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陽保衛戰

襄陽保衛戰

襄陽之戰是元朝統治者消滅南宋統一中國的一次重要戰役,是中國歷史上宋元封建王朝更迭的關鍵一戰。這次戰役從南宋鹹淳三年(1267年)蒙將阿術進攻襄陽的安陽灘之戰開始,中經宋呂文煥反包圍戰,張貴張順援襄之戰,龍尾洲之戰和樊城之戰,終因孤城無援,鹹淳九年(1273年)呂文煥力竭降元,歷時近6年,以南宋襄樊失陷而告結束。

襄陽保衛戰

宋理宗景定元年(1260年),忽必烈繼承了蒙古汗位,改元中統。在地位鞏固和長期備戰之後,決定進行消滅南宋的戰爭。降將劉整向忽必烈提出“自古帝王,非四海一家,不為正統”,這堅定了忽必烈消滅南宋,統一全國的決心。劉整又指出,“攻宋方略,宜先從事襄陽”,他認為,“如覆襄陽漢入江,則宋可平也。”忽必烈採納了劉整的建議。為攻取襄陽,公元1262年,忽必烈採取劉整的計策,重重賄賂了南宋襄陽守將呂文德,開榷場於樊震,蒙古遂築土城堡鹿門山,遏制了南宋的援軍。
鹹淳三年(1267年)九月,忽必烈下令攻打襄陽,讓劉整到襄陽同蒙軍主將阿術圍攻襄樊。襄樊軍民進行了頑強的抵抗,開始了長達六年的關及南宋政權命運的襄樊保衛戰。
襄陽,樊城夾漢水而立,漢水之南為襄陽,之北為樊城,城堅池深,兵儲豐厚,可供十年之用。兩城相為攻守,可說唇齒相依。面臨蒙古軍進犯的襄樊軍民,以大無畏的英勇氣概,發誓與蒙古軍隊決一死戰,以保家衛國。開始,蒙軍對襄陽,樊城的進攻雖猛烈不斷,並且南宋陸上的援軍也多次被蒙軍打敗,但是,南宋仍可從漢水運送糧食,軍器,衣甲到襄樊,援助襄樊軍民的抗蒙鬥爭,使蒙古不能得逞。
鹹淳四年(1268年),蒙古軍認為要破襄陽必先圍攻樊城。春天,打敗宋將張世傑,七月,阿術打敗樊城守將夏貴,秋天,南宋宰相賈似道命范文虎支援樊城,又被蒙軍打敗。年底,襄陽守將呂文德死,其弟呂文煥繼守襄陽。蒙軍雖多次取勝,但久攻襄樊不下,便採取切斷漢水通道的方法,準備困死襄樊。蒙古軍在鹿門山,白河口修築鹿門,新城等城堡,後又在漢水中流築台,上設弩炮,同夾攻的城堡相應,來控制漢水通道。這樣,朝廷支援襄樊的衣甲糧食被切斷,加之,南宋水陸援軍被蒙軍打敗,襄樊軍民抗蒙鬥爭進入了困難時期。
蒙古軍隊雖說築了堡壘,又針對水軍不如宋軍的問題,建造了艦船5000艘,訓練了70000水軍,切斷了援救襄樊的通道,為攻取襄樊消滅南宋作進一步的準備,使襄樊軍民同心協力,頑強抵抗,所以,在戰鬥中的頭幾年,蒙古軍隊始終沒有能夠攻下襄陽和樊城。
面對襄樊的危急局面,賈似道對宋度宗封鎖訊息,凡是說蒙軍攻宋的,就被貶斥以至被殺。鹹淳6年(1270年),南宋命李庭芝為荊湖置大使,督軍進援襄樊,賈似道又答應宋將范文虎不受李庭芝節制,而直接聽命於賈似道,從而牽制了李庭芝援救襄樊的戰鬥行動。李庭芝多次要進軍,范文虎拒不出逼兵,卻“日攜美妾走馬出球軍中為樂。”
