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古城鎮

西古城鎮

石河子市農八師150團西古城鎮始建於1958年,前身是共青團農場,位於天山北麓、準噶爾盆地古爾班通古特沙漠南緣,莫索灣墾區北端,東西北三面環沙,素有“沙海半島”之稱。 區域占地面積451平方公里,擁有土地面積67.614萬畝,耕地面積20.61萬畝,實有造林面積3.1575萬畝,總人口1.9587萬人,有職工4789人,其中農業連隊職工3218人,占職工總數的67.20%。全團49個建制單位,下轄21個生產連隊,11箇中心(站),8個工交建商企業。

成就榮譽

150團曾先後被國家、自治區、兵團命名為“國家三北防護林工程先進單位”、“全國治沙林網化達標團場”、“全國計畫生育宣傳工作先進單位”、“兵團屯墾戍邊勞動獎狀”、“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 “全國民眾體育先進單位”、“兵團實施全民健身計畫先進單位”、“兵團畜牧業生產先進單位”、“兵團農田水利基本建設綠洲杯競賽先進團場”、“自治區廠務公開先進單位”、“兵團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先進單位”、“兵團紅旗團場”、“兵團平安單位”、“師市反邪教工作先進集體”、“兵團防火安全先進單位”等榮譽稱號。

歷史沿革

1957年11月,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批准農八師《開發莫索灣計畫任務書》,農八師決定在莫索灣建立7個農場,並於當年11月至次年4月先後派幹部赴莫索灣建場。

1958年4月,新疆生產建設兵團黨委轉發兵團團委關於創建共青團農場的倡議。同年4月8日,農八師黨委做出建立共青團農場的決定。5月,農八師從二十二團、二十三 團、二十四團、三十團和機耕農場等5個老團場及師直單位選調500名青年職工,組成5個生產連隊開赴莫索灣北部西古城開荒生產。同年5月初,農八師從莫索灣三場和機耕農場抽調150名職工,在莫索灣高豐集組建莫索灣六場。1958年6月18日,兵團發布莫索灣新墾農場番號命令,莫索灣六場成立。7月1日,農八師宣布莫索灣共青團農場成立。1958年10月,莫索灣管理處成立,共青團農場和莫六場歸其領導。

1960年10月20日,農八師發布人組字第6號命令:莫索灣六場與共青團農場合井, 保留共青團農場的名稱,原莫六場編為共青團農場的一個分場。

1961年,共青團農場開發形成規模,轄3個農業分場,25個農業連隊,4家工廠, 1個 建築隊,1個運輸隊和1家商貿企業。1965年3月,莫索灣管理處撤銷,共青團農場直屬農八師領導。1969年7月7日,兵團統編農牧團場番號時將共青團農場編為-五O團場。

1975年6月,撤銷生產建設兵團和農八師建制,一五O團場歸屬石河子地區。1978 年9月石河子地區撤銷,成立石河子農墾局,一五O團屬其管理。1979年2月,成立石河子農工商聯合企業,-五O團場歸其領導。1981年11月,恢復兵團和農八師建制,一五O團場復歸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農八師領導。

地理環境

150團位於天山北麓、古爾班通古特沙漠南緣,地處北緯44°52′54″~45°12′09″、東經85°52′23″~86°10′46″之間,東、西、北三面環沙,素有“沙海半島”之稱。海拔高度346至358.8米,無霜期為135~205天,≥0℃積溫為3990.9℃,≥10℃積溫為3693.8℃。

150團主要以農業為主,年平均氣溫為6.1℃,最高年份8.2℃,最低年份4.5℃。7月份最熱,平均氣溫25.8℃。1月份最低,平均氣溫為-18.4℃。年較差為 75.01℃,月較差為17.2℃。極端最高氣溫為43.1℃,極端最低氣溫為一42.8℃。各季的平均氣溫為:春季9.7℃,夏季24.3℃,秋季6.6℃,冬季-16.5℃。

150團為灌溉農業區,歷年降水量平均為117毫米。最多年份219.6毫米,最少年份70.8毫米,月最大降水量7月,一日最大降水量為28.6毫米。作物生育期(4 -10月)降水量平均為84.5毫米,占年降水總量的72%。

150團光照充足,熱量資源豐富,農作物生長期的4-10月,日照為1976.2小時,占全年總日照時數的71.4 % ,平均每天日照9.4小時。

150團夏季多西北風,最大瞬間風速可達30米/秒;冬季多東北風,有兩條大風帶和一條小風帶。

自然資源

一、農業氣候資源

光熱資源豐富,全年日照時數2643.75小時,年平均日照率59%,年總太陽輻射值每平方米5421焦,農作物生長期日照時數為1976.2小時,光能潛力大。夏季酷熱,冬季嚴寒,氣溫年、日差較大,平均氣溫6.1℃,≥0℃的活動積溫3990.9℃,無霜期平均166.19天,有利於光合產物的形成和累積。農業為一年一熟耕作制。

