袋獅

袋獅

袋獅所處的時代是從上新世至更新世,分布在澳大利亞,是澳大利亞有袋類已絕種動物成員中最引人注目之一類,也是該處最大的食肉動物。這動物在許多方面與獅一樣,它與現存的結指獸科或結指獸的關係很密切,而這一類動物現在是由從小到中等大小均有的生活於樹上的食草動物組成。短而寬的頭顱上長有巨大的成對的前門齒,這門牙似乎起著真正食肉動物犬牙的作用,還長有厚實而長的、刀狀的具剪下作用的裂齒,用來撕咬動物的組織。腦殼很小。但是和其它的肉食有袋類關係較遠而屬於以植食性為主的袋貂總科,其結構也與其它的肉食動物有一定差別。袋獅的主要獵物可能是當時同屬於袋貂總科的大型植食性動物。

基本信息

特徵

現代袋鼠祖先——原袋鼠——可長到3米。其他植食性動物包括2.4米長的袋貘和更大的雙門齒獸,它可能有一個長鼻子。巨袋鼠是所有植食性有袋類中最大的,有犀牛那么大。它用大爪子從地上挖出灌木來吃。植食性動物是一種像獅子一樣的有袋類捕食者——袋獅——的獵物。一般認為袋獅更多是在森林地帶活動的,而不是在草原或灌木林中。

(圖)袋獅還原後的真實袋獅

通過對化石的研究,科學家們得出了類似的結論,史前食肉猛獸中最強的咬力來自-----袋獅。這些直到30,000年前還漫遊在澳洲大陸的猛獸,體重達200多磅。研究報告顯示,這類“超級食肉動物”曾經是澳洲大陸上占絕對優勢的掠食者,正如各類劍齒貓科動物在北美或南美大陸上的地位一樣。研究人員分析了39類滅絕和倖存肉食哺乳動物的犬齒,且考慮到動物撕咬力量和其身體大小的相對關係。並於將他們的研究結果刊登於上星期出版的倫敦皇家自然科學雜誌。

力量

Stephen Wroe-----澳大利亞悉尼大學的古生物及動物學家,領導了此次研究。他說:“現在袋獾的獵食能力往往被大眾低估,事實上一頭不超過6公斤的袋獾能殺死30公斤重的袋熊”。同樣地理由使我們相信,30,000 年前漫步於澳洲大陸的袋獅,其可怕的撕咬能力是現存的、身體大小一樣的非洲獅的三倍。Wroe認為:“一隻袋獅的體重平均約為100公斤左右,而其咬噬力幾乎可以接近250公斤重的現代非洲獅,而那幾乎是現存非洲雄獅的最大尺寸了”。

袋獅袋獅

Wroe和他的同事注意到類似的結構在澳洲袋獅的身上也有反映,早先的研究曾顯示,哺乳動物中的掠食者中發達的大腦容積能為下顎肌肉留有餘地,所以袋獅、恐狼等具有較小的腦量似乎也暗示了它們具有更強大的咬噬力量。Wroe對此評論說,“這已經是我們研究得出的一個理論,但在我們能確定以前,還需要做相當多的工作”。

現代古生物學家已經發現,有胎盤類食肉哺乳動物的腦量是同等體型有袋類食肉動物的兩倍半,這可能能夠解釋為什麼有一些有袋類食肉猛獸的強大咬力。而進一步考慮到體重的因素,袋獅的力量就更加令那些研究它的學者們感到可怕了。

袋獅捕食袋獅捕食

早在1859年,袋獅化石就已經被著名的化石專家理察·歐文詳細描述過。研究過恐龍的歐文是這樣描述他的新發現的,“兇猛且帶有極大破壞性的食肉猛獸”。但其後的學者們卻有意降低了袋獅在更新世澳洲食物鏈上的位置,部分原因是因為袋獅缺乏發達的犬齒及其祖先是植食性動物。

袋獅骨骼袋獅骨骼

近年來,隨著Wroe和其他澳洲科學家們的努力,有關袋獅化石的發現越來越多,這些信息都在幫助我們了解這個澳洲頂級掠食者的真相。

倫敦自然歷史博物館的學者:Marcelo Sánchez-Villagra 對此認為:“至今業界仍有關於袋獅如何生活的爭論,最近澳洲學者的研究結果,似乎又回到了理察·歐文最初對袋獅生活習性的意見,即袋獅仍舊是更新世澳洲頂級掠食者”。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