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山鎮[江蘇省蘇州市吳中區西山鎮]

西山鎮[江蘇省蘇州市吳中區西山鎮]

西山鎮,隸屬於江蘇省蘇州市,位於蘇州市西南端,距蘇州古城45公里,距光福機場19公里,距上海120公里,在北緯31°03′~31°12′、東經120°11′~120°22′間。 1987年合併建立西山鎮。轄境包括西山主島及周圍太湖小島20多個,鎮域陸地總面積82.36平方公里。截至2000年,西山鎮轄下28個村,1個社區。1999年末,該鎮共有居民14965戶、44543人,其中非農業人口7768人。 西山鎮先後被國家命名為”國家級現代農業示範園區“、”國家森林公園“、”全國小城鎮綜合改革試點鎮“等榮譽稱號。

建制沿革

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西山即有人類居住。

夏初,禹分天下為九州,西山屬九州之一的揚州。

商末,西山始屬吳境。

周元王三年(吳王夫差二十三年,越王勾踐二十四年,前473)越滅吳,西山歸越。

周赧王九年(楚懷王二十三年,前306),楚滅越,西山歸楚,屬春申君黃歇之封地。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秦統一六國,設吳縣,隸屬會稽郡,西山始屬吳縣。

清雍正十三年(1735),在東山設太湖廳(縣級建置,屬蘇州府)。

乾隆中期後,西山民事亦由太湖廳管轄。

鹹豐十年(1860),太湖廳劃屬湖州府,西山屬湖州。同年十一月,太平軍侍王李世賢克西山,次年二月克東山,設東珊縣,轄東西山,屬太平天國蘇福省蘇州郡。

同治二年(1863)秋,太平軍撤離西山,東珊縣撤銷,太湖廳恢復,仍屬蘇州府。

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在西山設靖湖廳(縣級建置),隸屬蘇州府,廳治在後堡。

民國元年(1912)1月,廢太湖、靖湖二廳,設太湖縣,轄東西山,旋易名為洞庭縣。7月,撤洞庭縣,西山歸屬吳縣。

1949年7月,為配合剿匪,成立太湖區行政辦事處(隸屬蘇州行政區,縣級機構),轄東山、西山、馬山等地,辦公在東山雕花樓。

1951年6月,太湖區行政辦事處撤銷,西山仍屬吳縣。

1952年7月,復建蘇南人民行政公署太湖辦事處,西山歸其管轄。

1953年5月,太湖辦事處改建為震澤縣,西山屬震澤縣(縣政府在東山人民街楠木廳,現為東山招待所分部)。

1959年4月,震澤縣撤銷,西山復歸吳縣。

行政區劃

區劃沿革

清康熙年間,西山分為3個鄉,7個都,35個圖。

雍正十三年(1735),東山設太湖廳,三十六都(三山)劃歸東山的蔡仙鄉(白門裡)。

光緒三十二年(1906),西山為靖湖廳,姑蘇鄉轄3個都、18個圖,洞庭鄉轄1個都、7個圖,長壽鄉轄2個都、10個圖,共3個鄉,6個都,35個圖。

民國元年(1912)7月,靖湖廳撤銷,併入吳縣,改稱西山鄉,都、圖未變。

民國18年(1929),西山劃為吳縣第十九區,區公所設在鎮夏。

民國23年(1934),西山劃分為吳縣第十三區,全區分2個鎮,8個鄉,共73保、729甲、7508戶。

日偽時期,西山稱“西山區”、“舊十三區”,下設鄉、鎮未變,保、甲略有變動。

民國30年(1941),西山共72保、700甲、7737戶。

抗戰勝利後,恢復抗戰前區劃。

民國36年(1947),西山編為西山區,全區劃為2鎮,5個鄉,共91保、676甲。

民國37年(1948),東山、西山兩區合併為洞庭區,區署設在東山,西山分為練瀆鎮、大夏鎮、四皓鄉,共30保。

1950年3月,廢除保甲制,改建新鄉,鄉下建行政村、組,西山劃為7個鄉。

1950年4月,西山區劃為1鎮8鄉2直屬村,共60個行政村,485個行政組。

