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氣活血功

行氣活血功

行氣活血功是氣功拳門的基礎功,但又是極重要的功法之一。此功旨在強身治病,益壽延年,練成後亦可為人治病;功夫深者還可用來防身禦敵。此功動靜結合,既練文火,又練武火,陰陽相濟,不但易使功成,不出偏差,且易結合其他功法,功夫深者還可練柔化剛。練好此功,對練金鐘罩、千斤閘等有助功作用。

簡介

此功注重意念,但身心又放鬆自然。練成熟後,可邊練功邊聽音樂,甚至走路坐車都可練。各式都做動作,但用意不用力。如三四式,用意使氣達掌心,但手腳不能用力,久而久之,自然氣貫掌心,力大無窮。另外,各式還有動作導引,周身也較舒適。此功已選人《中國當代氣功全書》等典籍。 經云:“不通則痛,通則不痛。”不通,滯也。氣血凝結。欲活血,得先行氣,氣行則血行。此功擅長養氣行氣,氣充則血足,所謂“氣為血帥”。充調人身之氣,暢通血脈,乃此功之要宗。

功法

第一式兩腳平行而立,兩腳距與肩等寬。全身自然放鬆,舌抵上齶,眼睛微閉或望定樹木等。意守丹田(臍內三寸),掌如抱球狀置小腹前數寸,兩掌的勞宮穴對著肚臍意守丹田片刻,即可以鼻慢、細、勻、柔的呼吸。吸氣時,想像將樹木或自然界清新之氣從鼻慢慢吸下丹田,小腹鼓起,吸足後須停頓一下再悠悠將氣呼出,小腹隨著收縮。吸氣時手掌可稍作擴張,稍遠離小腹,意想抱著一團氣,呼氣時手掌可稍收近小腹(見圖1)。

功理

引後天清新之氣與先天之氣結合,有扶正祛邪,壯補腹胃之功用。對脾胃虛弱,腎虧腰痛等男女虛損之症療效顯著。
第二式站法如一式。先將雙手掌向頭前上方伸舉,掌心朝身後,手指朝天,兩掌相距如肩寬,伸舉時慢慢呼氣;然後緩緩將雙掌回收到小腹前,掌心向下,手指相對,同時吸氣人丹田。待氣停穩才能呼氣。呼氣做法如前。此式著重在吸氣,吸氣時意想將樹木或自然界清新之氣從鼻吸人,隨手下降丹田。這是採氣補氣之法(見圖2、3)。
通過採氣,進一步練足丹田氣。此乃鍊氣之本,對體質虛弱、腸胃諸病、陽痿、遺精、婦女帶下等症療效甚佳,是發氣後補氣的方法之一。
第三式站法如一式。先直立,然後下蹲成騎馬步,雙手掌心向上,自下緩緩上托至鼻前方,同時吸氣,小腹漸收縮,胸部擴張。稍停,翻掌向下緩緩至小腹前,同時呼氣,小腹鼓起。上托和降下都是手指相對,上托時意念雙掌托起寶塔,降下時意念將兩根木樁壓人地下。反覆練數遍(見圖4)。
氣在胸腹上下運動,疏通臟腑。對消化系統和呼吸系統疾病有良好的療效。 第四式站法如三式騎馬步。雙手往兩側平伸,掌心向下;接著,雙掌捲曲由下緩緩回收至腋下,同時吸氣,小腹隨著收縮,吸足氣稍停;然後雙掌轉腕成豎掌,向兩側慢慢平推出,掌心朝外,同時呼氣,鼓腹,意念一股氣流下沉丹田,另有兩股氣流由膻中向兩側肩、臂、手掌勞宮穴運行,氣貫掌心,但不能發出。反覆練數遍(見圖5、6)
功理:疏通左右手三陰經,使內氣能較快和較大量地向勞宮穴行去,為將來發氣打好基礎。它對手三陰的經絡、臟腑有調和作用,並可治療肩臂疾病。

功 用

(一)提高神經系統的功能

人體的正常活動,依靠大腦皮質神經細胞的興奮與抑制的調節。而日常活動則由中樞神經系統來指揮平衡、協調。練功時則“心靜用意”,在意識的支配下,人的思想始終集中在練功,排除了其它思想的干擾,使神經系統受自我意念控制的能力得到提高,臟腑與肌肉的收縮和舒張能力隨著增強,神經系統的活動能力也提高(包括意念控制能力),傳遞信息的速度愈高,正確性的反應越快,從而使神經系統功能得到不斷改善。由於採用意識練功,大腦皮質運動中樞和第二信號系統處於高度的興奮集中狀態(興奮集中在很小的一定區域),而皮質的其它區域則處於抑制狀態,使大腦得到充分的休息。所以,練“行氣活血功”能使精神爽朗,消除疲勞,使人的感覺靈敏功能提高。

(二)增強肺活量,有助心臟健康

因此功採用腹式呼吸,並要做到“柔、細、慢、勻”的深呼吸,這對保持肺組織彈性,發展呼吸肌,改進腦廊活動度,增加肺活量,提高肺臟的通氣和換氣功能,有特殊的作用。由於“腹式呼吸”,膈肌和腹肌的收縮和舒張,使腹壓不斷改變,如腹壓增高時,腹腔的靜脈受到壓力作用,把血輸入右心房;當腹壓減低時,血液則向腹腔輸入。由於呼吸運動提高了心臟營養血管的功能,促進了血液循環,因而加強了心肌的營養作用,改善了心臟營養過程,有助於保持心臟、血管和淋巴系統的健康。

