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腳

行腳

行腳:謂僧人為尋師求法而游食四方。又作遊方、遊方、遊行。謂僧侶無一定的居所,或為尋訪名師,或為自我修持,或為教化他人而廣游四方。遊方之僧,即稱為行腳僧,與禪宗參禪學道的雲水同義。也是一種地方言說:歇歇腳的意思。也有遊戲名詞一稱。

基本信息

詳細解釋

僧人僧人
1.謂僧人為尋師求法而游食四方。
《古尊宿語錄》卷六:“老僧三十年來行腳,未曾置此一問。”段成式《酉陽雜俎·玉格》:“此桃去此十餘里,道路危險,貧道偶行腳見之,覺異,因掇數枚。”金趙元《宿少林寺》詩:“箇中有佳處,行腳恨不早。”明湯顯祖《牡丹亭·道覡》:“赴會的,都要具膳餐飯,行腳的也要老少異糧。”蘇曼殊《與高天梅書》:“衲行腳南荒,藥爐為伍,不覺逾歲。”
2.引申為行乞。
碧野《燈籠哨》:“‘今天的行腳好嗎!’‘那裡,只在一家人家裡要到了幾根爛紅薯!’”
3.見“行腳僧”。
4.行走、行路。
宋楊萬里《和文遠叔行春》詩:“行腳宜晴翠,看雲恐夕黃。”劉白羽《黑》二:“行腳人全把腳步匆匆扯開,往下趕這兩站路。”
5.謂兩腳不停地移動。
《宋書·顧覬之傳》:“覬之不欲與殷景仁久接事,乃辭腳疾自免歸。在家每夜常於牀上行腳,家人竊異之而莫曉其意。”

來由

在大悲寺位於遼寧海城地區,該寺重修頭陀行。全體僧人持金錢戒律,日中一食。寺院裡沒有功德箱,每月2場佛事(14超拔、15普佛,不收取任何費用)。每年在4月8,7月15兩次皈依。皈依居士必須背會《心經》《大悲咒》,才發給皈依證書。僧人每天早上2點鐘起床,10遍楞嚴咒,下午2個小時讀誦戒律,每天休息時間4個小時。保持佛陀制度,每年8月15開始行腳。行腳途中托缽乞食,在鄉下柴草垛、樹林、橋洞過夜。路過繁華之處,目不斜視,低頭觀自在。寺院裡戒律嚴謹,僧人威儀具足。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