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侮辱與被損害的人[世界名著]

被侮辱與被損害的人[世界名著]
被侮辱與被損害的人[世界名著]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被侮辱與被損害的人》是俄國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創作的長篇小說,首次出版於1861年。 全書由四個部分和一個結尾組成。故事發生在19世紀50年代末的彼得堡,正值農奴制崩潰和資本主義興起的時期。資產階級冒險家和騙子華爾戈夫斯基親王同被他侮辱和損害的人們之間的衝突組成了小說的主要內容。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伊凡在尋找自己的新住處時,遇到了體弱多病的老人史密斯,老人死在被送回家的路上,他把老人的房子租了下來。伊凡從小被瓦爾科夫斯基公爵家的管家收留,管家的女兒娜塔莎與他也是青梅竹馬,但有人造謠說管家誘使公爵的兒子阿遼沙作自己的女婿,公爵立即將管家撤職,還謊說他私吞了自己的一萬二千盧布,將管家告上法院,官司自然是管家敗訴。而阿遼沙誘騙了娜塔莎與自己私奔,這使管家受到沉重的打擊。婚後阿遼沙在外面與妓女鬼混,公爵也因為兒子與娜塔莎的關係切斷了給兒子的經濟供應,並極力撮合兒子與一位伯爵繼女卡佳的婚姻,阿遼沙拋棄了娜塔莎。娜塔莎當面揭穿了公爵破壞她和阿遼沙關係的詭計,公爵受辱後,找到了伊凡,在酒後他道出了自己是如何通過女人來斂財的卑鄙行為。伊凡收留了一個討飯的女孩涅莉,涅莉雖然年紀小,但心理早熟,她有自己對付權貴的一套方法,她正是公爵的親生女兒。公爵年輕時混進了史密斯的工廠,占有了他的女兒和財產,老人餘生只有與狗相依為命,不久在途中死去,女兒也被公爵拋棄最後貧病而死。涅莉後來也死在管家的懷中,此時公爵正準備跟15歲的將軍之女結婚,而他的兒子也終於與富有的卡佳結婚,父子倆的婚姻都帶來了巨大的財富。涅莉與她母親的遭遇打動了管家,娜塔莎被允許回到了自己的家中。

創作背景

陀思妥耶夫斯基寫成這本小說,是在1861年,正是他經過了十年苦役和流放之後回到彼得堡的頭兩年。陀思妥耶夫斯基在1849年因參加彼特拉謝夫斯基革命小組和在小組上宣讀別林斯基給果戈理的信而被捕,曾被判處死刑,後來改為四年苦役,期滿後仍流放在西伯利亞,直到1859年才回到彼得堡,重新開始文學生活。

1859年沙皇恢復了他發表作品的權利,作家懷著很大的熱情重新回到文壇,1861年1月起開始在他與長兄合辦的《時報》上連載這部作品,歷時一年。

人物介紹

華爾戈夫斯基公爵

華爾戈夫斯基公爵是社會罪惡的化身。他集中了貴族、資產階級一切醜惡的特徵。偽善、自私、貪婪、無恥。在生活中,他奉行一套獸性利已主義的原則,認為“一切都是為我,全世界都是為我而創造的刀,因此,他認為最有意義的事是“愛自己”。他對伊凡直認不諱地說,他喜歡“權勢,品級,高樓大廈,下大注的賭牌(我是非常喜歡賭牌的)。而尤其是,尤其是——女人"。他縱情享樂,不擇手段地欺騙和迫害他人。他的念頭和想法都是極端卑鄙齷齪的。他給無數的人帶來不幸和痛苦,他拐騙了尼麗媽媽和吉里美老人的錢財,造成他們在貧困中,一個慘死在地下室,一個暴屍街頭,他使尼古拉傾家蕩產,又活活地拆散了娜塔莎和阿遼沙的婚姻,他在騙得有錢的卡傑琳娜做媳婦的同時,自己又和一個將軍的十五歲的女兒結婚。他乾盡傷天害理的壞事。