二、水資源

地表水、地下水水質均為良好灌溉水。

地表水:團場境內灌溉用水主要來自瑪納斯河,地表水平均引水量6826.1萬方。

地下水:團場地下水動儲量每晝夜上游補給約10萬立方米,被開發利用的灌溉機井236眼。機井平均流量4.9升/秒,

三、土地資源

土地資源豐富,土壤類型多,以灰漠土為主,農林牧副業各得其所。土壤較肥沃,為高肥農業土壤。土地總面積451平方公里,現有耕地20.61萬畝。

四、生物資源

團場生物資源比較豐富,發展農林牧條件較好。棉花、葡萄、瓜果質優產量高,畜牧業以牛、羊、豬為主,牛、羊品種均為國外引進純種;藥用野生植物種類多。

經濟作物品種:棉花品種主要以150-1、150-2、150-3、150-4、新陸早24號、新陸早28號、惠遠603和機采棉706等穩產高效棉花品種為主,以81-3、中棉26號等抗黃枯萎病品種為輔。

團場野生動植物種類較多,據新疆生物土壤沙漠所考察發現,當地動物有5大類,植物有24科89屬149種。

五、社會經濟條件

團場勞力資源充足,農業工人管理面積大,勞動生產率較高。工農業技術裝備較好,水利設施齊全配套。境內公路、林成網,交通方便,有利於工農業生產的發展。文化科技較發達,科技力量雄厚。

基礎設施

150團農業經濟發展迅速,2008年全團職工人均收入達到5萬元,連續幾年都保持石河子墾區職均收入的第一。2006年,150團專門制訂了《"三好連隊"創建工作實施辦法》,計畫用5年時間全面整治21個農業單位和28個非農單位,並把所有農業連隊要建設成"三好連隊"和全面小康示範連,力爭從根本上改善職工民眾的生產、生活環境。150團黨委書記政委朱耘認為,該團在已經基本完成危舊住房改造工程的情況下,實施"三好連隊"創建整治,是為了推動新型農場建設,縮小團場和城市環境差別,培育團場職工熱愛團場、建設屯墾戍邊新型團場的重要舉措。

為此,150團拿出專項經費用於補助規劃"三好連隊"建設。該團12連、11連、6連、20連、良繁二連等單位乾群齊上陣參與拆舊房舊院工作,自覺進行道路林床和環境衛生的大掃除,經過整治,已呈現出道路平、牆面白、環境整潔的面貌,許多連隊還實現了垃圾集中收集處理。2008年,5連、7連、良一連、13連、15連等五個連隊的三好連隊建設已完成投資500萬元,均為團自籌。

目前,全團所有單位都已著手開始了"三好連隊"環境整治工作,都在為"十一五"期末,150團農業連隊面貌得到整體改善,職工生活質量全面提升做著積極的努力。

工業經濟

150團的工業企業和工業生產,自發展以來,主要以圍繞團場的支柱產業—棉花而開展的加工業。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一些規模小,效益差的企業被關閉,保留一些有生機、有活力市場前景好的企業,這是一五零團黨委做出的英明決策。

截至2009年,一五零團共有5家國有企業,即加工一廠、加工二廠、加工三廠、材料廠、自來水廠;3家股份制企業,即銀河紡織有限責任公司、中聖駝鈴紡織有限責任公司、北斗駝鈴紡織有限公司、1家私營企業即新風印刷廠。

2008年,150團依託石河子開發區,發展開放型經濟,以56.9%的股份對銀河紡織有限責任公司進行絕對控股;成立的新疆中聖駝鈴紡織有限責任公司,總投資3.5億,合作方控股70%,150團參股30%,預計2009年11月份可投入生產。

2009年,在兵團實施的經濟結構戰略性大調整、發展方式戰略性大轉變決策之後,一五O團黨委迅速轉變思想觀念,走農業產業化、新型工業化道路。延伸農業產業鏈,實施優勢資源轉換戰略。發揮150團的“棉花、奶牛、果蔬、旅遊”的優勢資源,通過招商引資的方式,引進了北斗駝鈴紡織有限公司10萬錠紡紗500台織機項目,投產後,可年實現工業總產值8億元,工業增加值1.6億元。新疆元福駝鈴紡織有限公司6萬錠紡紗200台無梭織布項目,公司投產後,可實現工業總產值5億元,工業增加值1億元。在150團油庫以西籌建小工業園區,成立了天錦駝鈴食品有限公司,生產加工番茄醬;滙豐油脂有限公司,進行榨油及生物蛋白加工。與中聖紡織合資1000萬元開發的“駝鈴夢坡”生態旅遊區項目,興建旅遊景點、旅遊設施,於8月26日正式開業,讓疆內外更多的人在感受大漠風光的同時了解150團,帶動150團其他相關產業的發展。

150團通過挖掘自身資源優勢,不斷加大對外合作力度,在“銀河、中聖、北斗、元福”四大紡織企業和駝鈴夢坡旅遊業的帶動下,到2012年力爭打響“駝鈴”品牌,建成一個駝鈴集團公司,形成一條龍作業的棉花產業鏈。在全團領導和廣大職工的共同努力下,工業呈現出生機勃勃的發展局面,我們期待150工業能夠提前實現預期目標,為150團的發展插上騰飛的翅膀,走向輝煌的明天!

