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旅遊景點

西藏旅遊景點

西藏旅遊景點是指西藏地區的風景區,涉及很多領域,有自然景區、寺廟景區、歷史景區。到2014年年底,西藏已擁有90個國家A級景區,其中5A景區兩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六個,國家地質公園兩個,可供遊覽景點297處。形成了觀光旅遊、民俗旅遊以及徒步、探險、朝聖等專項旅遊共同發展的格局。旅遊從業人員達到30萬人。

基本信息

拉薩

13

拉薩市是西藏自治區首府,地處雅魯藏布江支流拉薩河中下游北岸,海拔3650米,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城市之一。是一座具有1300多年歷史的古城,是西藏自治區政治、經濟、文化宗教的中心。拉薩、藏語意為"聖地"、"佛地"。

布達拉宮

1

布達拉宮始建於公元7世紀,是藏王松贊乾布為遠嫁西藏的唐朝文成公主而建。布達拉宮位於拉薩市的中心的紅山上,最高處海拔3767.19米,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古代宮殿。從山腳入口處到頂端,一共有900多級石階。布達拉宮由紅宮、白宮兩大部分組成,紅宮居中,白宮橫貫兩翼,紅白相間,群樓重疊,是集宮殿、城堡、陵塔和寺院於一體的宏偉建築。

大昭寺

1

大昭寺始建於七世紀吐蕃王朝的鼎盛時期,是西藏現存最輝煌的吐蕃時期的建築,也是西藏現存最古老的土木結構建築,開創了藏式平川式的寺廟布局規式。大昭寺融合了藏、唐、尼泊爾、印度的建築風格,成為藏式宗教建築的千古典範。

八廓街

3

八廓街引又名八角街,位於拉薩市舊城區,是拉薩著名的轉經道和商業中心,較完整地保存了古城的傳統面貌和居住方式。八廓街原街道只是單一圍繞大昭寺的轉經道,藏族人稱為“聖路”。

現逐漸擴展為圍繞大昭寺周圍的大片舊式老街區。八廓街是由八廓東街、八廓西街、八廓南街和八廓北街組成多邊形街道環,周長約1000餘米,街內岔道較多,有街巷35個。八廓街屬城關區八廓街辦事處,下轄4個居委會,199個居民大院。

羊八井

4

羊八井,即羊八井鎮,位於西藏拉薩市西北91.8公里的當雄縣境內。熱田地勢平坦,海拔4300米,南北兩側的山峰均在海拔5500~6000米以上,山峰發育著現代冰川,藏布曲河流經熱田,河水溫度年平均為5℃,當地年平均氣溫2.5℃,大氣壓力年平均為0.06兆。附近一帶經濟以牧業為主,兼有少量農業。青藏、中尼兩條公路幹線分別從熱田的東部和北部通過,交通尚為方便。

納木錯

1

納木錯,位於西藏自治區中部,是西藏第二大湖泊,也是中國第三大的鹹水湖。湖面海拔4718米,形狀近似長方形,東西長70多千米,南北寬30多千米,面積約1920km²。早期的科學考察認為,納木錯的最大深度為33米,但最近兩年對湖泊的重新測量發現,納木錯最深處超過了120米。蓄水量768億立方米,為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大型湖泊。“納木錯”為藏語,蒙古語名稱為“騰格里海”,都是“天湖”之意。納木錯是西藏的“三大聖湖”之一。納木措是古象雄佛法雍仲本教的第一神湖,為著名的佛教聖地之一。

哲蚌寺

6

哲蚌寺系黃教六大寺廟之一,原名是吉祥永恆十方尊勝州,藏語意為“堆米寺”或“積米寺”,藏文全稱意為“吉祥積米十方尊勝州”。它坐落在拉薩市西郊約十公里的根培烏孜山南坡的坳里,由黃教創始人宗喀巴之弟子降央曲吉-扎西班丹於1416年創建。解放前該寺僧眾超過一萬人,是藏傳佛教最大的寺廟。擁有141個莊園與540多個牧場,是藏傳佛教最大的寺廟。哲蚌寺是中國藏傳佛教格魯派寺院。與甘丹寺、色拉寺合稱拉薩三大寺。位於拉薩西郊更丕烏孜山下。整個寺院規模宏大,鱗次櫛比的白色建築群依山鋪滿山坡,遠望好似巨大的米堆,故名哲蚌。哲蚌,藏語意為"米聚",象徵繁榮,藏文全稱意為“吉祥積米十方尊勝洲”,它是格魯派中地位最高的寺院。