(三)促進體內物質代謝和消化功能

練“行氣活血功”可以增進食慾,減少便秘,使血液膽固醇含量下降。因練功可使血中白蛋白含量增加,球蛋白及膽固醇的含量明顯減少,對預防動脈硬化有良好作用。練功還可增強腎上腺素的分泌功能,改善體內物質代謝(尤其是膽固醇的代謝)。

(四)疏通經絡

中醫有“不通則痛,痛則不通”的經絡理論。然“行氣活血功”主要以行氣和活血為目的,氣血行則百脈和,經絡通。因人身依賴氣血滋養,經絡也靠氣血溉養。若氣血乾枯,經脈失養,經絡必然欠通而滯結。“行氣活血功”旨在培補正氣,行氣活恤,故可疏通經絡。

(五)提高免疫功能

此功不但可以疏通氣血,平衡陰陽,治療各種疾病,更重要的是防病,它可誘發和調動病人的潛功

功法要旨

(一),“松”了才能“靜”。“很多人說,練功難於人靜。為什麼不能人靜呢?關鍵沒有放鬆,“松”了才能“靜”。“松”包括“心松”、“身松”,心松很主要,心松百脈皆松。心主思想情志,心不緊則萬慮俱息,才能達到“以一念代萬念”的境界。心身俱松,自然可以人靜。我說:“非靜不了,而是沒放鬆。”可見“松”與“靜”是密切關聯的。
(二)以意念為主宰 以意念為主宰,以呼吸為動力,以動作為導引,各式大都三方面互相結合。練功時不能只用意念而忘了呼吸或動作,也不能只顧呼吸或動作而忘了用意念。但必須注意,呼吸和動作均不能用力。意即呼吸和動作都是用意不用力。為此,練功時須以“意”為主。即“以意領氣”。練功用良性意念,良性意念對人體心理,和治療疾病有深遠的意義,用高級的意念可以發揮人體的潛力,也可增強人的智慧。學過此功的學員都說精力充沛,記憶力強,視力聽覺和敏感性也增強。邊練功邊用適當的意念,也是排除“雜念”的一個好方法。長期鍛鍊有素,日後將意念運用於臨床治療,即可得心應手。
(三)呼吸方面
呼吸最主要是不能用力(一般指胸腹)。如呼吸用了力,不但達不到效果,反易產生憋氣。鼓腹也不能用力,須以吸下或沉下的氣來鼓腹,以自然之氣勢鼓腹,絕不是用力的人為鼓腹。呼吸必須做“細”,不能“粗”,如一二式,要將氣源源不斷的柔細如絲般的吸下丹田。若粗吸到胸,氣就無法再吸下丹田。總的來說,呼吸以“柔、細、慢、勻”為貴。
(四)動作
各式都有一定的姿勢或動作,除了要求準確外,最重要的還是不能用力,同時音相兩掌倒座大山,切忌用力,唯用意用氣之妙。假設用力,君可有推山之力?徒勞無益。動作必須與呼吸密切結合,如做二式的吸氣,雙掌將清新之氣帶過來(抱過來)緩緩吸人鼻,下至丹田,手隨氣行。各式的姿勢也很重要,站的姿勢正確與否,將直接影響練功效果。
(五)以一、二式為根基
因一二兩式主要采後天之氣下人丹田,與先天之氣結合,從中培補丹田精氣,發功後須練一二式進行補氣。一式為站樁主要式子,二式可以邊走路邊練,慢走三步為吸氣,再走一步為閉氣,又慢走三步為呼氣,再走一步為停閉,共走八步為一次呼吸,意念和站式一樣。一式,坐車、開會、看電視都可以練,或單練意守丹田10分鐘也有效果。
(六)意守
“行氣活血功”的意守是以“似守非守”為原則,比如一二式,以意想清新之氣源源不斷吸下丹田為主,只有小部分思維在丹田,大部分精神放在意想清新之氣如何吸人下至丹田,吸足氣稍停一二秒,此時才是意守丹田之謂;呼氣時又是“似守非守,若有若無”為原則。其他式子也是一樣,絕不允許“執著”。所以不會出偏差。
“行氣活血功”也有意守“內景”和意守“外景”相結合,如眼睛望著樹木、月亮、太陽都可以,這叫意守”外景—。但絕不是單純意守某個外物引誘人靜,而是用意念將樹木、月亮、太陽等物之精華收為已有,吸下丹田。
(七)結合中醫理論
為了能更好掌握“行氣活血功”,應學好中醫的基礎理論,把經絡穴位掌握好。因醫療氣功必須與中醫理論相結合,也可以說,必須用中醫理論為指導。如果你對十二經絡的走向根本不清楚,練習運氣就必然含含糊糊,更談不上發氣為他人治療。發氣治療更須豐富的中醫理論為論據,否則,連寒熱虛實都不懂,更不明順治逆治,你盲目發氣有何作用?

圖示

11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