褐石斑魚

褐石斑魚

褐石斑魚(學名:Epinephelus brunneus)為鮨科石斑魚屬的魚類,俗名福石斑魚、雲紋石斑魚。分布於台灣基隆、南海等海域。

基本信息

科學分類

界:動物界Animalia
褐石斑魚褐石斑魚

門:脊索動物門Chordata
綱:輻鰭魚綱Actinopterygii
目:鱸形目Perciformes
科:鮨科Serranidae
屬:石斑魚屬Epinephelus
種:褐石斑魚E.brunneus

二名法

Epinephelusbrunneus
(Bloch,1793

形態特徵

軀體長橢圓形,側扁而粗壯,標準體長為體高之3.0-3.6倍。頭背部斜直;眶間區微凸。眼小,短於吻長。口大;上下頜前端具少數大犬齒,兩側齒細尖,可向後倒伏。鰓耙數9-11+16-18。前鰓蓋骨後緣具鋸齒,下緣光滑。鰓蓋骨後緣具3扁棘。體被細小櫛鱗;側線鱗孔數64-72;縱列鱗數93-126。背鰭鰭棘部與軟條部相連,無缺刻,具硬棘XI,軟條13-15;臀鰭硬棘III枚,軟條8;腹鰭腹位,末端延伸不及肛門開口;胸鰭圓形,中央之鰭條長於上下方之鰭條,且長於腹鰭,但短於後眼眶長;尾鰭圓形。成魚頭部及體側灰褐色,體側橫帶及斑塊常不顯,僅有淡灰色小點呈線狀或斑駁狀散布,臀鰭下緣和尾鰭下角具白緣;幼魚淡黃褐色,體側6條不規則的暗色橫帶,帶中另散布淡色斑塊,背鰭硬棘鰭膜尖端具橘黃色之三角形斑塊。體長可達128公分。

段棲地生態

主要棲息於岩礁區、砂泥底水域,棲息深度在20-200公尺之水層,幼魚則棲息於岸邊較淺之水域。主要以小型魚類及甲殼類為食。

分布範圍

分布於西北太平洋區,包括韓國、日本、中國、香港及台灣等沿岸。台灣主要分布於西南沿海及南部海域。

經濟利用

具經濟性之食用魚,亦可人工養殖。可以清蒸方式食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