甘丹寺

1

甘丹寺,位於拉薩達孜縣境內拉薩河南岸海拔3800米的旺波日山上。旺波日山猶如一頭臥伏的巨象,馱載著布滿山坳、規模龐大的建築群,充分體現出傳統藏傳佛教寺院建築因地制宜,寺廟傍山而立,群樓重疊,巍峨壯觀。該寺是黃教六大寺中地位最特殊的一座寺廟,它是由藏傳佛教格魯派的創始人宗喀巴於1409年親自籌建的,可以說是格魯教派的祖寺,清世宗曾賜名為永壽寺。該寺是格魯派的祖寺,與哲蚌寺、色拉寺合稱拉薩“三大寺”,清世宗曾賜名為永壽寺。寺院全稱“甘丹朗傑林”,甘丹是藏語音譯,其意為“兜率天”,這是未來佛彌勒所教化的世界。可見該寺僧侶信奉“彌勒淨土”。宗喀巴的法座繼承人,歷世格魯派教主甘丹赤巴即居於此寺。寺內還保存著歷代甘丹赤巴的遺體靈塔九十餘座,並藏有許多明代以來的文物和工藝品。

色拉寺

1

色拉寺,全稱為“色拉大乘洲”,位於拉薩北郊的色拉烏孜山腳,由宗喀巴弟子絳欽卻傑·釋迦益西興建於公元1419年,與哲蚌寺、甘丹寺並稱“拉薩三大寺”,在藏傳佛教界享有盛譽,色拉寺依山面河,綠樹掩映,高聳的金頂在藍天的映托下奕奕生輝,光彩奪目。

小昭寺

1

小昭寺,位於拉薩八廓街以北約500米處,是拉薩名勝之一,通常與大昭寺連稱“拉薩二昭”而馳名於世。小昭寺建於公元641年(藏曆鐵牛年),相傳是由文成公主親自奠基建造的,位於拉薩古城以北,與大昭寺相距約1千米,總占地面積約4000平方米。寺廟取名“甲達熱木齊祖拉康”,意為“漢虎神變寺”。小昭寺是漢語稱謂;小,是與大昭寺相對應而言;昭,是藏語“覺臥”的音譯,意思是佛。寺內供有釋迦牟尼八歲等身赤金像及眾多的佛像和唐卡等。1962年被列為自治區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羅布林卡

1

羅布林卡位於西藏拉薩西郊,始建於十八世紀40年代,是歷代達賴喇嘛消夏理政的地方。建築以格桑頗章、金色頗章、達登明久頗章為主體,是西藏人造園林中規模最大、風景最佳的、古蹟最多的園林。內有拉薩唯一的動物園。

西藏博物館

1

西藏博物館坐落於拉薩市羅布林卡東南角,是西藏第一座具有現代化功能的博物館。1994年7月列入西藏自治區成立30周年大慶援藏62項工程之一,於1999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50周年和西藏民主改革40周年之際落成開館。博物館占地面積53959平方米,總建築面積23508平方米,展廳面積10451平方米。館區中軸線上依次坐落著序言廳、主展館和文物庫房。西藏博物館具有鮮明的藏族傳統建築藝術特點,同時又深刻體現了現代建築的實用特點和藝術神韻。2016年12月1日起,西藏自治區博物館因改擴建閉館。2017年10月28日,由國家投資6.6億元實施的館改擴建工程奠基動工,預計到2020年初完成主體工程建設。

日喀則

1

日喀則市地處西藏南部,位於雅魯藏布江和年楚河的交匯處,海拔高達3800米,是目前西藏的第二大城市,也是歷代班禪的駐錫之地。美麗旖旎的自然風光,獨具特色的後藏生活,被譽為“最如意美好的莊園”。

