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陽[湖南省衡陽市轄縣]

衡陽[湖南省衡陽市轄縣]

衡陽縣位於湖南省衡陽市西北部,湘江中游,衡陽縣城距衡陽市區約10公里。因位於南嶽衡山之南而得名,東與南嶽區、衡山縣交界,南毗蒸湘區、石鼓區、衡南縣,西鄰祁東縣、邵陽市邵東縣,北與婁底市雙峰縣接壤。東西寬74公里,南北長55公里,京廣鐵路、懷邵衡鐵路、安張衡鐵路穿境而過。 衡陽縣總面積2558平方公里,轄25個鄉鎮,443個村、48個社區,人口123.5萬人,縣城建成區面積15.6平方公里,城鎮綠化率36%。 衡陽縣境物產豐富,有“魚米之鄉”之稱,以有色金屬著稱於世,素有“有色金屬之鄉”和“非金屬之鄉”的美譽。衡陽縣是中國南方重要的商品糧生產基地,也是牲豬等農副產品的重要產區。

歷史沿革

衡陽[湖南省衡陽市轄縣] 衡陽[湖南省衡陽市轄縣]

隋置衡陽縣,因在衡山西南部,故名。1943年析置衡陽市。

東漢、三國,屬衡陽郡。西晉、東晉,屬衡州。南北朝,屬衡陽王國。

隋朝,臨蒸縣更名衡陽縣,屬衡州總管府。

唐玄宗年間復名衡陽縣,肅宗年間衡州防禦使治所設衡州州治,衡陽縣城駐州城,領轄衡、岳、潭、郴、邵、永、道、涪八州軍事。

唐代宗年間置湖南觀察使治所于衡州州治,衡陽縣城駐州城,領轄衡、潭、邵、永、道五州軍事。

宋,屬荊衡州衡陽郡。元,屬衡州路。明,屬衡州府。

清康熙年間,吳三桂在衡稱帝,國號周,改元昭武,改衡州府為定天府。乾隆年間置縣分治。

南嶽區—衡陽縣—衡山縣地勢 南嶽區—衡陽縣—衡山縣地勢

民國,廢府存道,屬衡陽道。

1928年後,衡陽縣先後屬湖南第五督察區(行政中心衡陽市)管轄、湖南第二督察區(行政中心衡陽市)管轄。1931年1月,析衡陽縣城區及城郊3個鄉置衡陽市(省直轄市)。市、縣治同城。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0月8日衡陽解放。衡陽縣隸屬衡陽專員公署。

1952年4月,根據政務院決定,析衡陽縣東南境一、二、四、九區置衡南縣。7月,衡陽縣治遷西渡。10月,撤衡陽、郴州、零陵專員公署設湘南行署,衡陽縣隸屬湘南行政區。

1954年7月,撤湘南行署,復設衡陽專員公署,衡陽縣屬衡陽專員公署。

1968年9月,改衡陽專員公署為衡陽地區,衡陽縣屬衡陽地區。

1983年5月,衡陽地、市機構合併,衡陽縣隸屬衡陽市。

1996年,衡陽縣面積2568平方千米,人口約111萬人。轄14個鎮、11個鄉:西渡鎮、三湖鎮、井頭鎮、台源鎮、曲蘭鎮、呆英嶺鎮、杉橋鎮、金蘭鎮、金溪鎮、洪市鎮、界牌鎮、集兵鎮、渣江鎮、演陂鎮、大安鄉、石市鄉、長安鄉、關市鄉、角山鄉、庫宗鄉、峴山鄉、欄壠鄉、岣嶁鄉、溪江鄉、樟木鄉。縣政府駐西渡鎮。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衡陽縣常住總人口1087777人,其中,西渡鎮143772人,集兵鎮29312人,呆鷹嶺鎮47511人,杉橋鎮21432人,井頭鎮59958人,演陂鎮37399人,金蘭鎮67040人,洪市鎮50507人,曲蘭鎮43594人,金溪鎮33398人,界牌鎮28456人,渣江鎮61622人,三湖鎮48336人,台源鎮49757人,樟木鄉25023人,岣嶁鄉20907人,角山鄉24848人,峴山鄉56273人,關市鄉43191人,欄櫳鄉20249人,庫宗鄉42148人,大安鄉36625人,溪江鄉33625人,石市鄉46495人,長安鄉16299人。