農業經濟

新疆石河子農八師一五○團西古城鎮自開墾種植五十年來,工業、農業都有相當的基礎,集約化經濟程度較高,發展成為具有一定規模的現代化國營農場。至2007年底,一五○團土地規劃總面積是67.6萬畝,其中耕地面積20萬畝,占總面積的29.5%,林地面積是2.2萬畝,占總面積的3.25%,退耕還林面積是0.5萬畝,占總面積的0.07%,團場土壤以灰漠土為主,草甸土和鹽土較少約2950畝,土壤肥力缺氮、少磷、鉀豐富、有機質含量偏低。

150團成立於1958年7月1日,全團現有常駐人口21000人,各行業從業人員8727人,其中職工4789人,全團現有52個建制單位,其中22個農業連隊,擁有耕地20萬畝,是一個集種植業、養殖業、工業(主要為農副產品加工業)基本無污染、並監管社會化管理的大型國營農場。

2008年全團籽棉總產8.8萬噸,年末標準蓄存欄59000頭(只),肉類總產1952噸,牛奶總產8000噸,鮮食葡萄種植面積8000畝,實現生產總值4.6億元(不包括我團控股的銀河紡織有限公司產值),職均純收入達到5萬元。農業一線職工平均收入達到6萬元,人均收入1.36萬元,位居墾區各團場前列。團場先後被國務院、國家水土保持領導小組、農業部、自治區、兵團等上級領導部門授予“植樹造林先進單位”、“綠化先進單位”、“全國水土保持先進單位”、“三北防護林一期工程合格單位”、“兵團紅旗團場”、“兵團文明團場”、“兵團危舊住房先進單位”、“西部大開發兵團區域經濟成長速度最快的十個農場”、“2006年兵團級環境優美鄉鎮”、“2007年國家優美鄉鎮”等榮譽稱號。2007年被國家林業局列入防風治沙示範縣,至今為止兵團只此一家。

2008年,150團完成國民生產總值4.6億元,職均收入5萬元,人均收入1.36萬元。其中第一產業增加3.8億元,第二產業增加值3139萬元,第三產業增加值4843萬元。該團2008年耕地面積20萬畝左右。籽棉總產達到8800萬公斤。

150團共有各類專業技術人員1982人,農業技術人員數量多且常年工作在農業連隊生產第一線。團場建立了農業技術推廣站,病蟲測報站,畜牧獸醫站,水產工作站,農機服務站和林業工作站及土壤化驗室,即“六站一室”,實現了科技服務系列化。

150團設立了種子公司、病蟲測報中心、氣象預報中心、物資供銷公司、農機服務公司、棉花研究中心、滴灌服務站、防雹隊等單位,形成了較為完善的農業科技推廣服務體系和技術保障體系。

發展規劃

今後五到十年,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歷史時期,也是我團實現以農業經濟為主向以二三產業為主歷史性跨越的重要轉折時期,更是我團經濟社會加速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編制好新形勢下的第一個中長期規劃,對於促進我團經濟持續快速協調健康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實現在八師率先進入全面小康社會的奮鬥目標,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根據兵團建設屯墾戍邊新型團場和師市“十一五”規劃的目標要求,總結歷史、立足當前、著眼長遠,制定《農八師一五O團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

一、 發展基礎與發展環境

(一)發展基礎

“十五”是我團建團以來發展最好的五年,也是團場綜合實力增長最快、職工收入增加最多的五年。五年來,團黨委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認真落實兵團“1+3”檔案精神,緊緊圍繞“發展壯大團場、致富職工民眾”的工作目標,樹立和落實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團結拼博,開拓進取,國民經濟持續快速發展,社會各項事業取得了顯著成就。

一一國民經濟持續快速發展,綜合實力明顯增強。2005年,全團完成生產總值3. 71億元,比2000年增加2. 34億元,年均增長22%。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2. 56億元,比2000年增加1.54億元,年均增長20.9 %;第二產業增加值7238萬元,比2000年增加5178 萬元,年均增長28. 5 %;第三產業增加值4768萬元,比2000年增加 2789萬元,年均增長19. 2 %;人均生產總值1. 85萬元,比2000年增加1.4萬元,年均增長24. 2 %;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規模7365萬元,年均增長20. 2 %;全團職均收入2.66萬元,比2000年增加2 萬元,年均增長24.6%。其中農業一線職均收入達到4萬元,職均收入位居墾區各團場前列。

一一結構調整取得成效。現代農業取得長足發展,畜牧業、果蔬園藝業比重上升,農業逐步向種植業、畜牧業、果蔬園藝業三足鼎立方向發展。籽棉總量達到淨重65000噸,年均增長12 %;全團標準畜年末存欄57000頭(只),年均增長5%。其中養牛2400頭,年均增 長28 %;養羊48100隻,年均增長3. 7 %;養豬6500頭,年均增長6 %;牛奶產量5000噸,年均增長8.7%。鮮食葡萄種植面積3000畝,為進一步擴大果品種植面積、形成果蔬支柱產業奠定了基礎。農業產業化穩步推進,銀河紡織公司全年生產棉紗12000噸,完成總產值2.3 億元,實現工業增加值4309萬元,實現利潤1000萬元,上繳利稅和經濟效益在兵團紡織行業中名列前茅。全團已經初步形成了以籽棉、軋花、榨油、種子、網套、紡織、地膜、複合肥為主體的農業產業化發展格局。