扎什倫布寺

12

扎什倫布寺意為“吉祥須彌寺”,全名為“扎什倫布白吉德欽曲唐結勒南巴傑瓦林”,意為“吉祥須彌聚福殊勝諸方州”。位於西藏日喀則的尼色日山下。是該地區最大的寺廟。明朝正統12年,宗喀巴弟子根敦主興建。後四世班禪羅桑卻吉堅贊加以擴建。寺中錯欽大殿可容2000人誦經,殿中有釋迦牟尼像,兩邊有根敦主與四世班禪立像。大殿兩側為彌勒殿與度母殿。寺的西側有大彌勒殿,高30米,甚宏偉。另有歷世班禪靈塔殿,藏舍利肉身。寺有四紮倉(經院),教學顯密並重。扎什倫布寺可與達賴的布達拉宮相媲美。它與拉薩的“三大寺”甘丹寺、色拉寺、哲蚌寺合稱藏傳佛教格魯派的“四大寺”。四大寺以及青海的塔爾寺和甘肅的拉卜楞寺並列為格魯派的“六大寺”。建築結構也深刻影響了其他藏傳佛教建築如五當召。扎什倫布寺是中國著名的六大黃教寺院之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2017年8月,批准為國家5A級旅遊景區。

白居寺

12

白居寺,藏語稱“班廓曲德”,意為“吉祥輪大樂寺”,位於西藏自治區日喀則江孜縣江孜鎮,南、北、東三面環山,寺院四面臨水,距拉薩南約230千米處,距日喀則東約100多千米,海拔3900米。是一座藏傳佛教薩迦派、夏魯派、格魯派共存的寺院。白居寺始建於明宣宗宣德二年(1427年),歷時10年竣工。它是一座塔寺結合的典型的藏傳佛教寺院建築,塔中有寺、寺中有塔,寺塔天然渾成,相得益彰,它的建築充分代表了13世紀末至15世紀中葉後藏地區寺院建築的典型樣式。1998年,白居寺被列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卡若拉冰川

1

卡若拉冰川位於浪卡子縣和江孜縣交界處,距離江孜縣城71公里,從羊卓雍湖出來後,跨越4330米的斯米拉山口後就來到了卡若拉冰川的冰舌下。由於長年受公路上的車塵的覆蓋,此冰川整體呈黑白分層形態。

帕拉莊園

1

帕拉莊園重建於江孜城西南年楚河的另一側,距離江孜4公里的班久倫布村,是目前西藏保存最完好的奴隸主莊園,位居十二大莊園之列。它是舊西藏貴族和農奴兩種不同生活的真實寫照,是舊西藏的縮影。

薩迦寺

1

薩迦寺位於西藏自治區日喀則地區薩迦縣本波山下,是一座藏傳佛教薩迦派寺院,也是薩迦派的主寺。薩迦寺1961年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薩迦”系藏語音譯,意為灰白土。公元1073年(北宋熙寧六年),吐蕃貴族昆氏家族的後裔昆·貢卻傑布(1034-1102)發現奔波山南側的一山坡,土呈白色,有光澤,現瑞相,即出資建起薩迦寺,逐漸形成薩迦派。薩迦寺用象徵文殊菩薩的紅色、象徵觀音菩薩的白色和象徵金剛手菩薩的青色來塗抹寺牆,所以薩迦派又俗稱為“花教”。

珠穆朗瑪峰

1

珠穆朗瑪峰(珠峰)是喜馬拉雅山脈的主峰,同時是世界海拔最高的山峰,它位於中國與尼泊爾邊境線上,北部在中國西藏定日縣境內(西坡在定日縣扎西宗鄉,東坡在定日縣曲當鄉,有珠峰大本營),南部在尼泊爾境內,頂峰位於中國境內,是世界最高峰,也是中國跨越四個縣的珠穆朗瑪峰自然保護區和尼泊爾國家公園的中心所在。藏語中“珠穆”是女神的意思,“朗瑪”是第三的意思。因為在珠穆朗瑪峰的附近還有四座山峰,珠峰位居第三,所以被稱為珠穆朗瑪峰。珠穆朗瑪峰有兩個高度:登山者登上的是總體高度,尼泊爾等使用登山者採用的雪蓋高(總高)8848米(29029英尺),2005年中國國家測繪局測量的岩面高(裸高即地質高度)為8844.43米,2010年起承認兩種高度的測量數據。除了是海拔最高的山峰之外,它也是距離地心第五遠的高峰。

絨布冰川

19

絨布冰川(又譯:隆巴克冰川)部署於西藏的喜馬拉雅山脈里。絨布冰川長22.2公里,冰舌平均寬14公里,面積達86.89平方公里。此處的冰塔林形態各異,冰塔、冰橋、冰茸等千姿百態,美不勝收。

