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生與法:走進醫學法律的殿堂

“診療行為中出現併發症,醫院是否有責任? 營利性醫院何時成為資本的“樂土”? 談起醫生“走穴”,在醫院似乎是一個敏感的“禁區”。

圖書信息

出版社: 第二軍醫大學出版社; 第3版 (2010年8月1日)
叢書名: 21世紀高等醫學院校《衛生法學》最新推薦教材
平裝: 271頁
正文語種: 簡體中文
開本: 16
ISBN: 9787548100584
條形碼: 9787548100584
尺寸: 25.8 x 18.6 x 1.4 cm
重量: 762 g

作者簡介

徐青松(1971-),浙江建德市人,法學碩士,第二軍醫大學衛生法學專家、副教授、律師,擅長醫藥法律和民商法律。代理訴訟與非訴訟百餘起,擔任多家單位常年法律顧問。出版專著1部、小說1部,主編教材3部,參編教材9部;在全國各大報刊發表專業論文百餘篇,述評論、散文、小說20多篇。受聘《中國衛生法制》雜誌編委,上海高級人民法院法官培訓中心和上海市房地產局拆遷處培訓專家;《人民日報》和《社會科學報》特約記者,《健康報》《中國農村衛生》和《中國醫院院長》雜誌特約撰稿人。

內容簡介

《衛生與法:走進醫學法律的殿堂(第3版)》內容簡介:作為衛生法學教材,在編排體例上具有一定的新穎性。它突破了傳統教材以章、節或專題的形式,代之以市場經濟條件下衛生法律實踐中人們所關注的75個熱點問題作為切入點,以醫療糾紛、醫院管理、衛生改革和生命法學四篇,將醫政管理、藥政管理、疾病防治、醫療保健、衛生改革和國際衛生等衛生法學領域中常見問題進行有針對性和系統性地論述,引導人們在對感興趣的話題中進行全面系統地學習,這是對我國教材領地的一次大膽革新和有益嘗試。全書以最新的視角和通俗讀物的清新筆觸來論及一個個熱點問題,不僅具有理論性和學術性,也具有較強的可讀性。它不但可作為醫科院校和醫院對醫療護理人員進行衛生法律教育的基本教材和參考書,而且是一本普及衛生法律的通俗性讀物。由於《衛生與法:走進醫學法律的殿堂(第3版)》中收錄了司法實踐中常用衛生法律、法規、規章和司法案例,對從事醫學法律的工作者也具有一定的借鑑和參考價值。

