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陽、樊城之戰

襄陽、樊城之戰

九月,派都元帥阿朮、劉整率各路兵進攻襄陽、樊城。 蒙古軍針對襄樊設防情況,採取長期圍困、待機攻城的戰法。 蒙古軍因缺少水兵,圍城不嚴,每當漢水上漲時,宋軍仍可由水路運送物資進城。

襄陽、樊城之戰

正文

蒙古至元五年(宋鹹淳四年,1268)至元至元十年,元軍長期圍困,並最後奪取南宋重鎮襄陽、樊城(今湖北襄樊市)的作戰。
忽必烈即蒙古汙位後,實行了統一內部、穩定後方、獎勵農耕、採用漢法等政策,日益強盛。至元五年,為了攻滅南宋,採納宋降將劉整的建議,改取蜀入江、席捲江東,為奪取襄樊、浮漢入江、直趨臨安(今杭州)的新作戰方略。九月,派都元帥阿朮、劉整率各路兵進攻襄陽、樊城。
襄陽、樊城隔漢水相對,順流可直入長江,是南宋的軍事重鎮,城高池深,糧草充足,駐有重兵防守。蒙古軍針對襄樊設防情況,採取長期圍困、待機攻城的戰法。到七年,先後在襄陽西南30里的鹿門山、城東北10里的白河口修築城堡,控制白河、漢水及陸路交通。又在城西10里的萬山築城以斷其西路,在城南30里的灌子灘立柵以斷其東路。在樊城迎旭門外漢水中,築實心台(今東敵台),上置弩砲,阻宋水上援軍。時南宋權相賈似道把持朝政,昏庸腐敗,曾與忽必烈訂有割地稱臣的密約,不派得力將領率兵增援。所以,雖有幾路援兵,守將呂文煥也多次出擊,未能改變被圍困的局面。蒙古軍因缺少水兵,圍城不嚴,每當漢水上漲時,宋軍仍可由水路運送物資進城。蒙古軍為加強水上作戰能力,練水兵7萬,造戰艦5000艘,切斷襄樊與城外的交通。襄陽一再告急。八年六月,宋廷被迫派殿前副都指揮使范文虎率水軍10萬增援,未至鹿門,即被蒙古軍擊退。九年,城內鹽柴布帛奇缺。宋軍不得已暗派人到襄陽西北清泥河上游均州(今湖北均縣)境內,造輕舟百艘,募勇士3000,由民兵部將張順、張貴率領,乘五月漢水上漲,先將載有物資的船隻隱蔽於白河口內,夜間,駛入漢水,途中遭蒙古水軍截擊,轉戰一夜,張順戰死。黎明,張貴才將物資運入襄陽。後張貴率軍從水路接應南來的援軍,遭截擊全軍覆沒。此後,兩城與外聯繫斷絕,僅借漢水上浮橋,互相支援。
十年正月,元軍採取各個擊破戰法,燒毀襄樊之間的浮橋,集中兵力,配以威力大、射程遠的回回砲,水陸夾攻已被孤立的樊城。城破,守將牛富戰死。元軍轉兵進攻襄陽。二月,主將呂文煥以城降,守將范天順不屈而死。此戰是元滅南宋關鍵性的一戰。元軍取勝的主要原因是作戰方略正確,指揮得當,適時克服了缺乏水軍的弱點,加強了作戰能力。南宋失敗的根本原因是朝廷腐敗,救援無力。
襄陽、樊城之戰襄陽、樊城之戰

配圖

相關連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