1952年10月,西山區改稱太湖行政區第二區。

1953年5月1日,太湖行政區改為震澤縣,第二區復名為西山區,全區劃為10個鄉,共67個行政村。

1956年3月,西山區劃為3個大鄉。全區共5個高級社,39個初級社。

1958年9月,西山區共有33個高級社,下設294個生產隊。

1958年10月,東河、石公、建設3鄉合併為金庭人民公社,下設27個生產大隊、175個生產小隊(“大躍進”期間稱“營”、“連”)。

1963年4月,金庭公社調整為金庭、石公、建設3個公社。

1969年,金庭公社增設震榮漁業大隊。至此,西山共有44個大隊,村級建置沿續至1999年。

1987年1月,西山撤鄉建鎮,原金庭、石公、堂里3鄉合併為西山鎮,鎮治設在鎮夏,轄44個行政村,2個居委會,274個村民組,158個自然村。

1994年10月,太湖大橋建成通車,西山鎮鎮治從鎮夏遷至東河新區。

1996年,葉山村劃出,歸吳縣太湖國家旅遊度假區。

1998年,鎮夏居委會撤銷,併入東河居委會。

1999年底,鎮夏村、洞山村合併為林屋村,前灣村、俞東村合併為禹期村。

區劃現狀

截至2000年,西山鎮轄下28個村,1個社區,分別是元山村、蔣東村、金鹿村、禹期村、新埠村、庭山村、震榮村、崦里村、余豐村、馬徐村、塢里村、後堡村、前堡村、梅益村、林屋村、秉常村、石公村、明月灣村、秉匯村、東蔡村、縹緲村、震星村、震建村、衙甪里村、堂里村、涵村村、愛國村、新東村、東河社區。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西山鎮位於蘇州市西南端,處於長江三角洲城市群中心地區,在北緯31°03′~31°12′、東經120°11′~120°22′間。西山鎮距蘇州古城45公里,距光福機場19公里,距上海120公里。全鎮域陸地總面積82.36平方公里。

地質地貌

西山鎮的基本山體為泥盆紀地層,緻密堅硬,不易風化剝蝕。

西山鎮的地貌複雜多樣,震榮、震豐、北莊、余池等村及東河新區為低洼圩田平原;梅益、秉場、慈里等地為山前沖積平原;縹緲峰等較高山峰由泥盆系石英砂岩組成;石屋頂、陰山為海撥在200米以下石英砂岩丘陵;堂里為花崗岩丘陵;元山、前灣山、龍洞山、石公山等為石灰岩丘陵;西山湖岸線曲折,湖灣眾多,《林屋民風》載西洞庭山有塢22、灣21。

西山鎮所轄太湖島嶼共有近30個,其中有居民常年居住的有西洞庭山、橫山、陰山、葉山(1996年劃出)四島。

西山鎮山丘眾多,根據史志資料和西山鎮村鎮建設及地形資料,共統計有94座。

氣候

西山鎮屬北亞熱帶濕潤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溫暖濕潤、降水豐沛、日照充足和無霜期較長。西山鎮的年平均溫度在16℃左右,年降水量在1000~1500毫米之間,年均日照時數約為2100小時,霜期在80天左右,全年以東南風最多,處於颱風地帶,經常受到颱風的影響。

土壤

西山鎮共有約20個土種,其中面積較大的有礫質薄層紅黃土、厚層紅黃土、厚層黃土、果園黃土、中層紅黃土、小粉沙土、粘質黃泥土、青泥土、石灰性土、草渣土等。西山大部分低山丘陵由石英砂岩組成,其頂部一般發育著薄層土壤,如礫質薄層紅黃土。坡腰和坡底常發育成中層紅黃土,而海拔50~100米的緩坡與溝谷多發育成厚層黃土。元山、石公山等少數石灰岩低丘,發育著石灰性土壤。湖濱灘地、圍田因常年受湖水漲落和近代湖相沉積母質的影響,發育成小粉土和青泥土。平原和圍墾的糧食種植區發育成典型的水稻土。山前平原和梯田的花果種植區因長年受人工影響,多為厚層黃土和果園黃土。

植被

西山鎮植被垂直分布較清楚,大體來說,最上部是草山,其下是以馬尾松為主的針葉樹和常綠闊葉樹的混交林,山麓是果樹栽培區,湖灣地區是果樹和水稻栽培區。

自然資源

植物資源

西山鎮[江蘇省蘇州市吳中區西山鎮] 西山鎮[江蘇省蘇州市吳中區西山鎮]

