製冷空調

我國製冷空調設備製造業經過20世紀後50年的發展,特別是改革開放後的快速發展,到20世紀末我國已成為製冷空調設備生產大國,無論是家用還是工商用製冷空調設備的產量都在世界上名列前茅,如家用空調器、電冰櫃、電冰櫃的產量連續多年為世界第一;溴化鋰吸收式制冷機、螺桿製冷壓縮機、各種形式的冷水機組等產量均列世界前茅。產品除滿足國內市場需求之外,還批量出口世界各地。經過21世紀開始的幾年,我國的製冷空調設備生產大國的地位已鞏固,現在正在創造條件向製造強國過渡。

基本信息

基本內容

現代的製冷技術,是18世紀後期發展起來的。在此之前,人們很早已懂得冷的利用。我國古代就有人用天然冰冷藏食品和防暑降溫。馬可·波羅在他的著作《馬可·波羅遊記》中,對中國製冷和造冰窖的方法有詳細的記述。 1755年愛丁堡的化學教師庫侖利用乙醚蒸發使水結冰。他的學生布拉克從本質上解釋了融化和氣化現象,提出了潛熱的概念,並發明了冰量熱器,標誌著現代製冷技術的開始。 在普冷方面,1834年發明家波爾金斯造出了第一台以乙醚為工質的蒸氣壓縮式制冷機,並正式申請了英國第6662號專利。這是後來所有蒸氣壓縮式制冷機的雛型,但使用的工質是乙醚,容易燃燒。到1875年卡利和林德用氨作製冷劑,從此蒸氣壓縮式制冷機開始占有統治地位。 在此期間,空氣絕熱膨脹會顯著降低空氣溫度的現象開始用於製冷。1844年,醫生高里用封閉循環的空氣制冷機為患者建立了一座空調站,空氣制冷機使他一舉成名。威廉·西門斯在空氣制冷機中引入了回熱器,提高了制冷機的性能。 1859年,卡列發明了氨水吸收式製冷系統,申請了原理專利。 1910年左右,馬利斯·萊蘭克發明了蒸氣噴射式製冷系統。 到20世紀,製冷技術有了更大發展。全封閉製冷壓縮機的研製成功(美國通用電器公司);米里傑發現氟里昂製冷劑並用於蒸氣壓縮式製冷循環以及混合製冷劑的套用;伯寧頓發明回熱式除濕器循環以及熱泵的出現,均推動了製冷技術的發展。 在低溫方面,1877年卡里捷液化了氧氣;1895年林德液化了空氣,建立了空氣分離設備;1898年杜瓦用液態空氣預冷氫氣,然後用絕熱節流使氫氣成為液體,溫度降至20.4K;1908年卡末林·昂納斯用液態空氣和液態氫預冷氦氣,再用絕熱節流將氦液化,獲得4.2K的低溫。杜瓦於1892年發明的杜瓦瓶,用於貯存低溫液體,為低溫領域的研究提供了重要條件。 1934年,卡皮查發明了先用膨脹機將氦氣降溫,再用絕熱節流使其液化的氦液化器;1947年柯林斯採用雙膨脹機於氦的預冷。大部分的氦液化器現已採用膨脹機,在製冷技術的開發和實際使用中獲得廣泛的套用。 新的降低溫度方法的發明,擴大了低溫的範圍,並進入了超低溫領域。德拜和焦克分別在1926年和1927年提出了用順磁鹽絕熱退磁的方法獲取低溫,套用此方法獲得的低溫現已達到(1×10-3~5×10-3)K;由庫提和西蒙等提出的核子絕熱去磁的方法可將溫度降至更低,庫提用此法於1956年獲得了20×10-3K。1951年倫敦提出並於1965年研製出的3He-4He混合液稀釋製冷法,可達到4×10-3K;1950年泡墨朗切克提出的方法,利用壓縮液態3He的絕熱固化,達到1×10-3K。 更近期的製冷技術發展主要緣於世界範圍內對食品、舒適和健康方面,以及在空間技術、國防建設和科學實驗方面的需要,從而使這門技術在20世紀的後半期得到飛速發展。受微電子、計算機、新型原材料和其它相關工業領域的技術進步的滲透和促進,製冷技術取得了一些突破性的進展,同時也面臨一場新的挑戰。

空調大多(大型中央空調有用叫離心式機的,是速度型,不壓縮)採用的叫蒸汽壓縮式製冷循環,是利用製冷劑的液態蒸發來實現製冷的,蒸發溫度一般比室溫低15-20度,經過冷熱交換後的空氣溫度也比室溫低10-15度,試想一下就明白了。

總之,效果的高低,關鍵是帶走(吸收)熱量的能力,在都是通過空氣來實現的情況下,顯然空調的效果要好得多。

當然,製冷的基本原理(叫逆卡諾循環,熱量傳遞的基本規律)是在大學物理才會有接觸,學製冷、暖通(空調)的專業技術課也很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