目錄

醫療糾紛篇
法律,你何時走近白衣天使的世界?/1
每當我為患方在法庭上提出申訴的主張時,總聽到醫方用大量高深莫測的醫學專業術語辯稱自己毫無過錯。如此專業術語堆積式的申辯,在法律面前能有多少“救助力”呢?“冷”醫生。靠誰融化可怕的冰?/3
據一家調查公司對國內18個服務性行業的民意調查顯示,醫生的“冷漠”被選為行業之首。相信每個追求公平與正義的民眾都希望弄清為何醫患關係如此緊張的客觀而真實的緣由。是什麼使醫患雙方越走越遠?/6
每當出現一起糾紛,人們總是習慣性地去找尋對方的過錯。醫患糾紛滋生,任何一方如果多思索一下自己的偏頗之處,或許會使這種“火藥味”“稀釋”的快一些並可能出現美好的轉機。四大癥結:給醫療糾紛會診/10
醫療糾紛產生的原因,雙方有難言之隱。“老子給兒子”鑑定受到社會各界嚴重質疑,患者知情權呼聲越來越高;醫生感嘆:“膽子越來越小,手術越做越小。”打開醫務人員傳統思想的“天窗”/12
當中國的患者逢糾紛即法律解決的“西化”意識日漸“崛起”之際,我們的醫務人員卻死死守衛著“法即和諧”的傳統美德。“救死扶傷、服務患者”,我難道不是在盡力嗎?《醫療事故處理條例》緣何遲遲浮出水面?/14
人們企盼已久的《醫療事故處理條例》已於2002年9月1日起施行。十易其稿的《條例》為何遲遲“浮出水面”?醫患關係能否據此而得到正確的調整?非訴訟:解決醫患糾紛新思路/16
每逢醫患糾紛產生,“訴訟”解決總成為有法律頭腦人士的首選。對此,我們無法用利或弊來簡單化地評說,但如果能夠用非訴訟方式解決,相信更是善良的民眾所樂於接受的。“黎明”並非總是靜悄悄/19
《醫療事故處理條例》實施後的半年,記者在調查中發現:不少醫院醫務部門門前冷冷清清,醫療糾紛真的減少了嗎?難道千呼萬喚始出來的“條例”果真有如此威力?“醫療事故罪”的司法適用/22
當新修訂的《刑法》第一次出現“醫療事故罪”的罪名,衛生界是一陣躁動。這是不是意味著醫務人員進去的“機會”越來越多了呢?萬一真的“進去”了,醫務人員該如何為自己辯護呢?揭開醫學專家心中的“正義”評判標準/25
對於醫療事故技術鑑定委員會的鑑定,人們常以“自家人斷自家案”來評判,筆者親歷一次醫學會主持下的醫療事故技術鑑定的過程,卻發現,醫學專家心中自有“正義”評判標準!“併發症”,醫院真的不負責任嗎?/27
“診療行為中出現併發症,醫院是否有責任?”經調查,大多數醫務人員的回答是“當然沒有責任。”理由是:“併發症是我們醫務人員難以預料、也是不能避免的。”那么,“併發症”,醫院真的不負責任嗎?將“過錯”作為認定醫療事故主觀要件更適宜/29
由醫療糾紛引發的訴訟案件,我們常碰到這樣的尷尬場面:惠方申請司法鑑定,醫方申請醫療事故技術鑑定,兩種不同性質的鑑定之爭司空見慣。醫患雙方都渴望改變這種現狀的日子不會太遠。“關口前移”缺位是“齊二藥”事件元兇/32
“齊二藥”制假藥案曾轟動全國,法院宣判廣州中山三院賠償受害者350萬,為此,衛生界人士,包括一些人大代表都為該院叫屈喊冤。然而,司法界人士卻義正辭嚴地指出:“中山三院不冤枉!”人們瞪大了雙眼在思考:到底誰應對此負責?“舉證責任倒置”條款取消了嗎?/34
“舉證責任倒置”,自從它“出生”的那天起,就一直備受爭議,尤其是醫務界認為,這是極其不公平及不利於醫學事業發展的。侵權責任法的出台,是否意味著舉證責任倒置取消了呢?輸血感染並非全為醫院之過/36
訴訟中法院裁判類似案件時常用民法上的“過錯”來判斷輸血行為是否存在過失的標準稱為輸血注意義務。輸血注意義務的設定應當綜合考慮臨床輸血技術本身的特點、社會經濟發展狀況和醫療專家的注意及忠實義務,醫方應訴中應注意把握四點。《侵權責任法》對醫療案件的審理將帶來怎樣的變化?/40
怎樣的責任認定標準才是醫療損害案件裁決中的妥當標準?長期以來社會各界爭執不休。《侵權責任法》的出台能否為消除這種分歧和爭執帶來新的曙光?作為法院這個“主宰”案件勝負的關鍵主體,將如何應對?維護患者知情權,你做到了嗎?——由國外三則案例想到/44