西山常見的植物中,喬木有馬尾松、白櫟、冬青、香樟、錐栗等;灌木有算盤珠、胡頹子、羊躑躅、烏飯樹、山胡椒、柘、牡荊、石楠、六月雪等;草木有白黃芭、刺野古草、細柄草、翻白草、桔梗等;沼池及水生的有蘆葦、荻、茭白、野慈菇、水蓼、浮萍、莕菜、蓴菜、滿江紅、菱、水厥、菹草、苦草等。

動物資源

西山鎮[江蘇省蘇州市吳中區西山鎮] 西山鎮[江蘇省蘇州市吳中區西山鎮]

西山野生動物種類很多,在吳縣其他地方已基本絕跡的獐在西山的低山丘陵地區常可見到。因長期湖山隔絕,西山農家飼養的湖羊均為純種(目前西山尚無飼養綿羊、山羊的),皮質良好,肉鮮肥嫩。資源量較大的是水生動物資源,共有魚類106種,甲殼類11種,兩棲爬行類2種,腹足類10種,斧足類13種,特別是產量較多的梅鱭魚類等,季節性強,鮮食、曬制能力有限,因尚無魚類食品工業性加工單位,經常造成很大浪費。野鴨,又名鳧,每年春去秋來,群集於水濱,形似家鴨而小,以肉鮮味美和外形美觀而著稱;種類較多,共有23種。1981年3月,我國同日本簽訂了《保護候鳥及其棲息環境的協定》,太湖中有19種野鴨為協定中的保護候鳥。

礦藏資源

石灰岩、黑色大理石

主要分布於西山東南部的文化山、元山、馬石山、居山及西山南部的石公山、祈山、大山等石灰岩丘陵地區,為海相沉積型礦床,蘊藏量在5億噸以上。黑色大理石產於元山、石公山,元山黑色大理石在1975年被采完,石公山為著名景點,禁止開採。

煤炭

主要分布於馬村、塢里、南徐、東河等村一帶,煤層深度20~200米,煤層厚度0.2~2米。煤質主要為中灰高硫煤。西山煤礦開採始於明末,抗戰後開始大規模開採,1982年停采。

白雲岩

分布於堂里,賦存於黃龍組下部,屬海相沉積型小型礦點,目前尚未開採。堂裏白雲岩質量好,除一層屬二級品外,其餘都符合特級熔劑與耐火材料要求,部分達到提鍊金屬鎂的要求。

瑩石

分布於西山島西南方的小雷山島,為低溫熱液充填型小型礦點,曾由西山鎮衙里村開採。

白泥礦

零星分布於五豐、小竹山等處,為石英砂岩層中的伴生礦,產量較少,目前無工業性開採。

紫泥礦

分布於後埠村,儲量約18萬噸,適宜制紫砂工藝品,符合工業指標,目前尚無工業性開採。

中藥材資源

西山氣候溫暖濕潤,又多山多水,有各類藥材近千種。大宗中藥材產品有銀杏葉、枇杷葉、枇杷花、小桔子、桔皮、桃膠等。縹緲峰等石英砂岩低山丘陵中,有明黨、蘇貝母、白芨、夏天無等特產藥材。馬石山、石公山、祈山等石灰岩丘陵有銀粉背蕨、雲實、臭椿、酸棗、側柏、雀梅藤、銅錢樹等。湖濱窪地有蘆根、蓴菜、燈芯草、菖蒲、芡實、蓮藕等,特別是蘆根,產地集中,易於利用,蘊藏量也大。動物藥材主要有烏蛇、蜈蚣、蟬衣、天龍、地龍、僵蟲、刺蝟、龜板、鱉甲、地蟞蟲、蟋蟀、螻蛄等。產量較多的還有金錢草、蜀羊泉、車前草、落得打、蒼耳子、石打川、桔梗、枸杞等。

土地資源

西山鎮陸地總面積為82.36平方公里,其中丘陵山地占62.8%,山麓平原與湖河平原占23.7%,其餘為灘地。至1996年末,西山全鎮土地總面積為125122.4畝,耕地9499.5畝,旱地1414.8畝,菜地25.8畝,園地28948.1畝,林地23503.0畝。