一一固定資產投資大幅增加。“十五”時期是建團以來投資規模最大、項目建設最多的時期。五年累計完成固定資產投資4.3億元,年均投資規模達8600萬元,是“九五”時期的4. 8倍。“十五”期間,全團實施了節水滴灌工程17萬多畝,節水滴灌面積達到耕地面積的95 %以上;修建翻建防滲渠300多公里,新打抗旱應急灌溉井和生活用井105眼;購買大馬力拖拉機26台;引進澳大利亞和紐西蘭優質 奶牛1400多頭;出資8000萬元入股銀河紡織公司,並行使出資人權 利;完成職工危舊住房改造3441戶;新建擴建石莫公路、西新公路、古新公路70多公里;投資興建西古城文化廣場,改造水網、暖網、電網,完善小城鎮功能布局,團部主要道路實現硬化、亮化、綠化,住宅小區環境進一步改善;興建大型防風固沙基幹林13公里,實施 75公里圍欄禁牧工程,封育沙漠植被34萬畝。“十五”以來,基礎設施建設得到明顯加強,職工民眾的生產條件和生活質量顯著提高,團場面貌發生了巨大變化。

一一團場改革穩步推進。認真貫徹兵團“1+3”檔案精神,以“固定、自主、服務、分配”為核心,從完善經營管理機制、調整最佳化經濟結構入手,進一步完善土地承包經營責任制,全面施行“兩約、兩證、兩卡”制度,大力推行訂單農業,進一步增強了團場發展的活力。全團100%的承包職工實行土地長期固定,全面推行生產資料全費自理。深化了幹部分配製度改革,完善民主管理機制。對一些商業加工業實施了產權制度改革,對新建企業實行股份制經營,合併了3個小型連隊,撤併了7個工交建商企業,按照《農八師農牧團場機構改革方案》的要求,對機關機構設定進行了相應調整。

一一社會事業全面發展。社會保障體系進一步健全,養老、醫療、生育等社會保險覆蓋面不斷擴大,離退休人員退休金及時足額發放; 職工民眾生活條件明顯改善,收入水平和生活質量普遍提高,80%以上的職工家庭遷入新居;科技、文化、教育、衛生、交通以及廣播電視等社會各項事業健康發展,精神文明建設穩步推進,職工民眾思想道德和科學文化素質進一步提高;生態環境明顯改善,可持續發展能力不斷增強。

(二)發展環境

“十一五”時期將是我團新一輪高速發展的戰略機遇期。總體來看,“十一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主要有5個方面的機遇:一是國家堅定不移地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將從政策措施、資金投入、基礎設施、產業布局、人才開發等方面進一步加大對兵團的支持力度,為我們加快發展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和動力保障;二是自治區繼續大力發展天山北坡經濟帶及兵團做大石河子墾區的戰略部署,為我們加快發 展提供良好的政策空間;三是師市發展勢頭強勁,經濟實力明顯增強, 集中力量建成了一批重大基礎設施和重大項目,有望成為新疆向西開放的重要橋頭堡,為我們加快發展提供強大的外部拉動力。四是我團具備了進一步加快發展的基本條件。經過“十五”時期的快速發展, 經濟基礎更加雄厚,產業結構更加最佳化,自我發展能力顯著提高,經濟發展已經駛入快車道,突破口和增長點還很多,發展空間還很大, 具有了比較強的後發優勢,為我們加快發展提供了優越的基礎條件。 五是幹部職工都有加快發展的強烈願望,全團上下形成了“思改革、謀發展、盼富裕”的良好局面,思想認識更加統一,思路目標更加清晰,為我們加快發展提供強勁的內部驅動力。同時,加快發展還面臨一些突出矛盾和問題。一是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的深度和廣度還不夠,農業產業化經營還比較薄弱,產業鏈還比較單一;二是產業結構層次較低,第一產業比重偏高,第二,第三產業比重偏低,產業結構不盡合理的問題還沒有得到根本解決;三是面|陸人才、技術、資金和 市場制約,經濟建設專業適用型技術人才、現代管理人才短缺,市場供求信息相對遲緩,招商引資和爭取上級重大項目支持的難度也比較大。

綜合以上分析,我團既具備加快發展的內在動力和外部條件,同時也存在很多需要破解的難題和困難。只要我們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把握好新階段經濟社會發展方向,利用好新機遇,突破薄弱環節,不失時機加快發展,我團經濟社會發展必將在“十一五”期間實現新的跨越。

二、指導思想、發展思路和奮鬥目標

(一)指導思想

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以轉變增長方式、調整經濟結構和促進協調發展為主線,以改革開放和技術進步為動力,把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加快推進農業產業化、新型工業化、團場城鎮化進程,促進經濟持續快速協調健康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實現在八師率先進入小康社會的奮鬥目標,爭當兵團經濟建設的排頭兵。

(二)總體發展思路

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以建設屯墾戍邊新型團場為主線,緊緊圍繞“一個目標”,把握“兩大任務”,實現“三大突破”,培育“四大產業”,推進“五大工程”,建設“六大基地”,提升“七個水平”,實現我團經濟社會又快又好地超常規、跨越式發展,努力構建平安西古城、和諧西古城。

一一圍繞“一個目標”:在石河子墾區率先進入全面小康社會。

一一把握“兩大任務”:建設屯墾戍邊新型團場、構建團場和諧社會。

一一實現“三大突破”:在實現農業“三足鼎立”和農業產業化方面有重大突破;在推進新型工業化和團場城鎮化方面有重大突破; 在大力發展非公有制經濟和庭院經濟方面有重大突破。

