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氣養血湯

補氣養血湯

補氣養血湯,中醫方劑名。出自《中醫原著選讀》引關幼波方(見《古今名方》)。具有補氣養血柔肝之功效。主治慢性遷延性肝炎、早期肝硬化、肝功能長期不正常,證屬氣血兩虛者。症見心悸,氣短,全身無力,面色蒼白,消瘦,精神不振,右脅隱痛,舌苔薄白或無苔,脈沉細。

基本信息

適應

補氣養血亦柔肝,黃芪首烏川續斷。歸芍生地五味子,甘草黃精丹參添。

組成

生黃芪、首烏、白芍、川續斷各15g,當歸、丹參、黃精、生地、五味子各12g,生甘草9g。

用法

水煎服。

功用

補氣養血柔肝。

主治

慢性遷延性肝炎、早期肝硬化、肝功能長期不正常,證屬氣血兩虛者。症見心悸,氣短,全身無力,面色蒼白,消瘦,精神不振,右脅隱痛,舌苔薄白或無苔,脈沉細。

方義

方中黃芪、黃精益氣生津;當歸、生地、白芍、丹參養血柔肝;五味子斂肺補腎,現代藥理研究還有較好的降低谷丙轉氨酶作用。諸藥合而為方,補氣血,滋肝腎,用於氣血兩虛型肝炎患者,有助於肝功之恢復。

加減化裁

轉氨酶長期不降,舌質紅者,加土茯苓15g、大棗10枚,或土貝母15g;舌質淡者,加白芷9g;麝香草酚濁度試驗和麝香草酚絮狀試驗長期不正常者,每日加服河車大造丸一丸;血漿蛋白倒置者,加龜板、鱉甲各12g;肝腫大,加延胡索、草河車、澤蘭各9g;脾腫大,加生牡蠣15g、地龍9g;食欲不振,加山楂、白朮各9g;牙出血,加小薊、血餘炭各12g。

附註

附方1補氣養血湯

組成:生黃芪、丹參、板藍根各20g,炙甘草25g,丹參、麥冬、黨對、白芍各10g,五味子、阿膠(烊化)、生薑各5g、生地、茯苓、苦參各15g,桂枝2.5g,大棗5枚

功用:益心氣,養心血,化瘀滯,通血脈,解熱毒,扶正祛邪

主治:病毒性心肌炎

附方2補氣養血湯

組成:人參、黃芪(蜜炒)、當歸、白朮(去蘆),白芍藥(酒炒)、艾葉|炙甘草、阿膠(炒)、川芎、青皮(去瓤)、香附(炒)、砂仁各等分。

主治:婦人小產氣虛,下血不止。

出處:《回春》卷六

附方3補氣養血湯

組成:人參,白朮,甘草,白茯苓,生地,當歸,白芍,川芎,黃芪,肉桂。

功用:氣血兼補。

主治:跌打損傷,營衛不足者。

出處:《傷科補要》卷三

附方4補氣養血湯

組成:生芪三錢,潞參一錢半,白朮一錢半(土炒),歸身一錢半(土炒),白芍一錢(炒),棗仁一錢半(炒),冬蟲草一錢,附子片五分,上元桂五分(去皮,研),蔻米五分(研),炮姜五分,法夏一錢,橘紅五分,降香三分,炙草八分。

主治:小兒氣虛血瘀之慢驚、急驚。

出處:《揣摩有得集》

附方5補氣養血湯

組成:芒硝7g,大黃7g,枳實7g,厚朴11g,甘草6g,人參6g,當歸7g。

功用:補養氣血,瀉熱通便。

主治:陽明腑實而又氣血不足之證。自利清水,色純清,或大便秘結,硬痛拒按,脘腹脹滿,身熱口渴,神倦少氣,譫語甚或循衣撮空,神昏肢厥,舌苔焦黃或焦黑,脈虛。

出處:《傷寒六書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