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朝聖

西藏朝聖主要指具有佛教信仰的群體,特別是藏傳佛教的信仰者和藏文化的愛好者到西藏進行一種宗教性的朝拜活動,通過這種宗教性的朝拜活動,能夠得到聖地諸佛菩薩的加持,能夠在自己修行的進步和智慧的增長。

布達拉宮布達拉宮

西藏朝聖綜述

“既為朝聖,當心與佛同,體佛之心,悟佛之行。”所以朝聖的主要內容是與佛教聖地相關。西藏被稱為“聖地”,不但因為這是自然的一片淨土,最核心的是,這是佛菩薩教化的地方。從諸佛菩薩的聖像、教法到祖師大德們的聖跡、教理,從神山到聖湖,凝聚了諸佛菩薩的無量加持。藉助此境界,以攝心,修持,淨念,生起恭敬心,禮拜心,慚愧心,培福的心,由此善緣,激發我們自性的佛性,體悟佛法。

藏傳朝聖的內容

藏傳佛教寺院

布達拉宮
布達拉宮位於拉薩市區西北的瑪布日山上,是一座宮堡式建築群,最初是吐蕃王朝贊普松贊乾布為迎娶尺尊公主和文成公主而興建。於17世紀重建後,成為歷代達賴喇嘛的冬宮居所,為西藏政教合一的統治中心。布達拉宮內主供的檀香木天然生成觀音像,這是朝聖者最重要的聖地,這也是觀音菩薩的三大道場之一。

拉薩布達拉宮拉薩布達拉宮

“布達拉”譯“普陀珞珈”都是梵語“Potalaka”的音譯,意為“佛教聖地”。公元7世紀初,松贊乾布統一西藏,定都拉薩,建立起強大的吐蕃政權。641年,他與尼泊爾塔庫里王朝和中原唐王朝聯姻,迎娶尺尊公主和文成公主,在瑪布日山上修建了宮殿。因為松贊乾布把觀世音菩薩(世間自在佛)作為自己的本尊佛,所以就用佛經中菩薩的住地“布達拉”來給宮殿命名,稱作“布達拉宮”。
布達拉宮俗稱“第二普陀山”,屹立在拉薩市區西北的紅山上,是一座規模宏大的宮堡式建築群。布達拉宮被稱為“世界屋脊明珠”,它是拉薩乃至青藏高原的標誌,也是西藏曾經的政權中心。最初是松贊乾布為迎娶文成公主而興建的,17世紀重建後,布達拉宮成為歷代達賴喇嘛的冬宮居所,也是西藏政教合一的統治中心。
整座宮殿具有鮮明的藏式風格,依山而建,氣勢雄偉。布達拉宮中還收藏了無數的珍寶,堪稱是一座藝術的殿堂。1961年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1994年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大昭寺
大昭寺座落在拉薩市的中心,是西藏最神聖的寺院,供奉著釋迦牟尼佛12歲等身像。大昭寺又名“祖拉康”藏語意思是經堂。“昭”為藏語意為佛,故稱大昭寺,即供奉大佛的神殿。始建於唐貞觀二十一年(647年),是藏王松贊乾布為供奉尺尊公主從尼泊爾帶來的釋迦牟尼8歲等身像而建的。後因歷史等原因,今大昭寺內供奉的是文成公主從大唐長安帶去的釋迦牟尼12歲等身像。而尼泊爾帶去的8歲等身像於八世紀被轉供奉在小昭寺。