阿遼沙

公爵的兒子,他從父親那裡繼承了道德敗壞的作風。他輕浮、放蕩,是個靈魂空虛的花花公子。

尼麗

尼麗的形象。這是個倔強、富有自尊心,並具有瘋狂反抗精神的女孩。她對誘惑和迫害過她媽媽,弄得她外公傾家蕩產的公爵,始終採取不妥協的態度。在她身上體現了受害者人性的尊嚴。

作品鑑賞

主題思想

在作品中,作家深刻地描寫了沙皇專制制度下俄國城市平民的痛苦生活和悲慘的命運,尖銳地提出了上層人物的無恥行為和普通人的幸福問題,反映了當時貴族、資產階級與平民之間不可調和的矛盾,交織著作家同情與暴露兩種思想感情。

作品以娜塔莎和阿遼沙的戀愛悲劇為主線。但娜塔莎只是個蒼白的形象。在作家安排下,她以受辱者的愛來撫慰損傷的心靈,以痛苦來淨化精神。。她原諒自己悲劇的締造者,要人們不要去責怪阿遼沙,而要寬恕他。她對伊凡·被得羅維奇說:“別責怪他,萬尼亞,別笑他!不能象對待別人那樣地判斷他。要公正!他可不象你我一樣。他是個孩子:教養得他不對…他也許會有不好的行為。可是,為這不好的行為去責備他恐怕是不行的,倒是只能可憐他”。同樣地,伊凡對情敵阿遼沙並不懷敵意。在這裡作家宣揚了寬恕和忍耐是醫治病態社會的良藥的思想。

小說以淒涼悲慘的基調,展開了故事的兩條主線,一條是涅麗一家的悲慘命運,一條是娜塔沙一家的不幸遭遇,而使這兩個家庭毀滅的罪魁禍首是瓦爾科夫斯基公爵,他誘拐了涅麗的母親,騙去了涅麗外祖父的全部家財、最後導致涅麗一家三代人全部含恨而死。他又誣告娜塔莎的父親,使其傾家蕩產,娜塔莎也被公爵的兒子誘騙。作家憤怒地揭示了社會的黑暗現實,對社會底層“被侮辱與被損害”的人們表示了深切的同情。但小說充滿了陰暗、悲慘、呻吟的調子,作家在保持其十九世紀四十年代作品風格的同時,在這部小說中,開始了馴順、忍耐、寬恕,自覺自愿受苦難以洗刷心靈的說教。陀思妥耶夫斯基創作的主導思想——基督教人道主義開始形成。

藝術特色

《被侮辱與被損害的人》體現了陀思妥耶夫斯基固有的藝術特色。小說有著生動的引人入勝的情節。人們經常把他的小說和偵探冒險性質的小說聯繫起來,如這部作品開頭吉里美老人和他的老狗就給讀者布下了疑團,但並不立即把疑團解開,而是把讀者引向另一樁訴訟的案件。

作品評價

《新民晚報》編委辦公室主任、副總編輯歐陽文彬:陀思妥耶夫斯基轉向的初期,自己思想里不能沒有矛盾,他想宣傳容忍和饒恕,可是現實生活中的尖銳矛盾仍然喧鬧著要求在他的作品中給它們一個地位。“被侮辱與被損害的”可以說是這種矛盾的產物吧。

出版信息

中文譯本

出版年書名譯者出版社
1950年《被侮辱與被損害的》邵荃麟文光書店、浙江人民出版社(1981)
1980年《被欺凌與被侮辱的》南江人民文學出版社
1984年《被侮辱與損害的》李霽野上海譯文出版社
1995年《被侮辱與被損害的人》臧仲倫譯林出版社
2003年《被侮辱與被損害的》鄭奇、李松中國致公出版社
2009年《被侮辱和被損害的》徐玉梅長江文藝出版社
2010年《被侮辱與被損害的》艾騰河北教育出版社

作者簡介

陀思妥耶夫斯基(Ф.М.Достоевкий,1821~1881),俄國19世紀小說家,他的創作具有極其複雜、矛盾的性質。

陀思妥耶夫斯基生於醫生家庭,自幼喜愛文學。遵父願入大學學工程,但畢業後不久即棄工從文。在法國資產階級革命思潮影響下,他醉心於空想社會主義,參加了彼得堡進步知識分子組織的彼得拉舍夫斯基小組的革命活動,與涅克拉索夫、別林斯基過往甚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