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東縣草市鎮山田村

衡東縣草市鎮山田村,位於縣城東南43公里。有22個村民小組、2600多村民。以發展農業為主。

基本信息

草市鎮位於縣城東南43公里,地處水、永樂江匯合處,東與攸縣接壤,南與安仁毗鄰。草市鎮屬洣水流域重鎮,歷史悠久,明清兩個朝代都曾設巡檢司,以巡檢司和練兵的草坪而名草司,清鹹豐三年(公元1853年)更名草市。1958年設草市人民公社,1982年撤銷人民公社,分設草市鎮、洣坪鄉,1989年撤區並鄉時,草市鎮、洣坪鄉重新合併設草市鎮。自明朝開埠以來,由於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和水陸交通條件,草市鎮逐步形成集市墟場,為衡東、攸縣、安仁三縣的商品集散地.每到春分時節賓客如雲,商販成群,俗稱“趕風社”。境內有“靈山勝地”、“八仙下棋”、“猴子撈月”、“合福林寺”等名勝古蹟。該鎮耕地集中成片,土地肥沃,水源充足,發展農業生產,具有得天獨厚的有利條件。早在1990年全鎮雙季水稻就已過噸糧。草市曾以“柑桔之鄉”聞名遐邇。草市柑桔栽培始於南北朝,至今有1500餘年的歷史,白茅洲廣柑,曾為清代貢品,出口蘇聯,用於國宴,受到周總理和外賓的好評。目前,已基本形成了村村有桔場、戶戶有桔園的新格局。與此同時,全鎮先後發展了瘦肉型豬基地,小水果開發基地和榮桓電站庫區網箱養魚基地。小城鎮建設已具規模,征地五十畝,現已全部建成商品房和市場。草市鎮是個文明古鎮,集鎮功能完備、各項事業發展較快,鎮內有供水廠,日供水量達3000噸-4000噸,望日岩、榮桓小水電網路在此匯合,電力供應充足。郵電通訊條件優越,醫療衛生機構健全,草市醫院和草市鎮衛生院合併為衡東縣第四人民醫院,文化設施齊全。
山田村隸屬草市管轄,有22個村民小組、2600多村民。山田村位於衡東西南面,三面與株洲攸縣相連,距衡東縣城約50公里。是一個丘陵為主,低山、高崗為輔,兼有中山和平原的地方,屬亞熱帶常綠闊葉林生態系統,華中區系的武功山脈植物區。由於自然環境條件優越,適宜於多種樹木生長。在山區為天然的常綠闊葉林和針葉林,丘崗地則以松、柏為主的針闊混交林。還有油茶、油桐經濟林。油茶有普通油茶、小葉油茶、軟枝油茶、紅花油茶。普通油茶,已有200多年的歷。素有六山一水兩分田,一分道路和莊園的稱謂。凡有水之地皆墾為稻田。早在漢代就有種植稻穀的記載,宋代引進“番子”品種,有的地方實行早晚兩季耕作,稻穀主要是秈稻,其次是糯稻。因此,常年有大量糧食出境。除種水稻外,農民利用旱土種紅薯、蕎麥、冬小麥、高粱、玉米、大豆等主要雜糧。紅薯分夏秋兩季種植,占旱土面積的十之五六,產量占旱糧總產的十之八九。各地還利用旱土種油菜、花生、芝麻等油料作物,種棉花、苧麻、土煙、辣椒、生薑、茶葉、蠶桑、水果、席草、花卉等經濟作物。辣椒,早為山田農業經濟之大頭,約有300多年歷史,《湖南土特產》一書記述:“辣椒全省均產,但以衡山、攸縣、邵陽出產較多。”油菜種植由來已久,南宋詩人楊萬里夜宿新市徐公店,曾以油菜花賦詩。清代以前,山田就開始種苧麻、種棉花,種麻比種棉要早。茶葉也是山田很早的土特產,舊時,多為山地農戶小面積和利用地邊土角種植,自足有餘者在市場出售。山田歷來種植水果,有20多種個品種,桃、李、梨、柚、棗、杏、板栗、葡萄、柿子、石榴、楊梅等皆有,柑橘是山田的大宗產品。民國五年農民從草市引進甜橙、紅桔良種種植推廣,逐步取代老苗。勤勞智慧的山田人創造了光輝燦爛的特色文化,播撒和傳承了源遠流長的地域文明。據初步統計,目前該村擁有養殖大戶200多家,在外面辦廠興業的村民80多戶,村民人均年收入達6500多元。
郵 編: 421461
行政區號: 430424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