2001年4月4日,國務院批准(國函[2001]34號):將衡陽縣的呆鷹嶺鎮劃歸衡陽市蒸湘區管轄。

2004年,衡陽縣轄13個鎮、13個鄉:西渡鎮、集兵鎮、杉橋鎮、井頭鎮、演陂鎮、金蘭鎮、洪市鎮、曲蘭鎮、金溪鎮、界牌鎮、渣江鎮、三湖鎮、台源鎮、樟木鄉、岣嶁鄉、峴山鄉、關市鄉、欄櫳鄉、庫宗鄉、大安鄉、溪江鄉、石市鄉、長安鄉、板市鄉、樟樹鄉、潮江鄉。

2000年,衡陽縣轄14個鎮、11個鄉。

2001年4月4日,國務院批准將衡陽縣呆鷹嶺鎮劃歸衡陽市蒸湘區管轄。

2015年12月,根據衡陽縣鄉鎮區劃調整方案潮江鄉併入集兵鎮,調整後下轄8鄉17鎮。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衡陽縣地處衡陽市西北部,湘江中游。因位於南嶽衡山西南部而得名,東與南嶽區、衡山縣交界,南毗蒸湘區、石鼓區、衡南縣,西鄰祁東縣、邵東,北與雙峰縣接壤。東西寬74公里,南北長55公里。

地形

衡陽縣地處五嶺上升和洞庭湖下陷的過渡地帶,即“衡陽盆地”北沿。在盆地中心部位沉積著第三系紅岩層,厚約3000米。東、北、西三面一系列穹窿帶均以中南部紅色盆地為軸心,吳環繞排列,構造體態各異。

水文

衡陽縣 衡陽縣

境內有湘江及其支流蒸水等。湘江,長江中游南岸重要支流,又稱湘水。主源海洋河,源出廣西臨桂縣海洋坪的龍門界,於全州附近,匯灌江和羅江,北流入湖南省,經17縣市,在湘陰濠河口分為東西兩支,至蘆林潭又匯合注入洞庭湖。幹流全長856千米,流域面積9.46萬平方千米,沿途接納大小支流1300多條,主要支流有瀟水、舂陵水、耒水、洣水、蒸水、漣水等。

氣候

衡陽屬亞熱帶季風氣候,溫暖濕潤,冬暖夏涼。年降水量1452毫米,年平均氣溫17.9℃左右,1月平均氣溫4.6℃,7月平均氣溫30.3℃。

自然資源

截至2013年,衡陽縣探明的礦產種類有40種,占全國171種礦種數的23.39%,占全省141種礦種數的28.37%,占衡陽市66種礦種數的60.6%,探明儲量的礦種9種,占全國探明儲量159種的5.66%,占全省探明101種礦種數的8.91%,占衡陽市已探明51種礦種數的17.65%。被列入省礦產資源儲量表的礦產有6種,礦產儲量居全省前10位的有3種。其中大型礦床3處、中型礦床6處、小型礦床24處。

衡陽縣主要礦產有高嶺土、鈉長石、鉀長石、煤、鐵、釩、鉛、鋅、錳、金、綠柱石(鈹)、重晶石、礦泉水、花崗岩、水泥用灰岩等,其中高嶺土、鈉長石、鉀長石、鐵、釩、礦泉水、飾面花崗岩及水泥用灰岩為優勢礦產資源。

人口民族

2017年末全縣戶籍總人口124.42萬人,減少1.26萬人。全年出生人口16388人,人口出生率為13.0 ‰,上升0.15個千分點;死亡人口9788人,死亡率為7.76‰,上升1.18個千分點;人口自然增長率為5.23‰,下降1.04個千分點。出生人口性別比為107:82(以女性為100)。

2017年末常住總人口107.18 萬人,減少2.19萬人。其中城鎮人口46.64 萬人,鄉村人口60.54 萬人。城鎮化率43.5 %,提高1.4個百分點。

衡陽縣有蒙古族、回族、藏族、維吾爾族、苗族、彝族、壯族、布依族、朝鮮族、滿族、侗族、瑤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傣族、黎族、畲族、高山族、水族、納西族、土族、撒拉族、仡佬族、錫伯族、阿昌族、羌族、塔吉克族、京族等民族分布。

