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汾鼓車

襄汾鼓車

每年時至正月十五、三月十六和清明時節,沿山一帶的村子裡,像尉村、三公村、南北膏腴、南北賈崗等村,身強力壯的青壯年男子,或兩村各組成一隊,或一村分成兩隊,拉鼓車以接力賽。對於鼓車文化的歷史考證,多有專家學者探究。臨汾市文物局的副局長、研究員李兆祥先生,就曾專門,著文給予述之。本地尉村的退休老教師賈德亮先生,也做過多方面的研究。他們在對《晉國史》研究的基礎上,得出如此結論:古太平的鼓車文化,源於古代的軍事訓練。在古代戰爭中,車戰最為得力。

簡介

當年“鄂公”駐紮在這裡“兵農合一”的軍隊,屯兵戰備,擂鼓驅車進行軍事訓練和演習。悠悠歲月,在歷史演進的過程中,雖然戰爭總是被和平不斷的取代,屯兵之處的兵也早已成了民,可是擂鼓驅車的軍事訓練,卻被積澱成了團結合作、拼搏向上的一種賽事,成為當地獨特的跑鼓車文化。
跑鼓車乍一看,都是人拉車而追逐,其實只要你細細觀來,其中還真有些不同的地方。就說膏腴那塊的跑鼓車吧,通過不斷的演變,已經非常貼近現實生活。古拙的木輪大車,三十輻共一轂,如小蘑菇傘般的鐵釘,把片片鐵條牢牢地釘在木輪的外沿,使木輪顯得雖笨拙卻結實。在這堅實木輪所支撐的車上,前後各豎著固定的兩面大鼓,向外的鼓面上,畫著虎頭龍首,喻含龍虎精神之意,同時還貼著用紅紙寫的隊伍名稱或村子名,也有一些鼓勁和祝願的話。豎起的大鼓中間站著的三人,兩人分擂前後鼓,以壯士氣,另一人則手持大鑼,以待鳴金收兵,彪悍的漢子拉著用麻擰成的粗而長的繩子,在鼓聲的激勵下賓士。各隊為了鼓舞士氣,還請出他們尊敬的人“踩鼓車”。而踩了鼓車的人,自然也得拿出紅包意思意思。但是,並不一定有錢就有資格踩轅。尤其在清明時節,踏青的少男少女,老人小孩涌集而至,在循環的路旁人潮中,各為自己的鼓車隊吶喊鼓勁。更有趣的是,南北賈崗與南北膏腴交叉結隊。當表演者與觀看者相互感染、達到激情飛躍之際,觀看人群中的北賈崗者,就會自動地參加到南膏腴的表演隊中。而南賈崗的觀看者,也會主動地參加到北膏腴的表演隊中。拉鼓車的隊伍不停地狂奔,旁邊的人不斷的替換,直到分出勝負為止。
尉村的跑鼓車,卻更多地能夠尋覓出占時戰事的軌跡。其村分為五院,各院都有自己的鼓車。這些鼓車上的圖飾各不相同,仍有古代的戰車布陣演化過來的痕跡。賈德亮先生《尉村鼓車文化的由來》記述:“北邊的鼓,邊子是黑色的;廟巷的鼓,邊子是白色的;南院的鼓,邊子是紅色的;東院的鼓,邊子是綠色的;唯獨後院的鼓,邊子是黃色的,鼓心還畫著‘八卦圖’。”這是因為其中隱含著古代易學的原理,由八卦方位、五色五行相配所致。“夏朝的‘易經’叫‘連山易’,由艮卦領先,東北為艮,所以位於東北方的後院,獨畫八卦於其鼓”。唐時尉遲恭駐紮占太平,承接了古晉國鄂公之地?而封為“鄂國公”。他在此擊鼓訓兵校練,對後來的鼓車文化產生了更加直接的影響。以至於發展到了賦予更加多的內容,驅邪去病,強身健體,祈雨求福等等。據說,清·道光年間的一個三月初六,有人說是膏腴村的鼓車比賽,也有人說是尉村進行鼓車比賽,時間久遠也許是聯隊比賽。前隊的鼓車拉著奔向南去,後隊的鼓車毫不服輸,也緊跟著追來。兩隊的後勤服務也尾隨其後,你追我趕,一直拉著鼓車跑到了河南洛陽的白馬寺。說來也巧,久 旱 的天竟下起了大雨,比賽的鼓車隊也沒了資金,只得將鼓車捐於官府,得官府資助而返。後來當地官方將太平鼓車置於關帝廟,每逢歲旱之時則祭鼓祈雨。此事已成了太平鼓車文化中的一段佳話。有詩作記:
雙車爭雄去如蛟龍那年曾拉到洛陽白馬寺;
一鼓作氣來似雷霆此日尤難忘大唐尉遲恭。

申請文化遺產

尉村鼓車始於春秋時期,車與鼓皆由戰車、戰鼓演變而來,威武雄壯,聲音宏大,“一擊而聞百里”,距今已有2700多年歷史。尉村史稱“鄂公堡”,據《晉中史記載》,公元前718年,因曲沃莊伯公進攻晉都,晉鄂公逃至“鄂邑”(鄉寧縣),為禦敵追剿,晉鄂公在今尉村北築城堡,故名“鄂公堡”。此後,“鄂公堡”的駐軍脫離了軍隊建制,演變為民,但擂鼓的演練卻保持了下來。至唐,尉遲公被封為“鄂國公”,在此屯兵、屯田和演練軍隊,並採取兵農合一政策,鼓車民俗得到進一步發展,成為演練軍隊的一部分。尉村鼓車因有軍事色彩,其鼓點、陣法秘不外傳,所以成為全國絕無僅有的一種民俗活動。
襄汾縣汾城鎮尉村鼓車文化申報聯合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正式啟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