人口

1999年末,該鎮共有居民14965戶、44543人,其中非農業人口7768人。

經濟概況

綜述

1999年,西山鎮有鎮、村、個體私營工業企業54家。農副業以花果、糧油、碧螺春茶、水產養殖為主,工業以採石(石灰石)、建材、果品加工、輕工製造為主,第三產業以旅遊、房地產業為主。全年工農副業總產值7.3億元,其中農副業產值2.2億元,工業產值5.1億元;實現國內生產總值5.38億元,其中三產增加值1.99億元;實現財政收入2151萬元。

第一產業

西山鎮[江蘇省蘇州市吳中區西山鎮] 西山鎮[江蘇省蘇州市吳中區西山鎮]

林業:1989年至1999年,西山鎮共綠化荒山、改造低產林2.2萬畝,共植樹300萬株,共投入造林資金2000多萬元。1999年度,全鎮共實現林業收入1579萬元。

畜禽養殖:1999年,全鎮生豬出欄(定點屠宰)16743頭,飼養家禽4.5萬隻,湖羊出欄數在六千多頭,全鎮1999年度實現牧業收入1085萬元。

漁業:養殖種類則由以普通魚類為主改為以特種水產為主,以蟹、黑魚、黃鱔、青蝦、桂魚為最多。1999年,西山鎮有內塘漁池2500畝,外湖圍養5000畝,共有水產養殖面積7500畝,年產水產400噸(因特大洪水被淹4597畝),年捕撈產量為200噸,共實現漁業收入1009萬元。

第二產業

90年代後,西山鎮形成採石、建材行業以鎮村集體為主,果品加工、輕工製造等其他行業以個體私營為主的工業格局。1999年,全鎮共有工業企業54家(其中鎮辦7家,村辦16家,私營31家),共有固定資產8866萬元(淨值),職工7285人(鎮辦3260人,村辦1065人,私營2960人),產值5.1億元(鎮辦1.0億元,村辦0.3億元,私營3.8億元),占全鎮社會總產值的70%,年上交稅金986萬元,1999年的工業產值是1979年(1263萬元)的40倍。有外商合資工業企業2家,出口工業企業8家。

除採石、建材、果品行業外,其他工業以輕工和機電為主,共有各類企業20多家,職工2000多人。主要產品有玩具、手套、服裝、針織品、鋼銼、儀表等。1999年度共實現產值2.5億元。

第三產業

至1999年末,在西山鎮註冊的個體工商業戶共有718戶。其中,工業53戶,客運3戶,商業422戶(糧油3戶,食品43戶,百貨351戶,五金交電25戶),飲食業67戶,服務業44戶(其中旅館3戶,舞廳3戶,美容理容19戶),修理業47戶,其他行業1戶,共有從業人員1110人,註冊資金3558.8萬元,年銷售額約7000萬元;有私營商業企業4戶,其中有限公司3戶,獨資1戶。

社會事業

文化事業

1999年,西山鎮文化站有工作人員4名,有圖書館1個,藏書1萬多冊,還設有電子遊戲房3個(東河2個,鎮夏1個)、影像出租點8個(均承包給私人經營),電影院1間。

教育事業

1999年末,西山鎮有完中1所(西山中學),國中2所(西山中學堂里分校、石公中學),成人教育中心校1所,國小15所(中心國小3所,村小10所,初小2所,分3個輔導區);在校中小學生6171名,其中小學生98個班3873名,國中生36個班1733名,高中生385名。全鎮中國小校共有在職教職工454人,其中中學223人,國小231人。全年教育經費總支出900萬元,其中財政支出占80%。

醫療衛生

1999年,西山鎮共有村級衛生保健室46個,其中集體辦16個(村集體10個,村企業6個),集體與村民聯辦30個;共有村級保健人員86名,其中村保健醫生46名,保健員34名。

風景名勝

林屋山摩崖石刻

林屋山摩崖石刻位於林屋洞洞口和洞外山上,石刻題字在民國18年(1929)李根源、鄭偉業等西山訪古時共有36處,其中宋刻9處,明刻17處,清刻9處,民國刻1處(詳見“金石目錄”)。

石公山

石公山,位於西山東南角,山高49.8米,為石灰岩低丘,周圍約1公里,景點面積17公頃,因山前原有巨型太湖石,狀若老翁,故名“石公”。背依叢嶺,斗突湖中,似青螺伏水,如碧玉浮湖,與三山等島嶼互為對景。山不高大,山上怪石奇秀,危崖絕壁,石窯洞穴,比比皆是;滿山翠柏,鬱鬱蔥蔥。山東部的許多石景,包括石公、石婆、劍樓、飛來峰、聯雲障、蟠龍洞等。