醫院管理篇
“維護患者知情權”的口號聽到不少,但真正做起來為何會如此艱難?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有著謙虛傳統的國人,至少可以從國外已經做到的來思考一下自己腳下的路該如何走。執業醫師“資格”制度適合中國國情嗎?/46
聽慣了和國際接軌口號的人們,本不該對“資格”二字有多少可以談論的話題。但時常耳聞“中國特色”,又讓我們對執業醫師“資格制”是否適合中國國情產生些許質疑。無償獻血是喜還是悲?/48
《獻血法》出台時,我曾為之衝動,並奮筆疾書謳歌其偉大意義。時隔9年後,各地血站和血庫傳來訊息,“血荒”危機在向我們逼近。此時的我又按捺不住另一種躁動。尋找屬於自己的天空——為一起輸血感染病毒案辯護之後/50
作為律師,當我為醫方利益,在一起輸血感染病毒案中獲得了勝訴,內心的喜悅是自然的。但當我放下維護當事人合法權益的職責,我又想到了要幫醫院尋找屬於自己的天空。患者呼籲“我們不是牛”/52
有人說,在醫生眼裡,患者僅僅是個“醫學標本”,而非活生生的社會人。的確,庖丁解牛,目無全牛。但是,當患者呼籲“我們不是牛”的時候,你又作何解答?醫療“紅包”。何日才會叫“停”?/54
醫療“紅包”這顆毒瘤,壓得中國百姓近乎有些窒息。衛生系統不斷“重拳”出擊,醫療“紅包”卻依然肆虐。中國百姓何時才能迎來一片純淨的天空?人們在企盼……
“第三隻眼睛”看手術公證/56
“手術公證”作為一種新興事物,在全國一些城市相繼出現。醫方認為可以讓醫務人員輕裝上陣,患方認為這是醫院在逃避責任。引進大家熟知的辯證法琢磨一下,答案應該是什麼?“患者選醫生”,歡喜應該大於憂!/58
隨著“患者選醫生”制度在全國不少城市的推行,有人歡喜有人憂。是“春風拂面”還是“風雨交加”?對於新生事物,人們總是以好奇的目光給予足夠的關注。做手術也能明碼標價嗎?/61
如今的年代,惠者維權意識的“高昂”,已不是什麼新鮮事。但被認為是常常侵犯患者權益的醫院,卻擺出了“大將風度”,推出手術明碼標價,大大出乎惠方意料之外。醫院“頭痛”誰來治?/63
對於醫院而言,醫療欠費可謂是讓它們苦不堪言。不論是計畫經濟還是市場經濟,醫院都沒有忘記為患者救死扶傷的崇高職責,可醫療欠費這一“頭痛”頑症又有誰能幫它“治療”呢?醫生:你是21世紀的複合型人才嗎?/65
判斷時下的醫務人員是否屬於21世紀的複合型人才,究竟以什麼標準來衡量?檢驗其醫學專業?還有英語和有關法律知識的有無,對此,你是否疏忽了呢?醫療責任險步履維艱的“結”究竟在哪裡?/67
因醫生責任引發的醫患糾紛究竟應由誰來埋單?自2002年以采多個城市統保醫療責任險境況如何?醫療責任險能為醫院解決問題嗎?保險公司賺到錢了嗎?謹防“義診”成為販賣假藥的幌子/69
義診本身是一種特定的醫療活動,具有公益性和非盈利性。但近年來,義診卻被一些別有用心者做變了味。以“義診”為名,用免費講課等形式為誘餌私售藥品的行為,在我們身邊悄然出現。醫保“救命錢”怎成了“唐僧肉”?/73
在看病難、看病貴的今天,對百姓而言,醫保本是自身醫療的最後一線保障。現實中卻出現一些醫療機構和少數“患者”合謀騙取醫保金現象,人們不禁要問:究竟是誰在突破民眾的這最後一道保障從中牟利?農村醫療責任險:呼之即出有舞台/76
“看病難”、“看病貴”一直是困擾農民的難題之一,建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則是解決問題的有效途徑。但農民在就醫過程中與醫方發生了醫惠糾紛,誰來解決?引入醫療責任險在農村有多大空間?農村“120”急救。不要讓人等太久/79
城裡人生病了,可以在10分鐘之內到達醫院,但你是否想過,大山深處的偏避農村,如果有人突發急病,是否能得到及時有效地救治?一位農民朋友這樣呼喊著:“農村急救,不要讓我等太久!”農村社區衛生服務:何時能讓農民看病不出村?/83
