幡及神朵(有時是神朵上面加上風幡)。風幡有白色與五色兩類。不同顏色代表不同意思。一般白色是神的代表,同時也代表白雲,藍色為天空、玉龍的象徵色,紅色為火與太陽的象徵,綠色是水的象徵,黃色是大地的象徵,佛教也把黃色視為教法的象徵色。風幡多為牡羊毛線縫製。風幡的插法是按屋主的屬相顏色進行開頭的排列,屋頂的風幡也可以用兩根風幡拉起一根繩子,上面掛上五色旗。按藏族的習俗,每年正月初三是換下舊的風幡,再插上新風幡的日子。如果家庭有喜慶的事也要更換風幡。換風幡要舉行焚香祭祀堡頂神的儀式。習俗中換幡平常由屋主本人實行,但如果家中娶親則由新娘換風幡名為“拉多”——神系(接納新人)。有女兒出嫁則在其一年後回娘家時由該女換幡,名為“拉作”——神解(表示女兒此後不是娘家的人了)。在牧區,牧人多在氂牛帳篷前面樹立一桿旗。在農村凡以木板為屋頂的房子也要在房頂中央樹旗桿。

在西藏一些農村,過新年時有在院牆上畫牆畫的習俗。牆畫的圖案主要有三種:雍仲符號、日月符號、蠍子符號。

蠍子符號是西藏獨特的符號,多畫於大門兩旁的牆壁上,其意義就是辟邪、除魔障。這種符號與佛教中的摩揭形象有關,但也不排除受漢地民間“五毒”觀念(以蠍子、蜈蚣、蛇、蟾蛛、蜘蛛五種毒蟲為驅邪之物)的影響。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