襯字

襯字:曲詞中在曲律規定的字數之外增加的字。常用以補足語氣,增加聲情色彩。它在歌唱時不占重要拍子,不能用於句末,不能做韻腳。字數不論,一般小令襯字少,套數多,雜劇更多。也稱墊字。

詞目

襯字

拼音

chèn zì

解釋

曲詞中在曲律規定的字數之外增加的字。常用以補足語氣,增加聲情色彩。它在歌唱時不占重要拍子,不能用於句末,不能做韻腳。字數不論,一般小令襯字少,套數多,雜劇更多。也稱墊字。
曲牌所規定的格式之外另加的字,稱為“襯字”。它的作用是補充正字語意的缺漏,使之內容更加完整充實,語言更加周密豐富或生動,或者使字句與音樂鏇律更加貼合。曲可加襯字,是它與詞或詩的主要區別之一。它使曲文在遵守格律的前提下,有更大的靈活性,行文造字更為自由,不受格律的束縛。小令所用的襯字較少,套曲則比較多。此外,雜劇使用襯字比較普遍,而南戲則比較少用。襯字一般用於句首或句中,句末則很罕見。在曲譜中,襯字往往用小字書寫,以區別於正字。
襯字一般不占用樂曲的節拍、音調,往往是唱時快速而有節奏地一口帶過。
句首的襯字可以用實詞(如名詞、動詞等),也可用虛詞(如連詞、助詞以及代詞、副詞等)。如尚仲賢《王魁負桂英》:“殿階前空立著正直牌”,“前”和“著”是襯字,有時襯字是一個句子,如白樸《梧桐雨》“寡人親捧一盞兒玉露春寒”,“玉”字前的句子是村字。襯字有時可多至十多二十個字。如關漢卿的南呂《黃鐘尾》“我正是個蒸不熟煮不爛炒不爆錘不碎打不破響噹噹一粒銅豌豆”,“響”字前的部分即為襯字。
襯字是在不更動原譜的基礎上增加字數的,這表明曲的句法相當自由和富於變化。襯字用得恰當,可使句法靈活多樣,增強了曲文的口語化和形象化特點。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