對於農村醫改,人們談論最多的莫過於“新農合”。“新農合”的制度設計真的能解決農民看病難問題嗎?農村醫改的重點究竟應朝著什麼樣的方向發展?我國廣大農村村民最需要的是怎樣的社區衛生服務?農村“雙向轉診”。真的好難!/86
看病難、看病貴,成了老百姓非常關心的問題,雙向轉診被捧為解決這個問題的一個方法越來越受到關注。為此,全國各地城市紛紛行動,取得了積極成效,但在廣大農村,雙向轉診卻令人堪憂。中國醫療服務市場是否已打開大門?/90
公立醫院作為原始市場中的“老大”,體制內外積聚的矛盾與日俱增;合資、合作醫院規模不大、數量雖少,卻以服務優勢樹立口碑;民營醫院則在夾縫中頑強生存。在市場和民眾的嚴酷檢驗面前,三方將何去何從?否定了“市場化”後的醫改往何處去?/92,
引入競爭機制,創造一個公平的環境,把所有不同性質的醫療機構看作一個整體,不管何種性質的醫院,只要使中國百姓受益,就是我國政府所提倡並扶持的。關注醫療服務市場的“體質打造”/94
明天的醫療服務市場將打造成何種格局?習慣于振奮未來的人們,總是願意從入世的興奮中走出來,估量“危機”明天的種種可能。多構想諸多憂慮,才能使我們有更多的準備。中國醫院私營化的出路在哪裡?/96
儘管這幾年國內的私立醫院在政策的寬容下開始一個個“露臉”,但它們數目畢竟偏少,難以與公立醫院在同一起跑線上競爭。於夾縫中生存的私立醫院前景何在?莫把執法當“吃法”/98
醫療衛生界有“立了一個法,富了一條線”的極不正常現象,儘管這種說法或許有偏頗之處,但本著兼聽則明、無則加勉的姿態去認識,我相信衛生界人士有這個勇氣願意去傾聽。根治藥品回扣:究竟難在哪?/101
藥品回扣的黑幕不斷地被媒體揭露,醫生這個為社會最令人崇敬的職業也給侮辱了,藥品回扣之風如同石頭縫裡長出的草屢剎不止。經濟利益的驅使難道有如此巨大的魔力?仿製藥怎樣才會有“出息”?/104
仿製藥,這個早已為中國藥業界熟知但卻賦予了無限悲涼的名詞,怎么會和有“出息”搭上了邊?在各行各業面臨加入世貿巨大衝擊之時,難道仿製藥會有“出息”的可能嗎?“中藥保護”.為你抹把傷心淚/107
1993年,中國政府曾專門立法對我國中藥品種予以特殊保護,當中國跨入世貿組織的門檻,面對專利法和藥品管理法不斷修訂之際,唯有中藥保護條例仍是“我自巋然不動”。.。記者揭秘:鑽改革空子的藥販子/109
藥販子這個特殊的群體,你知道嗎?一個偶然的機會,我“有幸”傾聽到了幾位藥販子的“肺腑之言”,並以不公開他們的姓名為承諾,進行了我有生以來最神秘的一次採訪。誰為農民撐起醫療保障“傘”?/111
當我們城裡人“盡情”享受醫改帶來的累累碩果時,是否想起本是“同根生”的那10億農民,他們在日夜期盼著能和城裡人一樣享受同等的醫療保障,這個要求過分嗎?
醫改:痛卻快樂著的感覺/113
時有耳聞大刀闊斧的醫改給百姓帶來令人振奮的事例,但讚美聲中夾雜著一些不和諧的音符卻也無法迴避。
營利性醫院何時成為資本的“樂土”?/116
2000年,政府宣布將醫療機構分為營利性和非營利性兩類,以此促進其有序競爭,最終受益於百姓。轉眼10年過去了,改革的初衷似乎並沒有達到。是什麼讓營利性醫院遭此“冷落”?外資醫院搶飯碗的日子還會遠嗎?/118
時常聽到醫院管理層傳來聲音:中國入世了,同志們啊,要行動起來了。然而環顧四周,國有大醫院不急不慢的“改革”仍然是“勝似閒庭信步”,是什麼讓他們有如此“閒情逸緻”?醫生“走穴”。我們真的準備好了嗎?/121
談起醫生“走穴”,在醫院似乎是一個敏感的“禁區”。其實早在2000年衛生部就有明文規定,允許醫生兼職。時代在前進,“自由醫生”的夢,何日才能實現?醫師“多點執業”在實踐中能否行得通?/123
新醫改提出探索“註冊醫師多點執業”問題,社會各界引起廣泛關注。對此新事物的出現,社會各養總唪評價是利大於弊,但不同的部門、行業和群體也發出了困惑之聲:醫師多點執業在實踐中能否行得通?
……
生命法學篇
附錄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