一一培育“四大產業”:棉花產業、畜牧產業、果蔬產業、旅遊產業。

一一推進“五大工程”:信息化工程、三好連隊工程、職工危改工程、機采棉工程、棉花高產田工程。

――建設“六大基地”:墾區重要的優質棉生產基地、綠色有機棉生產基地、紡織品生產基地、畜產品生產基地、果品生產基地、紅色旅遊基地。

一一提升“七個水平”:提升農業產業化水平、新型工業化水平、 團場城鎮化水平、物質文化生活水平、科技教育水平、對外開放水平、社會和諧水平。

(三)奮鬥目標

到“十一五”末,團場綜合實力進一步增強,經濟基礎更加雄厚,經濟結構更趨合理,經濟成長質量和效益顯著提高,生產工業化、管理工廠化、經營產業化、生活城市化的目標基本實現,精神文明建設 取得明顯成效,社會各項事業全面進步,鎮區和連隊整體進入全面小康社會。

1、綜合實力進一步增強。到2010年,全團生產總值達到5.45 億元,年均增長8%。第一產業增加值達到3.52億元,年均增長7 %; 第二產業增加值達到1.09億元,年均增長8.5%。其中:工業增加值 8707萬元,年均增長9%,建築業增加值2214萬元,年均增長7 %; 第三產業增加值達到8402萬元,年均增長12 %。人均生產總值達到2.5萬元以上。三次產業增加值比重由目前的67.7:19.5:12.8調整為64.6:20 :15.4,非公有制經濟包括庭院經濟所占比重達到20 %左右,形成多種經濟成分共同發展的開放經濟格局。全社會固定資產技資5年累計3億元以上,年均增長8%左右。

2、社會各項事業全面進步。

到2010年,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6‰以內,常駐大口控制在 2.3萬人以內,其中:鎮區人口達到1.5萬人左右,連隊人口達到7000人左右。全面完成職工危舊住房改造工作。“三好”連隊建設全部達標。職均收入達到3萬元以上,人均收入8500元。綜合科技能力顯著提高,科技三項費用不低於財務支出的2%,科技對經濟社會發展的貢獻率要達到65 %以上,基層連隊幹部的文化程度要達到大專以上,職工全部取得“綠色證書。提高義務教育的辦學水平,免除中小學生學雜費、書本費,全面普及高中階段教育。加強職工技能培訓和繼續教育工作,形成全民學習、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企業文化建設得到不斷推進。文化體育事業全面發展,民眾文化活動、全民健身活動進一步普及。公共衛生和醫療服務體系日趨完善,疾病防控體系初步建立。基層民主進一步擴大,職工民眾的政治、經濟、文化權益得到切實尊重和保障。精神文明建設取得新成果,十星級文明戶達到90%左右。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基本完成,平安團場創建工作取得成效,社會秩序良好,職工民眾安居樂業,萬人發案率控制在1.5%以內。生態環境進一步改善,森林覆蓋率達到30%左右,可持續發展能力不斷增強。

三、“十一五”期間國民經濟發展的主要任務

(一)深化團場內部改革。

深化改革是調動職工民眾積極性、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的重要途徑,也是加快推進新型團場建設的根本出路和動力。要長期堅持並不斷完善團場基本經營制度,充分調動團場和職工民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最大限度地解放和發展團場生產力。要尊重職工民眾的主人翁地位,著力把團場建成職工民眾的利益共同體,真正讓團場成為職工民眾根本利益的實現者、維護者、發展者。

一一完善團場基本經營制度。繼續堅持職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按照“土地承包經營、產權明晰到戶、 農資集中采供、產品訂單收購”的總體思路,進一步完善團場基本經營制度,明確承包職工家庭的生產經營主體地位和團場的經營管理主體地位,充分發揮承包職工和團場這兩個積極性。

一一深化產權制度改革。對公有牲畜、農機具、庫棚、果林、機井、滴灌水利設施等生產資料,凡能明晰產權的都作價歸戶,職工自主經營,團場規範服務。凡不宜由職工單獨買斷經營的生產資料,可採取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方式進行經營。對工業、建築、服務等領域的團辦企業,要按照現代企業制度要求,廣泛吸引社會投資,加快企業改制、聯合和重組步伐。要積極支持和放手發展多種所有制經濟成份,使混合所有制經濟成為團場二、三產業發展的主要力量。

一一完善團場分配製度。完善分配製度的根本目的是要理順分配關係,切實減輕職工負擔,充分調動廣大幹部職工民眾的積極性。建立職工減負的長效機制,確保職工負擔減輕後不反彈。通過發展二三產業、加快小城鎮建設、增加收益積累和落實精兵簡政措施,逐步減少承包職工承擔的管理費。

一一推進團場機構改革。要按照兵團黨委、兵團《關於兵團農牧團場機構改革的指導意見》要求,完成團場機關機構改革、撤銷營區建制和整合連隊工作。要按照“調整布局、整合資源、突出重點、 協調發展”的要求整合團場事業單位。

