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吸蟲皮炎

血吸蟲皮炎又稱尾蚴皮炎,是指禽、畜類血吸蟲的尾蚴侵入人體皮膚引起的一種變態反應性炎症。因常在水稻種植時發生,所以又稱稻田皮炎。在中國水稻種植區均見該病。能引起本病的血吸蟲種類頗多,主要是寄生於鴨類的包氏毛畢吸蟲和寄生於牛、羊的土耳其斯坦鳥畢吸蟲的尾蚴。因人不是這些血吸蟲的適宜寄主,尾蚴鑽入皮膚後可於局部組織內被殺滅,即使進入血液流到肺部,也不能存活。尾蚴侵入後,分泌的蛋白酶及尾蚴死亡後釋出的蛋白質和多糖均具抗原性,可產生變態反應而引起皮炎。

病因

接觸含有動物血吸蟲(終宿主主要為家鴨和牛,中間宿主為椎實螺)尾蚴的疫水,血吸蟲的尾蚴侵入皮膚致局部皮膚炎症反應。

臨床表現

該病多發生於與疫水接觸的皮膚部位,與尾蚴常在水面活動的習性有關。在稻田勞動時罹患的皮炎,主要發生於兩小腿、兩前臂及手背、足背等部位。皮膚與含有尾蚴的疫水接觸後,數分鐘或數小時內即發生劇癢,繼而出現紅斑和水腫性紅色丘疹,周圍有明顯的紅暈;嚴重者,丘疹擴大融合成風團,甚至形成水皰。之後皮損逐漸消退。因患處常奇癢難忍,抓破後發生糜爛可繼發感染。若反覆多次接觸疫水受尾蚴感染後,皮炎症狀也愈加嚴重。一般而言,禽類血吸蟲尾蚴引起的皮炎症狀較畜類血吸蟲尾蚴引起的更為明顯而劇烈。

檢查

免疫學檢查,有輔助診斷價值。

1.皮內試驗

前臂皮內注射肝卵抗原成蟲抗原0.03ml,形成直徑0.5cm的丘疹,15分鐘後風團直徑達0.8cm或以上為陽性。

2.尾蚴膜試驗

取患者血清1~2滴於玻片上,加入活的或凍乾的血吸蟲尾蚴5~10條,加生理鹽水2~3滴,混合後,置37℃溫箱,3~4小時後鏡檢,可見尾蚴周圍有膜狀物形成,陽性率高,感染後7~12天即可出現陽性反應,少有假陽性反應,有早期診斷價值。

3.環卵沉澱試驗

環沉率5%以上者為陽性,感染後7~12天出現反應,陽性率高,具有早期診斷價值。

4.間接血凝試驗

採用血吸蟲卵抗原致敏紅細胞測定患者血清中的抗體,明顯凝集者為陽性,特異性與敏感性高,陽性率高,觀察結果快。

5.酶聯免疫吸附試驗(ELISA)

測定患者血清或尿中的血吸蟲抗體,敏感性及特異性高,陽性率高,適用於大規模現場使用。

6.酶聯免疫電泳試驗

過氧化物酶標記純化蟲卵抗原後,作對流免疫電泳,檢測血清特異性抗體,1.5~1小時出報告,陽性率高。

7.循環抗原測定

循環抗原是存在於患者血與尿中的特異性抗原物質,循環抗原陽性,說明宿主體記憶體在有活的血吸蟲感染,具有考核藥物療效的價值。

診斷

確診主要依據流行病史和臨床表現以及在動物糞便中查找出的卵和孵出的毛蚴。

治療

治療原則主要是止癢、抗過敏和防止繼發細菌感染。1%~5%樟腦酒精、爐甘石洗劑局部塗抹以止癢。瘙癢嚴重者服抗組胺藥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