林芝

1

林芝位於中國西藏自治區東南部,與昌都、那曲、拉薩、山南等地市相鄰,平均海拔3100米,總面積約11.7萬平方公里,人口14萬多。林芝地區自然條件得天獨厚,氣候宜人,水資源豐富,素有“西藏江南”之美譽。

苯日神山

1

苯日神山位於林芝縣駐地普攏的東南方,雅魯藏布江北側的工波地區。該山是本波教徒們所崇拜的重要神山之一,教徒們把自己今世的幸福、來世的解脫等所有希望都寄託給苯日神山,為了消除罪障以及各種疾病,他們年年按時繞轉該山。藏族所有史記中都公認,苯日神山是世界上唯一一座是由敦巴辛饒佛親自加持的神山。因為此山是被幸饒彌沃如來佛祖加持過的大神山,所以至今仍然被加以重視和崇拜。繞轉苯日神山也是全世界眾多信眾心中的理想。

南迦巴瓦峰

1

南迦巴瓦峰,是中國西藏林芝地區最高的山,海拔7782米。為西藏最古老的佛教"雍仲本教"的聖地,有"西藏眾山之父"之稱。同時,緊鄰著的雅魯藏布大峽谷繞著他轉了一個馬蹄形的彎,隨後通向印度洋方向南迦巴瓦峰它還有另一個名字"木卓巴爾山",其巨大的三角形峰體終年積雪,雲霧繚繞,從不輕易露出真面目,所以它也被稱為"羞女峰"。南迦巴瓦在藏浯中有多種解釋,一為"雷電如火燃燒",一為"直刺天空的長矛',還有一為"天山掉下來的石頭"。後一個名字來源於《格薩爾王傳》中的"門嶺一戰",在這段中將南迦巴瓦峰描繪成狀若"長矛直刺蒼穹"。

比日神山

2

比日神山,位於西藏林芝八一鎮,神山風景秀麗,轉山信徒絡繹不絕。參觀全國第二大西藏唯一的一座以自然資源為主題的動植物活體標本博物館,是遊客了解西藏珍稀動植物的最佳場所,宛如一本林芝的百科全書。

巴松措

1

巴松措又名措高湖,藏語中是“綠色的水”的意思,長約18公里,湖面面積約27平方公里,最深處達120米,湖面海拔3480米。位於距工布江達縣巴河鎮約36千米的巴河上游的高峽深谷里,是紅教的一處著名神湖和聖地。巴松措在1994年被評為國家風景名勝區,同時被世界旅遊組織列入世界旅遊景區(點),2000年被國家旅遊局評為全國首批國家4A級景區,2001年被國家林業部授予國家森林公園稱號。2017年8月,成為西藏首個也是目前唯一的自然風景類國家5A級旅遊風景區。

雅魯藏布大峽谷

1

中國西藏雅魯藏布江下游的雅魯藏布大峽谷北起米林縣的大渡卡村(海拔2880米),南到墨脫縣巴昔卡村(海拔115米),長504.9公里,平均深度2800米,最深處達6009米,是世界第一大峽谷。

墨脫

2
墨脫縣(英語:MedogCounty),藏文:མེ་ཏོག་རྫོང་།,意為“花朵”。隸屬為西藏自治區林芝市,林芝市下轄縣。位於西藏東南部,地處雅魯藏布江下游,喜馬拉雅東段與崗日嘎布山脈的南坡,東鄰察隅縣,南與印度交界(部分區域在藏南地區),西接米林縣、隆子縣、錯那縣,北連波密縣、巴宜區,總面積31394.67平方公里(中國實際控制6367.3893平方公里)。2016年,墨脫縣轄1個鎮7個鄉(含1個民族鄉),46個行政村,60個村。2016年,全縣總人口14040人。2016年,全縣實現生產總值約4.74億元。墨脫縣是雅魯藏布江進入印度阿薩姆平原前,流經中國境內的最後一個縣,境內的居民主要為門巴族和珞巴族,雅魯藏布大峽谷主體段在該縣境內,是西藏高原海拔最低,最溫和,雨量最充沛,生態保存最完好的地方。2018年9月25日,獲得商務部“2018年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範縣”榮譽稱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