一一完善基層民主制度。要紮實推進團場職工代表大會制度,落實團場職代會的職權,建立和健全職工民眾民主參與團場、連隊管理的有效形式。要進一步完善連隊領導幹部民主選舉制度,規範選舉程式,增強職工民主法制意識。要進一步擴大團務、連務公開範圍,積極推行職工民眾要求的“點答式”公開制度,加大對職工土地承包、農資采供、大宗農產品收購、團連領導幹部收入分配的民主監督力度。

(二)強化農業基礎地位。

1、最佳化大農業結構。

以市場為導向,以發展高效、綠色和特色農業為重點,以職工增收、團場增效為目標,注重發揮比較效益,不斷增加科技含量,提高勞動生產率。調整最佳化農業結構,要堅持做精做強棉花產業,突出發展畜牧業,加快發展果蔬園藝業,基本形成三足鼎立的格局。棉花是團場的主導產業,我們要進一步鞏固發展棉花產業不動搖,走出一條穩定面積、主攻單產、降低成本、提高品質、增強市場競爭力的發展路子,實現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常規農業向綠色有機農業轉變,單一棉花農業向棉花、畜牧、果蔬業“三足鼎立”轉變。

( 1 )提升棉花生產水平。以前三年籽棉平均產量5300萬公斤為基數,年均遞增8 %,到2010年,實現籽棉總產7500萬公斤。其中,耕地達到6300萬公斤籽棉,開發性家庭農場達到1200萬公斤籽棉。

一一適度擴大生產規模。開展條田小改大活動,增加有效耕種面積5000畝。在擴大規模的基礎上,必須進一步加大農田林網化建設和保護力度,進一步增強抗禦自然災害的能力。

一一做精做強棉花產業.以技術進步為支撐,以強化管理為手段,以優良品種為基礎,深入挖掘增產潛力,有效降低棉花的“斤”成本。到2010年,籽棉單產在450 - 500公斤左右的高產田要達到5萬畝以上,全團單產籽棉要達到380公斤以上。

一一大力實施精準農業技術。一是全面提升精準灌溉技術。繼續推進農業設施化進程,大力發展新型節水滴灌技術。以信息化帶動農業現代化,以現代化促進農業最佳化升級。從2006年起,以實施5000 畝智慧型化灌溉示範區項目建設為契機,進一步加快農業的智慧型化、設施化建設。到2010年,建成50000畝智慧型化節水灌溉高產棉田,促進精準灌溉技術不斷升級;二是全面推廣精準種子技術。加強種子站和良繁基地建設,進一步加快優良品種的引進、繁育和推廣步伐,提 高種子粒選和種子包衣的技術含量協到2010年,棉種的發芽率要穩定達到90%以上。三是全面實施精量播種技術。到2010年,全團精量播種面積達到85%以上;四是全面套用精準施肥技術。通過加大設備投入、引進專門人才等有效措施,充分發揮土壤化驗室的作用,對全團耕地的土壤成分進行精確測定,以測土信息為依據,以智慧型化滴灌為載體,進一步提高精準施肥的覆蓋率。到2010年,精準施肥的覆蓋率要達到100 %;五是全面完善精準田間生態監測技術。加大對蟲情測報站的投入力度,完善農業技術綜合服務體系,進一步提高農作物病蟲害田間測報的精確度;六是大力推廣精準收穫技術。到2010 年,機采棉種植面積達到100000畝以上,占棉花種植面積的70%左右,進一步提高農工管理定額,實現棉花集約化生產。

一一積極推廣育苗移栽技術、雜交制種技術。到2010年,全團建立棉花果蔬溫室育苗大棚1000畝左右,引進育苗移栽機10台以上,育苗移栽的種植面積達到20000畝以上;建立雜交制種基地2000畝左右,種植雜交棉100000畝以上。通過推廣育苗移栽技術、雜交制種技術,力爭使皮棉單產在2005年的基礎上增加20%以上。

一一加強農田水利基本建設。每年投資300萬元左右,擴建、改造乾支渠5公里以上。到2010年,全團改擴建千支渠25公里以上,進一步提高“用水小高峰”的通水能力。

一一大力發展特色農業。增加長絨棉、中長絨棉、彩色棉等特色棉花的種植面積,發揮比較優勢,提高經濟效益,通過走特色增收之路,促進經濟成長方式的根本轉變。到2010年,特色棉花的種植面積要達到100000畝以上。

一一穩步發展綠色有機農業。發揮新開荒地土壤清潔、無化學污染的優勢,適度發展綠色有機高效農業。到2010年,綠色有機棉花的種植面積要達到5000畝左右,為銀河紡織公司生產高附加值的綠色有機棉紗奠定基礎。

(2 )擴大林果種植規模。加快提升林果業在大農業中的比重,到2010年,全團林果業生產總值達到2000萬元以上。

一一大力發展果蔬園藝業。到2010年,林果種植面積要發展到 10000畝左右,其中鮮食葡萄種植面積達到8000畝以上,瓜果蔬菜種植面積要達到2000畝左右;大力發展庭院蘋果、蟠桃、紅棗等特色種植,建立以14連、良繁1連為重點的蔬菜大棚種植連隊,使果蔬園藝業成為發展高效農業和增加職工收入的重要平台。