鹹淳7年(1271年)5月,因受到襄樊軍民堅決抵抗,蒙古軍久攻兩城不下,於是忽必烈在命令蒙古軍隊繼續圍攻襄樊的同時,又派賽典赤,鄭眠率蒙古軍水陸並進,攻打嘉定,汪良臣,彭雲祥率蒙古軍出重慶,札剌不花率蒙古軍出瀘州,曲立告思率蒙古軍出汝州,以此牽制宋軍,進一步孤立襄樊兩城。6月,范文虎率士兵和兩淮舟師十萬到鹿門,蒙古軍在阿術指揮下夾江為陣,大敗宋軍,范文虎夜間逃遁,戰船甲仗全被蒙古軍繳獲。11月,蒙古建國號為元,表示元王朝是封建正統,為消滅南宋統一全國作最後的輿論準備。此後,元軍更加進攻襄樊。
鹹淳8年(1272年)3月,樊城的外城被元軍攻破,宋軍退守內戰。襄樊被圍5年,外援斷絕,城中雖有糧食,但缺乏鹽,布帛。這時,李庭芝移屯郢州(今湖北鍾祥)以援救襄樊。他了解襄陽西北有清泥河,發源於均,房州,聯三舟為一舫,裝載貨物,以義軍首領張順,張貴兄弟為都統,率3000民兵,伏於襄陽西北的團山下。他們準備冒死突破元軍防線支援襄陽。這是極大的冒險,去者九死一生,但3000民兵,人人感奮。5月20日,宋軍船上帶上火槍,火炮,勁弩和燃燒著的炭,半夜出發,乘風破浪,斬斷元軍所設鐵鏈,衝破重圍。英勇作戰的民兵戰士轉戰120餘里,天黎明時到達襄陽城下,城中軍民見張貴到來,踴躍歡喜,勇氣倍增。一時不見張順,數日後見其屍體浮出,身中四劍六箭,仍手執弓矢。原來張順已在作戰中壯烈犧牲。
隨後,張貴派二人潛水到郢州與守將范文虎相約夾擊元軍,會師龍尾洲。誰知范文虎早於2日就率軍後退30里,元軍從逃兵那裡得知這一情況,便事先駐軍龍尾洲,以逸待勞。當張貴率水軍奮死衝出重圍到達龍尾洲附近時,看到官兵旗幟,以為是范文虎部,而未作準備。元軍出其不意向張貴攻打過來,張貴率軍奮力抵抗,身上受傷數十處,終因寡不敵眾被俘。阿術勸說張貴降元,張貴堅持不屈,被害。張順,張貴援襄事跡悲壯動人,鼓舞著南宋軍民的抗元鬥爭。張貴失敗後,襄樊與外界隔絕,處境更加艱苦。
由於襄陽,樊城隔漢水而立,宋軍願在漢水中植木,以鐵索相連,中造浮橋,作為襄樊兩城相互支援的交通要道。元軍攻樊城不下,於鹹淳9年(1273年)正月,採取了張弘范決斷襄樊水上聯繫的策略,派軍攻斷浮橋,使襄樊之間的交通隔斷。元軍便集中兵力連續猛攻樊城,在攻打樊城時,又使用火力很強的西域“回回炮”,樊城終於被元軍攻破。宋將都統范天順力戰不屈,城破自殺殉國。統制官牛富率領百餘將士進行巷戰,渴飲血水,繼續戰鬥,殺死不少元軍後,牛富身負重傷投火自盡。2月,襄陽守將呂文煥向元軍投降,可歌可泣的襄陽樊城保衛戰結束了。
襄陽保衛戰的失敗,是南宋腐敗政治和賈似道投降政策的必然結果。襄樊保衛戰之所以能堅持6年之久,完全靠襄樊軍民的浴血奮戰。襄樊一失,南宋的門戶大開,元軍從此可以長驅順江南下,滅亡南宋。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