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社鄉

西社鄉

西社鄉位於廣東省 普寧市占隴鎮,地處廣汕公路南側,大南山之北麓,有發源於大南山摩天頂的練江支流——花柳園溪(或稱益嶺水、白馬溪)貫鄉北去匯入練江,又有伯爺溝、後湖溝、下陂溝(已廢)三流於鄉中迂迴向東西伸延,還有東南的橫溪、大壩仔水匯聚於雙溪嘴。

廣東省普寧市占隴鎮西社

鄉中水流豐沛,綠樹成蔭,可謂山明水秀,地靈人傑,有俗話“前獵後獵,不如西社馬柵”的典故。原西社由南門、北門、考寨、老鄉、新鄉、溪東仔、雙溪嘴等自然村組成。南門含同德堂、新興圍(後新厝),北門含埔頭園、灰路腳、新山圍(前新厝),考寨含花柳園,老鄉古稱水湖(牛)溝老鄉、新鄉則稱水湖溝新鄉等。如今,這些自然村已各自成立為行政村:西南村、西湖村、新北村、新考村、新鄉村、溪東村,雙溪村,但內外仍稱西社其名。

西社原名西畲。相傳黃氏於明嘉靖年間從福建省遷此創村。始創村於溪西岸長埔龍西面的坡地上,故名西畲。後因村結社,遂改為西社。聚落呈塊狀分布。清中葉,村中花柳園處已形成圩集,鹽市頗盛,時有蘇州人往返經商,曾設有當鋪、糖鋪、舊衣鋪、裁縫店、釀酒坊等。長於制酒餅(酵母)和酥糖,飲譽潮汕。前村中有蘇州街、花柳園、大樟樹等勝景。現存古老大樟樹,樹齡約600年,主幹周長5.8米,高20多米,是今普寧市內最大的樟樹。西社現有總人口約17000人,海外華僑15000人左右(此為數年前之數據)。

西社屬多姓雜居之村落,在古時居民姓氏曾多達二十餘個,如林、賴、尤、彭、魏、柳、楊等姓。經過明清戰亂及其他原因,促使各姓氏遷徙移民,如今的西社共有九個姓:除了溪東村為蔡、戴、尤、李、林五姓,雙溪村為潘、葉、鄭三姓,餘下五個村落均為黃氏一姓。截至上個世紀90年代記載,西社共有祠堂37座,其中黃氏27座、蔡氏5座、戴氏4座、潘氏1座,除此之外,還有各姓氏、各支派的公室、公廳等。

黃氏各先祖遷居西社時間不一且多數無史料記載,而可查且有較為可靠說法的分別是:南門斯可公生於明永曆4年,即順治7年(1650),約於清康熙29年前後(1690)遷入西社;遠聲公生於清乾隆3年(1738),約於乾隆23年(1758)遷來西社;老鄉樂園祖繫於清嘉慶13年(1808)遷入;東湖祖系(舊地房)於清鹹豐2年(1852)遷入;棉山公世系的郭厝寮房於清鹹豐5年(1855)遷入。另外一些派系遷入具體時間未能考證,但按其子孫繁衍代數推算,汝德公系、君德公系、棉山公系都已經十二至十五代,應也有三百年以上的歷史了。

西社鄉各姓氏

黃氏,各世系不一,但均屬峭山公之後裔:

一、福建祠世系:斯可公系、遠聲公系、龍輝公系、詔猷公系;

二、君德公世系(樓派);

三、汝德公世系;

四、棉山公世系;

五、宗思堂世系:樂園公系、東湖公系、宏義公系;

六、松洲公世系;

七、南祖祠世系;

八、和祖各宗族。

蔡氏,乃蔡襄公之後裔。蔡襄公之20代孫守吾公(溪東蔡氏一世祖)於明萬曆末年(1610年前後)由福建遷來普寧,先居麒麟陳洞,後守吾公之孫宸眷公(三世祖)又於清康熙初年(1661年後)遷居西社。

戴氏,據傳是潮陽海門遷來(年代未考),一世祖號顏道,為潮陽海門武爵將軍。

林氏,為林奇祖、林榮祖之後裔。林氏先民在西社原為巨族,是較早定居於西社之一的姓氏。傳說林氏來自占隴玉溪(曲溪林),也有傳說是池尾高程。待考。

尤氏,傳聞,尤氏原姓沈,是較早定居西社之一的巨族。

潘氏,有二系,即北山潘與揭陽潘。清末二系合建有“潘氏祖祠”。

葉氏,來自占隴朴兜村,屬該村葉氏三房。

鄭氏,先祖為鄭榮美公,由福建遷來潮陽綿城,15年後榮美公先逝,先媽攜三子遷來雙溪,爾後其中兩子又遷居石珠柯。

李氏,其先祖為李順公,據介紹,該派系與流沙華溪村李氏為同宗,先祖自洪陽遷此。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