行政區劃

截至2013年12月11日,衡陽縣轄17個鎮、7個鄉。分別為:西渡鎮、峴山鎮、三湖鎮、井頭鎮、關市鎮、台源鎮、曲蘭鎮、杉橋鎮、金蘭鎮、金溪鎮、洪市鎮、界牌鎮、集兵鎮、渣江鎮、演陂鎮、庫宗橋鎮、石市鎮、大安鄉、長安鄉、角山鄉、欄壠鄉、岣嶁鄉、溪江鄉、樟木鄉。

西渡鎮 西渡鎮

2015年,根據衡陽縣鄉鎮區劃調整方案,潮江鄉、集兵鎮成建制合併設立集兵鎮。鄉鎮行政區劃調整後,衡陽縣共減少1個鄉級建制,現轄樟木、岣嶁、欄壠、板市、樟樹、大安、溪江、長安8個鄉,西渡、集兵、杉橋、井頭、演陂、金蘭、洪市、金溪、界牌、渣江、台源、曲蘭、三湖、關市、庫宗橋、峴山、石市17個鎮,總面積2558.61平方千米,總人口123.51萬人。縣人民政府駐地不變(西渡鎮)。

交通

衡陽縣緊靠衡陽市區,縣城距市區約30公里。懷邵衡鐵路穿境而過;107國道、岳臨高速公路、衡邵高速公路、益婁衡高速公路、南嶽高速公路和S315、S211省道貫通全縣,公路總長1500公里;以蒸水為主航道的水上運輸方便。

全年實現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增加值5.56億元,增長4.7%。全社會貨物周轉量40.64億噸公里。其中公路貨物周轉量40.61億噸公里。全社會旅客周轉量5.60億人公里,下降2.8 %。其中公路旅客周轉量5.51億人公里,下降2.8%。行政村客運班線通達率100%。

經濟

綜述

全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354.93億元,增長8.5%。分產業看,第一產業實現增加值71.08億元,增長3.5%;第二產業實現增加值126.56億元,增長7.4%;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157.29億元,增長12.2%。第一產業拉動GDP增長0.8個百分點,第二、三產業分別拉動GDP增長2.7和5.0個百分點,三次產業對GDP貢獻率分別為8.9%、32.0%和59.1%。按常住人口計算,人均GDP達33115元。三次產業結構調整為20.0: 35.7 :44.3。GDP總量在全市占為11.3%。

全年完成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4.17億元,增長1.71%。其中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9.29億元,下降1.2%。

全年財政一般預算支出49.06億元,增長8.1%。其中教育、科學技術、醫療衛生與計畫生育、公共安全支出分別增長10.9%、55.9%、17.2%、23.2%,一般公共服務、社會保障和就業、節能環保、城鄉社區支出分別下降4.4%、17.7%、27.7%、11.7%。

全年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298.58億元,增長15.1%。其中,第一產業投資36.78億元,下降9.1%;第二產業投資91.6億元,增長22.0%;第三產業投資170.2億元,增長18.3%。在第二產業投資中,工業投資84.09億元,增長23.8%。產業投資53.82億元,占總投資比重為18.0%。

全年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255元,增長9.0 %。按常住地分,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674元,增長8.3%;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190元,增長9.5%。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性支出21944元,增長5.8%。農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11036元,增長5.9%。城鎮居民恩格爾係數為30.2%,農村居民恩格爾係數為35.7%。

第一產業

全年糧食播種面積107.19千公頃,減少0.08千公頃,下降0.1%,其中稻穀播種面積95.56千公頃,減少0.10千公頃,下降0.1%。油料播種面積51.05千公頃,增加0.35千公頃,增長0.7 %。棉花播種面積5.66千公頃,與上年持平。

全年糧食總產量62.67萬噸,減少0.25萬噸,下降0.39%。其中,稻穀產量57.82萬噸,下降0.1%;全年棉花產量0.79噸,增長0.3%。水果總產量21.09萬噸,增加0.72萬噸,增長3.5%。