林屋洞

西山鎮[江蘇省蘇州市吳中區西山鎮] 西山鎮[江蘇省蘇州市吳中區西山鎮]

林屋洞位於西山鎮東北部,在林屋山西部。洞口石壁上鐫刻著“天下第九洞天”、“林屋洞”、“仙府”、“靈威丈人得大禹素書處”等大字。據《雲笈七籤》等道教經典記載,天下有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皆仙人所居,林屋洞為第九洞天,一稱“左神幽虛之天”,別稱“天后別宮”。相傳,古時有龍居林屋洞內,故洞體似龍,又稱“龍洞”,林屋山亦俗稱龍洞山。林屋洞歷史悠久,歷代記載、傳說大多與大禹治水有關。古時也有以林屋山來代稱整個西山的。


包山寺

包山禪寺位於林屋洞西北的包山塢中。據史志資料記載,該寺初創於南朝之初,初名福願寺,梁大同二年(536)正式建寺。唐上元年間,唐高宗李治賜該寺名為“顯慶禪寺”;因西山四面為水所包,俗稱包山,該寺又是山上第一大寺,唐肅宗李亨又賜名為包山寺,所在的山塢亦得名為包山塢,名稱一直沿用至今。自唐朝至清朝,包山寺代稱江南名剎,高僧輩出,寺院亦經歷了多次興廢。解放初,包山寺曾被列為江蘇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文化大革命”時,寺院被毀。1995年開始重建,至1999年秋基本建成,10月23日正式開光。


羅漢寺

西山鎮[江蘇省蘇州市吳中區西山鎮] 西山鎮[江蘇省蘇州市吳中區西山鎮]

羅漢寺位於秉場村羅漢塢,地處幽谷,為西山景區僅存的少數幾個寺廟之一。始建於五代後晉天福二年(937),羅漢塢以寺而名,峰巒疊翠,果木森森,蔚然成海。寺前溪旁新建有石雕牌坊一座,額枋里刻民國18年(1929)李根源隸書“古羅漢寺”,對聯“古樹涇通幽,梵音風作韻”由沈炳春撰寫。

著名人物

商山四皓,甪里先生、東園公、綺里季、夏黃公,是漢初隱居於西山的四個著名長者,因秦末曾隱居於陝西商山,又都白髮皓首,故並稱為“商山四皓”。

徐素行,字遜之,號恆齋,宋徽宗朝名宦,西山煦巷徐氏始祖。

夏元富,北宋元豐(1078~1085)間富商,西山慈里人。

王氏宋,靖康間人,居洞庭之消夏灣,年7歲,有奇才,作宮詞700首,傳播四海。

李彌大,字似矩,號無礙居士,南宋吳縣人,崇寧五年(1106)進士,先後曾任顯謨閣直學士、朝散郎、戶部尚書兼侍讀等職。

鳳福清(?~1176),名韜,字濟,號福清,北方望族出身,原任北宋汴京馬步軍副統制。

鄭清之(1176~1251),字廉夫,別號翠坡。鄭清之以國子學錄、王府教授起,官至太師銜,拜左丞相兼樞密使,封齊國公。

馬國珍(1188~1251),字鈞石,朝廷賜號靜逸處士。南宋理學家。

秦儀(1229~1273),字元德,西山秦家堡人,宋代著名詞人秦觀(字少游)八世孫。

蔣騰芳(1232~1318),名棣,號雲峰,蔣堂九世孫,蔣氏遷梅梁里(後埠)的第二世。

俞琰(1258~1314),字玉吾,號全陽子、林屋山人、石澗道人,宋末北方望族出身,後隱居西山小埠里山澗旁,是宋元之際著名的隱士和道教學者,著名的《易》學家。

蔡升(1408~1475),字景東,號西岩,西山東蔡人,明代文學家。

蔡羽(1471~1541),字九逵,號左虛子、林屋山人,明代文學家,吳門十才子之一,西山東蔡人,是古代吳中自學成材的著名人物之一。

陸治(1496~1576),字叔平,號包山子,明代著名隱士和畫家,西山涵村人。

鄭準(1531~1576),字正衡,俗呼鄭御史,明代西山甪里人。嘉靖甲子年舉人,隆慶戊辰年進士。

葉初春(1541~1620),字處元,自號吳西主人,世居西山綺里,明末名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