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星通信系統

衛星通信系統

衛星通信系統實際上也是一種微波通信,它以衛星作為中繼站轉發微波信號,在多個地面站之間通信,衛星通信的主要目的是實現對地面的“無縫隙”復蓋,由於衛星工作於幾百、幾千、甚至上萬公里的軌道上,因此復蓋範圍遠大於一般的移動通信系統。但衛星通信要求地面設備具有較大的發射功率,因此不易普及使用。 衛星通信系統由衛星端、地面端、用戶端三部分組成。

基本信息

概念

nullnull

衛星通信系統由衛星端、地面端、用戶端三部分組成。衛星端在空中起中繼站的作用,即把地面站發上來的電磁波放大後再返送回另一地面站,衛星星體又包括兩大子系統:星載設備和衛星母體。地面站則是衛星系統與地面公眾網的接口,地面用戶也可以通過地面站出入衛星系統形成鏈路,地面站還包括地面衛星控制中心,及其跟蹤、遙測和指令站。用戶段即是各種用戶終端。

在微波頻帶,整個通信衛星的工作頻帶約有500MHz寬度,為了便於放大和發射及減少變調干擾,一般在星上設定若干個轉發器。每個轉發器被分配一定的工作頻帶。目前的衛星通信多採用頻分多址技術,不同的地球站占用不同的頻率,即採用不同的載波。比較適用於點對點大容量的通信。近年來,時分多址技術也在衛星通信中得到了較多的套用,即多個地球站占用同一頻帶,但占用不同的時隙。與頻分多址方式相比,時分多址技術不會產生互調干擾、不需用上下變頻把各地球站信號分開、適合數字通信、可根據業務量的變化按需分配傳輸頻寬,使實際容量大幅度增加。另一種多址技術是碼分多址(CDMA),即不同的地球站占用同一頻率和同一時間,但利用不同的隨機碼對信息進行編碼來區分不同的地址。CDMA採用了擴展頻譜通信技術,具有抗干擾能力強、有較好的保密通信能力、可靈活調度傳輸資源等優點。它比較適合於容量小、分布廣、有一定保密要求的系統使用。

分類

2.1、按照工作軌道區分

按照工作軌道區分,衛星通信系統一般分為以下3類:

2.1.1、低軌道衛星通信系統(LEO):

距地面500—2000Km,傳輸時延和功耗都比較小,但每顆星的復蓋範圍也比較小,典型系統有Motorola的銥星系統。低軌道衛星通信系統由於衛星軌道低,信號傳播時延短,所以可支持多跳通信;其鏈路損耗小,可以降低對衛星和用戶終端的要求,可以採用微型/小型衛星和手持用戶終端。但是低軌道衛星系統也為這些優勢付出了較大的代價:由於軌道低,每顆衛星所能復蓋的範圍比較小,要構成全球系統需要數十顆衛星,如銥星系統有66顆衛星、Globalstar有48顆衛星、Teledisc有288顆衛星。同時,由於低軌道衛星的運動速度快,對於單一用戶來說,衛星從地平線升起到再次落到地平線以下的時間較短,所以衛星間或載波間切換頻繁。因此,低軌系統的系統構成和控制複雜、技術風險大、建設成本也相對較高。

2.1.2、中軌道衛星通信系統(MEO):

距地面2000—20000Km,傳輸時延要大於低軌道衛星,但復蓋範圍也更大,典型系統是國際海事衛星系統。中軌道衛星通信系統可以說是同步衛星系統和低軌道衛星系統的折衷,中軌道衛星系統兼有這兩種方案的優點,同時又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這兩種方案的不足之處。中軌道衛星的鏈路損耗和傳播時延都比較小,仍然可採用簡單的小型衛星。如果中軌道和低軌道衛星系統均採用星際鏈路,當用戶進行遠距離通信時,中軌道系統信息通過衛星星際鏈路子網的時延將比低軌道系統低。而且由於其軌道比低軌道衛星系統高許多,每顆衛星所能復蓋的範圍比低軌道系統大得多,當軌道高度為l0000Km時,每顆衛星可以復蓋地球表面的23.5%,因而只要幾顆衛星就可以復蓋全球。若有十幾顆衛星就可以提供對全球大部分地區的雙重複蓋,這樣可以利用分集接收來提高系統的可靠性,同時系統投資要低於低軌道系統。因此,從一定意義上說,中軌道系統可能是建立全球或區域性衛星移動通信系統較為優越的方案。當然,如果需要為地面終端提供寬頻業務,中軌道系統將存在一定困難,而利用低軌道衛星系統作為高速的多媒體衛星通信系統的性能要優於中軌道衛星系統。

2.1.3、高軌道衛星通信系統(GEO):