拉薩大昭寺拉薩大昭寺

西藏的寺院多數歸屬於某一藏傳佛教教派,而大昭寺則是各教派共尊的最神聖的寺院。統攝苯教、寧瑪、薩迦、噶舉、格魯等西藏佛教的五大教派和各教派所崇奉的佛、菩薩、本尊、祖師、護法諸神像。有108個佛殿,除了主供的覺沃佛佛殿外,還有宗喀巴及其八大弟子殿,八藥師佛殿,千手千眼觀音佛殿,彌勒佛殿,宗喀巴佛殿,無量光(阿彌陀佛)佛殿,蓮花生佛堂,祖孫三法王殿,度母佛殿等等。
除了佛殿佛像之莊嚴,數量之多外,據蟬友圈·佛旅網領隊在大昭寺介紹:在大殿一樓的牆壁上,有一尊從岩石牆壁中自然長出的藥師佛聖像。從頭部自然往下長,現已長到頸部了,而且每年都在一點一點的生長著。在大殿二樓,還有一尊天然長成的白度母聖像。這實在是令人稱奇、震撼。
小昭寺
小昭寺是漢語稱謂。小,是與大昭寺相對應而言;昭,是藏語“覺臥”的音譯,意思是佛。小昭寺是深受我族人民敬仰的一座古寺,建於公元641年(藏曆鐵牛年),與大昭寺同期建成,由文成公主督飭藏漢族工匠建造,位於拉薩古城以北,與大昭寺相距約1千米,總占地面積約4000平方米。寺廟取名“甲達熱木齊祖拉康”,意為“漢虎神變寺”。通常與大昭寺連稱“拉薩二昭”而馳名於世。寺內原供奉釋迦牟尼佛12歲等身像,文成公主由長安攜帶進藏,成為西藏最珍貴的歷史文物。後移至大昭寺,將尼泊爾尺尊公主攜帶的釋迦牟尼佛8歲等身像移至小昭寺。小昭寺又名上密院,藏語叫“居堆巴扎倉”,屬藏傳佛教格魯派密宗最高學府之一。
世上只有三尊佛祖等身佛像,即8歲、12歲和25歲。是佛陀當年在世時,其弟子按照佛陀當年時的模樣而塑造,由佛陀親自開光、散花加持的。今佛陀8歲和12歲的佛像分別供在西藏的大昭寺和小昭寺,而佛陀25歲的等身像則供在印度菩提伽耶正覺塔內。這三尊佛像均為見解脫佛像,尊貴之至極。其中,佛陀的8歲等身像,即米居多傑(不動金剛)釋迦像,是吐蕃時期尼泊爾尺尊公主從加德滿都帶來的。

格魯派(黃教)寺院
甘丹寺、色拉寺、哲蚌寺、扎什倫布寺

寧瑪派祖庭桑耶寺寧瑪派祖庭桑耶寺

寧瑪派(紅教)寺院
桑耶寺
敏珠林寺
薩迦派(花教)寺院
薩迦寺
噶舉派(白教)寺院
噶舉寺楚布寺
四大教派合一寺院寺院
白居寺
其他寺院
扎基寺

藏地的聖山和聖湖

三大聖湖

納木錯、羊卓雍錯、瑪旁雍錯

八大神山

喜馬拉雅山、岡仁波齊、苯日神山、雅拉神山、阿尼瑪卿山、拉瓦格博峰、墨爾多神山、尕朵覺悟山

其他風景內容

冬日西藏、念青唐古拉山、可可西里、八廓街、雅魯藏布江大峽谷、雍布拉康

西藏朝聖線路行程

西藏朝聖遊學不同於一般的旅遊觀光,“朝”者,面也,朝聖就是見佛,當體佛之心,悟佛之行。西藏朝聖線路由蟬友圈·佛旅網創始人衲木錯,憑藉八年佛旅實踐,在漢藏高僧大德的開示下,創造性地開闢了一條集全程素食、觀光朝聖與體驗學習為特色的新型佛​旅遊學線路。

第一天 全國各地,拉薩集合

拉薩市區海拔3650m,坐火車或飛機,初到高原,當天不宜劇烈活動,不洗頭不洗澡預防感冒,入住酒店作高原氣候適應性休息。

第二天雅魯藏布江—山南沙漠—桑耶寺

早餐後乘坐大巴,途徑一半是綠洲,一半是沙漠的雅魯藏布江山南段,在觀景台感受平緩開闊的大江,風光迤邐,奇妙迷人。隨後至山南地區扎囊縣境內的桑耶寺朝聖西藏第一座寺院。下午返回拉薩。
桑耶寺是西藏第一座三寶具足之寺院,由蓮花生大師主持建設,是寧瑪派祖庭。中心佛殿兼具藏式、漢式、印度式三種建築風格,主供佛釋迦牟尼佛聖像於岩石中天然長成。上千年的建築及壁畫保存完好。娑婆世界具像示現,妙不可言。

第三天 布達拉宮—大昭寺—小昭寺—八角街

上午登高遊覽“高原明珠”、觀世音菩薩道場布達拉宮(海拔3750m),下午朝拜大昭寺之佛陀12歲等身像(覺沃佛)、小昭寺之佛陀8歲等身像(不動金剛像),隨後融入到藏族人千餘年流轉不息的轉經道——八角街,體悟回味神聖。