全年出欄肉豬179.57萬頭,增加6.17 萬頭,增長3.6%;年末生豬存欄100.89萬頭,增長4.9%。出籠家禽2245萬羽,增長3.2%。全年肉類總產量17.48萬噸,增長4.3%。禽蛋產量4.46萬噸,增長3.6%。

全年水產品產量6.82萬噸,增長3.6%。

2017年年末農田有效灌溉面積達75.54萬畝,實施節水灌溉面積0.3萬畝。年末農業機械總動力達77.61萬千瓦。

第二產業

全年實現工業增加值117.01億元、增長7.6%,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8.7 %。在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中,按經濟類型分:股份合作企業增長18.0%,股份制企業增長8.2%,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資企業增長12.7 %,其他經濟類型企業下降2.6 %。按輕重工業分:輕工業增長17.4%,重工業增長22.7%。工業用電量為4.38 億千瓦時,下降3.9%。

全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總額24.88億元,增長31.9%。其中主營業務活動利潤24.88億元,增長31.9%。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主營業務收入中的成本為178.2億元,主營業務收入利潤率為14.0%。

全年實現全社會建築業增加值9.55億元,增長4.8%;實現全社會建築業總產值37.28億元,增長15.4%。

第三產業

全年完成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03.53億元,增長10.5 %,占全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比重為8.3 %。按行業分,批發業完成零售總額16.33億元,增長11.6%;零售業完成零售總額74.94億元,增長10.2%;住宿業完成零售額2.18億元,增長9.2%,餐飲業完成零售額10.08億元,增長10.8%。

限額以上批發和零售業商品完成零售額9.16億元,增長 15.2 %。分類別看,食品零售額增長17.6%;汽車類零售額增長12%;服裝、鞋帽、針紡織品類零售額增長15.4%;家用電器和音像器材類零售額增長14.6%。

全年接待遊客443.22萬人次,增長28.3%,實現旅遊總收入29.33億元,增長39.4%。

全年進出口貿易總額9964.32萬美元,下降0.5%。其中,出口7667.98萬美元,增長1.8%;進口2296.34萬美元,增長4.3%;貿易順差為5371.64萬美元。全年審批外資項目20個,增加10個;實現利用外資13000萬美元,增長18.2%。全年引進內資項目21個,減少38個;實現利用內資29.0億元。

全年房地產開發投資7.0億元,增長55.4%,其中住宅投資增長64.85%。房屋新開工面積34.09萬平方米,增長71.2%,其中住宅新開工面積28.37萬平方米,增長102.4%。全縣商品房銷售面積36.64萬平方米,下降6.5%,其中住宅銷售面積34.18萬平方米,下降3.3%。全縣商品房銷售額11.62億元,增長3.2%,其中住宅銷售額11.29億元,增長8.6%。房地產開發企業土地購置面積8.36萬平方米,增長179.3%。

社會事業

教育

2017年底有普通國小272所(另有教學點79個),普通國中73所,普通高中7所。普通國小在校學生68724人,減少4704人,下降6.4%,普通國中在校學生36896人,減少2850人,下降7.17%,普通高中在校學生21249人,減少607 人,下降2.78%。全年義務教育階段建合格學校22所,新建農村公辦幼稚園2所。

科技

全年承擔各類科技計畫項目12項。其中,國家級項目1項,省級項目3項,市級項目8項。簽訂技術契約20項,技術契約成交金額5100萬元。專利申請量564件,增長25.3 %。其中,授權量307件,發明專利申請量158 件,增長75.6 %;發明專利擁有量24件。實現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46.49億元,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為13.1%。

文化

全縣共有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資源60個,文化館1個,非遺展示中心1個,公共圖書館1個,紀念館1個,夏明翰事跡陳列館1個。鄉鎮文化站25個,藝術表演團體1個,綠色上網場所72個,農家書屋891個。廣播電台1座,電視台1座。有線電視用戶10.85萬戶,本年新增0.35萬戶。年末廣播綜合人口覆蓋率99.91%,提高0.15個百分點,電視綜合人口覆蓋率99.95%。