距地面35800km,即同步靜止軌道。理論上,用三顆高軌道衛星即可以實現全球復蓋。傳統的同步軌道衛星通信系統的技術最為成熟,自從同步衛星被用於通信業務以來,用同步衛星來建立全球衛星通信系統已經成為了建立衛星通信系統的傳統模式。但是,同步衛星有一個不可克服的障礙,就是較長的傳播時延和較大的鏈路損耗,嚴重影響到它在某些通信領域的套用,特別是在衛星移動通信方面的套用。首先,同步衛星軌道高,鏈路損耗大,對用戶終端接收機性能要求較高。這種系統難於支持手持機直接通過衛星進行通信,或者需要採用l2m以上的星載天線(L波段),這就對衛星星載通信有效載荷提出了較高的要求,不利於小衛星技術在移動通信中的使用。其次,由於鏈路距離長,傳播延時大,單跳的傳播時延就會達到數百毫秒,加上語音編碼器等的處理時間則單跳時延將進一步增加,當移動用戶通過衛星進行雙跳通信時,時延甚至將達到秒級,這是用戶、特別是話音通信用戶所難以忍受的。為了避免這種雙跳通信就必須採用星上處理使得衛星具有交換功能,但這必將增加衛星的複雜度,不但增加系統成本,也有一定的技術風險。

目前,同步軌道衛星通信系統主要用於VSAT系統、電視信號轉發等,較少用於個人通信。

2.2、按照通信範圍區分

按照通信範圍區分,衛星通信系統可以分為國際通信衛星、區域性通信衛星、國內通信衛星。

2.3、按照用途區分

按照用途區分,衛星通信系統可以分為綜合業務通信衛星、軍事通信衛星、海事通信衛星、電視直播衛星等。

2.4、按照轉發能力區分

按照轉發能力區分,衛星通信系統可以分為無星上處理能力衛星、有星上處理能力衛星。

特點

3.1、下行廣播,復蓋範圍廣:對地面的情況如高山海洋等不敏感,適用於在業務量比較稀少的地區提供大範圍的復蓋,在復蓋區內的任意點均可以進行通信,而且成本與距離無關;

3.2、工作頻頻寬:可用頻段從150MHz~30GHz。目前已經開始開發0、v波段(40~50GHz)。ka波段甚至可以支持l55Mb可s的數據業務;

3.3、通信質量好:衛星通信中電磁波主要在大氣層以外傳播,電波傳播非常穩定。雖然在大氣層內的傳播會受到天氣的影響,但仍然是一種可靠性很高的通信系統;

3.4、網路建設速度快、成本低:除建地面站外,無需地面施工。運行維護費用低;

3.5、信號傳輸時延大:高軌道衛星的雙向傳輸時延達到秒級,用於話音業務時會有非常明顯的中斷;

3.6、控制複雜:由於衛星通信系統中所有鏈路均是無線鏈路,而且衛星的位置還可能處於不斷變化中,因此控制系統也較為複雜。控制方式有星間協商和地面集中控制兩種。

圖書信息

衛星通信系統衛星通信系統

書 名: 衛星通信系統

作者:郭慶,王振永,顧學邁

出版社:電子工業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10-6-1

ISBN: 9787121109607

開本: 16開

定價: 79.00元

圖書目錄

第1章 概述

第2章 衛星軌道

第3章 電波傳播

第4章 天線

第5章 空間段

第6章 地面段

第7章 衛星通信傳輸體制

第8章 衛星鏈路

第9章 衛星通信干擾分析

第10章 衛星通信多址接入技術

第11章 衛星星座設計

第12章 衛星網路技術

第13章 衛星通信業務

第14章 衛星數字廣播系統

第15章 衛星通信系統套用

參考文獻

劉國梁榮昆壁等編著 衛星通信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出版社

編輯推薦

《衛星通信系統》在編著過程中,運用了在實踐和研究中多年積累的經驗,參考了數十種國內外的有關著作,廣泛吸取和借鑑了已有的科研成果。主要供通信廣播科技工作者、衛星套用研究工作者及大專院校師生學習參考。

序言

無線電通信技術自1895年問世以來,迄今不足110年,但已獲得令人瞠目的驚人發展。目前,光纖通信與衛星通信已成為通信技術的兩大主流。人們所期待的在任何時間、以任何形式、在任何地點與任何人通信的目標,必將由這兩大通信系統來實現。

本書主要編者甘良才教授長期從事無線電通信技術的教學與科研工作,論著頗豐。現又根據歷年來的授課講義,與楊桂文、茹國寶同志合作,編寫出《衛星通信系統》一書。本書全面詳細地論述了衛星通信的概念、通信體制、通信網、地面站、性能設計、計算與測試等,講解詳盡、內容全面。此書的問世,必將為我國的電子通信教育作出應有的貢獻。可以預期,此書將受到有關專業工作者和師生的歡迎。

作者簡介

王麗娜,1977年4月生於黑龍江省哈爾濱市,2004年7月畢業於哈爾濱工業大學,獲通信與信息系統專業工學博士學位,現工作於北京科技大學信息工程學院現代通信科學與技術研究所,從事教學和科研工作。在國內外學術刊物和會議上發表論文10餘篇,參與研究的主要科研項目和國家自科學基金項目。目前感興趣的研究方向主要有衛星通信、多媒體通信、下一代網路和電波傳播技術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