第四天甘丹寺—色拉寺—扎基寺

甘丹寺,格魯派祖庭,六大寺之首,宗喀巴大師於1409年創建。甘丹意為“兜率天”,這是未來佛彌勒所教化的世界。寺內保存著宗喀巴大師及歷代甘丹赤巴遺體靈塔九十餘座,並藏有整套大藏經《甘珠爾》。
色拉寺,格魯派六大寺之一,與哲蚌寺、甘丹寺合稱拉薩三大寺。色拉寺有著名的馬頭明王金剛像,寺內辯經在藏傳佛教中首屈一指。
扎基寺,藏地唯一的財神廟,主供護法神扎基拉姆,寺廟雖小,卻香火鼎盛,被認為是求財最靈驗的。此處禮佛,除了煨桑、供酥油茶、獻哈達外,還供白酒。

第五天藏北大草原—繞納木錯和扎西島

早晨乘坐大巴穿越一望無際的藏北大草原(羌塘草原),感受夢幻迷離的遊牧文化。經海拔5190米的那根拉山口,到達聖湖納木錯。遊覽後返回拉薩市區酒店。
納木錯,意為“天湖”,藏傳佛教三大聖湖之一,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大型湖泊,被評為中國最美的五大湖泊之一。納木錯相傳為密宗本尊勝樂金剛的道場,羊年繞湖功德是平時的十萬倍,此舉即始於此。自然原始生態的納木錯,也是西藏朝聖者心中的聖地。納木錯的風光一年四季各有特色,一日24時又各自不同,水天一色的景色總是讓人流連忘返。

第六天拉薩—楚布寺

楚布寺,噶瑪噶舉派的主寺,歷代大寶法王駐錫地,位於拉薩堆龍縣境內。藏傳佛教轉世制度由第一代噶瑪巴在此首創,後被西藏其他教派推而廣之。第八世噶瑪巴為紀念其上師而塑造的銀像是楚布寺鎮寺之寶,銀像塑成後自動懸浮空中七天之久,有“空住佛”之說。

第七天綜合行程

羊卓雍錯(海拔4441m)—喜馬拉雅山—卡若拉冰川—紅河谷—白居寺(海拔3900m)—日喀則(海拔3650m)
羊卓雍錯,三大聖湖之一,是“神女散落的綠松石耳墜”,在山南浪卡子縣境內,因羊湖多汊口,像珊瑚枝一般,在藏語裡又意為“上面的珊瑚海”,其景色,集高原湖泊、雪山、島嶼、牧場、寺廟為一體,冠絕藏南。藏族民歌讚美她:“天上的仙境,人間的羊湖。”
白居寺,位於江孜縣境內,是藏傳佛教薩迦派、噶當派、格魯派三派共存的一座寺廟,寺院建築是藏區塔寺結合的典型。塔中有寺、寺中有塔,寺塔天然渾成,相得益彰。其白居塔有“十萬佛塔”的美譽,因殿堂內繪有十餘萬佛像而得名,堪稱佛像博物館。

第八天日喀則—扎什倫布寺—哲蚌寺

早餐後退房,參訪後藏第一名寺扎什倫布寺,朝聖世界最高彌勒佛坐像。最後乘坐大巴返回拉薩,參訪藏傳佛教最大寺院——哲蚌寺,朝聖彌勒佛8歲等身像。
扎什倫布寺,格魯派六大寺之一,歷代班禪大師駐錫地,供奉有歷代班禪靈塔。寺西側的強巴康內供有世界最高的強巴佛坐像,高26.2米,莊嚴肅穆,俯瞰寺宇。
哲蚌寺,格魯派六大寺之一,是藏傳佛教最大的寺廟,是布達拉宮建成前達賴喇嘛的駐錫地。供奉有未來佛強巴佛(彌勒佛)八歲等身像,以及最大的文殊室利菩薩像。雪頓節期間,哲蚌寺展佛也是最隆重的一個儀式。

第九天遊覽八角街——回到溫馨的家

八角街——“聖路”八角街—千年歷史名街、轉經道,集宗教、文化、旅遊、商業為一體。
天遊學藏地歷史、地理、人文及宗教禮儀習俗,體悟藏地虔誠清靜及神秘的佛教文化,感受聖地之殊勝加持。當您回憶起行程中令你流連忘返的美麗風光、令您感動的虔誠信仰,也許,您已經真正體驗了一回藏民的生活。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