一一結合國家生態項目、三好連隊和小城鎮建設,加快林業發展步伐。到2010年,全團森林覆蓋率(含國家公益林)達到30%左右綜合綠化覆蓋率達到50%以上。

(3 )加速發展現代畜牧業。大力發展養牛業,穩定發展養羊業, 形成區域化養殖、規模化生產、社會化服務、一體化經營的畜牧業發展格局。到2010年,全團牲畜存欄頭數達到72500頭(只),年均遞增5%。其中:奶牛10000頭,年均遞增34%;肉羊57500隻,年均遞增3. 7 %;養豬10200頭,年均遞增9.6%。肉類生產總量2000噸, 年均遞增8.7%。其中:豬肉1020噸,羊肉860噸,牛肉140噸;牛奶生產總量20000噸,年均遞增32 %;羊毛生產總量150噸,年均遞增4.7%;禽蛋生產總量440噸,年均遞增4.7%。實現畜牧業生產總值7860萬元以上。

(三)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

加速推進農業產業化是抵禦市場風險、全面提升農業競爭力的需要,是加快大農業結構調整的需要,是加快新型工業化和城鎮化步伐的需要,是最大限度發揮現代大農業優勢的需要,也是增強“反哺”農業能力、致富職工民眾的需要。農業產業化發展不起來,就不可能有農業的現代化。“十一五”期間,要圍繞做強“四大產業體系”,以市場為導向、城鎮為載體、重大項目為突破口,著力打造一批利潤超百萬元、關聯度高、帶動力強的農產品加工企業,進一步拉長產業鏈 條,提高附加值,加快優勢資源轉換和結構最佳化升級步伐。在時機成熟的條件下,通過招商引資、合資合作等方式穩步推進團場特色工業小區建設,因地制宜,突出重點,積極發展涉農產業,努力使工業小區成為調整團場經濟結構的重要推動力。到“十一五”末,全團要形成以棉花產業鏈為主幹,果蔬、畜牧為兩翼,紅色旅遊為補充的產業化格局,力爭大宗農副產品產業化經營程度達到50%以上,實現新型綜合綠化覆蓋率達到50%以上。

(3 )加速發展現代畜牧業。大力發展養牛業,穩定發展養羊業,形成區域化養殖、規模化生產、社會化服務、一體化經營的畜牧業發展格局。到2010年,全團牲畜存欄頭數達到72500頭(只),年均遞增5%。其中:奶牛10000頭,年均遞增34%;肉羊57500隻,年均遞增3.7 %;養豬10200頭,年均遞增9.6%。肉類生產總量2000噸,年均遞增8.7%。其中:豬肉1020噸,羊肉860噸,牛肉140噸;牛奶生產總量20000噸,年均遞增32%;羊毛生產總量150噸,年均遞增4.7%;禽蛋生產總量440噸,年均遞增4.7%。實現畜牧業生產總值7860萬元以上。

(三)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

加速推進農業產業化是抵禦市場風險、全面提升農業競爭力的需要,是加快大農業結構調整的需要,是加快新型工業化和城鎮化步伐的需要,是最大限度發揮現代大農業優勢的需要,也是增強“反哺”農業能力、致富職工民眾的需要。農業產業化發展不起來,就不可能有農業的現代化。“十一五”期間,要圍繞做強“四大產業體系”,以市場為導向、城鎮為載體、重大項目為突破口,著力打造一批利潤超百萬元、關聯度高、帶動力強的農產品加工企業,進一步拉長產業鏈條,提高附加值,加快優勢資源轉換和結構最佳化升級步伐。在時機成熟的條件下,通過招商引資、合資合作等方式穩步推進團場特色工業小區建設,因地制宜,突出重點,積極發展涉農產業,努力使工業小區成為調整團場經濟結構的重要推動力。到“十一五”末,全團要形成以棉花產業鏈為主幹,果蔬、畜牧為兩翼,紅色旅遊為補充的產業化格局,力爭大宗農副產品產業化經營程度達到50%以上,實現新型工業化水平的整體提升和農業產業化發展的歷史性突破。

1、做大棉花產業。

一一改造一廠、二廠兩條機采棉生產線,配套烘乾設備,增加2條剝絨生產線。安裝3台400型打包機,逐步淘汰200型打包機,與國際市場接軌;三加工廠新建一條40台皮轆軋花生產線,以適應加工中長絨棉、細絨棉等特色棉花的需要;到2010年,全團軋花生產線由8條增加到10條,形成全期加工籽棉8萬噸的生產能力,日加工量籽棉800噸以上,日生產皮棉300噸以上。

一一積極吸引外資,引進資金、技術和市場,加快銀河紡織公司的技術改造步伐,發揮設備技術優勢,進一步擴絞增產,延伸產業鏈,充分挖掘經營潛力,最大限度地提高經濟效益。到2010年,通過招商引資等主要形式,新增棉紗生產能力15000餃左右,提高中長絨棉、彩棉等特色棉紗的紡織能力,生產規模增加到15000噸紗,用棉量達到22000噸左右,總產值達到4億元左右,實現工業增加值6000萬元以上。同時,新建織布生產線,不斷提高紡織產品的附加值。