醫療

2017年末擁有衛生機構33個(不含村衛生室)。其中,醫院3家,衛生院26個,婦幼保健院1個,疾病預防機構1個,私立醫院2個。醫院和衛生院擁有床位總數5062張,增長11%。衛生技術人員3593人。其中,執業醫師和執業助理醫師2011人,增長5.6%;註冊護士1190人,增長8.7%。

體育

2017年末擁有體育場地2527個。其中,體育館3座,運動場471個,游泳池2個,各種訓練房40個。人均擁有公共文化體育設施面積3.45%平方米。開展全民健身項目198項次,全縣全民健身運動參加人數達12萬人次。全年發展社會體育指導員558人,年末擁有各級社會體育指導員600多人,健身輔導站95個。全年體育彩票銷量700萬元,下降14.28 %。

社會保障

全年新增城鎮就業人員7950人,比上年減少810人。年末全縣參加企業基本養老保險人數38916人,比上年增加5856人;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職工人數29665人,比上年增加1431人;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參保人數72.7萬人,全縣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實現全覆蓋。參加失業保險職工人數5.5萬人,與去年持平。參加工傷保險職工人數6.01萬人,增加0.01萬人。參加生育保險職工人數3.2萬人。全縣基本醫療保險覆蓋率為100%,其中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人數4.61萬人,參加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人數111.76萬人。

2017年末全縣共有提供住宿的社會服務機構3個,收養救助各類人員3025人。養老服務機構698個,床位4775張,收養各類人員3118人。年末全縣共有1473戶、2287人納入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10039戶、20868人納入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7629人納入農村五保供養。全年救助醫療救助對象14066人;發放基本養老服務補貼人數4885人,基本養老服務補貼覆蓋率100%。

郵電

全年郵電業務總量4.39億元,增長1.0%。其中,郵政業務總量0.84億元,增長2.0%;電信業務總量3.55億元,增長1.0%。全年發行報刊179.5萬份,雜誌15.93 萬份,包件461.2萬件,函件145.8萬件;年末固定電話用戶4.83萬戶,固定電話普及率為4.5戶/百人;年末行動電話用戶64.35 萬戶,行動電話普及率為60戶/百人;網際網路寬頻用戶數38.18 萬戶,普及率為35.6戶/百人。

城市榮譽

全國首批文明縣城全國科技進步先進縣全國文化先進縣全國水利工作先進縣
全國科普示範先進縣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全國糧食生產標兵縣全國智慧財產權先進縣
全國油料生產大縣全省縣域經濟發展先進縣全省新農村建設先進縣全省固定資產投資先進縣
全省人口和計畫生育工作先進縣全省安全生產先進縣全省引進外資先進縣全省招商引資先進縣
全省推進新型工業化先進單位全省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先進單位

名優特產

竹木梳篦

竹木梳篦,是衡陽縣的一項傳統手藝。民國時期,衡陽縣內長塘鋪一帶就有400多戶1200多人從事木梳加工。

石市竹雕

2000年5月,國家文化部授予衡陽縣石市鄉“中國民間藝術之鄉(竹木雕)”稱號。石市竹木雕工藝,始於秦漢之前,漢時已具相當規模和水平。

稻草龍

中國是龍文化的故鄉,中華民族古代的圖騰就是龍。衡陽縣其龍燈名目繁多,有布龍、稻草龍、紙花龍、筍殼龍、疙瘩龍等。其中稻草龍,龍身用稻草編織而成,嘴能張合,舌能伸縮,眼能睜閉,尾能搖擺。2002年,在中國(衡陽)首屆船山文化節上,九市製作的稻草龍共53節總長515米,深受人們喜愛。1979年先後參加衡陽市和湖南省文藝匯演,均獲一等獎;1988年,應邀參加“北京國際旅遊年舞龍大獎賽”,獲得三等獎。

