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月·照野瀰瀰淺浪

西江月·照野瀰瀰淺浪

西江月·照野瀰瀰淺浪,蘇軾的一首詞。

西江月·照野瀰瀰淺浪

作者簡介

蘇軾(1037~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北宋眉山人。是著名的文學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他學識淵博,多才多藝,在書法、繪畫、詩詞、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詣。他的書法與蔡襄黃庭堅米芾合稱“宋四家”;善畫竹木怪石,其畫論,書論也有卓見。是北宋繼歐陽修之後的文壇領袖,散文與歐陽修齊名;詩歌與黃庭堅齊名;他的詞氣勢磅礴,風格豪放,一改詞的婉約,與南宋辛棄疾並稱“蘇辛”,共為豪放派詞人。
===============================================================================================================

原文

西江月·照野瀰瀰淺浪
頃在黃州,春夜行蘄水中,過酒家飲,酒醉,乘月至一溪橋上,解鞍,由肱醉臥少休。及覺已曉,亂山攢擁,流水鏘然,疑非塵世也。書此語橋柱上。
照野瀰瀰淺浪,橫空隱隱層霄。障泥未解玉驄驕,我欲醉眠芳草。可惜一溪風月,莫教踏碎瓊瑤。解鞍欹枕綠楊橋,杜宇一聲春曉。
===============================================================================================================

詞牌釋義

西江月
-----------------------------------------------------------------------------------
〔題考〕
李白【蘇台覽古】詩:“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吳王宮裡人。”又張佑詩:“西江江上月,遠遠照征衣。”本調調名所本也,一名﹝步虛詞﹞。吳任臣云:“﹝步虛詞﹞乃道家法曲,如佛家梵唄之類;且庾子山諸君所作,與﹝西江月﹞全不類,是昔人之誤。”毛先舒則云:“﹝步虛詞﹞即﹝西江月﹞,此是詞家假古題以名其詞,取新耳目,非誤也。”
-----------------------------------------------------------------------------------
〔作法〕
本調五十字,平仄兩協,為以前諸體所無。【蓮子居詩話】云:“﹝西江月﹞、﹝一剪梅﹞二調,易至俗庸,故詞人多不作。”誠以此調平仄互協,較難處置,最易失之呆滯耳。起句六字,不用韻,為仄仄平平仄仄;第一三五字平仄可通融。第二句用平韻,而平仄恰與首句相反;然一三兩字平仄可以互調,而第五字則不能勉強。第三句協平韻,為平起平收之七言句,一三兩字平仄不論。第四句換協仄韻,而句法全與第一句同。後半闋字句作法與前半闋相同。
寶髻松松挽就,
⊙●⊙○⊙●(句)
鉛華淡淡妝成。
⊙○⊙●○△(平韻)
紅煙翠霧罩輕盈,
⊙○⊙●●○△(協平韻)
飛絮遊絲無定。
⊙●⊙○⊙▲(換協仄韻)
相見爭如不見,
⊙●⊙○⊙●(句)
有情還似無情。
⊙○⊙●○△(協平韻)
笙歌散後酒微醒,
⊙○⊙●●○△(協平韻)
深院月明人靜。
⊙●⊙○⊙▲(換協仄韻)
===============================================================================================================

賞析

這首寄情山水的詞,作於蘇軾貶謫黃州期間。作者在詞中描繪出一個物我兩忘、超然物外的境界,把自然風光和自己的感受融為一體,在詩情畫意中表現自己心境的淡泊、快適,抒發了他樂觀、豁達、以順處逆的襟懷。
上片頭兩句寫歸途所見:“照野淺浪,橫空隱隱層霄。”瀰瀰,是水盛的樣子;層霄,即層雲。春夜,詞人在蘄水邊騎馬而行,經過酒家飲酒,醉後乘著月色歸去,經過一座溪橋。由於明月當空,所以才能看見清溪在遼闊的曠野流過。先說“照野”,突出地點明了月色之佳。用“瀰瀰”來形容“淺浪”,就把春水漲滿、溪流汩汨的景象表現出來了。“橫空”,寫出了天宇之廣。說雲層隱隱約約在若有若無之間,更映襯了月色的皎潔。此兩句暗寫月光。
“障泥未解玉驄驕”,是說那白色的駿馬忽然活躍起來,提醒他的主人:要渡水了!障泥,是用錦或布製作的馬薦,墊在馬鞍之下,一直垂到馬腹兩邊,以遮塵土。詞人在這裡只是寫了坐騎的神態,便襯托出瀕臨溪流的情景。此時,詞人不勝酒力,從馬上下來,等不及卸下馬鞍韉,即欲眠於芳草。“我欲醉眠芳草”,既寫出了濃郁的醉態,又寫了月下芳草之美以及詞人因熱愛這幽美的景色而產生的喜悅心情。
過片二句,明寫月色,描繪從近處觀賞到的月照溪水圖,更進一步抒發迷戀、珍惜月色之佳的心情:“可惜一溪風月,莫教踏碎瓊瑤”。瓊瑤,是美玉,這裡比做皎潔的水上月色。可惜,是可愛的意思。這裡用的修辭手法是“借喻”,徑以月色為“瓊瑤”。此句以獨特感受和精切的比喻,傳神地寫出水之清、月之明、夜之靜、人之喜悅讚美。
“解鞍欹枕綠楊橋”,寫詞人用馬鞍作枕,倚靠著它斜臥在綠楊橋上“少休”。這一覺當然睡得很香,及至醒來,“杜宇一聲春曉”,通過描寫杜鵑在黎明的一聲啼叫,把野外春晨的景色作了畫龍點晴的提示。這一結尾,餘音裊裊,回味無窮,生動地表現了空山月明、萬籟俱寂的春晨之美。
作者以空山明月般澄澈、空靈的心境,描繪出一幅富有詩情畫意的月夜人間仙境圖,把自己的身心完全融化到大自然中,忘卻了世俗的榮辱得失和紛紛擾擾,表現了自己與造化神遊的暢適愉悅,讀來回味無窮,令人神往。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