一一提高棉花副產品的附加值,進一步延伸棉花產業鏈。“十一五”期間,新建精煉油生產線,精煉油生產能力達到4000噸左右,新增工業增加值500萬元左右。

一一加大對良種繁育和種子加工領域的投資力度,形成引進、試驗、繁育、推廣、加工、儲備、銷售為一體的種子繁育體系,進一步做大做強種子產業。到2010年,初步建成墾區重要的區域性良種繁育基地,種子外銷收入要達到1000萬元以上。

2、發展畜牧產業。

一一以石河子開發區旺旺乳業、兵地天元為龍頭,建立和完善龍頭企業與團場、農工之間的利益聯結機制,通過市場導向、政策扶持,進一步加快優質牛奶生產基地建設。到2010年,戶均餵養奶牛達到2 頭。

一一以石河子西部牧業為龍頭,發揮肉牛、肉羊的品質優勢和規模優勢,加快精分割肉原料基地建設。到2010年,基本建成墾區重要的精分割肉原料基地。

3、做大果蔬產業。

一一加大招商引資工作力度,使有資金、有技術的國有、民營企業參與葡萄、紅棗、番茄、拘祀等果蔬品種的深加工。

一一建立相對穩定的銷售網路和銷售市場,大力發展中介服務組織,培育扶持專業大戶和經紀人隊伍,以優良品質、質量為基礎,以綠色、有機為亮點,初步形成具有一定影響力的果蔬品牌,以品牌影響力擴大市場占有率。

(四)加快壯大建築產業。

一一加強建築市場管理,規範建築市場秩序,對符合招投標條件的工程依法實行招投標,全面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不斷提高工程質量,減少各類事故發生。

一一以提高經濟效益為目標,以提高工程質量為中心,以提高市場競爭能力為重點,以專業化、機械化為方向,全面提升建築企業整體素質。加大建築企業的整合力度,發揮建築企業在建築材料和工民建方面的優勢,抓住石河子市和西古城鎮兩個市場,開拓周邊地區市場,積極參與重大項目建設,努力擴大市場份額。到2010年,承攬建築工程總金額要達到8000萬元以上,年均增長10%。

(五)拓寬服務業發展領域。

以市場化、產業化、社會化為方向,突出重點,最佳化結構,著力發展房地產、商貿流通和紅色旅遊業,逐步形成以傳統服務業為基礎,現代服務業為重點的服務業新格局。進一步最佳化服務業發展環境,把加快發展服務業與促進經濟結構調整、發展庭院經濟、拓寬就業渠道、推進小城鎮建設結合起來,全面提高服務業整體素質和效益。到2010年,服務業增加值要占全團生產總值的比重提高到15. 4 %,從業人員 占全社會從業人員的比重達到40%左右。

一一構築以物資服務中心、種子站、西古城綜合農貿市場為骨幹、社區商業街和連隊農家商店為基礎的多層次、多功能、多所有制結構和多種經營方式並存的市場網路。逐步建立市場重點建設畜產品、果蔬、種子、苗木等四大農副產品批發交易市場。

一一以招商引資為主要形式,積極發展“駝鈴夢坡”沙漠生態特色旅遊。以石河子“新疆軍墾文化紅色旅遊區”為背景,重點抓好沙漠生態觀光、探險、獵奇、符獵、科考等旅遊項目的基礎設施建設。建立多元化投融資機制,引進有實力的企業,加強旅遊配套設施建設,建設獨具魅力的生態景觀,完善景區交通,開發紅色旅遊產品。鼓勵發展軍墾文化游和軍墾型“農家樂”民俗風情特色游。與旅遊單位聯手打造精品旅遊線路和旅遊品牌,提升旅遊業檔次和水平。到2010年,與旅遊業相關的綜合收入要占第三產業收入的20%以上。

一一大力發展商業零售、飲食服務、郵電通訊、交通運輸、中介服務、物業服務等傳統服務行業,提高團場城鎮化、市場化水平。

(六)加大招商引資力度。

一一堅持"以資源換資金,以市場換項目,以項目換技術,以存量換增量"的原則,進一步解放思想,轉變觀念,依託特色資源優勢,按照農業產業化和新型工業化的發展思路,不斷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在搭建信息平台、聯手招商等方面取得新突破。進一步創新招商工作方式,積極探索中介代理招商、委託招商新形式,建立團場信息網站,加強與中、東部發達地區的聯繫,充分利用展示會、洽談會等形式,開展多層次的招商活動,實現招商引資社會化、全民化和網路化的目標。“十一五”期間,全團招商引資到位資金達到3000萬元左右。

一一加強項目儲備工作,建立較為完善的項目庫,積極爭取國家、兵團和師市項目支持。“十一五”期間,全團引進各類項目資金達到3000萬元以上。

(七)積極發展循環經濟。

發展循環經濟是有效緩解發展過程中資源約束和環境壓力的有效途徑。“十一五”期間,以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為核心,以節能、節水、節材、節地、資源綜合利用和發展循環經濟為重點,大力發展節約經濟,提高我團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能力。

一一研究提出《一五○團節能規劃»,明確主要目標、重點內容、保障措施、實施主體和實施計畫,分年度實施一批對產業升級和資源節約具有較強示範帶動作用的節約型項目。

一一深化供熱體制改革,加快供熱商品化步伐,採取切實可行的步驟,逐步實行分戶供熱和供熱計量化,花多少錢用多少熱。

一一推廣節能農牧機械,推進車用乙醇汽油推廣工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