渣江米粉

衡陽縣盛產米粉,尤以渣江米粉為佳。渣江米粉用晚秈米為原料。渣江米粉早已名聞遐邇,成為縣內居民尤其是城鎮居民早餐的首選食品。

井頭薯粉條

紅薯粉條,又稱紅薯冬粉、粉皮,是傳統的名特產品,已有600餘年的歷史。

洪市荸薺

荸薺,古稱鳧茈,俗稱馬蹄,又稱地栗,因它形如馬蹄,又像栗子而得名。衡陽縣洪市鎮是荸薺專業產地,生產的荸薺遠銷亞美。

夫子辣椒

王船山(又名王夫之)在晚年隱居衡陽縣湘西草堂時,生活清貧,常以糯米炒香,用瓦片碾碎,調味後釀入辣椒中,置於壇中密封收藏,食用時拿出幾個用油煎至金黃色,外焦內糯,芳香可口,後人為了紀念王夫之,故將此菜紛紛流傳,並取名叫夫子辣椒。

旅遊景點

宇石寨

宇石寨,位於甲滿鄉塔山村大石組,為一石山,海拔229米,面積約4500平方米。

岣嶁峰

岣嶁峰國家森林公園距東南部的衡陽市15公里,為湖南省第二家國家森林公園,含南嶽衡山72峰之岣嶁、嫘祖等5峰,主峰1106米,總面積2000餘公頃,森林覆蓋率95%。1995年被列為國家級森林公園。

伊山寺

伊山寺是全國百大古寺之一、千年古剎,始建於魏晉,地處現衡陽市衡陽縣杉橋鎮伊山村,坐落於南嶽衡山七十二峰之一的岣嶁峰余脈—雲錦峰下。

金蘭八景

金蘭鎮,為南嶽七十二峰之一,東屹聚湖峰,素有蒸西名山之美譽。

石市丹霞風景區

石市丹霞風景區位於南嶽衡山南麓、衡陽縣北部,潭衡高速公路在此經過,總面積近100平方公里。

井頭風景

織女湖風景 織女湖風景

井頭鎮,是紅色之地。抗戰時期,中央軍委特科在其境內成立中共清潭地下支部,周里、熊子烈等革命志士在此從事黨的地下工作,開展抗日救亡和反“三征”活動。1994年被國家民政部認定為湖南革命老區。

湘西草堂

湘西草堂坐落於衡陽縣曲蘭鎮湘西村肖家組菜塘彎,是中國明末清初最著名思想家、哲學家王船山的故居。始建於清康熙十四年(1675年)。王船山先生後半生在此潛修十七年,遺著800餘萬字。1981年省文化局撥款重修草堂,定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草堂占地2100平方米,建築面積180平方米。

織女湖風景區

織女湖風景區坐落在衡陽縣南部,交通便利。

著名人物

劉巴(184-222),三國時蜀漢尚書令。

王夫之(1619-1692),中國樸素唯物主義思想的集大成者,與黃宗羲、顧炎武並稱為明末清初的三大思想家。

曾熙(1861-1930),清光緒二十九年進士,官兵部主事兼提學使及弼德院顧問,先後主講衡陽石鼓書院、漢壽龍池書院,任湖南教育會長。書法自稱南宗,與李瑞清的北宗頡頏,世有“北李南曾”之說。

朱少連(1887-1929),中共中央委員,中國工人運動的傑出領袖。1922年曾和李立三、劉少奇組織了震驚全國的安源路礦工人大罷工,並出任罷工指揮部副總指揮。

肖孝嶸(1897-1963),中國現代心理學家。曾任中國心理學會、中國測驗學會、中國心理衛生協會、中國教育學會等理事、上海市心理學會副理事長。

夏明翰(1900-1928),中國革命先驅、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優秀的共產主義戰士、中國共產黨早期著名革命活動家。2009年被中宣部等11部門聯合評選為“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範人物”。

瓊瑤(1938-),中國當代著名作家、編劇,衡陽市衡陽縣渣江鎮人,現居中國台灣省台北市。

鍾增亞(1940-)衡陽市衡陽縣欄壠鄉東庫村人。擅長中國畫。歷任湖南省文聯專職副主席、湖南書畫研究院院長、一級美術師、湖南書法家協會主席。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享受政府特殊津貼。

唐浩明(1946-)第九屆、第十屆全國政協委員。現任湖南省作協主席、嶽麓書社首席編輯。所編《曾國藩全集》,被美國《紐約時報》譽為“其重要性完全可以和中國發射一枚新的飛彈或衛星相比擬”。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